《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当江苏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首位市”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转型升级作示范、两个率先带好头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2、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支柱产业振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为全市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一)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02.6亿元,实现了五年翻番,年均增长15.91%;实现工业增加值1940.6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2.8%;实现利税总额923亿元,年均增长20.36%;年销售收
3、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由2344家增加到3925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集团)由6家增加到16家。主要产品规模竞争优势明显。中尺寸以上液晶模组产能突破1亿片,液晶模组占全球总量的11%左右,位居全国第一;炼油突破2000万吨,乙烯产能13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烯生产基地之一;汽车产能达124万辆,全省第一,2010年产销突破64万辆,是“十五”末的3.7倍,销量占全省的63.8%;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产品占国内市场60%以上。(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建设了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601亿元,是200
4、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43%,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6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积极推进中电熊猫六代线、扬巴二期、南汽集团自主品牌轿车、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新型B级车、智能电网产业基地、风电光伏装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得到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由模组向上游液晶面板的重大跨越;汽车产能达到124万辆,跨入百万辆门槛。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八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7.2%,风电光伏装备、智能电网、通信产业、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71.4%
5、,下降到2010年的63.1%,其中石化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13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被授予国内首家“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三)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37%提高到2.9%,增加0.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4%提高到1.8%。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通过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163家,比“十五”
6、末增加8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1家,市级105家;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家,比“十五”末增加160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176家,市级35家;全市年专利授权量达9150件,是“十五”末的4.2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50.8亿元,年平均增长2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4%,比“十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一批高技术含量的专利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被推向市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065吨标准煤/万元,“十一五”累计下降21.78%,全面超额完成节能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
7、累计下降37.3%。“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炼油、乙烯、烧碱等单位产品能耗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围绕“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等八大节能工程,完成和在建重点节能项目约400个,形成年节约3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97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对4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下大力推进污染企业搬迁、小化工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累计关停小化工企业203家,搬迁南京钛白粉厂、南京化纤厂等重点污染企业24家;关停了4家发电厂计77.63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淘汰了49条水泥湿法窑和机立窑熟料生产线,淘汰落后产
8、能675万吨,水泥生产企业由31家降为23家;淘汰4座小高炉和5座小炼钢炉,计56万吨炼铁能力和110万吨炼钢能力。(五)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成功申报首批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积极探索“两化”融合新模式,试验区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两化”融合“4866”专项工程,完成了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建立了工业优化分离、数据库平台开发、协同服务设计、商务平台等六大模式的20个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对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发挥了显著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获得长足发展,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若干
9、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够快,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压力突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开发区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亟待在“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二、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全球正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跃期。世界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从所处发展阶段看,
10、南京经济增长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时期,这为南京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调整变化,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和国内需求市场,将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更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三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有了良好的开端,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中心城市、门户城市
11、、枢纽城市、创新中心等城市功能地位进一步强化。这为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带来重大机遇。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八项计划,将进一步发挥我市人才、科技、教育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为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随着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实施,南京港由内河港变为海港,铁路交通由节点
12、城市转变为交通网络枢纽城市,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和辐射范围。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以及城乡统筹、全域统筹将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等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新的发展空间,提高郊县产业发展竞争力,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未来五年,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内在优势、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一是国际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约束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13、。二是生产要素和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和供需结构明显变化、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土地等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土地资源等硬约束更趋强化,势必会对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三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转型升级已进入攻坚时期,自身发展中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给我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
14、展、绿色低碳的原则,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两化”融合,强化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战略性提升,加快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产业转型升级上作示范。(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引领。把高端引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大力吸引接轨国际的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
15、,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主动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坚持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之路。坚持融合发展。以产业智能化发展为引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步伐,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推动由各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提升智能园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产品
16、发展水平。坚持绿色低碳。落实生态为基方针,树立绿色、低碳、安全的发展理念,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由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外延粗放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内涵集约模式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鼓励技术扩散,引进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由自我滚动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规模总量。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000亿元,年均增速达17%左右,工业增
17、加值率达25%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1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45家以上。全市中小工业企业数突破25000家。2、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0家,市级1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百亿
18、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件)达到350件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左右。3、产业结构。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4000亿元,建成更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7000亿元以上,占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新兴电子产业达1000亿元(不含新型显示),智能电网产业达1000亿元,风电光伏装备产业达16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达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达70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5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达5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达700亿元。四大支柱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达4500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
19、000亿元以上,形成200万辆整车、15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石化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占比由“十一五”末的30.6%下降到20%左右,产业精细化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钢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占比由“十一五”末的8.7%,下降到7.5%左右,优、特钢比例由75%提高到95%以上,突破汽车面板、高端造船板等高端产品,石化、钢铁产业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达到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能指标。全市重点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化学需氧量
20、、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6.55%、17.26%、18.81%和2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8立方米以下。全市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降低至270亩,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320万元/亩,地均产值达到400万元/亩。5、“两化”融合。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居国内前列,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80%以上实施ERP信息化改造升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以上实施深度ERP运用,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5%。建成
21、一批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四、发展重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前沿,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重点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提升软件产业集聚能力,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着
22、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和新兴业态等产业集群,巩固和扩大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应用软件产品集群的国内领先地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出口和离岸软件外包,支持和鼓励软件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业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软件企业,2015年认定软件企业达到2200家,软件产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超50亿企业20家;培育一批“双自”成长型软件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推动2030家软件产业企业上市。高标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
23、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打造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对产业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世界级、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力争到2014年第十届软博会时,展会规模达到10万平方米,成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专业展会之一,发挥更大品牌宣传、招才引企作用。大力实施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领军型软件产业创业人才,每年引进12家国内外专业软件人才培训机构来宁创建国家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或开办软件学院,形成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全市涉软人员达到100万人。专栏1“一谷两园”工程以绕越高速三桥连接线为横轴、宁丹路
24、丹阳大道为纵轴,着力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其中中国(南京)软件谷位于雨花台区,范围涵盖雨花软件园、雨花经济开发区、铁心桥工业园等,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南京软件园位于浦口区,范围涵盖城南河路以西、三桥园区等(南京软件园逐步从原高新区调整到现址),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江苏软件园位于江宁区,范围涵盖东吉谷、吉山软件园等(江苏软件园以此为基地),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软件产业建筑面积2200万平方米,在软件产业规模、软件园区形象、软件企业品牌和公共服务能力上均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二)促进
25、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效益优先、融合发展的思路,巩固支柱产业规模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突破高端产品,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做优做强,走高端化发展道路。1、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契机,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打造民族品牌为核心任务,整合优质要素资源,聚焦关键重点产业,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三谷两基地”建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南京液晶谷工程,以数条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为牵引,建设国
26、际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南京未来网络谷,依托国家级网络创新基础设施(CENI)的建设,以未来网络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形成我国未来网络架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将南京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未来网络技术研发与产业基地。中国南京无线谷,依托“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形成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制造、销售、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产业化生态圈,打造下一代通信技术及产业高地。物联网产业基地,以南京麒麟生态科技城、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等为核心区,以全市各物联网特色产业园区为产业支撑区,形成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引领物联网产
27、业发展。卫生应用产业基地,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引入芯片研制、功能模块、元器件制造、终端机生产及其他有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国家卫星导航应用南京产业基地”。2、石油化工产业按照做强基础化工、拓展精细化工、强化节能减排的发展思路,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转型升级,采取最严格的手段整治分散、低端、有污染和安全隐患的中小化工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及产品,实现结构更优、集约度更高、能耗更低、污染更小、产品附加值更高的绿色化工。依托国家级石化基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化工生产、研发、物流和循环型生态化学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的50个大项
28、目,重点发展基础石化、高分子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品、碳一化工、循环经济和石化装备等八条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产品结构向节约型、清洁型发展,技术结构向前沿型、实用型发展。到2015年形成36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芳烃、290万吨/年醋酸、40万吨/年己内酰胺、14万吨蛋氨酸、25万吨/年农药原药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加强与中石化合作,提高石化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力,乙烯、丙烯等产品本地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有大幅度下降,综合能耗普遍降低。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COD、
29、SO2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2015年底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大型炼油装置吨原油加工耗标准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装置吨乙烯耗标准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专栏2石化产业治理整顿转型升级工程促进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石化产业“由大变强”,向绿色化工转型。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生命科学产业链。精细化工比例2012年达到40%,2015年达到50%。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聚酰胺、聚碳酸脂、液晶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
30、、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催化剂、助剂等。重点发展高功能性光刻胶、高纯度特种气体、纳米级化学品及集成电路需求的高纯试剂、聚丙烯酰胺等。生命科学化学品:生物技术药物、代糖品种、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产品乳酸和淀粉类可降解塑料、阿利波多糖、脂肪替代品、棕榈油深加工等。节能减排: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节能指标。重点推进碳五至碳十产品的综合利用。改造提升基础石化技术水平,大型炼油装置吨原油加工耗标准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装置吨乙烯耗标准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2012年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40%,2015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
31、的减排任务。化工整治:完成第二轮小化工整治任务,重点整治江南燕子矶、迈皋桥、尧化门、板桥地区,江北六合区,关停100家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化工生产企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控制在300家以内。完成南京金陵塑胶、江苏钟山化工、梅山化工总厂、金陵石化化工一厂、南京化学试剂厂等重点企业向化工园搬迁。3、汽车产业按照调优结构、提升品质、塑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对外合资合作,推进整车与专用车的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先进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及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以青奥会
32、为契机,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与引进,加快推进南京创源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全市力争每年推出23个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形成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能力。依托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南汽集团、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长安等龙头企业,着力加强引导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企业向江宁、浦口、溧水三大基地集聚,建立和发展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和实施上汽集团南京基地“四个一”规划、长安汽车南京基地“四个50万”规划,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层次和规模。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汽车整车、零部件
33、品牌,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形成200万辆以上整车、150万台以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争取进入全国汽车产业综合制造基地前6位。专栏3汽车产业提升工程上汽集团南京基地“四个一”发展规划:上汽集团在南京新增投资一百亿元,达到一百万辆整车产能,形成一千亿元销售收入,建设一个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新型B级车项目、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IVECO系列轻型客车项目、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跃进系列轻型商用车项目、上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长安汽车南京基地“四个50万”规划:长安汽
34、车集团在南京地区形成五十万辆整车、五十万台发动机、五十万辆微型车、五十万台微型车发动机生产能力。重点推进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公司整车扩产改造项目、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动机研发改造项目、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0万辆汽车和50万台发动机项目,总投资85亿元。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高性能发动机、高端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0座电动汽车充电站,600个充电桩。重点推进创源天地投资有限公司电动车项目、名爵混合动力汽车、
35、依维柯电动汽车、南汽专用车公司的纯电动观光车、场馆车项目等一批研发与产业化项目。4、钢铁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能减排的思路,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精品钢、特种钢、高强度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托南钢、梅钢两大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全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工艺装备的基础上,着力突破汽车面板、高端造船板生产,重点发展宽厚板、冷轧薄板、特钢棒线材,打造船板、管线板、压力容器板、镀锡板、高档建筑用板、弹簧钢、轴承钢、焊网、钢丝拉线等拳头产品,实现产品升级。重点支持烧结烟气脱硫和余热、余能回收发电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深化节能减排。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
36、500亿元,优、特钢比重提高到95%,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船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前2位,管线钢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前3位,压力容器板进入国内前5位。强化节能减排,SO2、COD排放量减少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专栏4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产品提升工程:推进梅钢“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装备升级”项目,形成高强复相钢、高强冷成型钢、超低碳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重点推进1780热轧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并积极推进配套冷轧项目,力争形成170万吨汽车板生产能力;南钢节能降耗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项目,形成140万吨高强钢宽厚板生产能力。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节能减排项目,南钢重点完成
37、炼铁烧结烟气脱硫减排、棒材厂加热炉节能改造、烧结余热发电等可循环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梅钢重点完成烟气脱硫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到2013年前,完成小焦化、小烧结、小高炉、小转炉和窄带钢生产线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三)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充分发挥我市科研和人才优势,紧紧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面向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电子、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1、新兴电子产业重点发展以新型显示、未来网络、现代通信、物联网、北斗导航为龙头的新兴电子
38、产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不含新型显示)以上。新型显示产业,依托南京液晶谷,重点发展液晶显示产业,突破OLED显示产业,跟踪培育激光及其它新型显示产业,加强LED新型背光、3D显示、触控、超薄设计等新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OLED移动终端、激光电视和激光投影等产品,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打造完整产业链,将南京市建设成为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未来网络产业,依托国家未来网络创新基础设施计划(CENI)、国家973未来互联网研究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以南京为我国未来网络的中心,构建未来网络实验平台与基础设施;组建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队伍,开展核心技术
39、攻关,规划我国未来网络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2013年前,形成35项针对现有网络需求,又符合未来网络发展方向的产品原型系统。2015年前,进行阶段性产业化试点,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现有网络系统,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未来网络的局部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自有核心技术专利库,强化未来网络标准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形成。通信产业,大力推进无线谷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光接入技术产业与无线宽带接入产业、“三网融合”技术和基于融合网络的应用平台与系统,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专用通信、通信芯片、通信软件等五大产品群,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批在全国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
40、物联网检测、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广域汇聚传输技术等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物联网芯片、传感器与传感节点、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传感网技术开发、测试等公共平台,推进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物联网示范城市。卫星应用产业,重点突破北斗终端模块化、小型化、低功耗技术,北斗导航芯片产业化,以及兼容技术等领域,建立导航卫星认证研究中心,推进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与应用服务,实现卫星应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专栏5中国南京液晶谷工程TFTLCD显示。重点加快六代TFTLCD面板生产线量产步伐,积极部署建设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引进和发展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等液晶上游元器件和材料以及终端
41、显示器件等下游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技术研发:加快引进中国电子平板显示研发中心、夏普液晶显示全球研发中心在内的国内外优势液晶显示专业研发机构,重点开展液晶面板工艺技术、关键材料技术、驱动电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测试平台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升级:积极推进大尺寸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及OLED照明产业化,加强3D显示、LTPS、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目标:2012年,南京液晶谷实现总投资超650亿元,形成年投放玻璃基板170万张,年生产大中尺寸模组3200万片,液晶电视1400万台、液晶显示器1800万台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到2015年,建设更高
42、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积极引入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培育一批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4000亿元,将液晶谷建成国际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专栏6中国南京未来网络谷工程建设内容:南京中国未来网络谷坐落在江宁开发区,以未来网络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以“产业研究院+学科型公司”模式,致力于我国未来网络发展顶层设计、技术研发与标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孵化与发展等,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接轨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从芯片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将南京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未来网络产业基地,最终确立我国在未来网络产业领域的
43、国际地位。主要目标:依托国家未来网络创新基础设施计划(CENI)、国家973未来互联网研究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以南京为我国未来网络的中心,来构建未来网络实验平台与基础设施;组建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队伍,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规划我国未来网络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2013年前,形成35项针对现有网络需求,又符合未来网络发展方向的产品原型系统。2015年前,进行阶段性产业化试点,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现有网络系统,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未来网络的局部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自有核心技术专利库,强化未来网络标准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形成。专栏7中国南京无线谷工程建设内容:以“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汇
44、集领域顶尖人才,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订,形成原始创新高地。按三个圈层构筑中国南京无线谷,第一圈层建设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第二圈层建设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跨地区联合研发机构、公共测试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第三圈层重点打造现代通信产业集群。形成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制造、销售、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产业化生态圈。同时,联接与呼应雨花台区已具特色和规模的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实现从通信技术链向通信产业链的转化。主要目标:到2012年,建成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场,引进海内外通信技术领军人才30名,建立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心10个,
45、年均就地转化重大研发成果6项。到2015年,无线谷通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全市通信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专栏8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工程发展重点:1、重点载体。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1500亩北斗产业基地,实现终端设备制造,以及研发、检测、认证和运营服务等功能。2、重点平台。建立北斗产品检测注册分中心,行使华东区域北斗产品检测、产品入网注册等职能,以协助国家北斗产品检测注册中心更好地开展有关工作。3、关键技术。实现北斗终端模块化、小型化、低功耗技术,单芯片产业化,以及兼容技术等领域的重点突破。到2015年,将南京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北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46、。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南京的区域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北斗产业在“青奥工程”、“中国(江苏)位置网工程”的应用,以及电力、气象、交通、移动通信、物流等五个行业的应用,大力推广北斗产业的市场应用。专栏9物联网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以重点行业示范应用为先导,以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发展为支撑,依托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交通等“十大示范工程”和“智能青奥工程”等重点应用领域,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发展重点: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网络与终端管理、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核心产业,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
47、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支撑产业,同时支持通信、互联网、信息安全、测试和认证等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平台,推进物联网产业联盟、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设,形成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分共协作、共同推进的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在国内领先、在国际居于前列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主要目标:到2015年,使南京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在全市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全面展开面向个人的物联网应用。引进和建立国家级物联网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20家以上,打造成为物联网领域的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2、智能电网产业加快推进江宁区智能电网二次设备、浦口区一次设备、鼓楼区科技研发集聚区等三个基
48、地建设。抓住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第二、第三阶段建设的机遇,重点突破智能电网的输变电、配用电、调度自动化、可再生能源并网及储能、电力电子等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跟踪高温超导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设备的大功率变流器、控制器、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装置等产品、智能化变电站、智能配电网和智能用电管理终端,超高压和特高压的变压器、电缆、绝缘器件以及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打造智能电网各环节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发挥南京智能电网产业联盟作用,加快建设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平台、检测和认证等6个公共平台。加快智能电网产业标准制定,建设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全力推进国网电科院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项目、国电南自中国(南京)电力工业自动化产业园项目、南瑞继保智能化电力设备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智能电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专栏10智能电网推进工程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项目:总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是国内首个以智能电网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