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 页 共 33 页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承德自古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区域,而这些多种文化的荟萃必然也会使其形成一种富有创造力与生机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探讨了对承德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思路。一、发掘和研究承德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承德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民俗考古遗物等都是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的范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承
2、德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不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一)承德自古就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杂居以及融汇的地域承德位于长城以北,是连接东北和华北以及蒙古地区的三角地域,地处关内外的要塞,而且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在历史上曾有很多民族聚居在这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在民族关系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承德是中原通往北方的交通要塞在中国的历史上,关塞以及长城地带自古就是各民族杂居融合的地域。古代时期的承德,是中原通往北方的一个交通要塞,承德位于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
3、删除。第 2 页 共 33 页古北口地带,这里作为一个要塞,当战争来临时就会把城门关上,在和平年代就会将城门大开,便于南北通行与通商。由于这里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因而呈现出了多民族和多文化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大融合情形。承德在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对其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二、丰富多彩的承德民族文化遗存从史前开始,承德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这两种民族文化传统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许多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承德地域就存在着人类的活动,考古已经发现了这个地域存在着 20 多处的古人类的洞穴
4、遗址,出土了数十种的动物骨骼的化石。在丰宁地区还发现刻有铭文“亚邀请“三脚架,这是亚氏族部落商代遗址关闭。战国秦汉时期,有超过 20 座壁分布的秦汉时期的燕长城附近的长城承德地区,全市已出土一批铁,青铜,陶瓷,钱币和各种建筑构件。在承德地区还发现了许多的北魏和隋唐时期的文物。例如:北魏时期的青铜佛像雕刻,北魏太和年间的青铜菩萨,有很多箍筋和铁壶、双耳铁等。各种各样的辽,金元时期文物,也广泛分布于承德地区,龙华县土城子古城就是一个典型。有瓷的窑和施工现场,出土了一批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丰富的瓷。明代承德属北平府,发现许多明代遗物和遗迹长城沿线附近,如记载了当时修建长城和守卫蓟辽宁边镇的各种碑刻等
5、。清代承德的各类文物不仅有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3 页 共 33 页丰富的物种,也是世界有名的。这里的加德满都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结合了历史,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的各种元素,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殿堂。这些也只是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的一部分,尽管它们正在不断的被人们发掘出来,然而人们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认知还并不全面,仍然还有许多的民族文化珍宝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三、关于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几点思考(一)多开展民族考古工作,解决历史缺环的问题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发掘的过程中,尤其是对长城
6、以北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的发掘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原因在于这些民族的活动范围很广阔,而且这些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也非常频繁,生存环境也相对恶劣也不善于论经治史,因此关于他们的史料记载就非常少。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田野考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承德来说,地上和地下还存在很多的文化遗存,例如:每个县区的民俗方面的文物遗迹,以及在山庄内外所存留的清代遗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我们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考古来获得掌握详实的资料,民族文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下去。我们要对全部的遗物和遗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断代,进而明确其族属,还要加强与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合作。虽然承
7、德现有的考古资料比较丰富,但仍有许多空白的历史。例如,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过渡期,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空白,为洪山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遗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4 页 共 33 页并系统的考古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宗族问题研究。近年来,山戎文化在承德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系统的研究还是缺乏。剩下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山戎文化遗存考古调查的重点主要放在丰宁和滦平以及龙华县境内,深入开展研究,为山戎文化内涵及其分布在全面燕山熊和发展规律的揭示。此外,有辽代奚族的城市,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城市问题
8、,辽代及其相关的学术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国家考古的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其民族文化遗产的解决。(二)档案资料搜集承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对于长城以北的那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关方面的记载史籍却很少。这些游牧民族有个有自己的文字或者有的已经失传。比如说匈奴没有文字,鲜卑族有文字但已经失传了,有些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了然而人们却并不认识,无法了解其中的涵义,还有的古代民族的文字资料到现在都不为人所知。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档案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以及收集也是使民族文化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三)注重考古和文献的结合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不能够只是就文物来说文物,而要通过文物来了解历
9、史。承德地域的民族文化中交融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发展渊源等都在其中交错着,因而,这些都需要考古和文献的结合才可以使研究更透彻。考古能够对文献记载中的不足与谬误之处进行更正与补充,而文献可以给考古调查提供科学的线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将文献和实物相互印证的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5 页 共 33 页方式来使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及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系统推进。参考文献:1清道光九年承德府志。2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 年版。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4金毓黻。东北通史,五
10、十年代出版社,1981 年版。第二篇:追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关于对大学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调研报告追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关于对大学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调研报告陈伟忠、沈璐、徐畅、陈新阳、张振宇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邮箱:摘要。年轻一代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其保护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和提高,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极为重要。通过在石家庄等地对部分群众的问卷调查,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文得出真实、可靠的调研结果,形成对民众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科学认识,并且发现当前“追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事业的缺陷与不足,探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为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和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
11、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精神,教育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总体趋好的同时,我们也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6 页 共 33 页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单位和个人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未能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破坏文化遗产及其原生环境的仍现象时有发生,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
12、设的矛盾尖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被任意毁弃或流失境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民族文化需要更多人关心和参与保护。加强年青一代民族文化教育对保护民族文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目前其教育现状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亟待形成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一、研究方法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其对象为石家庄文化广场,人民广场等地流动人群,主要对象是年青一代。二、调查
13、结果及分析1)、从统计结果来看,男女比率为 42.67和 57.33,性别比率基本平衡,且通过对比问卷发现性别因素对民族文化遗产问题认识影响不大,在对民族文化关注途径探究上性别因素可以不给予考虑。图 1 参与问卷调研者学历统计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7 页 共 33 页2)、从参与问卷调研的群众学历可见,96.18%参与者学历在高中以上,其中大学生占大部分。从其他问题的回答情况统计,却反映了目前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遗产知识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仍需指出的是,其中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无所谓的认识者。这也显示出部分大
14、学生人文素质有滑坡现象,缺乏一定的对传统文化素养甚至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大学生可能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精神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等问题。笔者从此次调研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庆幸的是,在有关民族文化保护途径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加强自身学习,倡导社会、政府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表达了他们乐于配合,期待能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图 2“文化遗产日”定在哪一天图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3)、关于大学生“文化遗产日在哪一天”的调查结果如图 2。可见,82.35%的被调研者不
15、知道文化遗产日日期。而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调查结果如图 3。该结果则反映了大概一半的参与者对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对于当前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33.33%的人认为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是主要因素,而各约为 20%的参与者认为民众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图 4)。90.2%的参与者同意地方政府应该鼓励民间团队举办文化活动,加大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8 页 共 33 页宣传;76.47%的被调研者认为应该实行奖励制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奖励。(图 5)图4当前民
16、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图5政府应该给予的政策保护4)、调研结果反射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上。许多文物堆在库房里,保管不善,无力提请鉴定。许多文物建筑岌岌可危,亟待拨款修葺,匮乏的资金,让文物的有效保护成为空话。投入不足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问题 2:现代化的冲击一些地区对民族文化遗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许多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村落被破坏。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有形遗产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空间荡然无存,也就难谈保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应该全球化观念的倾向日益严重,
17、这给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威胁。问题3: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当代的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遗产缺乏重视,使得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熟悉或不感兴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热爱,造成传承脱节。同时部分遗产项目的技术和方法面临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而原传承人又年事日高、甚至相继谢世的局面,致使部分民族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三、调查结果启示及探索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9 页 共 33 页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针对问卷所反映出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教育现状及问题,我们做出如下探索:(一)大学校园成立民
18、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构筑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模式。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结合起来的团体。成立以公益性为基本标准,以保护、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大学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可以更有效的在高校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协会会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学习不同的文化项目,从而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征文、研讨、调研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思考。以民族文化保护协会为依托开展的各项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师生关注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潮。在增强高校师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
19、使其进一步了民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文化的责任。(二)设置民族文化课堂教育课程,夯实理论学习基础。目前,大部分学校课堂上鲜民族文化教育类的课程,从事民族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也严重匮乏,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编写等问题都是需要给以充分考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迫切需要和社会对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转变。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0 页 共 33 页(三)政府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对民族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
20、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政府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宣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传播形式,制作和持续展播形象生动的公益广告,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文化遗产,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性。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具有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在学生中普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四)加大对民
21、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政府应该认真办好各级骨干培训班,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保护工作网络。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学科,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的研究,大力培养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作者:陈伟忠,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第三篇: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1 页 共 33 页杨汉立苏盛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22、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生动反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呼吁加大力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健词】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建议会同县位于湘西南,与黔桂相邻,属于侗、苗、汉等多民族杂居地区。近年有学者提出会同为炎帝故里,2021 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会同县人民政府主办、先秦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在会同成功召开,其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赞赏。会同地域
23、文化因为多元杂揉而颇具丰富性,又因为地处偏远、以往较为闭塞而极富古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易学文化、农耕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其生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一、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消亡的速度惊人会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千万年来,会同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其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会同县人民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加以保护,却仍然面临着濒临失传、辉煌不再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2 页 共 33 页的危险局面。资源状况。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现有林城镇“肖
24、氏民间手工竹编技艺”和高椅乡傩戏杠菩萨等列为湖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田侗族苗族乡音乐舞蹈苗族打鼓锄茶等列入怀化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团河镇民间舞蹈罗汉戏狮、广坪镇民间音乐拉木号子、连山乡民间舞蹈斗牛舞 等列入县级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山乡民间舞蹈 神农裸祭、宝田侗族苗族乡草龙舞等列入县级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各民族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失去生存土壤的变化中加快了流失和消亡的速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现状堪忧。种类繁多,数量较大。202
25、1 年,对全县 25 个乡镇的 345 个村进行普查。据初步统计,全县 16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 200 多种。据普查后整理,全县共编纂文字资料两册计 3 万多字、照片 3000 余幅、音像资料 91 盒(录音 36.8 小时、录像 74.8 小时)。调查发现项目线索 834 条,涵盖 16 个门类 200 多个种类,其中民族语言 16 个、民间文学 115 个、民间美术 55 个、民间音乐 116 个、民间舞蹈 40 个、戏曲 42 个、曲艺 25 个、民间杂技 3 个、民间手工技艺 60 个、生产商贸习俗 8 个、消费习俗 24 个、人生礼仪 136 个、岁时节令 22 个、民间信仰 7
26、4 个、民间知识 96 个,还有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2 个。由此可见,会同县人生礼仪、民间音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3 页 共 33 页乐、民间文学资源尤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 16.4、13.9和 13.7,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杂技资源十分稀缺,占比仅在 0.2和 0.3左右。普查后,精心筛选出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团河镇“罗汉戏狮”、地灵乡“拉木号子”、沙溪乡“吊龙”、“板凳龙”、连山乡“牛铃舞”等等,这是继会同县成功申报“肖氏手工竹编技艺”、高椅“傩戏杠菩萨”和“宝田苗族打鼓锄茶”等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又一次搜集整理的重点
27、项目。“会同方言”,连山乡的“斗牛舞”、“嫁女踩八卦”,宝田乡“草龙舞”,洒溪乡的“牛角棋”,林城镇的“采叶调”等濒危项目,对“炎帝故里在会同”新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罗汉戏狮”、“拉木号子”、“斗牛舞”、“草龙舞”、“神农裸祭”等 5 个项目已列入第一、二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并将“斗牛舞”、“草龙舞”作为我县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项目,同时,将“高椅傩戏”、“肖氏竹编手工技艺“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申报项目。分布不均衡,具有差异性。会同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全境的文化具有较高程度的共性。但由于山脉和河流的分割,境内也形成了多个文化小圈子,各片区、
28、各乡镇的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特色,且在种类、数量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因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是因湘中文化影响形成了小河片(巫水河)文化区、因官方文化和洪江、黔城等相对发达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县城及县北文化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4 页 共 33 页区,因“酸汤话”文化影响形成了清水江沿岸文化区,因相对封闭形成了相对古老的连(山)广(坪)青(朗)蒲(稳)文化区。从分布数量差异看,过于封闭或与湘中地区接壤的一些乡镇种类相对少一些,如青朗、金子岩等乡镇。从项目在全县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
29、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民间信仰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消亡现状令人震惊。近几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县内宝贵的精神财富,会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绩。但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再加社会需求。如今
30、,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民间艺术既没市场,年轻人不愿学,还被社会作为腐朽落后的代表而遭到轻视或唾弃,前改革开放初一些民间艺术品被作为柴火烧掉。因“人死艺亡”,相当一部分项目已经失传,给会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弥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5 页 共 33 页补的损失,比如在该县历史上有名的簟子戏、三棒鼓、嫁女踩八卦等技艺久已失传,这充分说明此项工作的
31、重要性和必要性。附着现代化迅速推进和老一辈人的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惊人,十几年甚至数年工夫就大批量集体失传。因此,加强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己经刻不容缓。传承人状况。一切问题,首要的还是人的问题,传承人是非遗传承最重要的因素。从调查情况看,会同县非遗传承人状况极为不乐观。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迈力衰、后继乏人。虽然会同县现有肖体贵、李盛国二位同志成功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椅傩戏杠菩萨”传承人杨国顺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其他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若晨星”、“白发苍苍”。调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但
32、传承情况相当不妙。有相当一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后继无人,目前一些老艺人相继退休和逝去,造成很多优秀剧目随之断根,无法复排。一些青年艺人月收入只有几百元,难以养家糊口,普遍情绪低落,纷纷改行或在外兼职。很多项目青黄不接,行当不齐,人才断层。如,“上刀山下火海”项目表演者全县不到 10人,且都是 50 岁以上的人;沙溪乡以其独特的唢呐吹奏技艺和唢呐制造技术赢得了“唢呐之乡”的荣誉,可是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费力不赚钱”的手艺,现在能够制造“沙溪唢呐”的仅有 6 人,能够熟练吹奏者也仅不到 30 人;“打鼓锄茶”、“拉木号子”、“斑鸠调”、“神农裸祭”、“高椅傩戏”等优秀的民间艺术早已退出了人
33、们的生产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6 页 共 33 页生产活动,只是少数人参加的舞台表演节目了。肖氏竹编以其精美绝纶的技艺令人惊叹,现在传承人年近 70 岁了,虽然愿意授徒,却一直无人愿当学徒。神秘文化的大量技艺,因为“破四旧”老一辈传承人心有余悸不敢公开授徒,又因只能家传的老规矩而传播甚少或大量失传。非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偷工减料”、“基因变异”。如今,因为西文文化、城市文化、快餐文化迅速蔓延、大量入侵,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改变,“尝新节”、“哭嫁”等许多生产生活习俗基本消亡,普通的节日习俗也已经被简化得面目全非;山
34、歌、酒歌等浓郁的地域文化形式已经难以见到,新一代人只会唱流行歌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歇后语等优秀的文化积淀已经不能传播,年轻人只愿意看电视、上网,讲述现代的故事,甚至只能说说当前的新闻。会同方言在迅速变异。会同话是一种相当独特、相当古老的语言,与县市区的方言绝然不同,能与上古汉语对接,被称为上古汉语的活化石。但随着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和人们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40 岁以下的会同人说的会同话已经与上一辈人说的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其用词和发音掺杂了大量话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切实防止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
35、的、凝结着一定区域内民族民间审美意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7 页 共 33 页文化遗产,实际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干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生活智慧、劳动智慧以及人生智慧,可以寓教于乐地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行和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侵袭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今,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受到了时尚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样式的挤压和市场经济的冷落。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传承
36、,关于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发展都可能随之消失,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就将没有根与本,那么最终没有生存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县里不仅要有“非遗”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而且要建立安全可靠的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县、乡两级工作网络。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行业划分,分散在文化、工艺、园林、商贸和社团等部门,应实行行业牵头负责制度,统一部署,明确标准,分头运作,以条为主,条块结合,集中审定,确定项目,落实普查、整理、抢救、保护和申报的责任。同时,要建立专业骨干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需要我们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知识、懂专业技术,有事业心、责任感和
37、吃苦耐劳精神,又有乐于奉献品格的骨干力量来从事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加强宣传,形成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相对费时、费力、艰苦的工作,资金投入后不能很快看到成果,又不会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理念下,许多干部、群众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和申报工作给予足够重视。虽然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8 页 共 33 页通过前期的一些宣传和普查工作,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群众的认识水平普遍还不太高。一些民间艺人对“非遗”申报和传承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有些群众认为社会发展了,文明程度高了,机械的普
38、遍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以前一些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可以淘汰;有的认为一些民间歌舞、传说都登不得大雅之堂,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时尚、流行文化,把传统的文化、习俗视作羞于见世面的“老土”。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懂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可以建设非遗展示场馆不但可以存放、研究和展示普查中收集的珍贵实物,还能让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学生参观,参与一些活动,起到宣传培训作用。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所采取的措施要全面有效,积极、主动、及时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加以保护。经常普查,精心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不能光靠数年一次的集中行动,还要靠经常性的工作,真正摸清资源家底,整理建
39、档,制定好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做好后续保护,确保活态传承。对普查项目进行梳理汇编,按照“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的原则,对已经取得的普查线索进行修正补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内容详实的项目及时进行了整理、编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做好查漏拾遗工作,实施普查工作“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不丢一个社区、不丢一个项目。可以聘请了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热心“非遗”事业的老同志参与汇编工作,根据普查初步成果,对搜集到对第一阶段有价值的非遗线索进行重点筛选,进一步挖掘和系统整理、分类归档、严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19 页 共 33 页格登记,认真地填写好
40、调查表,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突出重点,挖掘抢救。及时挖掘抢救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代表性强的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会同当前须重点抓好“高椅傩戏”、“苗族打鼓锄茶”、“肖氏竹编手工技艺”、“罗汉戏狮”、“拉木号子”、“斗牛舞”、“草龙舞”、“神农裸祭”、“渔鼓”、“吊龙”、“板凳龙”、“立屋号子”、“牛角棋”、“根雕竹雕”、“耍那机”、“莲花落”、“会同方言”等项目申报“非遗名录”和保护、传承工作。设立基金,促进
41、保护。资金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难维持下去,保护也就成为空话。由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管理机构。同时,县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力量捐献资金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可采取命名、表彰等方式,答谢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作出的贡献。由政府建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完善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保护、发展。强化传承,夯实基础。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最有效的途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只有传承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保护,才能使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42、。建议对有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20 页 共 33 页一定影响的民族民间老艺人和民间工艺大师有重点地采取保护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活动环境,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政府命名的传承人规定带徒授艺的任务,并检查落实,将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另外,传承可以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景点人气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现场表演、现场展示(展览)、现场买卖,使传承面宽一些,受众群多一些。同时,在青少年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带入课堂,让他们从小形成
4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成为传统文化名副其实的传承人。多元保护,科学开发。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实现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一是属地化保护。即遗产在哪儿,就在哪儿保护,保护文化的生长环境和文化韵味。这种保护对象大都为本土的节庆、民俗、民风等。二是异地化保护。譬如,有些民俗、民间艺术是可以从村寨走进城市生活的。因为这种方式强调固有的生活、文化环境等原生态状态,可以通过展演、交流、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创新性保护。这种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如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
44、和原生态音乐、歌舞、戏曲等,一方面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以声光色电来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韵;另一方面,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上丰富、形式上创新,推进非遗项目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创新性保护是探索非物质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21 页 共 33 页文化遗产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加强与旅游的联姻,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开展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将民间艺术融入风情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重点指导抓好粟裕大将故里、连山炎帝故里、高椅古村、鹰嘴界自然
45、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制订相应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吸引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批独具会同民族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把那些具有观赏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项目挑选出来,有组织、有目的地加以活态化呈现,走进现代乡镇和城市生活。如利用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将其引入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的同常化、时间化、审美化。同时不断推出本县的原生态文化精品,参加全国和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展示展演活动,扩大会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组织好本县的各种艺术表演节目,在重大的民族节日中充分展示我县民族特色风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神秘的易学
46、文化、农耕文化。总之,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群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用之不尽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保护好这些遗产特别是正在消亡的遗产,是文化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珍惜成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以非遗保护、利用和管理为基础,以表演和展示为主要载体,以广大群众受惠为目的,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22 页 共 33 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交的保护的,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文化大县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第四篇:浅谈对福建非
47、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福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这点我从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中颇有感受。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畲族银饰锻制技艺、泉州锡雕技艺、宝剑锻造技艺等各种传统工。,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因此社会形态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传承人的断层等都可能使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从整体性出发即从文化生态角度考察地方文化形成独特性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不
48、仅可以看出传统特有的造物思维,并且对于今后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够在坚持保护传统工艺的本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一、传统工艺之美传统造物活动所使用的原材料绝大多数属于自然物,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特质和规律。“适用”属于物的层面,解决的是物与人的关系。物的材料都应各自应用在适当的方面,置于适宜的地方,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和利用材质特性,使材料的物性适之于物。同时,适用之物还要适合使用环境的要求。传统造物时常因地制宜、就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第 23 页 共 33 页地取材,通过利用当地物产的
49、方式更加贴近自然。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主要是利用当地银矿产进行加工,将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结合,制作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的银器,并以其独到的工艺技法和民族特色成为福建银雕工艺的卓越代表。文质相宜意味着人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规律的运用对自然物进行设计,协调形式与内容、功能与审美的矛盾关系,使人们的创造力适之于物。如人们在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中,传承了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莆田当地的铸铜、金银镶嵌工艺,促进了技术运用逐渐走向成熟。人始终是传统造物艺术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所在。与人相宜意味着通过顺应规律使材料适之于物、技术适之于物、造型适之于物、功能适之于物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
50、力量,化“善”为“美”。扎根深厚传统的造物艺术往往饱含造物者的思想情感,蕴涵造物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态度,渗透造物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的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真正”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物与物的联结关系、人与物构成的和谐空间、审美理想等会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们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造,进入造物艺术所构建的审美境界,召唤人们对美的觉悟和发现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启发人们进行美的创造。而人们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物艺术,更进一步促进造物艺术的良性发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对策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