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域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视域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创新.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视域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创新崔荣汉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文学语言的语音和音乐性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是思想和语义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说法皆体现了音乐与文学艺术的互通性,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保持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寻找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互相学习与提高,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潘梓年先生曾在文学概论中说:“人们的生命是一个流不断的向着一个永久流去,也有时聚成大海,波浪拍天
2、;有时汇成小河,慢声低唱;有时受着太阳吐金光;有时常对明月发笑;更有时蒙了云雾,显出凄惨的颜色。然而,它究竟是个流,永远不停的生命之流。这个流反映在声音上成为音乐,反映在色彩上成为绘画,反映在形体上成为雕刻,反映在动作上成为舞蹈,而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为文学。”音乐与文学皆属艺术范畴,虽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却相互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音乐、历史和文学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部“音乐史诗体小说”。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被毫无名气的奥地利女作家摘得桂冠,是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拥有音乐般的韵律。而柏辽兹
3、曾就罗密欧与朱丽叶说到:“何等样的题材啊!这一切都是为了音乐而写得。”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内涵去感受音乐本质。比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奥涅金是在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基础上谱就的,对此他曾写道:“如果说我是以火一样的热情来创造的话,那这把火是普希金点燃的,如果我的音乐能包含了原美的十分之一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了。”所以,在欣赏奥涅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通读一下普希金的那部诗体小说。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了解到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了解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了解在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真实而丑陋的一面。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等到真正去欣
4、赏音乐的时候,学生会很容易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而在欣赏法国作曲家比才音乐剧卡门时,同样有必要让学生先了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卡门(嘉尔曼),当音乐声响起,吉卜赛女郎生性无拘无束的形象和刺激冒险经历会同时涌现出学生的脑海。诗歌隶属于文学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具有音乐的诸多精神气质和审美品格,甚至可以说是音乐促成了诗歌的产生。音乐与诗歌融合的最优秀成果莫过于赏乐诗歌的出现。我国的赏乐诗歌的兴起比较晚。汉末以前只在辞赋等韵文中略有涉及,诗与乐还没有明显的分化。直至汉末,诗与乐才得以形成独立的艺术种类,并产生以“义”明用的诗和以“声”明用的乐。同时,在桓、灵时,出现了最以西北有高楼
5、今日良宴会为代表的最早赏乐诗。到了魏晋时期,俗乐兴起,但因统治者追求享乐,蓄妓成风,形成了一批艺术成就并不高的以“听妓”为主的赏乐诗歌。直至唐代,诗歌的发展才达到鼎盛时期,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曾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些诗歌不仅在意境上富有深意,也在节奏、韵脚的变化、叠韵等的运用上营造出旋律,堪为诗与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典范。由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也应加入诗歌的元素。如,在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春江花月夜原文,从诗词句式
6、中感悟其意境,这将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时把握音乐教材,激发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首古曲。又如,在欣赏古琴独奏思乡曲时,我们可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入手。除此之外,一些流行音乐也是基于诗歌而产生的,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徐小凤的别亦难、安雯的一剪梅等等。对于以上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 “诗”去欣赏“歌”。当然,这里所说的诗并非限指于古诗,目的也并非为鉴赏诗,而是希望通过诗的韵律,达到诗与乐的“通感”,进而更好地感悟乐。现代音乐中,诗歌仿佛已离人们的生活远去,实则不然。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流行音乐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诗歌的影子。说到这我们有必要说
7、一下在我国近代流行乐坛享有盛誉的词作家方文山。他被喻为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周杰伦的成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曾看到过有关方文山的访谈,那是一个略带腼腆的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可正是这位看似毫不起眼的年轻人,引领了全新的“中国风”。他的音乐作品既传承了诗词的意境,又运用现代的创造技巧对其进行转化,不仅在听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在意象上凸显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因此,在欣赏周杰伦的发如雪时,有必要先让学生吟唱一下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欣赏娘子时有必要先让学生读一读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音乐中获得
8、的东西比物理老师给我的多得多。”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Plato)则认为,“节奏与乐(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入。”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大多关注的是怎样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怎样让学生在综合的学科领域中获取音乐体验。新课改的颁布,学科综合的强调将有望改变这一现状。相信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阐述,大家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
9、的多学科融合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那就是:多学科融合并非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手段,旨在通过这一手段,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增加教育途径。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视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水平。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 就其直接性来说,音乐的美感当然是由音乐形象所引发的,但是,对于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的人,有许多高层次、高品味的艺术却不能引发他们的美感,所
10、以才需要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教育如果仅仅讲到形式层面,也不一定能够引发他们的美感,因为形式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关系,而美感则涉及关系背后的内涵。文化正是这种最深层的内涵之一(另一方面的内涵是生命),对它的阐释必然会有助于艺术美感的产生。文化阐释能够激活美感的机制不仅是因为文化本身可能具有美,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能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能够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灵与艺术形式形成同构,发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如果不将各种音乐现象同产生它的文化(包括文学)相联系,不从特定的文化模式出发对它加以阐释,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阐释获得深度和卓有成效,自然也就难以引领学生“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非常值得每位音乐教师深思。注解:金亚文: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版第1期。希穆涅克著,董学文译:美学与艺术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承漠: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转引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第1959版。李纯:协同理论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