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285).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4945821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 (28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题报告 (28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 (28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 (285).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填写注意事项1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第3学期内完成。2开题报告一式2份,一份留存院(部、系),一份交学生自己保留,答辩前与学位审批书、学位论文等一起交至学校。3使用A4纸张,请不要更改排版格式。4论文题目的字数应限定在25字以内。5本页不用打印。西 安 石 油 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姓名学号研究生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所在年级学科专业论文题目顺应论视角下的蓄意歧义翻译学习研究导师姓名、职称副导师姓名、职称开题时间年 月 日研究生姓名性别年级学号导师姓名、职称副导师姓名、职称学 科 专 业研 究 方 向论文题目顺应论视角下的蓄意歧义翻译策略研究一、开题依据(目

2、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题目来源)研究目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英语成为中国的一门重要语言学科。人们学习英语主要关注如何使用英语实现更高效的交流和理解,而这其中,就涉及到对于英语的翻译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被频繁讨论的就是说话者的目的所在。对于说话者来说,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使听话者明白他的意思。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说话者需要使用一些语言方法才能使沟通更高效,歧义现象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无论何种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蓄意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根据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将英语中的歧义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前者是指说话者英

3、语语言中掌握的语言项目或语篇的矛盾和缺陷的无意流露,在语言交际中出现语病现象,引起听者或读者的误解;而后者指的是说话者主动、积极地运用英语语言中的字、词、句结构和发音的矛盾冲突,达到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的交际效果和目的。无意歧义会阻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和消除;而蓄意歧义是为了烘托气氛,或者是为了使表达形式更加地生动活泼,或者使言语产生出人意料的、幽默的、甚至是喜剧的艺术效果,以达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目前对于语言中歧义现象的研究,语言学家们仅仅只是关注于研究歧义的分类、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的区分以及无意歧义的消除,但是学者们没有过多的对蓄意歧义这种语言现象作

4、出完善的分析,针对这一语言学研究上的遗漏,本文主要分析蓄意歧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视角,来对蓄意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耶夫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征。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研究,可以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翻译讲究“信、达、雅”,对于原文的不忠实是翻译中的一个打大忌。原文中的歧义句如果翻译不得当,就会容易使译者误解,译文中的歧义句则往往导致对原著本意的歪曲。然而有时由于修辞的

5、需要,在译文中使用两歧或多歧结构,以增加信息容量,扩大覆盖面,但是难免引起异议。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翻译难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资料,本文目的在于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以选择和顺应为主线,对蓄意歧义这一语言现象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意义:一般来说,蓄意歧义是实际的双方在理解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引发的,它能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使交际在一种幽默氛围中展开,但由于需要分清与无意歧义的区别,翻译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将原本正确的运用理解为错误的语言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它妨碍了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影响交际。因此,研究,探索和了解蓄意歧义,并对其进行翻译策略的学习与

6、研究,十分有必要,只有在翻译中正确理解蓄意歧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尽量保持其特有的语用效果。此外,通过查找相关学术资料,作者也发现我国学者对于蓄意歧义的翻译学习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成果恰好可以补充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并为后来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国内外现状:作者通过查找研究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针对蓄意歧义翻译学习的研究较少,蓄意歧义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的研究上。本文将通过回顾蓄意歧义的语义研究,包括歧义的定义与分类例如,英国R. M. Kemposn (1981)认为“解释歧义是语义学的基本任务。”“如果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正确,那么它就是歧义的。”;研学家Leech(1

7、983)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给歧义定义为“歧义是句法和意义之间存在的一与多的关系,可以把歧义说成是表示一个以上命题的句子。”;语言学家N. Chomsky(1979)认为“一种语法理论的恰当行就看它解释歧义现象的本事”。在我国,学者们对于歧义的研究也是停留在对其定义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例如,邱舒德(1998)指出“当一个词表示诸多意义,一个结构形式体现多种结构层次关系,一个言语表现不同意图或含义时,便容易产生歧义。对有限语言手段的无限运用时歧义产生的根本体制。”;钱歌川(2013)在翻译的基础知识中指出“英文原是一种含糊的语言。”题目来源:由于国内外关于针对蓄意歧义的翻译学习研究资料较少,作者

8、希望选此题来综合国内外学者针对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如何做恰当翻译的策略研究做一研究汇总。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共分为六个章节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1. 歧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 蓄意歧义的定义;3. 当前英语蓄意歧义的研究成果;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限制;5. 理论框架6. 通过顺应论视角研究蓄意歧义翻译7. 研究发现与不足。拟采用以下论文框架: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总览2. 文献综述 2.1 歧义的分类与定义 2.1.1 歧义的定义 2.1.2 歧义的分类 2.1.2.1 客观歧义和主管歧义 2

9、.1.2.2 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2.1.2.3 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 2.2 蓄意歧义的定义 2.3 当前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相关研究 2.3.1 多角度研究歧义现象 2.3.2 大范围但差异不大的歧义现象研究 2.4 前期研究存在的限制 2.4.1 歧义分类不统一 2.4.2 英语中歧义现象应用研究较少 2.4.3 消除歧义的策略研究不够 2.4.4 蓄意歧义翻译研究较少 3. 理论框架 3.1 语用学 3.1.1 蓄意歧义的语用学理论3.1.1.1 蓄意歧义的合作原则3.1.1.2 蓄意歧义的礼貌原则3.1.1.3 蓄意歧义的面子原则 3.2 顺应理论 3.2.1 理论来源 3.2.

10、2 核心概念 3.2.2.1 做选择 3.2.2.2 语言的三个特性:多变性,流通性和适应性 3.2.2.3 研究的四个观点 4. 从顺应理论角度研究蓄意歧义 4.1做选择 4.2 多变性角度 4.2.1 语音级别的蓄意歧义分析 4.2.2 词汇级别的蓄意歧义分析 4.2.3 语法级别的蓄意歧义分析 4.2.4 语用级别的蓄意歧义分析 4.3 流通性 4.3.1 蓄意歧义中的幽默效果分析 4.3.2 蓄意歧义的突出性分析 4.4 适应性 4.4.1 适应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者 4.4.2 适应过程中的精神世界5. 蓄意歧义的翻译策略研究5.1 根据翻译方法分类翻译策略5.1.1 直译法5.1.2

11、保留英语加注法 5.2 根据蓄意歧义语言学分类的翻译策略 5.2.1 语音蓄意歧义翻译 5.2.2 词汇蓄意歧义翻译 5.2.3 句法蓄意歧义翻译 6.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发现 6.2 论文存在的局限和未来学习的建议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专著的研究分析,了解当前歧义现象研究的最新动态,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本文的主题研究。(2)综合分析法:本文综合了翻译理论,语言学和翻译策略的分析,总结学习并解决蓄意歧义的翻译难题。创新点:通过语言学角度分析蓄意歧义,然后进行其翻译学习研究。三、论文完成拟提交最终成果研究表明: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人们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然而

12、,蓄意歧义作为语言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语言选择的体现,又是语言使用者实现其交际意图的一种策略。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此外,因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所做的语言选择也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蓄意歧义作为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动态地顺应语境因素,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的结果。(3)在完成语言选择后,针对蓄意歧义的翻译研究就变得至关重要,蓄意歧义中出现的双关语和幽默效果,如果无法理解歧义背后的真正含义无法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说话者的意图,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交流沟通效果。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日

13、 期- 6 -五、论证小组对开题内容的评价:1论文选题:处于学科前沿 接触学科前沿 有较大理论意义 有一定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不明显 有较大实用价 有一定实用价 实用价值及应值及应用前景 值及应用前景 用前景不明显主攻方向明确 需进一步确定主攻方向2选题创新:有突出的创新 有较大的创新 有一定的创新3选题性质:学科前沿探索 新技术探索 综合应用移植应用 技术改进 其他4论文难度: 偏难 适当 偏易5论文工作量: 较大 适当 不足6阅读文献: 广泛 基本满足论文工作 较少7研究方案可行性: 可行 基本可行 不可行8论文选题报告综合表达能力: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9论文选题报告反映掌握知识程度: 好

14、 较好 一般 较差10论文选题报告总体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11是否同意论文选题报告 :同意 不同意(在相应的方框内作记号“”)评议小组成员签字评议小组组长:评议小组成员:年 月 日教授委员会意见: 教授委员会主任签名(公章): 年 月 日研究生院备案: 注: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秘书由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担任。六、开题报告论证记录:1论证组成员:12345论证组秘书:2论证时间及地点:3质询问题及回答情况: 注:论证结果经整理后由秘书手写完成,秘书应由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师担任。附录1:资料检索情况介绍:(研究生就以下方面做出说明)1研究内容简介2检索策略(检索式、

15、检索词)3检索工具及系统(数据库年限)4参考文献列表Altmann, G,T,M. “Ambiguity in Sentence Processing” 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8(2). 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16、Press, 2000. Ekaterini, K & S,R, Baum. “Disambiguating the Ambiguity Advantage Effect in Word Recognition: An Advantage for Polysemous but Not Homonymous Words” J.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07(1). Empson, W.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M. London: Chatto & Windus Press, 1953. Grice, H.P. Syntax and

17、 Semantics, Speech Acts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Vol.3.Jacob, L.M.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Katie, W.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89. Kooij, J.G. 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 M. Amster

18、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Leech, N.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3. Levison, S.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

19、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Maslow, Abraham H.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M. Beijing: Yanshan Press, 2013.Nerlich, B. & D.D. Clarke. “Ambiguities We Live by: Towards a Pragmatics of Polysemy”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33). Verschueren, J. U

20、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Yule, G. Pragma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陈丽丹蓄意歧义与广告语言的说服力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邓德华浅论英语中的歧义(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1) 傅友相英语句法歧义分析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高素珍有意性歧义与无意性歧义 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

21、南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黄国文试论英语歧义结构的形成与歧义的排除 J外语学刊,1983(2). 李国南英语中的双关语J 外国语,1986(4) 李瑞华试论语言的歧义问题J外国语,1988(4). 李霞巧用英语蓄意歧义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李佐文,郑朝红语言与文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4) 伦秀伟. 从顺应理论视角研究英语蓄意歧义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吕光旦英语幽默的语言分析J外国语,1984(5)吕公礼. 语篇连贯性的语言适应论研究

22、J. 外语学刊(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4)歌川. 翻译的基本知识M. 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邱述德歧义邹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3) 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饶双燕. 蓄意歧义的语用研究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 (1) 邵严毅. 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师静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田祥斌英汉歧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王逢鑫歧义、误解与误译J山

23、东外语教学,1997(3) 王先岳论蓄意歧义的运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6(1) 项成东歧义的功能J外语教学,2001(2) 项成东歧义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2(4) 项成东歧义的认知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谢伦浩如何风趣幽默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杨金秋. 顺应论视角下的蓄意歧义研究J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J外国语,1997(6). 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周北辰歧义趣话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周红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中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附录

24、2:文献综述或文献调研报告: 引言 歧义是人来语言中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普遍的现象,它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包括词句等)缺乏清晰性,意义模棱两可,具有两种或多于两种意义,从而产生的寓意理解分歧的现象。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语言的歧义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学者都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从英语语言、语义的角度对歧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成果对英语的学习和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只是限于对英语歧义类型的总结和歧义现象的描述,而非从英语语言的实际交际使用中对英语歧义现象进行探讨的。本文拟从意顺应论为基础,来研究蓄意歧义英

25、语的翻译策略学习。 1.当前英语中的歧义研究针对英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行过研究。语言学家也通过不同角度对歧义现象进行了研究。从基本的语法,语音和语用来说,对于歧义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深入了许多。总之,歧义研究已经有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存在缺陷。例如,作者回顾了许多关于歧义研究的文献发现,许多研究虽然研究的范围较广,但是文献之间差异性太小,研究大同小异。并且作者发现当前的歧义现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阶段。作为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去研究时,它似乎很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并将研究成果放入应用。然而,事实上不可否认前期的大量相关研究还是给后期的学习研究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26、,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更多的歧义现象语言研究。根据对于前期研究的综合整理,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多角度分析歧义现象 纵观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中国学者试图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为了持续取得新的突破,歧义现象的研究在中国也深入发展了,不同领域的语言学家,甚至不是词汇领域的学者也试图通过自身领域研究这种语言现象。例如,何云健和吴素红的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角度研究英语中的歧义现象(2009),以及范利群的从图形背景理论对歧义现象进行认知分析(2008),不可否认,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都在试图针对预语言歧义现象进行研究。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大家倾向于使用乔姆斯基

27、的转换生产语法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中国学者针对语言歧义现象的研究还停留在歧义句子,歧义分类以及如何消除负面歧义效果,以及如何应用正面歧义。还有一部分学者热衷于研究歧义的解决方法,或者歧义的正面负面效果。 (2)大同小异的歧义现象研究 通常来说,中国的歧义现象研究主要停留在引起歧义句的原因,歧义分类,如何消除负面歧义,或者正面歧义的使用,或正面歧义产生的原因,例如,黄丽(2011)从语音角度探讨了出现歧义的语音现象,提醒广大读者如何避免这种语音歧义现象的出现;王景岳(2011)研究了歧义现象的构成机制,如何消除歧义以及歧义的使用。通过研究歧义现象的构成,总结如何避免歧义现象,并积

28、极发挥正面歧义现象的作用;谢蓉蓉(2010)分析了如何消除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以及如何分辨正面和负面歧义现象;石明兰(2006)探讨了英语中由于介词引起的歧义现象。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歧义现象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消除歧义现象,研究内容和范围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突破研究内容。 2. 前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歧义现象分类不统一注:文献综述或文献调研报告字数为30005000字 众所周知,歧义现象可能发生在英语的任何领域,比如语音,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然而,研究学者对于歧义现象的分类却不统一。例如,王艳(2009)将歧义归类为语言的内在特性。它可

29、以被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王浩(2010)将歧义现象分类为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一方面,英语中歧义现象的不同分类深化了对歧义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容易产生一些争议。因此作者认为一个统一的歧义现象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者再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研究歧义现象的详细分类。 (2)英语中歧义现象的应用研究较少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对歧义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很少学者针对研究英语中歧义现象的应用,例如歧义现象的翻译策略研究。我们知道歧义是英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如何将歧义研究引入一个实际应用的领域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者认为可以将歧义研究与翻译策略研究连接起来,这样的研究必定会为该

30、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3. 顺应理论的研究 1999年,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发布了他的语用学新解。作为一个完成并且成熟的理论,顺应论出现在这本书中。与传统的语用学理论相比,Verschueren将语用学从传统的语言分支中分离出来,并将语言用途看待为语用学的目标。在他看来,语用学并不是语言理论的组成部分,而是为其提供了其它研究角度(2000)。他将语用学作为一个功能性角度,而不是把它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与语音,形态,句法和语义学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针对顺应理论的研究较多,但从该角度分析研究歧义现象特性并分析其翻译策略的文献十分稀少,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结论 鉴于以上研究基础,本文提出的蓄意歧义翻译策略研究,主要是通过顺应论角度研究蓄意歧义的特性之后,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的探讨和总结学习,这个角度的研究既是该领域的新突破,同时也是回顾过往研究成果的好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