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环境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县立足实际,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城乡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抓好“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生态立县”山水文章,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管理,打造“还绿于地、还绿于景、还景于民”的良好生态宜居环境。*县连续四届荣获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特等奖、“*绿化模XX县区”、“*市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先进县”、“全国绿化模XX县区”等荣誉称号。2015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审议通过,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加快生态省建设,把绿色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为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和
2、谐*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现状 *县是全国生态重点保护县,有“森林王国、绿色天堂”之美誉。近年来,*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立县”理念,突出“养生福地,水上*”主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县林业面积达276135公顷,占总面积的86.72%,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达84%。目前,县XX县区绿化覆盖率达43.21%,绿地率为38.18%,人均公共绿地10.3平方米;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为40.38%,行政村绿化覆盖率为27.7%。 (一)推进生态养生旅游,
3、提升转型发展竞争力。一是抓好旅游规划。完善全县旅游总规修编,编制养老产业规划。突出抓好*、*、*、*省际风景区及*河文化博览园内部分组团、燕子岛详规编制。二是抓好旅游创特。提升“六个一”景区的管理与营运水平,启动*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创5a景区建设,开展*水电站、*4a景区和大山原始森林公园、燕子湖、滨水公园3a景区创建工作,争创*特色旅游名县和中国长寿之乡。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快*河文化博览园、旅游集散中心、*河滨水公园项目建设,完成*河滨水公园、旅游集散中心主楼及“三通一平”工作。开发盘阳河源头寿源密码景区,推进*乡当里村运乐、拉黑2个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山*人家、*高检水果采摘及坝区
4、观景台等农家乐建设,创建1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 (二)推进生态特色农业,提升转型发展推动力。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坚持发展“三特三错”特色农业模式,大力培育“三个百万、两个六十万”生态农业产业,巩固“十个一万”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全年新种植“三特”水果3万亩、毛竹1万亩,发展烤烟4000亩,饲养六画山鸡60万羽,林下养鸡10万羽,新增库区水面养殖面积2.6万平方米,种植名贵中草药2万亩。创建县千亩水果标准园基地,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以上特色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二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
5、产业化“五化”要求,创建以*为核心区,*、*为拓展区和辐射区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实现核心区连片种植3000亩以上、拓展区5000亩以上、辐射区1万亩以上,力争示范区建设通过自治区验收。 (三)推进生态美丽乡村,提升转型发展承载力。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完XX县区城总规、详规和乡镇总规编制,抓好市政、供水、节水、排水、燃气、照明、环卫、绿地系统正式成果报批,编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完善旧XX县区市场、学校、医院、停车场、文体活动场所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完成*河左岸沿线房屋立面装饰和两桥之间两岸绿化亮化,规划坡结半岛建设。二是全力推进XX县区建设。启动实施*县扶贫生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结
6、合试点工程,按照“容纳3万人,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来高起点规划,争取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成集旅游、民族文化、养生为一体的生态移民新城。今年重点实施入城大道XX县区城*河三桥建设。三是统筹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完善*、三堡、更新集镇风貌改造,抓好*、*、*“名乡名镇”和云榜、拉增、*“名村建设”,实施*集镇改造扩容工程,新建60个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强化“两违”综合整治,促使城市容貌整洁有序,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四是深入开展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依法管理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毁林造林等行为,大力实施“绿满八桂”
7、造林绿化工程,建设50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每个乡镇各打造1个以上扶贫整村推进生态美丽村屯示范点和“沿街、沿路、沿河”示范点。优先支持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屯道路和屯内道路硬化。 (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一是认真开展“清洁水源”创建活动。在县城XX县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全县9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及“清洁水源”示范村饮用水源地等显要位置,打造9个乡镇22个“清洁水源”标识牌和警示牌,同时开展“清洁水源”保护示范乡镇、村屯评比活动。每月对全县9个乡镇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日常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下水所监测的36项指标符合gb/t14848-19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
8、,XX县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同时加大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执法力度,排查饮用水源地90多个,共取缔了6个位于水源地保护区违法排污口,搬迁2家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3家位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二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实事工程,同时纳入生态建设重要内容。几年来,全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畜禽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年推进。目前已建成日处理量10000吨污水的有县XX
9、县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500吨污水的有*镇、*乡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00吨以下污水有*镇的云榜、纳赖、丘英和三堡乡堡上以及*乡运乐等23个乡村。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进度推进*乡政府驻地、*镇*、六百、*镇告里、交打等项目建设力度,力争201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环境整治和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正处于环境整治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伴随产业转移,加快大石山区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0、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是生态新型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截止去年,*县XX县区面积38.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5平方米。主要问题是城乡建设投入机制不活、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中心XX县区城建类项目累计只完成投资3.6亿元,城乡建设项目改造进展缓慢,大部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日益加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上学
11、难、看病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工业平台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亩均税收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反哺城市建设能力不足;以现代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四是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城乡规划的协同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规划对项目的控制引导作用,影响项目实施成果品质。城乡建筑业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县外优质建筑企业难以引进。城市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综合执法协调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三、生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12、分析我县生态、区位、人文等优势,以及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生态型文化旅游城乡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为基、民生为本,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完善城乡功能,发展城乡经济,美化城乡环境,改善城乡民生,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美丽县城。力争到2020年,城镇集聚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屯50个以上,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特色鲜明,城乡经济繁荣,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全区欠发达地区相对靠前,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下步打算和措施 综合分析我县推进生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足,主要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
13、投入城乡不均,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污染治理效率低下;生态补偿不够到位,治理动力难以激发。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县的改革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造福百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库区移民、异地搬迁农民和大石边远山区群众为重点,加快农民城镇化和城镇文明化进程,坚持规划为人而设计,设施为人而配套,环境为人而美化,把生态新型城镇打造成为吸引人、集聚人、发展人的幸福家园。 (二)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是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美丽*”、“改水改厕”、“
14、生态乡村”等活动是建设美丽*的基础性工作,要继续抓好生猪养殖污染和机制炭加工污染整治,推广提升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乡建设运营模式,深入实施“两园一城”、“三县一乡”、“四线一名”、“四百一菌”、“五路一河”、“四新一严”六大工程,提升生态特色农业、生态美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特色工业、新型商贸物流、社会民生保障“六个工作”发展水平,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彰显出“两园一城”的“诗画”魅力。 (三)以文为魂。文化是城乡发展的灵魂,要充分挖掘文化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传承弘扬*文化、*文化、*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人
15、文特色,既要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又要在XX县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城市“神形兼备”,争创区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产城融合。产业是城乡发展的“发动机”,要充分发挥城镇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统筹规划城镇业态布局,打造XX县区、XX县区、工业园区和*大峡谷、老虎山公园等旅游度假区经济发展平台,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兴城、以城育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态休闲旅游之城。 (五)城乡统筹。生态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生态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有序推进*、*、*等重点乡镇建设,提升重点乡镇对周边区域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深化城乡集聚发展改革试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和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