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分析hnt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分析hnto.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密级: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分析Analysis on Costs and Returns of Chinese Soybean Production申请人(同等学力):王家农指导教师:王明利 研究员申请学位类别:管理学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培养单位: 提交日期 2011年 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2、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导 师 签名: 年 月 日摘 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大豆的生产收益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增产增收,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是
3、大豆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对大豆种植户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和影响因素,在与大豆主要生产国和主要粮食品种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分析了大豆成本投入结构的变化趋势。首先,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从大豆的产业政策、生产、消费、贸易和供求等方面,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分析表明,在我国一系列大豆生产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大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着生产能力较低、消费缺口较大、进口依赖较强等现状。其次,根据农产品成本构成和主要经济收益指标,展开分析了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并分析研究了成本结构
4、变化影响因素和价格对收益的影响。分析发现,大豆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土地、劳动力以及化肥、机械等物质与服务费用上涨的结果,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会有显著影响。再次,通过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成本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总体不占优势,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人工成本较高。与东北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成本也作了比较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大豆的生产效益总体上要高于玉米和小麦,但仍不及水稻收益的一半,大豆与水稻种植有较明显的竞争关系。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讨论分析了我国大豆成本投入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最后,从加快转变大豆生产方式、合理提高大豆收储价格、继续加大种植补贴力
5、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豆生产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大豆,生产,成本收益AbstractContent:(Times New Roman 字体,10.5pt)Key words:35个,中间用“,”号分开 目 录摘 要3第1章 导言8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91.3 研究内容101.4 研究方法111.5 技术路线11第2章 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132.1 大豆产业政策132.2 大豆生产情况142.3 大豆产品消费现状152.4 大豆进出口贸易及供求形势17第3章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收益特点193.1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分析193.1.1
6、总成本193.1.2 土地成本203.1.3 人工成本223.1.4 物质与服务费用243.2 我国大豆生产的收益分析273.2.1 每亩主产品产量273.2.2 每亩主产品产值283.2.3 每亩净利润293.2.4 成本利润率293.3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化303.3.1 成本变化原因分析303.3.2 价格变化对收益影响分析31第4章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比较334.1 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成本比较334.1.1大豆主要生产国的产业政策334.1.2我国大豆与主要生产国的成本对比344.2 与其他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比较374.2.1与玉米的比较374.2.2与小麦的比较384.2.3
7、与水稻的比较38第5章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投入结构的趋势分析405.1 土地成本逐渐增加405.2 人工成本缓慢提高405.3 农资与服务继续增长41第6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426.1 主要结论426.2 政策建议43参考文献44致谢45作者简历45图表目录图 21 1949年以来我国大豆面积和产量变化15图 22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消费量和榨油消费量变化17图 23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和出口数量变化18图 31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成本结构变化20图 32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成本结构比重20图 33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土地成本结构变化21图 34 2000年以来我
8、国大豆土地成本结构比重22图 35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人工成本结构变化23图 36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人工成本结构比重24图 37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物质与服务费用结构变化26图 38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物质与服务费用结构比重27图 39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主产品产量变化28图 310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主产品产值变化28图 311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净利润变化29图 312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成本利润率变化30图 313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成本、净利润和价格变化32表 31 2000-2009年我国大豆总成本构成情况 19表 32 2000-2009年我
9、国大豆土地成本构成情况 21表 33 2000-2009年我国大豆人工成本构成情况 22表 34 2000-2009年我国大豆物质与服务费用总体构成情况 24表 35 2000-2009年我国大豆物质与服务费用(直接费用)构成情况 25表 36 2000-2009年我国大豆物质与服务费用(间接费用)构成情况 25表 37 2000-2009年我国大豆主要收益指标27表 41 2004-2009年美国大豆总成本、操作成本和分摊成本构成情况 35表 42 2004-2009年美国大豆总成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情况 35表 43 2004-2009年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成本比较 36表 44 20
10、04-2009年东北三省大豆和玉米成本收益对比 37表 45 2004-2009年黑龙江大豆和小麦成本收益对比 38表 46 2004-2009年东北三省大豆和水稻成本收益对比 39第1章 导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大豆既是重要的油料、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经济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含有丰富的植物油和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饲养业主要的蛋白饲料来源。大豆经过深加工还可以用于食品、药品、化工等生产,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各国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加工业、榨油业等行业发展
11、迅速,许多国家对大豆的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新的进展,加之工业、医药等消费也增长较快,对大豆的消费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大豆生产较快发展,据FAO统计,2000年-2009年,全球大豆总产量由1.61亿吨增长到2.22亿吨,增长了37.8%。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对大豆的消费量和需求仍呈现增长趋势,据美国农业部供需预测统计,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量为2.21亿吨,2010-2011年度将达到2.55亿吨。我国是大豆的重要生产国之一,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本土大豆的最重要产区,在其中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费国。2
1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5479.73万吨,是国内大豆产量的3倍多。近年来,我国豆用油脂发展迅速,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对大豆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国产大豆生产能力只有1500万吨左右,自给率不足30%,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内大豆价格易受到进口大豆价格的冲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GDP年均增长7%。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豆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虽然国产大豆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大豆行业也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国产大豆属于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主要用于食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豆深加工领域日益广阔,大豆食品种类越来越多,在国
13、外转基因大豆蔓延的趋势下,我国大豆相对属于稀缺资源,其品质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而且国家在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08年,大豆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到4亿元,补贴面积增加到4000万亩。2009年,中央财政在稳定补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实行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大豆良种补贴全覆盖。2010年,继续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收购价格继续提高。生产成本是大豆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对大豆种植户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以来,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化肥、柴油和其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本来就较高的大豆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在一定程
14、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意愿,由于大豆与玉米、水稻的竞争关系,其种植利润远不如后两者。2010年,在粮食价格普涨的情况下,玉米、水稻、大豆的市场收购价格分别上涨了13%、9%和6%,但大豆的收益仍相对较低。加之大豆产业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和豆农收入的提高。因此,大豆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以上方面,本文在收集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大豆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在得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大豆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新形势下研究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生产效益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我国大豆产
15、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持续增收、食品结构改善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农产品成本和收益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农业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有利于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相当多的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成本和收益进行了研究。黄连贵和刘登高(1995年)分析研究了1980年至1993年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的成本收益的变化,主要从土地产出效益、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使用效益等生产要素配置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99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经济效益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收入不抵物资费用支出。
16、黄季焜和马恒运(2000年)对1997-1998年中国生猪、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作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除生猪和稻谷外,其它农产品成本均高于国际水平,并指出活劳动成本大、单产水平低等因素是导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刘爱民和徐丽明(2002年)比较分析了1998-2000年中美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效益,揭示了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低于美国,生产效益高于美国,但美国却通过大量补贴,提高了其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蒋远胜等(2007年)研究分析了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通过成本占产值比例、生产成本构成比例和成本收益率等指标,比较了全省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等4种
17、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等,提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必须提高产值和降低投入。国家发改委(2007年)通过对全国7个省86个县770户农调户大豆生产情况调查,比较了产量、成本、价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表明了我国主产区大豆亩产下降、成本小幅增加,虽然价格有所提高但收益为近年来新低的现状。朱致伟、于振文(2007年)研究了我国小麦生产成本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益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麦生产成本存在的直接生产成本比例大、总生产成本高而经收益低、生产管理分散等问题,并讨论提出了降低我小麦生产成本的对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年)通过对安徽、江苏两省的农业生
18、产成本与补贴情况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农业补贴政策存在对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考虑不足等突出问题。刘滨、王建中等(2009年)分析了1998-2007年河北省玉米成本收益的变动规律,对构成玉米生产成本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农作物进行比较,得出了玉米生产成本偏高的原因,即租赁作业费和化肥费偏高。在此基础上,对降低玉米生产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总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保护机制等建议。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等农产品的成本收益对国际竞争力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上,对成本投入结构和收益变化的规律以及
19、影响因素和趋势变化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大豆的成本收益变化规律、原因及趋势做出研究分析,在细分各成本投入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投入结构和收益变化的规律,探讨宏观经济走势、国际能源价格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对我国各项农业生产成本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1.3 研究内容本文以研究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投入结构变化趋势为主要内容,具体描述了生产成本和收益各主要量化指标的波动变化情况,分析哪些因素对于大豆的生产收益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与大豆主要生产国及相关作物品种的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讨论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趋
20、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二、介绍我国大豆的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生产情况、消费情况、进出口贸易及供求形势等。三、利用综合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2000-2009年我国大豆的生产收益波动情况、变化原因、影响因素等情况。四、将我国大豆的生产情况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及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品种的生产情况作对比分析,分析研究近年来大豆的生产成本收益是否具有优势。五、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我国大豆的成本投入结构趋势作出分析。六、总结得出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我国大豆生产收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1.4 研究方
21、法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文献回顾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大豆等农产品成本收益的指标体系、基本理论及大豆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种植生产概况、产业形势和存在问题,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的原则,为分析研究做好铺垫。二是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于我国大豆的产业发展情况,包括产量、消费数量、进出口贸易、成本收益等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波动的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实际对有关影响因素作出趋势分析。1.5 技术路线问题的提出变化原因和影响分析大豆产业概况和成本收益特点生产成本统计确立研究方法经济收益统计大豆成本投入结构趋势分析与大豆主要生产国及其他
22、粮食作物比较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第2章 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2.1 大豆产业政策1、生产政策2002年以来,为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满足国内需求迅速增加的需要,国家实施了“大豆生产振兴计划”。主要是通过加大国家保护和支持力度,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大豆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实行优质专用大豆区域化种植,划分种植区域。通过大豆良种补贴,统一供种,推进专品种种植、专品种收获和专品种加工。当年农业部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四省区实施了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示范计划。二是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优质优价,
23、实现产销对接。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通过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种子包衣、机械深松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国家出台了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扩大了大豆良种补贴规模,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高油大豆的良种补贴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增加了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区建设一批生产基地,重点改善良种繁育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中央财政从2002年起设立了大豆良种补贴专项资金,对农民购买大豆良种给予补贴。20022007年共安排大豆良种补贴专项资金7亿元
24、,累计补贴面积7000万亩。2008年,大豆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到4亿元,补贴面积增加到4000万亩。2009年,中央财政在稳定补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实现了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大豆良种补贴的全覆盖。2、贸易政策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关税调减至3%,开始放开大豆进口。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加入WTO的协议中,我国对大豆及相关产品的贸易政策作了明确承诺。在大豆进口政策方面,明确实施单一关税,关税水平为3%;对豆粕进口实施单一关税,关税水平为5%;对豆油进口在20022005年实施关税配额管理,2002年关税配额为251.8万吨,2003年为281.8万吨,2004年为
25、311.8万吨,2005年358.71万吨。配额内关税为9%,配额外关税为63.3%。2006年起取消配额,实施单一关税管理,关税水平为9%。2007年年初,国内食用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为缓解价格上涨态势,增加国内油籽供应,自2007年10月1日起,我国决定对进口大豆实行为期三个月的暂定关税,税率由3%降为1%,此后又两次分别延长至2008年3月31日和9月30日。按照当时大豆的到港成本计算,执行新的税率可以使大豆进口成本在关税方面节约80100元/吨。3、临时收储政策为切实保护豆农利益,促进大豆生产发展,2008年10月底以来,国家多次出台大豆收储政策,2008年以3700元/吨的价格
26、在东北地区收购国储大豆达到725万吨,占我国大豆产量的40%以上。2009年大豆收储价格为3740元/吨(1.87元/斤),比上一年高出1%。2010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为3800元/吨(1.90元/斤)。4、其他政策针对2004年出现的巴西红豆事件,出台了检验制度,修改了外商投资目录。2004年底,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2号大豆。2006年底,以农业部为主的大豆行业协会成立。2008年,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口的经营者,其基本情况均需备案;相关企业在签订大宗农产品进口合同
27、、货物在装运港出运、抵达目的港等相关情况,需在7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进口总量、出港时间、到港时间、进口价格等。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的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中包括大豆和豆粕两类,并首选大豆产品进行跟踪。国内油厂将需要做好进口大豆的提前申报与到货情况报告。今年4月初,农业部发布了2011年东北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根据今年东北地区气温总体比常年偏高,降水略多,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与历年接近的气候情况及生产形势,提出了技术指导意见,包括选用良种、适期播种、科学施肥、安全施用除草剂等,这些措施可促进提高投入品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费用支出,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28、。除上述政策措施外,国家还继续完善了大豆和食用油储备制度。国家实行的一系列大豆产业政策调整,客观上促进了大豆产业的发展。2.2 大豆生产情况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就地区分布而言,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黄淮平原。在松辽平原,大豆多与春小麦进行轮作,或是与玉米进行间作和混作。在黄淮平原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一般与冬小麦进行轮作。在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各省,基本上是分散产区,这些地区的油料以花生、油菜为主,大豆多半夏播或秋播,一般作为补充性作物,产量比较低。东北大豆品质优良,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
29、2009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3784.67万亩,产量1498.14万吨,亩产108.68公斤,产量基本保持了稳定。1949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经历了较大波动,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从变化特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年),大豆种植面积从历史高位大幅下降至历史最低,而产量上升缓慢。受粮食等作物面积增加的影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1.25亿亩下降到1976年的1.00亿亩,减少2500万亩,减幅达20%。但由于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41公斤/亩提高到1976年的66公斤/亩,期间最高的1973年达到75公斤/亩,因此大豆产量缓慢上升。1949年为509万吨
30、,1976年为664万吨,其中最高的是1956年和1957年,大豆产量均超过了1000万吨。第二阶段(1977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波动中上升,其中产量增幅较大。30多年间,大豆种植面积在11.4亿亩之间波动上升,由1977年的1.03亿亩上升到2009年的1.37亿亩,其中2004和2005年达到最高1.44亿亩,但仍低于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产量增长明显,由1977年的726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498万吨,翻了一番多。图 21 1949年以来我国大豆面积和产量变化2.3 大豆产品消费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对大豆的消费需求保持了稳定增长。15年来,中
31、国大豆的压榨消费平均增长率为15.2%,进口大豆年均增长率为36%,增速居全球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大豆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对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贡献最大。如此快速的大豆消费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年均近10%的GDP增长率使得居民对于油脂的消费大幅增加,特别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对食用植物油等植物蛋白摄入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对肉、蛋类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作为饲料主要配料之一的豆粕消费量迅速上升,这些主要因素导致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豆副产品豆油、豆
32、粕消费量的持续增加,共同推动了大豆消费量进一步增长。我国大豆的消费结构主要分为榨油消费、食用及其他工业消费和种用。2000-2009年,总消费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8.8%;压榨消费迅速增长,占总消费的72%86%。;食用及工业消费量有所增长,在650-900万吨,占总消费的16%24%,;种用大豆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在70-100万吨,占总消费的1-3%。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榨油消费量比重持续上升,食用及其他工业消费量、种用比重持续下降。其中,国产大豆榨油消费的比重不高,主要用于食用。进口大豆由于产油量高、成本较低,国内压榨企业更多的是采用进口大豆,国产大豆用于压榨的比重不大。另
33、外,在我国大豆总需求中,还有4050万吨之间的大豆年出口量,比较少,主要是我国产的食用大豆。因此,近年中国大豆需求量的增加主要是榨油大豆需求增加。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消费总量保持了较高增长,年均消费量在4000万吨以上,近两年更是突破了5000万吨以,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2000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为2711万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8%;2009年为5570万吨,占世界消费总量23.8%。10年间我国大豆消费量翻了一番,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据预测统计,2010年我国大豆消费量突破6000万吨,为6800万吨左右,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7.0%图 22 2000年以来我国
34、大豆总消费量和榨油消费量变化2.4 大豆进出口贸易及供求形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对于植物油和肉蛋奶类的需求增长迅速,对于大豆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国内大豆生产增长相对缓慢,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产需缺口不断增大,进口逐年增加,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个大豆主产国,我国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1996年,国家调整大豆贸易政策,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关税降为3%,加之国内大豆减产幅度较大,大豆进口急剧增加,从当年起我国由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到2000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大豆市场,取消配额限制,大豆进口迅速增长。由于国外大豆成
35、本低,且产油量高,我国大豆压榨的原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进口依存度高达80%。20002002年,年进口量在1000万吨以上,2003年激增到2074万吨,2006年增加到2827万吨,2007年突破3000万吨,达到3082万吨,2008年增加至3743万吨,2009年突破4000万吨,达到4255万吨,2010年突破5000万吨,达到5479万吨高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豆第一进口大国,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2/5。进口大豆已成为我国大豆消费的主体,进口大豆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60%以上,占榨油用豆的80%。进口大豆榨油和进口豆油约占国内豆油消费总量的75%,占全部食用油消费量的1/3。进口大豆产粕
36、和进口豆粕约占国内豆粕消费总量的80%,占全部饲料消费的20%。进口大豆已成为国内豆油和豆粕消费的供给主体,占食用油和饲料消费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大豆出口量很少,且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以来,年均出口量在35万吨以下。从供求平衡状况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国内产需缺口增大,2007年,中国食用油籽需求继续稳定增长,但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产量连续第三年下降,使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需要进口来弥补。2007年国内大豆由于种植面积下降和灾害天气的影响,产量减幅较大,而需求继续增加,产需缺口超过3000万吨,使得进口继续增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7.9%,成为中国主要的进
37、口农产品之一。2008年以来,大豆产量恢复性增长,但由于国内食用油籽需求继续增长,因此仍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其中2008年大豆产需缺口超过了3500万吨,2009年超过了4000万吨,促使进口进一步增加。二是自给率下降,中国主要食用油籽进口品种是大豆,2007年其进口量占全部食用油籽进口量的96.74%。,1996年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之后,由于产需缺口不断增大,进口量不断增长,自给率不断下降。20002002年自给率在55%左右,2003年自给率下降为45%左右,2007年国产大豆约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的1/3,进口大豆已成为中国大豆供应的主要来源。尤其是2005年以来,由于大
38、豆种植效益下降,国产大豆生产连续3年滑坡,使得中国大豆自给率进一步下降。2008年以来,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政策,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高油大豆的良种补贴由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加上2007年大豆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中国大豆面积和产量恢复性增长,结束了国产大豆生产连续3年滑坡的局面,2008-2009年自给率稳定在30%左右。图 23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和出口数量变化第3章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收益特点3.1 我国大豆生产的成本分析3.1.1 总成本总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所有资源的成本。每亩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具体包括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
39、每亩人工成本和每亩土地成本。2000年以来,受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土地费用等增长的影响,我国大豆总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来由于种子、化肥、人工等费用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增加,2009年达到新高。 表 31 2000-2009年我国大豆总成本构成情况 单位:元/亩项目总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年份费用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费用占总成本比重(%)2000215.24 96.47 44.82 75.60 35.12 43.17 20.06 2001217.58 95.90 44.08 78.97 36.29 42.71 19.63 200
40、2237.27 104.35 43.98 81.03 34.15 51.89 21.87 2003254.65 111.27 43.70 86.56 33.99 56.82 22.31 2004253.05 116.75 46.14 74.16 29.31 62.14 24.56 2005270.54 113.79 42.06 81.53 30.14 75.22 27.80 2006267.53 109.71 41.01 81.87 30.60 75.95 28.39 2007291.75 116.74 40.01 87.70 30.06 87.31 29.93 2008347.99 153.
41、71 44.17 88.32 25.38 105.96 30.45 2009378.19 144.82 38.29 103.53 27.38 129.84 34.33 总体上看,我国大豆总成本呈波动上涨趋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4年,大豆成本高位徘徊。2000年大豆每亩成本为215.2元,2004年为253.1元,年均增长率为4.14%。第二阶段:20052009年,大豆成本持续增长。2005年大豆每亩成本为270.5元,2009年达378.2元,年均增长率达8.74%。图 31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成本结构变化从结构比例来看,物质与服务费用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由200
42、0年的44.82%降至2009年的38.29%;人工成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35.12%降至2009年的27.38%;土地成本所占比重上涨明显,由2000年的20.06%升至2009年的34.33%。2007年之后,土地成本所占比重超过了人工成本。图 32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总成本结构比重3.1.2 土地成本土地成本也称为地租,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流转地租金指生产者转包他人拥有经营权的耕地或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包括沟渠、机井等土地附着物)的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转包费、承包费(或称出让费、租金等)等土地租赁费用。自营地折租指
43、生产者自己拥有经营权的土地投入生产后所耗费的土地资源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自营地投入生产时的机会成本。2000年以来,大豆生产的土地成本逐年攀升,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每亩土地成本由2000年的43.17元增长至2009年的129.84元,年均增长率达13.0%,期间仅2001年出现下降,较上一年下降幅度仅为1.1%。 表 32 2000-2009年我国大豆土地成本构成情况 单位:元/亩项目土地成本流转地租金自营地折租年份费用费用占土地成本比重(%)费用占土地成本比重(%)200043.17 4.80 11.12 38.37 88.88 200142.71 4.11 9.62
44、38.60 90.38 200251.89 3.57 6.88 48.32 93.12 200356.82 2.85 5.02 53.97 94.98 200462.14 12.57 20.23 49.57 79.77 200575.22 12.99 17.27 62.23 82.73 200675.95 10.58 13.93 65.37 86.07 200787.31 9.73 11.14 77.58 88.86 2008105.96 13.55 12.79 92.41 87.21 2009129.84 16.91 13.02 112.93 86.98 从构成变化看,自营地折租增长较快,由
45、2000年的38.37元/亩增长至2009年的112.93元/亩,年均增长率为12.7%;流转地租金也有所增长,由2000年的4.8元/亩增长至2009年的16.91元/亩,年均增长率为15.0%。图 33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土地成本结构变化从结构比例来看,自营地折租和流转地租金各自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其中,自营地折租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88.88%降至2009年的86.98%,流转地租金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1.12%升至2009年的13.02%。图 34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土地成本结构比重3.1.3 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雇佣工和合同工)劳动(不包括租赁作业时由被租赁方提供的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