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个人简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生平个人简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辛弃疾生平个人简历辛弃疾生平个人简历 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宏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诞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
2、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仔细革除积弊,乐观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宏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忱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
3、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情,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亮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宽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殊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宏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
4、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斗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亮而又详细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酷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化,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穿,有状况、有分析、有措施、有猜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依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当娴熟地把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宠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
5、文章,就犹如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扬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抱负。(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剧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
6、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抱负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行入词的地步。 他诞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始终盼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
7、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抵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与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当掌书记。当金人内部冲突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攻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英勇和坚决,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今开头了他在南宋的仕
8、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勇敢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忱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闻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赞扬,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情愿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能很感爱好,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当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明显与辛弃疾的抱负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精彩,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
9、苦痛。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精彩的才能,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忱,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预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真,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开除,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艳羡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
10、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经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舒适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抱负所感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生气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见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其次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扬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绝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