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1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
2、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
3、,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
4、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
5、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
7、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8、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
9、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
10、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
11、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12、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
13、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
14、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
15、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战争的起因,战前的准备,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
16、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3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
17、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
18、”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 北 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
19、?(“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0、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
21、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
22、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
23、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
24、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
25、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26、.完成课后题4。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4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27、。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
28、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
29、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
30、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
31、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
32、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节课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区举行的创造教育汇报会中的一节语文创造教育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动手参与,以达到人人
33、动脑思考的效果。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5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
34、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
35、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
36、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
37、、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 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
38、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 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29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