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赤壁赋》课件3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ppt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864021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赤壁赋》课件3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6《赤壁赋》课件3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赤壁赋》课件3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赤壁赋》课件3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 壁 赋,苏 轼,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

2、全才之一。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

3、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背景介绍,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

4、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5、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6、;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经典诵读,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客悲观 苏子乐观,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

7、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澜。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农历每月十六,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干支纪年法,不一会儿,通“嘱”,劝人饮酒,已经,过了,起,掀起,农历每月十五,在,第一段,朗颂吟唱月出诗中的“窈窕”这一章。,漂浮,慢慢地,朗诵,互文,从,在,朗诵,白露 横江, 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 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 越过茫茫无边的江

8、面。,江面浩浩荡荡,小船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它所要停止的地方。,到,往,通“凭”,乘,所到的地方,听任,任凭,越过,无边无际,旷远的样子,的样子,飘飘然,像脱离尘世,超然独立,像长出翅膀一样,飞升仙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离开,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白茫茫的水汽,古今义,定语后置,驾,所停止的地方,飞升,停止,笼罩,连词,表承接,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9、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第一段译文,内容分析,第一段:,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乐在何处,下页),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愉悦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悠扬和谐的基调。,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浩渺宁静,水天相接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10、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舒畅飘逸,超然物外,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敲着

11、船舷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江面浮动的月光,在这个时候,很快乐,省略介词的介词结构后置,拍打,划破,渺渺兮 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情怀啊悠远茫茫,遥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悠远的样子,心怀,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我,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连词,表修饰,省略主语(桨、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 和 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诉,,箫声呜咽, 像哀怨,像思慕, 像哭泣,像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指代“歌”,依,按着,伴奏,定语后置,余音 袅袅

12、,不绝如 缕。,吹完后,余音 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深谷,此指深渊,使哭泣,寡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第二段译文,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哭泣起来。,第二段:1

13、.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内容分析,(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14、真切。 这箫声加深了作者思美人而不得 的怅惘悲伤。,苏子 愀然, 正襟 危坐,我露出忧愁的神色,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第三段,容色改变的样子,使端正整齐形容词作使动,端正,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宾前,为何,这样,表承接,问那客人说:“为什么(曲调)这样(悲凉)呢?,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难道不是吗?表反问语气,向西,名作状,向东,名作状,这难道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缭、盘绕,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地方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

15、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攻下、攻占,名作动,向东挺进,名作动,当他占取荆州, 攻下江陵, 顺着长江向东挺进的时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确实,哪里,宾语前置,确实是一时的豪杰, 如今在哪里呢?,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况吾与子 渔 樵 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打鱼砍柴,,侣 鱼虾 而 友 麋鹿,,把鱼虾当做伴侣, 把麋鹿当做朋友,在,以为伴侣,意动,何况,打鱼,砍柴,名作动,以为朋友,意动,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小船),来,驾着一只

16、小船, 举 杯 来 互相劝酒;,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寄托,渺小,介词结构后置,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连词,表并列,哀吾生之 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片刻,哀叹,取独,无穷无尽,挟飞仙 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携带,此有结伴而游之意,同后文“而”,连词,不译,怀抱着,一直到生命结束,此处有永世长存之意,与神仙相伴而遨游,怀抱着明月,一起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多得,多有所得,寄托,悲凉的秋风,介词结构后置,知道这种愿望不能多有所得,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寄托洞箫的余音。”,洞箫的余音

17、,第三段译文,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

18、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内容分析,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为何而悲?,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古今人物对比) 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蜉蝣米粟作比) 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现实理想矛盾),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第

19、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第四段,那,我对客人说:“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逝者如斯, 而 未尝往也;,孔子论语,不曾,消失,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始终不曾消失;,盈 虚者如彼,而卒 莫 消 长 也。,满,缺,最终,到底,没有,消减,增长,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到底没有消减和增长。,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20、不能以一瞬;,发语词,表假设,假如,从,竟然,简直加强否定语气,一眨眼的工夫,假如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简直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停止;,连词,表转折,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永恒的,没有尽头,万物和我们,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而又 何羡 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我们又 羡慕什么 呢?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宾语前置,况且,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 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拿取。,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假如,即使,不,只有江上的清风, 与山间的明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有,耳得之 而 为

21、声,目 遇之而成 色;,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不会竭尽,,取 之无 禁, 用 之不 竭。,禁止,竭尽,这是 大自然 的 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享用,判断句,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

22、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第四段译文,第四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内容分析,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水 月 人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2.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

23、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第五段,更换,重新,斟酒,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 凌乱一片。,肴核 既 尽, 杯盘狼藉。,已经,凌乱,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 不知不觉东方 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4、,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 白。,互相枕着靠着,相当于“于”,在,介词结构后置,取独,吃完,,显出白色,名作动,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第五段译文,第五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内容分析,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差,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探究:你认

25、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与积极的心态。,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得这样自然,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其浓烈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写景最具特色:泛舟于月夜的秋江,天上一片银光倾泻,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只见一苇扁舟,浩浩渺渺,顺波而流随着作者任意挥洒的彩笔,读者只觉得眼前一片秋色,深深感受到无比的美,不能不为之陶醉。与此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作者飘渺的思绪,通过放怀的长吟,启人哀思、催人泪落的洞箫声,主客间吊古伤今的悲叹感慨和看来超脱实为虚无的对话,层出不穷地渲染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同样地激逗着读者思绪的起伏,产生出巨大的艺,艺术特色,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2、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