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皮针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头皮针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
2、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分述如下: 额区(4条线)1.额正中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2.额旁1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旁2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 (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
3、寸(3厘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 定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颞
4、部胆经曲鬓穴(GB7)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定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9顶旁2线瓜 定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约675厘米),从胆经正营穴(G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GBl8)。 主治 头痛,偏头痛,肩、臂、手等部位的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区(2条线) 10颞前线 定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颔厌穴(GB4)至悬厘穴(GB6)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
5、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等。 11颞后线 (MS11) 定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GB8)向下至曲鬓穴(GB7)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之段。 主治 眼病,颈项强痛,癫狂,痫证。 13枕上旁线 定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DU17)旁开05寸(15厘米)外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14枕下旁线 定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16)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头针的适应症
6、 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以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 1选穴方法 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有关穴线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 2体位 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快速进针 选用2
7、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头针持针式所示。 4快速捻转 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效。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
8、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觉,这种病人的疗效常比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手捻治疗。 5出针 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发,刺手夹持针柄轻轻转动针身,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出针。出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6疗程 一般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1015次为1疗程,隔5-7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1头部长有头发,因此尤须做到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针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感觉疼痛,应停止进针,将针往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刺激感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晕针。 4婴幼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5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者,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由于头皮部位血管丰富,行头针治疗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