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思想情感题——山水田园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思想情感题——山水田园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思想情感题山水田园类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山水田园类训练 考点: 1.(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2.南宋.范成大鹧鸪天 3.林景熙溪亭 4.刘眘(shn)虚阙题 5.唐皎然西溪独泛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7.苏轼江城子 8.李攀龙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9.陶渊明移居(其一) 10.高启初夏江村 【考点研究】 一、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
2、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
3、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 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抓注释看诗歌暗示的思想内涵 有的诗歌注释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的注释,往往就显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3抓关键词找诗眼,析意象 诗眼这里的“诗
4、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4抓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状物句抓住双重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考题对接】 一、(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
5、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滁州西涧的景色,生在涧边的野草,岸上树林的黄鹂啼鸣,带雨的春潮,野渡的小舟自然摆横。给我们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B本诗所选的景物较平常,也显得平静,单纯是作者游玩所见所闻,没有露作者的心迹。 C“春潮”“野渡”也反映了作者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D首句的“独怜”,包含了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答案】 1B【解析
6、】B项,“单纯是作者游玩所见所闻,没有露作者的心迹”错误。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2景物:春潮、雨、野渡、舟。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和自甘寂寞的胸襟。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的能力。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诗歌后两句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写景句,写
7、到的景物有“春潮”“雨”“野渡”“舟”,这两句的意思是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只有无人的小船有郊野的渡口随意漂浮,营造出孤寂、闲适的意境。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虽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和自甘寂寞的胸襟。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二、南宋.范成大鹧鸪天 鹧鸪天 南宋.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儿闲。
8、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tm):一种观赏植物。婉娩:天气温和,近暮春。 1.词的上片运用了、手法来描写景物。(2分) 2.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二、南宋.范成大鹧鸪天 1.色彩描写动静结合(“拟人”“点面结合”“对偶”也可给分) 2.(1)上片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枝上嫩叶重重叠叠,曲径通幽点缀着红花,蜜蜂争着采蜜,燕子在杨柳间飞行。表现了作者对于明媚春天的喜爱之情。 (2)下片前三句点出春已暮,花凋零,诗人自己常年作客在外,只能借酒浇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飘零之感
9、。 (3)下片最后两句写出作者醉梦中,日落月升,表达了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叹惋。 【注释】 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曲阑:曲折的栏杆。 酴醿(tm):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婉娩(wnwn):亦作“婉晚”。迟暮。 飘零:飘泊流落。 片时:片刻。 清:清醒、清爽。 【译文】 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醿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
10、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相合,后两句的对仗也极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写的绝句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见钱钟书宋诗选中范成大简介)。这首鹧鸪天的上阕,就很像是田园杂兴中的绝句,也带有意境深刻,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阕舍弃了作者
11、在田园杂兴中融风景画与风俗画于一体的笔法,而侧重于描绘庭园中的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幅风景画。 既然是画,就必然要敷色构图。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看得成”(“得”一作“渐”),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成其为画,因为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鲜明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
12、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词中有“大”的作用。“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诗所说。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醿”,又作“荼,俗称”佛儿草“,落叶灌木。”蜂儿闹,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
13、,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 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
14、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又继续饮酒,企盼着在醉梦之中,打发掉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却伤春之情与飘零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此篇虽写伤春自伤之情,抒发客居飘零之感,但有情景交融的画面,有沉着豁达的性情,读起来仍使人感到清新明快,与一般伤春之作不同。 三、林景熙溪亭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5、。 【注释】溪亭:临溪水的亭子。汀(tng):水边平地,小洲。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三、林景熙溪亭 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来表现其情感。 特点是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6、。 【译文】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
17、促轸坐披衿。”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
18、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
19、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四、刘眘(shn)虚阙题 阙题 刘眘sh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刘眘(慎)虚:唐开元进士,为人较淡泊,交游多山僧道侣。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
20、一项是() A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B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C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D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
21、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刘眘(shn)虚阙题【答案】 1C【解析】C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误,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2(1)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诗人通过“闲门”“深柳”“幽映”“清辉”等意象,描写了诗人在书斋中怡然自得的画面,(列举意象,意思对即可)(2)渲染了幽雅清寂的意境(概括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相关诗句,找出主要意象,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感情效果。本诗后四句为“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
22、清辉照衣裳”,这里的主要意象有“闲门”“山路”“深柳”“清辉”。此外考生应从后四句中的挑出几个关键词:“闲”“深”“映”“幽”“辉”“清”,据此可分析意境特点。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注读书的最好地方了。所以“幽雅清寂”的意境油然而出。处于深山之中,专心读书,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和自得。 五、唐皎然西溪独泛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23、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释】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_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五、唐皎然西溪独泛【答案】 1五言律诗清幽恬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共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都使用对仗,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每句五字,由此可知,这是五言律诗。 第二个问题,要求概括氛围特点。阅读诗歌,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形成的氛围,再用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氛围的特点即可。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
24、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该题可以填写“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已经提示,此诗尾联和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超然物外、高雅绝俗的情怀。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25、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这里仅有月亮,与王维“明月来相照”相仿,其中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诗歌写诗人
26、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2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答案】 1B【解析】B“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2喜悦之情。所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令人感受高兴。担忧之情。庄稼长势很好,反而更担心风霜雨雪到来,使庄稼受到摧残,如野草般零落,心怀恐惧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一喜一惧,反映了诗人经过乡居劳
27、作的洗涤,心灵更加明澈,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
28、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七、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释】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老友的帮助下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自号东坡居士。陶渊明50岁游斜川,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做斜川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似无理而实妙,开篇即具有奇句夺目之效,言说唯有醉中
29、才清醒,梦中才了然。 B词的下阕暗含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既引出苏轼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又饱含着深沉的感慨。 C“吾老矣,寄余龄”,既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达了苏轼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 D本诗写景富于立体感,鸣泉、山亭、远峰等景物,声色相映,错落有致,写出了田园景物的恬静与清幽。 2词的第二句写“只渊明,是前生”,请结合全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分析苏轼和陶渊明在人生境遇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七、苏轼江城子【答案】 1C【解析】C.“表达了苏轼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错误,本诗主旨饱含着宦海浮沉的感慨。此诗句虽有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也有自我排解的慰藉之意。但是并非表达纵情山水,终老于此的心愿。 2相同点:(1)都是躬耕田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恬然自适的满足。(2)都有对官场的失望、无奈和人生迟暮的悲叹。 不同点:(1)原因不同:苏轼因遭贬谪而躬耕东坡,陶渊明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2)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