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

上传人:李** 文档编号:4853999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良心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良心是指在成人或社会化媒介控制的外部调节系统向儿童自我控制的内部系统转化的过程中,儿童形成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抑制自私和破坏性冲动的内部调节机制。这种内部机制形成的标志就是即使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儿童也能遵守规则和抑制行为。本文将从影响儿童良心的因素出发探讨促进儿童良心发展的有效措施。关键词:良心 顺从 幼儿教育目录一、 良心的心理学含义及教育意义1二、 良心的心理学理论及研究简介2三、 促进儿童良心发展的有效措施3一、 良心的心理学含义及教育意义儿童品德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

2、时也受儿童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在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各要素中,道德情感可以说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的内部因素。道德情感对于儿童的品德的作用表现在: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动机激发作用,它促使儿童积极地接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地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这种激发作用常常是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另外,儿童在接受某种道德概念或准则前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促使个体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或准则,而不愿接受另一种道德概念或准则,或乐于接受某人的教育,而不愿接受另一人的教育。儿童这种倾向性是已有道德情感所起的引导作用的表现。在心理学界对品德的各类研究中,对良心的研究是重要而富有

3、心理学特色研究领域之一。根据国内学者陈会昌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儿童的良心是指在成人或社会化媒介控制的外部调节系统向儿童自我控制的内部系统转化的过程中,儿童形成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抑制自私和破坏性冲动的内部调节机制。这种内部机制形成的标志就是即使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儿童也能遵守规则和抑制行为,也体现了道德情感在儿童品德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参考心理学界对良心的研究,是科学地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二、 良心的心理学理论及研究简介心理学界很早就开始关注良心,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对良心的概念和内涵都有明确的论述。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提出了超我的概念,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

4、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是良心概念的最初形式。弗洛伊德认为在群体所施加的影响下,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本能的生物需要不断进行变化和转移,目的就是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内化社会和重要他人所期望的规则及情绪反应,这个转变过程需要获得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所指的良心。良心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该理论认为良心是儿童为了回避惩罚而习得的。儿童在过去由于违规而遭受的惩罚中经历了厌恶的情绪与违规行为联系起来,即使没有成人监督,儿童也会引起一种焦虑的唤醒。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内疚与其他反应一样是通过对榜样的认同而获得的。认知发展学派认为儿童良心的获得,关键在于儿童对道德规则的抽象理解,以及对假设道

5、德两难问题的推理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会分阶段学习和掌握道德规则和社会规则,儿童获得社会规则与他们本身对这些社会规则的理解和概念化有关系,儿童只有理解和认同了道德规则之后才会考虑去内化那些规则,而且儿童也只有在具备理解自己内疚的因果关系和实质的认知能力之后才会感到内疚。Hoffman认为儿童的道德规则是在早期的纪律训练背景中获得的。父母在纪律训练中试图唤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抑制反社会或自私的冲动。有些方法(诉诸权力与爱的收回)会影响儿童的唤醒水平。说明和解释能把儿童行为结果与规则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儿童。当唤醒水平恰到好处且父母使用解释性的信息时,儿童才会注意到信息并且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规则。Shch

6、aransky认为儿童良心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违规后的情感不适,另一个是行为控制。这两个成分分别在两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个是情感过程,指儿童经历与真实或预期的错事相联系的焦虑、内疚、不适感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展了情感内疚;另一个是自我调节和“执行”过程,儿童能够抑制违规行为,克服破坏性冲动,去执行一个被期望的行为。总的来说,良心理论的趋势是走向理论整合。一些学者对一种源于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取向达成了一致。他们继承了精神分析理论对早期情绪和早期关系的重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推理被认为是一个内部指导系统或良心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的基础建立在家庭中儿童早期社会的背景之上。三、 促进

7、儿童良心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什么有些儿童的良心得到了较好地发展,比较容易适应社会规范,从而成长为尽职尽责的公民,而另一些人去不是这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儿童良心的影响因素中去寻找原因,影响儿童良心的因素主要有:气质、顺从、依恋等。本文将从影响儿童良心的因素探讨促进儿童良心发展的有效措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类型的顺从都有利于良心的形成与发展的。Kochanska的研究表明,良心是逐渐从自觉顺从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情境顺从。自觉顺从可以看成是早期良心的一种形式。因此,甄别儿童的消极顺从,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发展儿童积极顺从,从而促进儿童良心的发展。这方面,国内学者陈会昌等人的研究给我们

8、提供了启示。年幼儿童的不顺从中,以消极不顺从的形式最多,具体表现为对成人提出的要求不理不睬。原因有: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理解成人提出的要求;没有形成按成人的要求去做的义务感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不顺从出现了新的形式,如对“不听话”的辩解和成人讲条件等。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年龄尚小,往往做不到口头承认的事情(即情境顺从少),这并不是说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两面派”,而是他的发展尚不够成熟。如何使儿童在行为上实践成人的价值标准(即自觉顺从),从研究上看,我们可考虑:成人本身的道德心及道德标准是合理的,而且不过分严格、严厉、呆板;成人的强控制策略(威胁、强迫儿童去做某事或不许儿童做某事

9、,对儿童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易引起儿童的消极不顺从和直接对抗。这是由于成人几乎不提供解释、指导和情感的支持,儿童不易理解社会标准,也不易表现出自觉的顺从行为。研究表明,当儿童不顺从时,成人的弱控制策略(说理、讲条件和肯定性评价)容易导致儿童的自觉顺从行为,也就是说,成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儿童的内部动机,成人的要求易内化为儿童的内心要求;而强控制策略则易导致儿童的情境性顺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今后社会性的发展,儿童从安全的依恋中获得的温暖、信任、安全感奠定了未来生活中良好心理功能的基础。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以后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望和能力,与良好的坚持

10、性及挫折的忍耐力,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合作性。具体到良心与依恋关系的研究,Laible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依恋安全性可以预测母子在日常表露中提及情感和道德价值的情况。母子间合作性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儿童内化价值和行为规则,父母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儿童一致接纳、敏感反应、移情,儿童就会对父母更加合作,也会热切地内化父母的要求和价值。因此,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包括良心的发展),而不安全型依恋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王莉.西方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现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11、(3).2 邝廷舜.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游戏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10).3 陈会昌,李冬晖,侯静,陈欣银.家庭游戏中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J.心理学报,2003,(2).4 陈会昌,夏美萍.近50年来关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5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1).6 刘娜,刘希平.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7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2,(12).作者:黄舒怡 出生年月:19931011 性别:女 籍贯:云南江川 名族:汉族 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中心幼儿园 最高学历:大专 职称:二级教师 电话:156877306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