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4854486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文开题报告指南中文题目: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英文题目:Parent rearing pattern and Self-wo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Internet addicted of teenagers 姓 名:徐宇 学 号:H17091105051 院 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课 程 名 称:应用心理学 研 究 方 向:青少年网络成瘾 指 导 老 师:马欣川 指导老师单位:澳门城市大学 2018年10 月 7 日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 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今世

2、界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人类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汪小熙,1999)。不难发现,作为科学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的使用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青少年等也无可避免的会接触到网络,甚至有部分青少年的网络依赖导致问题网络的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陈侠、黄希庭、白纲,2003)。已有

3、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常常处于失衡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更多的是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喻爱军,2015)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老师。家庭的整个氛围(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带来好的结果,反之亦然。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自我价值感有很多因素但其中影响最大莫过于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好的教养方式会带来高价值感认同,从而减少一些不好的行为的出现。青少年网络成瘾是青少年过度使用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离不开父母的

4、教养方式和自我价值感。本研究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自我价值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选题的意义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及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从父母教养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二 研究现状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张文新,1999) 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治病起因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

5、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总体而言,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一般从两种取向进行研究,一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的具体的教养方法;一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20世纪40年代,Baldwin通过对父母的访谈和观察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的互动,于1948年提出民主与控制是父母教养的两个重要维度。1957年,Sears、Maccoby和Levin对近400个家庭进行访谈和调查研究后指出限制和允许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并且认为如果父母随心所欲的支配孩子,孩子则倾向于顺从、

6、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接受孩子,孩子则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Schaefer(1959)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三个维度:接纳(Acceptance) 拒绝(Rejection) 心理自主(Psychological Autonomy) 心理受控(Psychological Control)、严厉(Firm Control)放纵(Lax Control),并编制了子女对父母的评价量表。我国学者桑标(1993)则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探讨其对需要及教育的不一致性等七个维度研究了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的教养方

7、式。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且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修养四个方面,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开创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和模式化研究的先例。鲍姆林特发现,所有父母在管教子女是,其言行的特征都离不开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教育四个方面,只不过各位家长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管束是指父母为子女定下规矩以及子女违反规矩时处理方式;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如何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养育是指

8、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来自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宽容型家庭中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缺乏主动性。西蒙兹(P. M. Symonds)根据母亲对儿童态度的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即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将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纵型四种类型。他认为,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且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大都比较顺从,依赖,自信心不强,让父母顺从自己的孩子表

9、现出独立性和攻击性。土耳其心理学家卡其策巴希(C. Kagitcibasi)1990年依据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独立-依赖”关系的不同,归纳出了三种典型的家庭模式:X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物质与感情上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顺从的,属于集体主义模式,在家庭教养中母亲总是力图保持协调的关系;Z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物质和感情上都是相互立的,亲子关系的取向也是独立的,属于个人主义模式,在家庭中母亲尽量把自己和孩子分离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Y型,将上述两种模型辩证的综合在一起,强调在物质上的独立,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赖。瑞典的C. Perris等人(1975)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0、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加以扩充,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得以问世,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通过对神经症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但却存在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此外,我国学者还利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对我国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其中,左占伟(2003)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8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是积极的,父母对初中生的接纳程度超过其干涉、拒绝程度,接纳型是父母的主要教养类型;不同年级、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着差异,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接纳

11、程度高于高年级的初中生、男生;父亲教养类型与母亲教养类型在全体被试中的分布不一致,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显着高于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王志梅(2003)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389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初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干涉过保护的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城市和农村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异;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影响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吴志斌(2018)对西南地区三所高校471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女儿的关怀,自主性显着高于儿子,父母对儿子的冷

12、漠与拒绝高于女儿,父母对儿子的教养比女儿更严苛。本研究选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东梅等人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评价量表(EMBU), EMBU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客观、稳定的问卷。2.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是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主体的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是一种正向的自我的情感体验。 詹姆斯库利的早期研究为自我价值感提供了理论概念和经验背景;40-50年代的心理学家探讨了自我价值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60-70年代,心理科学中不同学

13、派及不同学科对自我价值感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而80-90年代的研究者们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自我价值感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拓展了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范围,揭示了低自我价值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自我价值感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开创了自我价值感研究的先河,使自我价值感正式进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他本人也成为心理学中研究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奠基人之一。他明确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及其3个表现形式,即自我知觉、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行动,认为人们在对他人周围环境进行自己知觉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客体的态度和情感,并形成对客体的典

14、型的反应方式。在此基础上,个体又形成了自我情感和态度,即自我价值感,并建立起对于自己的反应形式,形成了自我行动能力,他还阐述了自我价值感产生的机制及对行为的影响,指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对自己抱负的实现程度,提出一个着名的公式:自我价值感=成功/抱负。其中,抱负是指个人的内心标准,是那些被认为是最重要、期望达到的水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可由提高其成功水平或降低其抱负水平来提高。在詹姆斯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理论来说明自我价值感的发展。查尔斯.库利(C. H. Cooley )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和先驱者。他于1922年提出了 “镜中自我” (Looking-glass

15、self )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是通过 “镜像过程”( Looking-glass process )形成的,个体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具体的说,就是个体在社会社会交往中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镜像过程),并从这些评价中摄取他们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与自我感觉想联系的带有情感和评价性质的观念,这就是自我价值感。库伯史密斯(Coopersmith ,1976)认为,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我价值感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他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H. Marsh 认为:

16、自我价值感是一个知觉到现实自我特征和自我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结果;M. Rosenberg 认为自我价值感反映了知觉到的个体的现实自我状态和理想或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Steffenhafen 认为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他的自我概念(心理的)、自我意想(身体的)和社会概念(文化的)。国内对自我价值感进行独立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学者尝试从中国实情出发编制出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自我价值感的结果模型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得出整和的自我价值感进行了建构,编制了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较全面的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徐海艳(20

17、12)选取四所高校的14年级本科生,共85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得分显着高于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上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文科大学生只在社会取向的特殊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方面,得分显着高于理科大学生。男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显着比女生高;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性高于农村大学生,并呈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文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本研究将使用黄希

18、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这是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较全面的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3.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是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进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一种“行为性成瘾” (控制失常行为),并伴随与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性上网行为和生活相关问题。网络成瘾作为一种随网络技术

19、而不断发展的新问题, 不断为更多的人知晓。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个体网络成瘾产生主要影响。李涛,张兰君,(2004)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着,表现在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梁宁建和吴明证(2006)等发现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显着相关,网络成瘾水平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越少。杨明(2006)研究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亲密度,控制性是影响高中生是否网络成瘾的主要家庭因素。李永占(2007)研究发现学校管理类型、家庭成功性、控制性是

20、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家庭组织性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樊励方(2006)研究显示非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家庭在家庭沟通、角色扮演、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几个方面优于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刘树娟和张智君(2004)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时间上网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此外,获得心理体验上的兴奋感与停用时的痛苦,可能对病理性 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性分离可能是互联网使用带给用户的消极影响的原因之一,人际关系的冷漠可能也是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出现的一个原因。此外国内学

21、者陶宏开等认为我国的网络成瘾者绝大部分是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国外这一特点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环境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我国的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社会均采用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青少年。但事实上精英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快乐,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这就容易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而尝试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认同和价值感。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行为成瘾,它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影响网络成瘾的因素既包括网络自身的特殊性,也包括个体身心、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彭阳(2007)通过问卷调查队湖南54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即矛盾

22、的家庭环境和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青少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亲的关心和支持, 归属与爱的需要没获得满足, 觉得孤独寂寞,可能会到网络寻求精神依靠。父母亲的过分严厉惩罚及过分干涉可能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也可能造成青少年情绪的过度压抑、自闭, 转而到互联网寻找发泄, 导致网络成瘾。父母亲的拒绝否认让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成就感, 而在网络生活中他们可以以各种虚拟角色充当“勇士”“大侠”等, 体验到成功和控制他人后的愉悦感、满足感, 这种心理满足会进一步推动其过度的网络使用行为。4.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

23、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Heilson、Metha和Kauash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有一定的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有积极影响,而父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有消极的影响。Coopersmith对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感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对比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价值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高自尊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接受、关心和参与。第二,严格。这些父母认为,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使孩子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为此要明确规定孩子的行为并进行严格的训练。第三,使用非

24、强制的纪律。他们对孩子讲道理,较少用体罚。第四,明主。尽可能给孩子决策自己事情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Kawash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接受(Acceptance)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Control)则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有极显着的负相关。我国学者钱铭怡、肖广兰的研究也表明,自我价值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着显着的相关。王蕾对558名重庆市中学生进行的团体测量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其所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保护”有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父亲的“过干涉”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

25、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着的正相关。这仅仅是重庆市中学生的研究,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也随之不同,并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关系。5.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针对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报告 (2015) 显示,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这其中成瘾者约占青少年群体的8 % 13.7 %。而网络成瘾会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业表现和其他社会功能,因

26、而引起了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西蒙兹 (P.M.symods) 在多种研究基础上,根据母亲对儿童的态度,分为接受的拒绝的,支配的服从的两个因子,按其组合图解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等四种类型。我国学者曾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性进行过研究 : 发现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的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 因素上得分差异有显着性,而在情感温暖和理解上无差异显着性。这说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关爱、理解孩 子是初中生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溺爱、缺乏尊重 等消

27、极教养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减低,易沉迷于网络。国外相类似的研究也有同样结论。 李涛、张兰君(2004)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网络成瘾倾向自陈量表,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107名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110名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定3个因子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显着影响,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定、惩罚严厉3个因子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显着影响。 秦新红等(2010)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亲密度和适应性对100例网瘾中学生进行了测量,并设置了对照。结果显示:网瘾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惩罚、拒绝因子得分显着高邮对照组,父亲过度干涉及母

28、亲的偏爱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6.自我价值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自我价值感作为重要的心理学变量,它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也备受国外学者关注。Brody(1996)研究表明,低自尊,缺少社交技巧的人倾向于网络成瘾。 Armstrong 等(2000)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 Greenberg 等人的研究则发现自尊仅仅与锻炼成瘾行为有明显的相关,与网络 使用相关不显着。苏娟娟、连榕(2004)研究发现从不上网、偶尔上网和经常上网的三类学生在自尊和自我和谐都不存在显着差异。李卉(2006)发现低自尊组的网络依赖水平显着高于高自尊组的网络依赖水平。马会先(2006)研究显示网络高使用

29、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 王晓梅(201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83名高职生进行研究得出:女生自我价值感总体上高于男生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网络成瘾存在显着负相关。唐垚瑶(201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三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学生进行研究的得出:表明大部分高职生都能正常地使用 网络,网络成瘾高职生还是极少数。总体上来说,自我价值感与网络成瘾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即自我价值感水平越低的高职生,越容易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甚至是成瘾。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较多,但是作为重要人格变量的自我价值感与网络成瘾

30、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自我价值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三 研究目标及内容1. 研究目标: 随着网络成瘾现象发生越来越来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特点。为更好的了解、使用互联网并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和潜力,本研究拟调查河南省高中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的现状和特点。本研究的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自我价值感间接作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本假设是建立在以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目的是探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三者的关系2. 研究内容 本研究计划从青少年网络成瘾入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的关系

31、。本研究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假设自我价值在二者间同时起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和个案法。通过对一些问卷分析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问卷调查严格按照统计学的要求来进行。 将收回的有效量表运用SPSS统计编码、录入、分析。统计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3.1 被试:选取高中生一、二、三,三年级共500人3.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高中生进行问卷填写与访谈。问卷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姓名,年级,性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学生自我价值感问卷;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 (1)

32、父母教养评价量表 本研究选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东梅等人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评价量表(EMBU), EMBU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客观、稳定的问卷。有报告显示,瑞典的C. 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的EMBU问卷,截止到1993年为止,已在23个国家用于抑郁症、恐怖症和人格障碍患者及正常人群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1993年由岳冬梅修订为中文版,岳冬梅等人修订后的EMBU的维度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且经过测试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共包括66个条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中包含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中包含57个条目。

33、整个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考虑到当前的高中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将问卷中父母亲偏爱被试这一因子的六个项目剔除,因此本研究使用的这一问卷由60道题构成,包括五个父亲量表,四个母亲量表,分别为: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2-父亲惩罚、严厉;F3-父亲过分干涉;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母亲拒绝、否认;M4-母亲惩罚、严厉;M5-母亲偏爱被试。每个题目的选项均有1、2、3、4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种情况,采用四点记分法,具体为:“从不”记1分、“偶尔”

34、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某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之和,即为该生在某一因子上的得分。各分来量表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1-0.91之间,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使用该量表对66名神经症和66名健康人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2)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使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这是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较全面的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

35、值感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道德、人际、心理、生理和家庭自我价值感)该量表由56个题目组成,让被试在5点事作答评尺(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上对每个测题作答,测题计分从1到5,其中,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负向题采用相反的方法记分,然后将相应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得分相加,即某生在某因子上的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越好。总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为0.8332,分半信度为0.7925,重测信度为0.8852,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

36、.6180-0.8201之间,分半信度为0.62720.7940之间,重测信度在0.70120.8488。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使用该量表对34715名大中学生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GS;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GI; 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T1;包括:人际价值感-T11,心理价值感-T12;道德价值感-T13;生理价值感-T14;家庭价值感-T15;社会取向的特殊性自我价值感-TS,包括:人际自我价值感-TS1;心理自我价值感-TS2;道德自我价值感-TS3;生理自我价值感-TS4;家庭自我价值感-TS5)(

37、3) 网络成瘾测验(IAT)采用Young(2002)编制,岳冬梅(1993)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测验问卷测量高中生的网络成瘾。该问卷共20个题项,采用5点记分。将各题得分相加计算出的总分作为网络成瘾的指标,得分越高,被试的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基于网络使用而带来的问题问题行为也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四难点及解决方法本研究中的难点是被试大概需要大量的被试,需要大量发问卷。而且问卷回收率较低,会影响其代表性;获取信息的质量问题,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出现估计作答或回避本质性东西的现象,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有时还要结合访谈了解深层次的信息。解决方法:注意主试的指导语

38、的合理性,不要有任何的提示语言;保证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和环境中接受调查;尽量扩大样本量。五 预期成果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自我价值感间接作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六论文工作计划时间研究内容2018.7-2018.102018.11-2017.122018.12-2019.12019.2-2017.42019.5-2019.6 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研究总体设计发放问卷 与导师讨论研究结果形成论文初稿不断修改论文做答辩准备工作参考文献 陈侠, 黄希庭, & 白纲. (2003). 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1(3), 355-359. Hohman, T

39、.J., Beason-Held, L.L., Lamar, M., Resnick, S.M. Subjective cognitive complaints and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memory and brain function.Neuro psychology,2011 25 (1), 125130. 龙秋菊. (2013).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讨.教育信息技术(10), 62-63. 雷雳 . (2010).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6(5), 554-560. 李董平 , 张卫 , 李丹黎 , 王艳辉 , 甄

40、霜菊 . (2012). 教养方式、气质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 : 独特、差别与中介效应检验 . 心理学报 , 44(2), 211-225. Liu,X.,Liu,&Wei,R.Maintaining social connectedness in a fast-changing world: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s on loneliness among teens in Tibet .Mobile Media &Comunication,2014,2(3),318-334. L.J. Hadlington.Cognitive fai

41、lures in daily life: Exploring the link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51,7581. 马皑 . (2012). 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 :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心理学报 , 44(3), 377-387. 彭阳, & 周世杰. (2007).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4), 418-419. Rosenberg, M. (1965). The meas

42、urement of self-esteem,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 桑标, & 唐剑. (2000). 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心理科学,23(3), 24-29+126. Schreiner GB. Family Therapy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Impact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tisocial Attitudes and Family Resources.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1994,

43、 548: 3223- A 唐垚瑶. (2015). 高职生网络成瘾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187-190. 王晓梅. (2011). 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及其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科教文汇(30), 167-169. 徐海艳. (2012).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中师范大学). 喻爱军. (2015). 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6), 1058-1060.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1998, 1(3): 237-244 张文新. (1999).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丽珠, & 张丽华. (2003). 论自尊的心理意义.心理学探新,23(4), 10-12. 张丽华. (1997).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3), 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