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及对策 提要保护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提升环境污染防治水平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当前环境污染特征来看,XX市的污染状况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很多新兴污染物质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许多污染物质的污染周期还很长,不仅损害当代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对下一代都会产生严重威胁。 关键词:长春;环境;污染治理 一、XX市环境污染特点及成因 (一)大气环境污染向复合型转变。从目前大气污染结构来看,XX市大气污染已由过去单一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秸秆焚烧及露天烧烤等复合型污染转变,污染排放强度增高,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状况将呈高发性、常态化增长趋势。最为严重的
2、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燃料燃烧造成城市大气污染。工业企业所产生的污染物在污染物总排放量的占比为20%左右,工业企业的生产区域都集中在一处,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存在集中排放的问题。二是交通运输尾气为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车辆购置数量也明显增加,汽车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排放,有害成分大多为二氧化碳,有些车辆使用柴油燃料,在排放的尾气中颗粒有害物很多,这些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二)综合性污染特征日益显现。XX市的声环境以交通运输形成的交通噪声和商业、娱乐经营活动形成的生活噪音为主;XX市地表水环境以机械加工、医药、煤气等行业
3、生产环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形成的综合型有机污染为主,城市过境河流污染较重,大部分湖库呈富营养化状态,伊通河流经XX县区水质达到劣v类标准;XX市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附近大气和地下水污染严重。 二、XX市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 近些年来XX市以消耗资源谋求发展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付出了较为严重的环境代价,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承载容量几近饱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重金属防治工作压力逐年加大,环境保护治理体系、能力与存在问题亟须解决与完善。 (一)偏重型结构导致工业污染加剧,节能减排难度加大。一是工业污染加剧。由于受到自身的
4、经济基础和地域条件限制,XX市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工业不仅在三次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工业能源消费一直是XX市能源消费主力,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在产业能源终端消费中所占比重始终排在第一位,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领域,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重工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汽车、化工等原料型、高耗能的产业发展特点突出,造成污染物排放集中。此外,印染、电镀等行业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之多年形成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和能源约束,使得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变得缓慢而艰难。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降低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
5、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不仅是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清洁低碳、绿色发展最为现实和成本最低的有效路径。然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难度。由于燃煤比重高且煤质差,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尘类颗粒,特别是冬季采暖期,燃煤消耗量量更大,污染物排放量更多。 (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较小,投资结构有待优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投入产出结构有待优化,投资效率不高,环保资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机制建设急需加强,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各投资渠道的建设与维护、投资结构的合理规范以及投入产出效率的衡量机制等各个环节仍待改善。X
6、X市目前的环保投资力度仍然不够支撑环境与社会经济达到良好协调,环保投资并非一味的追求高强度,而是要在一定的水平下通过提高投资效率、提升工艺水平等来改善环境质量。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压力不断增强,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资规模并不能完全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环保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用于污染排放的治理及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的专项资金。可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下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环保投资强度和效率仍然不够,只有在保障稳定经济发展,加强环保投资对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媒介作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扩大环保投资规模,让环境质量的改善速度提升,才可
7、以达到环境与社会经济尽量同步向好发展。此外,环保投资结构、污染状况、环保工艺等等都会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提高环保投资的同时兼顾这些相关因素,对XX市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益。 (三)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加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各方面问题。目前,XX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一是环境污染压力增强。环境污染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加剧,部分地方政府为解决就业和收入等问题,不得不继续引进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粗放
8、生产经营现象比较普遍,能源使用效率较低,而环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力是短期无法预测和评估的,改善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容忽视。以大气污染为例,pm10、pm2.5和重金属污染等是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且危害较大的污染物,尤其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而机动车消费将保持长期持续增长,随着城市空气环境(雾霾天气)不断恶化,加大机动车污染减排在政府污染物减排工作中的力度迫在眉睫。二是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XX市长期存在的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过快增长,钢铁、造纸、化纤、石化、煤炭开采及洗选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高污染排放行业增加过快,单位
9、gdp能耗较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运行阶段,远远高于环境容纳水平,这些污染物将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生态系统,破坏或降低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和生产力,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将达到或超过上限。 三、XX市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路径选择 (一)优化结构,全力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首先,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XX市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产值轻社会发展,重速度轻环境保护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着重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鼓励技术创新。能源使用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污
10、染排放,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减排技术,逐渐淘汰重污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产出末端角度看,应减少污染类的产出,降低污染型产出的比重,优化产出结构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要素投入角度看,虽然环境消耗可增加产出,但过多使用环境要素也会产生更多污染,应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投入要素中环境要素的比例,加快技术、资本和劳动要素对环境要素的替代,提高环保标准,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当减少环境要素的使用。 (二)有效聚合,逐步拓宽环保资金来源渠道。城市发展应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改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环保治理投入既可直接改善城市环境,还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应不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11、,探索建立环境治理基金,推动环保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明确基于政府投资与社会不同投资主体的环保投融资政策改革重点与方向,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环境保护投入引导机制,民间资本、外资环保投入引导机制等。二是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环境治理等环保项目中推广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ppp模式,解决资金及盈利模式难题。逐步建立完善区域性环境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奖优罚劣,将环保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的市场需求,加快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步伐
12、。 (三)多措并举,着力推进社会化防治新模式。一是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模式。随着XX市在法律层面对环境污染治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高标准高要求,应建立将社会资本引入环境保护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即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通过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打破“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模式,建立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机制,不断提升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将环保服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结合环境管理的规范,制定统一的准入门槛
13、,进一步扩大对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监测、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同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鼓励环保机构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环境保护资源。实现环境保护领域市场机制的引入,除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实现,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也是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调剂污染物排放量,以实现整个区域环境保护最优的目的。三是推动环境公共治理。健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推动环境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公民环境权利,完善保障公众参与、引导和监督的信息公开、立法听证等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定期沟通、平等对话、协商解决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的评估和考核;完善环境新闻宣传机制,引导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科学引导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发展,搭建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平台。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