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设计》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城市设计》讲义.doc(1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城市设计讲义城市设计讲义城市设计讲义目 录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9)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10)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17)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24)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二)(27)第六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三)(32)第七讲、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42)第八讲、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48)第九讲、城市设计实例分析(58)城市
2、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 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二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设计的发展背景1.传统城市中的传统建筑学的主导作用古代城市2.近代城市中城市规划学科的逐渐形成近代城市3.现代城市中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分野现代城市4.从CIIC DESIGN 到URBAN DESIGN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形成 “建立城市设计概念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恢复对一个基本的环境问题的重视。”-Towns and Cities(A.I.A. 1965)5.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6.美国的城市创造7.中
3、国的城市形象工程三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体形环境到公共策略1.体形环境思想-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的继承2.文脉、形态、机能、感知-城市设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四城市设计的再认识传统的积淀、纷繁的理论、多样的设计、管理的政策、工程的实践、发展的观念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一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城市与城市设计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 、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 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2.“
4、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
5、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虽然城市大体上有这两大分类,但大多数城市是两者兼有之,不是能够完全分得开的。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兼容并蓄,是符合特定条件下城市发展需要的。 “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设计上的控
6、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而“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设计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 城市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环境是能够被设计的,特别是现代城市尤其需要设计。无论哪类城市,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和再设计,其环境就具有“适居性”,反之不然。 可见城市需要设计,也能够被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设计。城市设计学科也因此必然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这门学科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二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含义、内容、层次、类型1.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
7、处理和艺术安排。”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3)“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都市问题事典(4)“城市是有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市镇设计(F。吉伯特)(5)“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论城市-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E。沙里宁)2.城市设计的内容-两种形式(1)工程设计性-Conceptual plan, Project design 特点:规模较小、微观具体(2) 政策过程性-Policy control,Gui
8、de-line 特点:规模较大、宏观抽象3.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构造城市景观体系; 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 设计城市竖向轮廓。(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 (3)城市重点地段 重点地段
9、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 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1)开发型城市设计(Urban Deelopment Design) (2)保护型城市设计(Urban Conseration)和 城市更新(Urban Reitalization) (3)社区设计(Community
10、Design)-唐纳德. 爱坡雅(D. Appleyard)(美)三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目标、对象、元素、评价1.城市设计的目标-四个目标(1)理想目标与基本目标 理想目标-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品质。 基本目标-城市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强调创造最好的空间环境,而是强调必须防止最坏的 空间环境出现。(2)四个具体目标-功能的目标-功能的确定与不定-变化的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不变-为他人设计-设计的主观与客观-美学的目标-景观的保护与创造2.城市设计的对象-三种空间 空间环境-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 象征空间(Symbolic space)
11、目的空间(Objectie space) 控制内容质的控制:城市功能(Function) 量的控制:发展强度(Idensity)3.城市设计的元素-几种归纳(1)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分析: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缘(Edge)节点(Node)地标(Landmark)(2)城市设计的20个主题标志、眺望、广场、中心公园、水边、历史文物、艺术品、趣味、水体、林荫道、花园道、商业街、散步道、街景、街角、 立面、小品、路标、广告、照明4.城市设计的评价-几种阐述(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2)美国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USR&E)与环境相适应(Fit with setting)
12、可识别性的表达(Expression of identity)可达性与方位(Access and Orientation)对活动的支持(Actiity support)视景(iews)自然要素(Natural elements)保护观众的视野维护与管理( Maintenance and Care )(3)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总结创造“场所”(palce)多样性(ariety)多样的形式(form)多样的类型(type)传承性(contextual)渐进性(incremental)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通达性(accessibility)易识别性(legibility)适应性(ad
13、aptability)(4)林奇的五项“执行尺度”(Performance Dimension)(1981)活力、感觉、适合、可达性和控制两个衍生原则效率、公正(Efficiency & Justice)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使用(LAND USE)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
14、响。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 “设计结合自然”。2、四个主要考虑因素-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与人口密度 3、其它因素-环境行为、空间感受-混用开发、保持活力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FORM AND BULK)、概念 建筑群体环境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研究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形态及其组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广义上讲,建筑群体还应包括城市环境中的
15、重要构筑物,如:电视塔、水塔、桥梁、堤坝等。 建筑群体只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建筑体量 高低、大小、形状。、建筑形式 风格、色彩、材料、质感。、管理依据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后退、质感、色彩以及环境影响等。、设计思想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Design City Without Design Building)”、控制原则-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
16、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的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三开放空间(OPEN SPACE)、概念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它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开放空间的评价并不在于其是否具有细致完备的设计,有时未经修饰的开放空间,更加具有特殊的场所情景和开拓人们城市生活体验的潜能。 城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开放空间的基本功能特征: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体现文化、教育
17、、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提高城市的防灾功能。、开放空间体系“城市生活的客厅” -街道(步行街、景 观大道) -广场 -公共绿地 -滨河地区 -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等 、室内公共开放空间 -室内步行街 -中庭 -建筑灰空间 、设计原则 -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 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四步行街区(PEDESTRIAN WAYS)、概念 步行区在美国的区划法中被称为:“Traffic Free Zone”,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严格意义上说,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把步行区当作城市设计的元素
18、,是在五六十年代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高潮期,它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策略和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手段受到人们的关心。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市商业活力的提高。、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步行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规划:可达性(交通组织、人车关系、
19、容量适宜、往来方便),多样性(购物、娱乐、休闲、办公) -设计:整体布局、环境设施五交通与停车(PARKING AND TRANSPORTATION)、概念 交通与停车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当他们与城市公交系统、步行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组织在一起时,对城市布局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意义 现代城市中,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视对交通与停车要素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宜人的道路景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有效的停车组织更是对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六保护与改造(PRESERATION
20、AND CONSERATION)、概念 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时间的积淀,城市的风貌特色需要历史文化的内涵来体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城市设计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中,保护与改造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今天的保护与改造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而是涉及到更广义的传统建筑、空间场所、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镇。 “非但必须要保护并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把一般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马丘比丘宪章在我国对传统街区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南京夫子庙、天津古文化街的实践重新唤起了市民心中对往日的回忆和地方文化的认同,
21、同时也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环境保护的几个层次 -历史性文物古迹 -历史地段 -景观特色区域 -城市传统格局等 七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ENIRONMENTAL FURNITURE) 环境设施是指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供人们使用,为人的活动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因此,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非城市空间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小的点缀依然要体现足够的舒适性和艺术性,才会给城市空间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八城市标志系统(SIGNAGE) 标志与标牌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
22、性。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招幌、牌匾、灯笼、旗杆等是富有东方色彩的标志;在欧洲传统的装饰图案与简单明了的文字招牌受到广泛的运用。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识系统的简单统一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中常常将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加以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九使用活动(ACTIITY)1、概念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方面,城市空间形式、功能布局和形象特征对人的活动应该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行为活动参与也一直是城市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城市设计空间和人的行为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城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
23、。 “舞台”与“演员”,使用活动和活动支持(Actiity and Actiity Support)2、活动类型-必要活动-选择活动-社交活动3、空间领域活动性质-100米,可辨认人体的距离,是“社交区域”-70100米,可辨认认得性别、年龄和动作-30米,可人出熟人,面部表情、头形、年龄-20-25米,进入干扰距离。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的“四层以下”模式浙江临海城市新区城市设计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一田园城市理论重新认识霍华德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大城市“在任何
24、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于被围困的状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2)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2、“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1)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2)田园城市的构想-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城市4平方公里、农业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2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0.2万人)-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发展目标:示范、影响、改善-社会城市旧城不断改造,
25、最终全面实现田园城市的目标。-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年)关键:-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3、田园城市的试验(1)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4、被淡化的社会改革理想-1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社会改革思想的淡化。-“灵魂被抛弃、躯壳受歌颂”:一个有创见思想家的悲哀。5、战后新城发展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新城运动”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的伦敦周围8座
26、新城的规划构想,开场了延续20多年的“新城运动”。(2)“社会城市”与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3.2万人以后可以跳过乡村带另建一个新的城市,并随时间的推移,全 面实现城乡结合的城市群网络结构。-城市群共容纳25万人,中心城5.8万人,外围城市个3.2万人。-“整个组群中,每一个居民虽然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但实际上是居住在一座宏大而美丽的花园 城市之中” (3)田园城市与卫星新城的区别-田园城市:小城镇群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卫星新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5、正确认识霍华德的理论贡献(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
27、挑战 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就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解城市并以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必须控制城市规模。(3)城市规划-“规划鬼话、嘴里说说,墙上挂挂。”-明日的田园城市全书结构:理论叙述:序言至第一章,占全书15%;收支计算:第二至第五章,占全书28%;管理措施:第六至第八章,占全书18%;论点辩护:第九至第十一章,占全书21%;展望未来:第十二至第十三
28、章,占全书18%;(4)其他有关的建树-集体与个人的双重积极性-控制与竞争的相互作用-(5)了解霍华德的意义 “令人惊讶的不是它(理论思想)的边缘已经褪色,而是它的中心依然清晰、醒目。”-英国城市规划理论家F.奥斯本 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二) 勒.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一找寻失落的空间 -现代主义的影响1、失落的空间2、产生的缘由(1)汽车The Automobile (2)现代设计运动Modern Moement in Design (3)分区管制与城市更新Zoning and Urban Renewal (4)公共空间私有化Pri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
29、(5)土地使用变迁Changing Land Use 二、柯布西埃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1、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代表之一 (1)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2)密斯. 凡. 德罗Mise an der Rohe (3)勒. 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4)弗兰克. 劳埃德. 莱特F. L. Wright现代主义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设计思想是: 重视使用功能; 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 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 主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 “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有评论家把赖特比作是建筑界的“酋长”;把米斯比作建筑界的“贵族”
30、;称勒柯布西耶为建筑史上“狂飚式的英雄”。如果说格罗皮乌斯在现代设计的教育上作出了无人比拟的成就的话,勒柯布西耶则把现代建筑运动乃至城市规划运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勒柯布西耶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一个钟表制造者的家庭,1917年移居法国,1965年8月27日在美国逝世。他一生建成了大批的名垂史册的单体建筑,提出了富有创建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他的成就如同米开朗基罗一样,突破了建筑艺术的各个领域,而成为一位“超人”。勒柯布西耶的名著走向新建筑在现代世界建筑领域影响非常之大,成为一部权威性的专题著作。 他坚定地宣告:“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当今的建筑应专注于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
31、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他的精辟论点从根本上说明现代建筑思想跟几千年传统建筑思想的对立,是建筑观念上的一场革命,是建筑价值标准的一场革命。二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 与霍华德避开大城市本身矛盾建设田园城市不同,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形式改造城市,认为大城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对大城市矛盾,他提出可以依靠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城市原有空间。-主要城市规划观点: (1)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聚集功能;(2)摩天大楼是“人口
32、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高耸的教堂是上帝和教会权利信仰的象征,钢筋、混凝土、玻璃组成的摩天大楼朝气蓬 勃、坚固、雄伟,是对大规模工业社会的信仰,反映了时代精神;(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三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1)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1922年)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
33、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2)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oison):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哦站开去。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3)阳光
34、城(The Radiant City,1933年),进一步修正了一些早年的一些城市规划思想。(4)昌迪加尔的实践(Chandigarh,1951年), 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在可以发展拼接的格网中配置不同的功能组团,形成城市街廓,并将全区分成48个大街廓。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
35、相混杂而分布与全城。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来的信心。”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岁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 (5)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四。小结 勒柯布西埃的主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他本世纪初去美国后受到美国摩天楼的启发,同时他的主张也是适应了世界大城市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潮流,因此具有划时代意义和
36、超前性。但他过于迷信技术,迷信管理,忽视了社会,忽视了历史文化和传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对他的理论需要一分为二,汲取他的精华,克服片面性,避免误导。第六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三) 伊里尔.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 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伊利尔沙里宁的“有
37、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1、思潮影响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 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以及英国建筑师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酝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实践经历 而沙里宁本人的实践工作和经历是形成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坚实基础。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之前,沙里宁对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汉堡、卡什鲁厄、慕尼黑等城市进行实地调查,由于这些城市的地理、历史条件的影响,城市结
38、构上都具有分散发展的特点,在建设上多采用近郊分区开发的方式。3、规划思想 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地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用绿化地带分开、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4、空间布局 新城区以半径为69km的半圆环形围绕老城中心布置,相邻中心间的距离为 23km,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 05km。5、规划特点 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提出了一种更为紧凑的结构关系,半独立的联盟方式保持原有城市各部分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旧中心的依附
39、和依赖。1、城市存在的意义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对城市存在的意义做了极为简明的解释:“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有效,每个居民在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方面从城市设施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因此,城市应该建设在适宜生活的地方,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置,物质的安排为人服务。2、对城市的评价 对城市的评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作为物质生活必要手段的物质条件应当支持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居民在精神文明上求取进步。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3、研究城市的方法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中
40、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4、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l)表现的原则 表现的原则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表现都真实地说明着掩盖在形式之下的某种涵义。人类的活动虽然属于创造的范畴,但也符合表现原则的规律。在人类的活动中,只要其形式是真实的,那么必然是人类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的真实表现,历史上各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都有一定的形式与特征,表现着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时代精神,即使是极为细微的东西也能通过其
41、形式表述着真实。单个的建筑物是组成城镇的基本单位,存在着质量的优劣,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人们应该努力去发展能够表达自己时代特征的形式,反映社会积极的真实性。当然,如果人们经常建造各式各样毫无价值的房屋,那么必然会给城市造成死气沉沉的恶果。(2)相互协调的原则 当无数个“细胞”要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它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表现出趋向一致的倾向,即相互协调的原则。这是大自然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相互协调的原则是和谐或混乱的杠杆。当人们尊重这一原则时,人们的整个活动范围,从房屋到街道、广场、村镇甚至整个城市都将会呈现出和谐的效果。在古老的城镇中,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组合部
42、分,但它们在体量上、比例上能够形成有机的组合,建筑群和天际轮廓线的特征反映着时代的特征,构成城镇的每一个细节无疑都暗示着一种“趋同”的倾向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构成整体的个体因素必然会走向极端,强化个体的“特殊”将以协调的丧失为代价,混乱状态是必然的结果。(3)有机秩序的原则 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足以维持其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秩序达到破坏时,则生命的衰退将会出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对城市而言,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城市的有机秩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使这种秩序继续保持其勃勃生机。
43、城市的生长与衰退取决于城市的运行状态,这一状态处于“走向有机秩序”时,表现及相互协调的原则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城市将呈现出积极和充满活力;一旦误入“无序”的歧途,表现、相互协调的原则必然丧失,城市将会出现衰败和杂乱无序。1、城市衰败的原因 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沙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演化走向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功近利。2、从客观的表现、相互协调到主观的模仿和互不协调 城市的演化走向了无序,表现、相互协调的原则走向了它们的反面模仿和互不协调。建筑艺术逐步退化为单纯地模仿过去时代的风格和形式,变成了肤浅的风格化装饰。一般的建筑师像选择自己的衬衣和领带的花色一样随意地
44、选用各种建筑式样,只是把外来的或过去的风格、形式强行套在建筑物上,并不考虑它所在的地点与环境,这样的建筑物在哪里出现,就会给哪里带来不协调,城镇的整体性就这样被肢解了,表现、相互协调的原则必然不复存在。3、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功近利” 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 革命非常肯定地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文化成果。但是,当事物的进步引起这些发展,并继续使之形成明显的运动时,人们却意识不到,除了运动本身固有的经济、物质问题外,还有非常主要的各种性质的精神问题。当这些精神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无法指导运动循着文化的轨道发展时,功利主义的原则就会占有突出的位置。(1)城市形态走向混乱 城镇随之而胡乱扩建,城市结构从原先
45、的统一体变为不同成分、不同利益、参差不齐的堆积物,其物质面貌必然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七拼八凑,呈现出功利主义浅薄的平庸状态。(2)城市规模失去控制 由于各种因素促使人口普遍地涌向大城市,兴建高层建筑使城市的拥挤状况变得更加严重。城市的边缘呈爆炸状地向四周农村扩展,交通车辆在数量、种类上迅速增加,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许多城镇竟会如此迅速地扩展为大城市。(3)城市功能结构的失衡 城市的这种“巨变”是在没有统一安排的情况下形成的,城市中日益严重的混乱拥挤状态成为城市的特征,各种互不相关的活动彼此干扰,造成骚乱。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不可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人体内部的器官像畸形发展的城市那样,乱糟糟地掺杂在一起,那么结果必然是疾病和死亡。4、对大城市发展的思考 面对大城市的危机,沙里宁作出了极其冷静、理智的分析:迅速发展的大城市是一种较新近的事物。在不远的过去,世界上的大城市还屈指可数,但自从城市开始在数量上与规模上迅猛发展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就要来应付这种发展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了。当我们说需要赶快提出恰当的建议时,我们不能套用早期的经验和陈旧的城镇建设方式,目前的和将来的工作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5、有机生长的启示 沙里宁认为,解决城市的危机可以从树木的生长机理找到办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