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 “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以当代价值观为视角对孔子仁学思想展开观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共性”依旧是绵延在民族和文明血脉中的瑰宝,在特定条件下以特定意义进行解读和重释,也与目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所思所求相契合。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着重强调“礼”的重要意义,提出“立身之道在于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众多会议上也多次强调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等“礼”的重要性,将“礼”的价值上升到国家层面,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思想子当代社会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
2、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个人品德层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涉及到了对新世代下个人品德的建设和践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具有勤劳善良的优良品德、具备明礼遵规的优秀品质、具有宽厚正直的突出素养,就有自律自强的卓越品格。孔子曾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表述以下,大意为一样事物我们可以用聪慧的大脑去成功得到,但如果自身没有坚定的操作、没有仁德的品质,就无法持有它,只是在你手中短暂停留那么一段时间。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阶段和新台阶,此时公民教育和素养已经得到全面提升,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明确认知已经是较为容易的事,因此
3、如何在内心深处稳固这种对道德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将之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甚而信仰,变为人生的指向针,用来对实践进行引领和纠偏,对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对道德行为进行指引。因此,在公民个人道德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仁”的思想并让其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首先要以道德来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展自我的道德教育,让道德规范深入日常每个生活细节,让道德认知成为本能;其次要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淬炼品行,从而强化道德自律性,培养责任意识,从而在持续实干和发力中蓄养品行和道德,塑造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人格品质。(二) 家庭美德层面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人究其本质而言,可以视作为社会关系的
4、总和。从宏观来看,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犬牙交错、水乳交融社会关系网中构成了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合利解决和维系不同阶层间的相对平衡,及同一阶层中的相对平衡,从而确保社会和国家能够处在一较为有序的、人们能够安心生活的状态下。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一体的观念,且绵延不绝,不断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增添和完备,到今天已经演化成许多的次级观念,如家国情怀,又如家是最小国等,基于这些观念,逐渐塑造了传统常情伦理下的具有典型性中华文明特色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观念,对当代家庭美德建设也依旧发挥着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仁爱”、“孝悌”等诸多
5、诸多孔子所提倡的观念和做法,放在当下,对家庭美德建设依然具有重要促进和稳固意义和作用,这既包括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尊老爱幼和夫妻和睦,也包括两性关系中的男女平等,同时还包括个人品质方面的勤俭持家,及对家庭外友邻们间的邻里团结。家庭美德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坚持和践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须知家庭作为一个缩微版的小社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能够保持一种正面和积极的了解和处理,从细处着手,对夫妻、长幼及与家庭紧密相连的邻里等的关系能够精心培养和用心呵护,就能让人们之间的情感向着健康和和睦的方向前行,这不单单关乎到个人及其家庭的经营,也关乎到社会整体正向发展情况。这是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小构成,
6、而要维系这个“小社会”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亲情,同时这也是人人自出生就在修习的人际关系课程。家庭美德建设包含多方面标准和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对父母妥善和体贴的赡养,对兄弟的照顾和维护,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对子女的教养和栽培等诸多方面。这些要求和标准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风范,同时家庭美德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也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能够起到基础性和根源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把家庭美德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用以协调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在全社会建构出类似家庭的氛围,进而不断扩散影响作用到整个社会和每个成员,社会大家庭必然会其乐融融,为经济发
7、展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推进和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在生态环境。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源泉都必须来自社会主义道德总要求,基于前面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孔子“孝悌”等传统的常情伦理,要始终秉持着取精华弃糟粕的意志和立场,要始终坚持对传统批判性继承的做法和策略,这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存续至今的制胜法宝。(三)职业道德层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之一,职业道德通常也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据着紧要的位置,同时从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强化来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孔子“仁”的思想一直都在着重阐释着“仁”与“礼”间的联系,将之应用到当前实务,在道德建设上,意味着从业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追求职业道德
8、,强化职业素养,重视对“三个关系”的厘清和处置。在建设目标上,孔子“仁学”的引入和培育,也能让“小我”“大家”间寻找到更佳的平衡点。孔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伦理要素就是“仁”,又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爱亲,一个是爱众。将“仁”置于实际工作中,就要求能够社会与个体间能够保持更为平衡和更为合理的关系和状态,让社会的“仁”能够与个体的“仁”间形成相互成就的关系,换言之,“大我”的实现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小我”合力之下提供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小我”的发展和升华也离不开整体上“大我”所展露出成为指示灯的前景和动力。 秦晓波 . 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N 人民日报,20040615( 8) .这二者间密不
9、可分,互相成就互相促进。同时,目标管理中也应留出部分空间填入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围绕着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努力塑造积极而正面的工作环境,切实抓牢职业道德水平让其生根发芽并反过来促进发展。在建设要求上,以孔子“仁学”作为打底思想之一,利用该理论有效平衡国家与集体间关系,具体来看,国家发展要始终放在部门发展之前,是第一顺位,当二者出现难以兼顾局面时,要摒弃部门意识,从国家发展出发并以之为首要准则和明确目标。这就对了从业者提供出了具体而客观的要求,他们要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与此同时职业道德建设应该在各个社会层面和整个社会发展中一直奉行和贯穿,以此在从业者中塑造出尽心和
10、专注工作也是为了能够更好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并明确重视和遵守集体主义的总体主张和原则,以“五爱”作为日常工作中坚守的规范;在从业者中确立水准一流且兼具长远性的职业道德形象,让他们能够具备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和品格,在工作作风方面要具备办事公道和诚实守信的优良素养和品德,同时还要对自身岗位和职业具有爱岗敬业的优秀素养,在职业道德的长远建设中,要注重制度的优化和规范,从治本的角度来实践职业道德的推进。在建设方法上,孔子“仁学”也依然具有用武之地,尤其在“内省”和“外律”综合性处理方面。在这中间要求从业者第一步就是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有学习和进步意识,要以“内省”来不断对职业道德进行淬炼
11、和提高,要以“外律”要持续对职业道德进行增强和稳固,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外律”方面的有效因素,如道德知识的教育或法律内容的培训等,来反视自身行为,从而起到有效家督和约束效用,进而促进职业道德的升华,促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内化和坚守,从而实现职业道德水平稳步提升,内外结合和兼顾才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四)社会公德层面在纲要中涉及到了对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和乐于助人这些优良的品德,爱护公务和保护环境这些优秀的品质,以及遵纪守法这一核心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社会公德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迈入社会时所通行的行为准则
12、,借由此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让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平衡,要想妥善处理这几者间的关系就需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县具有爱的意识。对孔子的仁爱精神,要加以继承,进而培养民众善待他人仁爱他人的公德意识,及对自然环境充满保护感和关切感的自觉意识,这能够大为促进和深化社会公德建设。当然,对“仁学”思想也不能一味求古,仿古,而是要做到与时俱新,如此才能充分反应出社会公德建设的时代性和进步性。个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其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此,因此个体的道德层次和修养就凸显出重要性,尤其在当代社会。孔子一直颇为强调“为仁由己”,坚持认为“仁”作为一种大爱和小爱的集合是道德修养的
13、开始,也是根基;同时孔子又一再重复“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中就意味着为“仁”者的主体性,反映到当前,就要求人们具备在道德上具备自律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自省”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反求诸己时刻以社会道德来规范自身言行,最终让道德内化成自身的信念,时刻警醒和激励自身,最终成为“君子”。当代社会中个体想要获得社会认可和持续发展必然对其道德人格有一定的高要求。(五) 集体主义层面如果进行深入剖析,会发现孔子思想始终是建立在集体主义这一根基性原则之上的,大一统的意识始终贯穿其中,给君、臣、民这三个身份都安排好了自身的位置和任务,让他们能够各安其分,从而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的统一体。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安
14、稳平静有赖于“任”来进行最后的塑造,这中间集体主义是灵魂,而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则成为卫护这一切的强大臂膀。孔子关注得“人”并非如今较为通行的个人主义视角下的人,而是集体主义意识下的人。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和注重对集体主义的打造,历经风雨在一个世纪发展后,集体主义也已经演变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层面,并逐步深入,在概念和外延上也进行多方阐释和坚守最终内化为当前核心价值观中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变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和民族崛起得精神动能,也已经变成了文化软实力中具有根源性作用的组成部分。作为从当代中国精神中整理汇聚并提炼萃取后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新时代集体主义,换言之,
15、这也是当代中国精华的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德”,而且还是一种“国家大德”,而作为“德”的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的新时代集体主义,始终要把价值追求牢固地与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等同起来;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大德”的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新时代集体主义要把此方面的价值追求与自由、平等、公正与法制挂起钩来;另外,作为“个人之德”的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新时代集体主义也要求在该方面具备价值追求,并与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作为取向。从这可以看出新时代集体主义从实质上而言就是当代中国领导阶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外在价值表现形式之一,这并不是无源之水,反
16、而是自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体会而来,这从最初提倡的“共同富裕”发展而来,奉行于“五位一体”布局中,贯穿于“四个全面”落实中,与此同时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也拥有着牢固地位,是当代中国的价值支柱。综上,孔子对君子这种理想型人格的阐述和构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中间它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认为个体具有对整体不可推卸的也难以回避的道德义务,从民族意识塑造层面看,这是民族赖以存续的高贵品质,既表现为个人风范上的自强不息,也表现为民族气节上的一往无悔,为后世提供了精神家园。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
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话语和观念都闪烁着自古绵延而来的家国情怀,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以“仁”作为精神支撑的理想人格的外在体现和不断继承,这已经成为深入中华民族骨髓深处的传统,应给与继承和吸收。结语本文首先将对孔子“仁”的思想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把握,并通过整理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从“仁”的内涵以及“仁”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展现孔子的仁学思想。本文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表述中尤为重要的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表现为孝、礼、信、义等。本文认为,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和民族崛起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
18、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以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注释曲.北京;中华书局,20062唐海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4(5)3张嘉敬孔子德育思想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1990(5)4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1)5项久雨论中国先秦时期道德教育价值观J学习与实践,2009(8)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17张改娥.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仁学与现代人性的回归J河南社会科学,
19、2010(4).8张新京.孔子仁学研究三十八年J.哲学动态,1987(4).9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6,339,355,324.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17-10-28.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13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4-105.15许启贤.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道德与文明,2001(1):21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1015(2)1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0911(1)1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