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全新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发展潮流,_县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强县、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和中国竹文化强县,成为长江上游生
2、态屏障的重要节点,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一、近年来_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成效十一五以来,_县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区位优势,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一是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县以竹为主的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负氧粒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万个。拥有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佛来山等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景区,其中蜀南竹海是世界罕见、国内唯一以竹类资源为主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_ 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
3、竹类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县是宜宾市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33个,县级生态村99个,生态家园户500户,省级生态人居活动小区2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1个。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城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为级,地表水水质达类标准,城市噪声达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水、气、声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为100。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实施限期治理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淘汰关闭落后工艺和设备,实现coD削减量吨;So2削减量吨;NH3-N排放量控制在148吨以内。三是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产业
4、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_年的:调整为_年的:。生态工业方面,新型材料、盐化工、机械制造、竹类加工及酒类食品已逐步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生态农业方面,初步建成了优质专用粮油、特色竹荪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试点县、特色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宜宾市首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生态旅游方面,依托蜀南竹海和中国竹子之乡品牌资源及丰富的竹林景观资源,全域推进以竹生态旅游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_ 年,接待中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四是生态环
5、保机制健全。健全了部门主导、全民参与的宣传机制,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包括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重大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二、_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_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加大,环境管理的任务日益加重,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二是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三次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优
6、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产业链不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区域优势和特色尚未充分发挥和展示。全域大竹海打造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传统服务业比例过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不高,城乡精神气质、文化内涵、城市魅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生活和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需要,城市面貌与城市地位和发展目标之间还有差距。四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足够资金支持的压力较大。同时,人才和科技等智力支持欠缺,科研力量薄弱。五是群众环保意识亟待加强。部分企业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7、识,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破坏或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部分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注意节约资源、不自觉保护环境等不文明行为。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加快形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强县。1.全面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重点推进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低产竹林改造、新造林等项目,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建设美丽_。按照_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认真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
8、与恢复、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重点推进_ 河流域综合治理、安全饮水、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2.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坚持以生态的理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醋酸纤维素、盐化工、酿酒食品、竹文化创意、机械制造、物流、页岩天然气等七个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竹类加工、盐化工、页岩天然气等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产业,积极承接招引一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
9、业。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深入推进10+3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新型业态。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培育地方生态产品品牌,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提升农业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养生旅游。支持蜀南竹海争创国家AAAAA级景区、推进梅硐竹石林和开佛佛来山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加快建设五大精品旅游景区,建立以温泉养生、森林氧吧养生、乡村旅游体验养生等特色的生态旅游体系,力争旅游收入和旅游人
10、数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建成世界著名的竹生态旅游目的地。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高铁经济、全域乡村旅游、新村建设等,培育以生态养生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效益。3.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主动融入宜宾竹林低碳经济示范区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竹浆造纸、竹纤维、竹板材、竹食品等重点精深加工项目,逐步形成协调均衡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以五大特色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全县农业循环产业园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加快_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填埋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着力打造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和两化
11、互动示范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生产装置互联、原料产品互供,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体系。三是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经济各领域、生产各环节的节能工作,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积极采用生态环保的先进工艺开发、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加强对低小散、高能耗产业的整合、淘汰和提升,严格产业环保准入和节能准入制度,提高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土地投入强度标准,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绿色家园,大力建设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1.促进城乡统
12、筹发展。一是加快建设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以_县城市总体规划大力倡导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建设中国竹文化强县。1.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竹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工程,培育发展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教育以及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努力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2.创新生态文化载体。着力挖掘蜀南竹海、开佛佛来山、梅硐竹石林等景区的生态资源价值和竹文化、酒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的生态文明内涵,鼓励创作具有_地方特色、体现生态文化主题的影视、文学等文艺作品,推动生态文化宣传。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努力使龙灯节、龙舟节
13、、梨花节、旅游美食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媒介。3.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突出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增强广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编写_生态环保教育地方课程,开展绿色小卫士等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4.深化各类创建活动。着力推进环境优美县城、乡镇和各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组织引导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参与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全力建设中
14、国西部首个国家健康县城。不断创新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生态论证机制,建立专家咨询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事关公众重大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畅通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项目实施的跟踪监管,确保重大决策实施的正确性。2.积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健全完善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产业领域,实行新项目限建或停建。完善土地征用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
15、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生活供水与重大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供水相分离的供水体系,实行阶梯水价、电价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3.着力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对重大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保险,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机制。4.不断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注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持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加强绿色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生态科技产业化和普及推广。健全完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发展、引进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列入人才发展规划,培养、集聚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