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的相关法律问题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拼车的相关法律问题开题报告.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拼车的相关法律问题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拥有私家车的普通公民越来越多,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私家车带客现象也不断升温。拼车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车辆尾气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还节约出行成本。拼车是公民之间基于互助合作,节约通行成本而自发地形成的一种出行方式,拼车行为与无证经营的黑车截然不同,也不以营利为目的,并非非法经营,它纯属公民的私权行为,虽然法律对拼车行为没有明确规定,但也不为现行法律所禁止。然而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空白,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经常将拼车作为“黑车”或非法营运车辆打击。由于当前对拼车现象研究
2、的理论不够深入,法律法规规定比较抽象,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对拼车现象进行规范,因此在拼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法律问题。探究拼车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拼车会发生那些法律问题,总结国外对拼车现象的管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拼车能够健康稳步发展,从而发挥其缓解交通压力、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的作用,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一份力。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陈莹在“拼车”法律问题研究。“拼车”一词最早出现在物流运输行业中。原意是指不同货物的所有人为了节约成本将其货物装在一辆车运输到目的地。后来,拼车(carpool)被赋予新的含义。代义观点认为,“拼车”是指几个原本没有
3、特定关系的人因为出行的需要而结合在一起,利用各自优势,结伴而行的出行行为。刘秋苏观点认为,“拼车”是指车主顺路搭载与其有共同目的地的其他人,他人则象征性地支付车主一些油费等必要支出。赵建华的顺风车的分类中非营利性拼车是指驾车人一方没有营利目的,与一个或数个搭乘人达成运送协议(这种协议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将搭乘人运送至其指定地点(行驶途径应当以方便驾车人为原则),但由搭乘人分担部分实际支出的费用(如油费、过路费、过桥费、车辆维修费等)。德国、瑞士、新西兰等国家不仅拼车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拼车服务业相当发达,不仅成立了专业公司,而且每个公司还有众多分支机构分布在欧洲各国。拼车主要有两种方
4、式:一种称为卡普 (Car pool) ,另一种称为汽车共享 (Car Sharing)。卡普是指几人互相联络决定每人轮流驾车上下班或到达某一目的地 ,自己没有汽车而又需要乘车的人可以交纳一定的车费享受卡普的好处。汽车共享是一种会员制的用车俱乐部 ,参与者需交纳一定的押金和年费 ,用车的时候可以随时申请 ,调度中心将在参与者要求的时间内 ,在最近的服务点为参与者准备需要的车辆。无偿拼车是什么性质?梅迪库斯认为好意施惠行为是一种发生在法律层面之外,依法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拼车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的适用与责任的承担。张春普、刘兆辉顺风车纠纷的解决机制中提出无过错责任原则。理由主要是,汽车是一
5、种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无论搭车人是无偿搭车还是有偿搭车,司机或车主都应该对搭乘人的人身负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主张按客运合同处理拼车纠纷。林岚论非营利性有偿拼车法律问题中提出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只有在司机存在故意或过失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方法文献参考 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四、主要参考文献1、林岚,论非营利拼车的法律问题,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7月。2、尤琳,有偿拼车问题的法律分析,载法学杂志,2008年2月。3、梁克秀,关于“拼车”现象的法律思考,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代义,浅谈拼车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载科技信息,2008年。5、李寒冰,论私车拼车行为的
6、法律属性,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7月。6、黄锡生,关慧,论好意施惠引发纠纷的处理,载河北法学,2005年2月。7、李军,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载现代法学2005年1月。8、陈莹,“拼车”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4月9、周泽强,拼车的法律分析及规制建议,载福建法学,2010年3月10、蔡佳,对我国“拼车”现象的法律探究,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11、倪小梅,浅谈“拼车”现象中的法律问题,载消费导刊,2007年1月12、穆春香,我国顺风车法律问题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图书馆,2007年5月13、 王泽鉴. 民法总则增订版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14、 郑玉波.
7、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15、 黄茂荣. 债法各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6、Albonetti, C. The effects of Legal and extra-Legal characteristics on organizationalvictim decision-makingJ. Washington: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2005:25-2617 、Steven Shavell. On Optimal Legal Change, Past Behavior and Grandfatheri
8、ngJ.America: Harvard Law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 570, 2007: 56-5918 、Nicholas J. McBride, Roderick Bagshaw. Tort LawM. 2nd ed. Pearson EducationLimited , 2005: 791-79219、 Miceli, Thomas J. Should Tort Damages Be Multip liedD. Boston: Boston Univ.School of Law Working Paper, April 2005: 06-0720 、Quagliato, Pedro Barasne. The duty to negotiate in good faithJ. Toronto: Internationaljounal of law and Managemnt, 2008五、指导教师审批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六、院(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意见院(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