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5022383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上册语文三年级教案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班级教案1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装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沟通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老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

2、老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老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老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老师相机出

3、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4、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沟通。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老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

5、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沟通。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仔细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乐观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仔细,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宁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

6、扰。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沟通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宁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7、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沟通。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班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沟通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沟通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8、 第一课时 一、学习“篇章页”,明确学习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班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班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习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习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

9、特别的地方,用“ ”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习作业,以学定教,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习学生观察、沟通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平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比如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 (三)沟通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

10、地方。 1.学生反馈; 2.老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宁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老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沟通。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

11、的。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比较不同; 引导思考: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学生沟通; 思考: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时间),从_,从_,从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的,有_的,有_的,还有_的

12、。 示例:早晨,从小河边,从田野里,从公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壮族的,有苗族的,有哈尼族的,还彝族的。 6.想象画面。 老师范读; 学生沟通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

13、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习。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宁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老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沟通,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宁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宁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宁静”,用树枝、鸟儿、蝴

14、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15、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老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班级教案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沟通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

16、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沟通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舞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

17、 蟋蟀振动翅膀,“_”,是和阳台告辞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

18、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妙 部编版上册语文三班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

19、、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绵绵几场雨下过,我们已经走进了秋天。有人说,秋天是个值得全身心去感受的季节。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感受秋天的?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

20、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

21、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

22、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沟通,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板书: 听听,秋的声音 树叶落蟋蟀唱 大雁叫秋风吹 部

23、编版上册语文三班级教案5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寄予的深切同情。培育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化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进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寄予的深切同

24、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育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

25、?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

26、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

27、,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

28、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妙的幻境。 (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

29、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比。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 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妙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

30、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

31、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进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进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32、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妙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

33、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

34、班沟通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育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老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育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化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35、: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化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沟通感受。弄明白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

36、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

37、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

38、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妙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

39、。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妙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

40、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妙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1、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妙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妙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妙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