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摘要: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已经达成共识:必须在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塑造新时期的人类精神文明,提髙民族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展现人们良好的道德风貌、精神世界。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正确道德理想信念、提升受教育者道德素质、达到道德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需要教育者立足现实,吸纳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孔子曾围绕“仁”与学生进行过多次问答。孔子仁的哲学思想及其相关行动建议,对于当代的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汲取孔子“仁”的思想
2、的精华以提高新时代公民道德水平。关键词:孔子 仁 公民道德建设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eopl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we must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shape the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
3、on in the new period, improve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the nation, and show peoples good moral style and spiritual world. To strengthen moral construction, establish correct moral ideals and beliefs,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the educated, and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4、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ducators need to be based on reality and absorb the excellent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fucius is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Benevolence is a core category in Confuciu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thought. Many questi
5、ons and answers between Confucius and his students are carried out around benevolence. Confucius philosophy of benevolence and its related action sugges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ssence of C
6、onfuciuss benevol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ral standards of citizen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Confucius Humanity Citizen moral construction目录一、中文摘要二、英文摘要三、绪论四、孔子“仁”的思想(一)“仁”的思想内涵(二)“仁”的表现形式1、孝2、礼3、信4、义五、“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一)个人品德层面(二)家庭美德层面(三)职业道德层面(四)社会公德层面(五)集体主义层面六、结语七、参考文献八、致谢绪论2019 年 10 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纳入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进行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要注重把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作为着力点。“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和整体部署做出了指导意见,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新时代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支撑。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创建了儒家学派,注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忘记古代的优良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之上适应新时代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国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在继承传统美德中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在继承传统美德中创新发展。孔子思想把“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
9、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孔子“仁”的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意义的相关研究,既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助于汲取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时代新人。在理论意义上,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我们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有利于深入把握优秀传统思想以及新时代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新时代公民道德理论。在实践意义上,将孔子“仁”的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目前学界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对“仁”的思想的内涵分析以及
10、对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借鉴“仁”的思想进行新时代建设意义的研究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孔子“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要求的紧密结合,贯彻并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孔子“仁”的思想论语中谈及“仁”的有五十八章,共出现次数达一百以上,这有力显示出“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仁”的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孔子的哲学又称为“仁的哲学”。黄济认为,孔子的教育和政治思想是与他“仁”的基本思想是分不开的。 黄济. 国学十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5.孔子对于“仁”的有关论述主要是在回答弟子们
11、有关“仁”的询问,有时也出现在孔子对一些历史和当世人物言行的评论中。从孔子谈及“仁”的方式来看,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即是孔子在回答弟子们有关“仁”的问题时直接阐明自己对于“仁”的观点,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间接方式即孔子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间接地表达自己对于“仁”的某一方面理解,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分析孔子这些有关“仁”的直接和间接论述,我们可窥见孔子对于“仁”的基本主张及其蕴含的价值憧憬。(一)“仁”的思想内涵在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直接论述中,需要重点分析和整体把握共有三句话。1、第一句话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句话是孔子有关“仁”的一句纲领性表述,名垂
12、千古,最为经典。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人”。第一种是指“爱人”即为“爱一切人”、“爱人类”。这种抽象的的意义上理解的“人”及“爱人”,也许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在论语中对“人”这个概念的使用以及孔子对“不仁”行为的批评来说,这里的“人”应当是与“己”相对而言的,是指“他人”。照此理解,“爱人”是指“爱他人”,而不是“爱一切人”或“爱人类”,当然更不是“爱自己”。一个只懂抽象人类的爱或只爱自己的人,在孔子这里肯定是配不上“仁者”称谓的。“爱人”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也就是对于人与人格的尊重。所以,从孔子“爱人”的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仁”是沟通并融洽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条情感的纽带,仁者就是对于
13、他者有一种强烈的爱的感情并愿意付诸行动以关怀和增进他者福祉的人。2、第二句话是孔子在回答仲弓问“仁”时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有三层相互关联的意义。第一层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通过日常生活和国家治理的事例说明“仁”的具体要求,强调仁者内心对他者的尊重和管理者对百姓的敬畏,是“爱人”思想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体现。第二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基于前述事例的理论总结,上升到准则层面,意思是:一个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里,行为者所关切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不愿意让他人承受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某些事物
14、或不当对待,体现了对待他者的伦理关怀。第三层就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阐明践“仁”的社会效果,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无论在国家政治生活还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都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而“怨恨”正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士大夫家庭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导致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秩序动荡的一个心理根源。3、第三句话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所说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有“仁”的精神的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也帮助他人在社会上立足;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15、;能够推己及人,可算是为“仁”的根本方法。这句话中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明显是与上一句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而言的。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的“仁”的要求的话,强调仁者不应当对他人做什么;那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积极的“仁”的要求,强调仁者应当对他人做什么。两者合起来阐明了“仁者爱人”这个有关“仁”的纲领性表述的丰富内涵。“爱人”不单单是一种指向他者的积极情感,更是一种尊重他者、体谅他者、关心他者和成就他者的积极行动。也正是由于“仁”是指向他者的积极情感和适宜行动的统一,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个人对待别人只是嘴巴上说得
16、好听、表面上很恭敬,但是实际上什么也不做,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的仁者,或者说他美丽的言辞、貌似谦恭的态度离真正的“仁”的精神相去甚远。(二)“仁”的表现形式1、孝孝字起源甚早,殷周时期的金文中便已有孝字的记载。此时的孝常指父子相承。徐中舒在汉语大字典中指出:“金文孝字部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孝字起源甚早,殷周时期的金文中便已有孝字的记载。此时的孝常指父子相承。徐中舒在汉语大字典中指出:“金文孝字部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1011.孔子是较早将孝发展为思想体系的伟大思想
17、家,这一体系便是包含在孔子仁爱思想中的孝道,具体表现为孝悌。孝在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正是在孝的基础上阐发整个思想观念的。孔子的弟子有子便直白地阐述了孝的重要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的孝道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生、死”、“内、外”它们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生、死”即是对于父母在世时与死去后应尽的孝道。当父母在世时,孔子认为做到孝就是恭恭敬敬地供养父母,不让父母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当父母去世后,孔子支持“三年守孝”并且在此期间不违背他们所遵守的道德行为
18、规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对内,即对父母的侍奉上,孔子十分强调“敬”也就是要发自内心地尊敬、爱重,而不是敷衍了事,只做表面功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是表达此意。对外,孔子十分赞同尚书中的观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认为孝应由心生,做到在家恭敬地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从而将这种美德向外推广,惠及他人甚至推及政治。除此之外,孔子认为所有关于孝的行为不论是侍奉还是祭祀都应符合礼的规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 礼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内容,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礼的相互作用构建起了整个
19、儒家思想体系。在个人层面,孔子认为,对礼仪礼节的坚守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八佾礼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是修身,用礼节约束自己能够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陶冶自己的情操。“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用礼节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吧!孔子认为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质都应在礼的规范下践行,没有礼的约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能不会长久坚持甚至走向反面。“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并最终得出结论“立身之道在于礼”孔子认为礼应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发自内心地遵
20、守和坚持。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对统治者的礼义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国君应该按照礼节对待臣子,这样臣子才能一心一意为君尽忠。同时,孔子提倡国君用礼义治国,因此他大声疾呼:“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但是如何使礼义治国发挥实效呢?孔子对此也已想到了应对之策,那就是统治者的以身作则。“上好礼,则民亦使也。”只有统治者爱礼尚礼行礼,百姓才能真正心悦诚服同样以礼规范自身。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改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危险局面,他对国君提出的礼治要求也应是出于此种初衷。在社会层面上,孔子希望统治者治理社会能够贯彻礼,而不是严刑峻法,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心悦诚服地
21、守礼懂礼,从而建成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也是他推崇礼的根本目的,因此说:“礼之用,和为贵。”3、 信人具有社会性,人一出生便处在一张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以血缘亲情为纽带构成的社会关系称之为“亲”,其表现出的儒家伦理精神称之为孝;以后天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多种多样,可将其总体概括为朋友关系。孔子十分提倡扩大自身的交际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信,他认为言而有信是交往之道的最高准则。与人交往是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无法逃避的。信在论语中的另一种含义体现在统治者与平民百姓的相互关系之中,君对民讲信誉,民才会受到感化,发自内心地
22、信任、服从统治者。君与民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交往关系,和谐社会也就离之不远了。“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否则,失去民心的统治阶级往往面临着覆灭的命运。4、义义在孔子的思想观念里常做一种规范言行的原则来理解。孔子常常要求君子要按天下道义行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认为君子役使人民要合乎道义,“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并认为当权者若是遵守道义,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人民远离鬼神迷信达到道义,即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除此之外,孔子还常常以是否符合道义作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
23、。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生动地表现了孔子遵行仁义以规范自身的圣人形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孔子心中充满正义,不向权贵低头的大家风范,这种精神就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二、 “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共性”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之精华,在特定条件和意义上,也必将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需求。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着重强调“礼”的重要意义,提出“立身之道在于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众多会议上也多次强调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24、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等“礼”的重要性,将“礼”的价值上升到国家层面,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思想子当代社会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个人品德层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孔子曾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意思是说我们即使通过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它,但是仁德不能守住并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会丧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民素质普遍提高,认知道德规范并非难事,重点是如何保持道德认知,并将道德认
25、识内化为道德信念,用其指导实践,规范日常生活和道德行为。因此为充分发挥“仁”的思想在新时代对公民个人道德建设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深化道德认知,将道德规范融入骨血,其次要不断在实践中锤炼个人品性,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在持续发力中养成个人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符合新时代道德规范的健康人格。 (二) 家庭美德层面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人们构成了社会关系交织错杂的社会这个大整体。因此解决不同等级以及同一等级内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维持整个国家和社会协调有序,是社会的首要问题。中国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传统,这一思想
26、代代相续,不断完备,时至今日,家国情怀、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等观点。形成具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色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些思想代代相续,不断完备,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在孔子思想中,尤其是“仁爱”、“孝悌”等思想,对我国目前“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多个层面。家庭是缩小化的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培养和呵护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让爱情、亲情、友情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不仅关系着个人幸福和家庭团结,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是
27、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家庭美德建设包括赡养父母、爱护兄弟、尊重妇女、养育子女等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每个公民用家庭的伦理规范去协调成员之间关系时,有利于形成亲爱和睦的家庭氛围,从而不断地影响社会。社会这个大家庭也必然和谐有序,从而为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要体现时代特点,特别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对孔子的“孝悌”伦理思想,我们要大力汲取积极因素,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对传统
28、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职业道德层面职业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也是从业人员展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孔子“仁学”伦理思想所强调的“仁”“礼”关系,在道德建设上,体现在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建设目标上,应坚持孔子“仁学”伦理思想,处理好“小我”与“大家”的关系。孔子思想强调的“仁”,包括“爱亲”与“爱众”。具体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处理好社会这个“大家”之“仁”与个体这个“小我”之“仁”之间的关系。“小我”是“大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我”是“小我”
29、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秦晓波 . 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N 人民日报,20040615( 8)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应把职业道德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全面纳入目标管理中,并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整体职业道德水准。在建设要求上,必须坚持孔子“仁学”伦理思想,处理好“国家”与“集体”的关系。在二者关系上,国家发展是第一追求,部门发展是第二选择。当二者不能兼顾时,以国家发展为目标和准则。这要求从业人员应立足于自己的岗位、把职业道德建设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中,帮助从业人员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规范的精神; 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诚
30、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精神,抓好制度等带有治本性质的长远性建设,塑造一流的职业道德形象。在建设方法上,必须坚持孔子“仁学”伦理思想,处理好“内省”与“外律”的关系。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自觉培育和强化“自律”意识,以提高自身的“内省”。同时,还要通过道德、法规的教育与引导等“外律”作用,督促和约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使职业道德建设在内外结合下取得良好效果。(四)社会公德层面我国纲要明确指出: “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
31、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往来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要求人们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要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爱,社会公德无从谈起。继承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人们尊重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对社会公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对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孔子倡导“为仁由己”,强调道德修养是“仁”的开始,是提升道德水准的基础; 肯定“克
32、己复礼为仁”,强调修身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自主精神。此外,还注重“自省”精神,主动反省自己,谨言慎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时刻鞭策自己,以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当然,拥有健全的道德人格也是当代社会每个个体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五) 集体主义层面孔子思想的框架是大一统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君、臣、民各安其分的统一体。但这个社会的和谐安宁要靠“仁”来完成,靠强调集体主义,自我牺牲,自我克己来维护。孔子注重的是集体主义的人,而不是个人主义的人。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集体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并最终内化为社会主义
33、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凝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换言之,新时代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上的“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新时代集体主义作为“国家之大德”,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作为国家的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之大德”,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价值追求;作为“公民个人之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
34、民个人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集体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经济领域的“共同富裕”拓展开来,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观支撑。综上,孔子对塑造的理想人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着重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在民族意识上则反映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崇高品德,表现为自立自强的个体风貌,表现为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陶冶了无数仁人志士。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5、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闪烁着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归源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它无疑已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被后人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继承。结语本文首先将对孔子“仁”的思想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把握,并通过整理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从“仁”的内涵以及“仁”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展现孔子的仁学思想。本文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表述中尤为重要的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表现为孝、礼、信、义等。本文认为,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
36、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以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注释曲.北京;中华书局,20062唐海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4(5)3张嘉敬孔子德育思想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1990(5)4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1)5项久雨论中国先秦时期道德教育价值观J学习与实践,2009(8)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17张改娥.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仁学与现代人性的回归J河南社会科学,2010(4).8
37、张新京.孔子仁学研究三十八年J.哲学动态,1987(4).9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6,339,355,324.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17-10-28.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13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4-105.15许启贤.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道德与文明,2001(1):21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1015(2)1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0911(1)1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