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914481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2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旗的实施,对于遏止我旗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继续恶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一、耕地状况调查 XX县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于2003年,工程实施前全旗共有耕地4.6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4.73亩,耕地中基本农田2.92万亩,人均3.0亩。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我旗共规划可退耕面积为1.25万亩,现已完成退耕0.5万亩。退耕地还林0.5万亩,

2、2003年退耕工程实施后,现有耕地4.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4.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仍为2.92万亩,人均3.0亩。 我旗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定,严禁在基本农田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实施作业地点全部为低产的沙化地和盐碱地,没有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而且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基本农田形成防风防沙林带,可促进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二、退耕户粮田情况调查 2003年我旗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250户农户,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保护基本农田,留足农户生活所必须的粮田。因此,在工程实施后,全旗均无全退和未留足粮田的农户,做了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和

3、保障农牧民生活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 2003年在我旗完成的5000亩退耕及退耕地造林中,因考虑到我旗的具体实际情况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及退耕地主要是位于洪积扇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等因素,故而2003年退耕及退耕地造林均为生态林,在全部5000亩的退耕及退耕地还林中适宜利用面积为3083亩,占总面积的61.7%,树种已利用主干杨树为主,8年后,可以实行间伐,每亩预计可收300元左右。不适宜利用面积为1917亩,占总面积的38.3%。树种以防风固沙的梭梭,柠条等为主。 四、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退

4、耕还林地中间种牧草,增加牲畜头数,提高出栏率,在这一方面2003年我旗无偿提供了优良牧草籽种。二是根据我旗工业发展强劲势头的实际,促进农区退耕户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收入。三是在适宜的沙地种植的梭梭根部嫁接,使人民群众在中药材方面中获得收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旗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仍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科技促兴旗富民,同时坚持和积极推进林牧,林药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 2003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占总收入的64%,畜牧业占总收入的36

5、%,退耕实施一年来,其生活来源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有所改变,通过牧草种植等措施,使畜牧业在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达到了39.9%,提高3.9个百分点。2004年我旗许多企业已投入建设,年底和2005年相继投入生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退耕户的生活来源将有一部分为打工的收入。在今后及政策补助期满后,退耕户的生计来源将从以前的主要依托农业向农业、畜牧业和其它收入相结合转移。 六、“不反弹”措施调查 为确保我旗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目标的实现。我旗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职工和家牧民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乌后周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伟大

6、意义和方针政策;同时利用林业干部下乡深入实地的有利条件,以开展讲痤、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谈心,真正把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及有关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使群众不断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主动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中,变“要我治为我要治”的自觉行动。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量力而行,把退耕还林工程同恢复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调整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禁牧舍饲养畜结合起来,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立足增加农牧民收这一目标,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建设路子。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解决好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我旗在实施这一工程时,把改善生态环

7、境,调整经济结构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工作,处理好退耕还林和农牧民生计的关系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四是加强森林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七、对策及建议 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是要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造林后的头三年,应适当间作低杆作物,牧草等,一方面能够增加退耕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退耕户对林木的抚育管理,二是适时采伐退耕还林期满后国家没有了补助,而树木已到了收益期,应及时采取隔行采伐的方式,及时更新这样既增加了退耕户的收入,使退耕户从林木上见到效益,又能鼓励退耕户及时更新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成果。三是把造林后的管 理措

8、施和宣传工作同工程实施时一样宣传到位,常抓不懈,变抚育管理为退耕户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检查验收等监督工作,通过林业部门的检查验收和监督,促进成果的巩固,五是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毁林等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强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 第二篇: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 调研报告 10月15日至22日,镇分管林业副镇长带领镇林业站、农办、畜牧兽医站、农技中心到水渡滩村、石良村、石对窝村、九层岩村、笋桥村就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了各村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走访了实施退耕还林的社,

9、召开了由各村四职干部、社长、社员代表、退耕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比较集中退耕还林点和11户退耕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是合民情,顺民意,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 一、我镇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的情况 全镇退耕还林工作自实施以来,我镇各村、社都比较重视,都把退耕还林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工作来抓,整体工作呈现认识高、力度大的较好态势。 各村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工作力度大。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有关工作会,及时传达了有关退耕还林文件精神,及时解决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问题,动员各退耕户做好2007年整改验收工作,动员退耕户做好补苗、窝抚工作。目前,各村都在加强退耕

10、还林苗木管理,都在做2008年工程整改的准备。 二、调研情况 1、耕地状况调查:我镇所辖127.75平方公里,村级建制调整后辖20个行政村和居委会,2003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008亩, 1农业人口74134人,预计全镇可以规划38000亩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92597亩,人均1.25亩,计税面积60264亩,人均0.81亩,基本农田国土详查面积是77024亩,人均1.04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81909亩,人均1.1亩,计税面积53587亩,人均0.72亩,基本农田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农田在退耕还林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镇粮食产量变化不

11、大。 2、退耕户情况调查。我镇2003年来退耕还林涉及农户7553户,其中未留足口粮田的有103户,全退户有72户,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1%。我镇2003年来全部退了的农户,主要是农转非或全家外出打工。未留足口粮田的农户与全退的农户主要由农转非、外出打工、从事服务业、专业养殖的人员构成,他们的生计主要通过商贸挣钱解决。 3、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在16008亩退耕还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是8963.3亩,占退耕还林56%,预计收益期35年;生态林面积是7044.7亩,全部都可以适宜利用,其中兼用树种928.6亩,预计收益期为3年;用材树种是6116.1亩,预计收益期3年。 4、后续产业发

12、展情况调查:在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我镇以“生态经济并重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突破口,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退耕还林种植模式、配置模式,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生 2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在农会垭张坝、大河灌上等“五朱路”沿线,依托万亩晚熟龙眼基地龙头企业,大面积发展了龙眼,2007年农民实现收入1241.5万元;依托建成的制浆造纸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发展了9665亩竹浆原料林基地,预计此项可增收358万元;我镇依托退耕还林建成了优质脆红李子基地、优质官溪密柚基地。

13、同时依托退耕还林大力推行“林草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大力发展养殖业。下一步还将推行在工程中采取林药间种的栽植模式,发展适合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品种。我镇各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采取“龙眼花椒”、“龙眼葡萄”、“龙眼李子”等混交的技术模式,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龙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决了龙眼种植户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5、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收入为耕地收入、畜牧收入,退耕后农户的主要收入是退耕地上的收益和畜牧收入以及外出打工的商贸收入。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户的主要收入可能是水果销售收入、畜牧收入、服务业等收入。 6、“不反弹”的措施情况调查。我镇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

14、“稳得住、不反弹”采取了与村社、退耕户层层签定管护合同,同时明确了驻村干部的责任。全镇基本上能确保“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 我镇在实现“五结合”中,注重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一是把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治相结合,全镇累计投资100余万,建成预制板路、各种排水沟、引水渠、粪池 3等基础设施若干,覆盖近2000亩退耕还林工程,占20%左右;二是把退耕还林与种草、种药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草间作和林药间作模式;三是把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结合起来,为了有效防止边造林、边毁林的现象发生,一方面,采取舍饲圈养,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管护制度,明确了禁止放牧;四是把退耕还林与优化农

15、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在突出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全镇建成了优质龙眼、优质脆红李等基地。 7、主要对策建议:(1)补助期满后,为确保“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建议对退耕户优先考虑实行农村低保和劳动就业,同时加大退耕地开发力度。(2)从林业管理角度出发,为实现“不反弹、稳得住”目标建议:一是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执法力度,现乡镇这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二要进一步下放部分林业行政执法权和加强林业管理设备建设;三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和当前退耕地管护情况的实际出发,允许在退耕地间作矮杆农作物或菜。(3)为管护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议20元现金生活补助费不纳入退耕还林直补,由镇政府统一集中使用,尤其便

16、于管好外出退耕地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退林还耕后农民何去何从退耕还林八年后农民将何去何从以遂宁文百村为例 前言: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XX省XX市文百村位于XX省东部,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实验村。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后,农民似乎脱离了土地,没有了经济来源。部分家庭不在乎那点补贴,也未种苗,使得土地成荒。而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

17、里出现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及小孩。村委也组织田地种蘑菇,种桑养蚕,种果树等等措施,但由于销路、技术不过关、人手人才等问题都失败了。但也出现修路,修沼气等成功的事,却需要大量的金钱。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民为了孩子的教育经费,村委的各式收费项目以及圈养家禽等,增添收入,已经开始退林还耕,村委也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农民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状,土地反而增添了负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又该何去何从。 正文: 我们知道,退林还耕政策有严格规定,退耕地造林后,禁止间作粮食与蔬菜,但又可以在保证水土不流失情况下,进行林果间作方面的立体经营。但其中的度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及违反了政策,又让国家和

18、家庭个人遭受了损失。 首先,退林还耕补助的问题层出不穷。多次被卡。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向村民了解得到询问,我知道,在村里的政策是前三年按土地亩数补贴少量的钱和大部分粮食。第一年的粮食下发很快,可是其质量及其不好。不仅有掺沙子,也暗黄无色,与自己家里种的粮食是天差地别。于是,因为部分水田并未纳入退林还耕的范围内,村民仍然可以获得足够家庭吃的稻米,就将粮食全部转卖。可以然后从第二年起,粮食由村委帮忙直接卖掉,但是拿到钱的速度越来越慢,其中一户家庭甚至拖延了整整一年才拿到钱。 其次,我们看看在此政策实施八年后,补助也已经停止,农民的经济来源 越来越受到限制,在物价水平高度提升的今天,他们未来的

19、路将如何前行。显而易见的是,居于村里的农民不甘受困,大部分的村民从一开始的小心试探,到现在得猖狂而行,退林还耕现象越来越明显。问道他们,说是看到村委并不管事,便开始从新种植粮食。我询问说,难道你们不知道砍树苗是违法的行为么。他们回到,我们没有砍,只是采用了间种的方式,增加收入罢了。树苗是自己枯死的,而且再说了,有的家庭举家迁移,原来的土地都荒芜了,也没见村委采取什么措施或者是惩罚什么人,于是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了。 我们看到,一是退林还耕对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影响。长久以来,村里的种植一直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依靠种植获得的粮食养家禽,卖钱等等。现在,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已经外出打工,留守

20、人员就没有了什么可以养活自己的手段了。调查发现,现在村里的土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桑地、桑苗与作物间种的地、果林以及荒地。粮食产量的锐减导致家禽的大量消失,农民进入了迷茫状态。 二是对于人口迁移变化以及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经过调查,有大约5%的人口迁移到了城市,改了户口;而35%的人口到了城市打工,成为打工一族;还有7%的人口是读书一族,大学生到了城市,部分小学生随家长到了城市,进入打工子弟小学,剩下的就是在县里读的了。相应的,教育经费的要求提高,农户收入来源的减少,都改变了家庭的收入结构。80%是打工人员的收入,剩下的是家里自己的收入。 总结: 村里一直不曾放弃过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只是实在

21、有限。举例来说,种桑养蚕,但由于是散户养殖,而且技术不过硬,劳动力少,因此得到的收入很少。比如去年,有的家里养四季蚕,好的话一年可以获得5000的收入,但是但凡蚕得了一点病,一年也就1500左右的收入。还不计较其中的成本投入。有一年,村里大力要求村民在田里和林间种蘑菇。虽然经过一定的培训,但由于技术有限,最后的成果很不好。而且因为销路不畅,种植得好的农家一样没有卖得好。第二年,村民并没有总结经验,迎难而上,而是直接就放弃了。 而农民的支出则不断增加。一是物价水平上升,人民币贬值。而是孩子的教育经费增加。三是响应国家部分政策,农民仍然需要拿出很多的钱。像是修路和 修沼泽,虽然有一些国家补贴,但是

22、95%都是农民所出。虽然最后成功了,但是对于增加家庭收入在短期内显然并无变化。 在收入来源剧减而支出大增的情况下,退林还耕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必须得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村委增强监控力,以法律手段维护国家政策。丰富宣传手段, 使村民了解退林还耕的重要性。 二、村委必须在实施相应的增加收入的政策上前思后率,计划周 详,不要给村民增添负担,打击村民自信。 三、进行政策调整。现行的补助政策在实际情况中激励性不强, 四、加强村民受教育程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队伍,只 有有了技术,农民增加收入才有望。 第四篇:XX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问题的探讨XX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

23、问题的探讨陈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如何、退耕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怎样发展退耕地区的后续产业、解决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相继产生。文章通过对XX省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分析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生计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民生计政策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工程的实施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紧密相关,实施过程中,如果农民生

24、计问题解决不好,在政策规定的补贴时间结束后,复耕就将成为必然。 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据年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报道,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2666.7km2。XX省是国家第二批实施退耕还林试点的省份之一,从年开始试点,年全面实施。截至年,全省已完成了8600km2退耕还林工程,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3313.3km 2、荒山造林5286.7km2,惠及了全省个县市区、万多人。在已退耕的3313.3km2坡耕地中,按地域分,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清江流域、大别山区坡耕地造林2182.7km2,占全省计划的.;大洪山脉、幕阜山脉和XX市的周边地区退耕还林1130.7km2,占全省计划

25、的.。按坡度分,度以上的为1946km2,占.;度的有1126.7km2,占.;度以下的只有240.7km2,占.。按林种分,生态林面积为1828.7km2,占.;生态经济兼用林面积为1161.3km2,占.;经济林面积为323.3km2,占.。 当前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正面效应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退耕促进退耕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为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选取XX省XX市XX县区为例。 据统计,XX省XX市XX县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造林3.km2,使全区646.7km2的山场森林覆盖率达到.,活立木蓄积达.万m3,

26、其正面效应具体体现在:一是吸引了国家对XX县区的资金投入。按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XX县区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万元,年中国家应下拨资金万元(含粮食折算现金),增强了XX县区的综合实力。二是增强了林业后劲。该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发展经济林和生态经济林2.3km2。5年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万元,农村人均增收元。同时,森林蓄积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民“绿色银行”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三是国家以粮换林政策的兑现,农民将直接增收。按已完成退耕还林13.3km2计算,国家每年应兑现粮食折现金万元,加现金补助万元,合计万元,农村人平纯增元。四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里解脱出来外出

27、务工。据年报统计资料表明:全区年实施退耕还林前外出务工为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年,外出务工劳力为个,增加人,外出务工收入也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净增万元,农村外出劳务人平增收元。年人平纯收入元,比年人平纯收入元增收元,仅外出务工人平增收就占.。.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 按照成本价格理论分析,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对于农户来说,参与退耕还林的经营成本(私人成本)主要是退耕地用于经营农业的农产品收益(机会成本)。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农业经营面积和产品供应量将逐渐减少,农产品的价格将逐渐上升,从而使退耕还林的私人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即边际成本递增。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收益(私人收益)主要是源于

28、退耕还林地所能产生的林产品收益。此外,就是国家给予的补贴。退耕还林单位面积所能带来的林产品收益是有限的,同时随着退耕还林规模的扩大,林产品市场供应将逐渐增加,林产品的价格就会逐渐降低,从而使退耕还林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即私人边际收益递减。有的地方没有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或树、草种选择不当、治理模式单一,种植的经济林主要是干果、水果和药材等,由于苹果、柑橘、板栗、核桃等过于集中,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卖难”现象,就会损害农民利益。 另外,由于农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收益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退耕还林的以粮代赈措施解决了农民当前的生计问题,但不能解决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按照还经

29、济林补助为年,还生态林补助为年,还草补助年,生态林比例要求达到,由于相当多的退耕地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造林后两年生树苗平均高不到m,年后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速生丰产林标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而经济林一般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即补助期满后农民退出的耕地没有收益。山区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在经济上没有其他来源的情况下,失去耕地的农民将无法生存。退耕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使用。耕地是没有弹性的,一个区域内可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可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林业用地的增加就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林地增加,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基

30、本的技能,非农产业不发达,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对社会稳定将会留下后患。 .退耕还林与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农村生活能源缺乏曾是导致农民陡坡开垦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措施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以生物质能为主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林草和作物秸秆,极大地制约了生态建设的成效,所以农村生活能源与退耕还林的实施密切相关。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以及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就逐渐被提倡。太阳灶和沼气可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沼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以太阳能所提供的有效热能所折合的标准煤的市场价格来核算,据相关资

31、料分析,每台太阳灶每年所得到的热量为。折合标准煤(热值取.,热效率按计算),按煤炭现价(元/t)计算的经济价值达.元。太阳灶单价元,不到年可回收成本。太阳灶以年的使用期核算,净效益元年。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两个方面。沼气除具有良好的能源替代效益外,还有利于农户的作物种植和生猪养殖。在作物种植方面,沼液、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生产绿色食品,特别是生产纯绿色蔬菜币场价格表现好,据调查年节约化肥款元;在生猪养殖方面,由于用沼液作添加剂养猪增重快,温室又可保证猪的快速生长,每户每年养殖头猪计算,可获得元以上的纯收益。 目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

32、耕农户对补助期满后“吃什么”心存惶惑。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由于部分地区土地瘠薄,退耕地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如XX省的陨西县地处国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处于重要生态区域,绝大部分退耕地设计为生态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效

33、益。同时,由于该县是国家贫困县,自然条件差,经济薄弱,农民劳动力转移无市场,生态移民等长效机制也尚未建立,随着国家政策补助的陆续到期,部分农户生计困难问题日渐突出。 ()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多数省(区、市)缺乏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划和计划;工程区大部分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在资金上有很大困难;目前国家各部门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投入项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没有重点用到退耕还林地区各项保障措施上。 ()个别村组干部“多吃多占”,形成农民意见大。一方面山区山高地薄,粮食收入低,经济来源少,种地划不来,一些农民靠在外地打工挣钱,干脆不种土地;有的农

34、户举家外迁,土地随意荒置。但过去农业、林特税费照交不误,为完成任务,年终时就由村干部想办法为他们补缴。近两年,国家免征农业、林特税费后,村干部理所当然就收归集体或据为己有,进行退耕获取补助。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实施之初,部分农户对政策持观望态度,一些村干部带头执行,当领取补助时,这些农户又后悔。此外,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与荒山比例退耕等情况,客观上造成一些农民心里不平衡。 结语 ()合理确定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钱粮补助年限不能仅仅用林树来确定,应该根据区域不同,差别对待,同时要做到退耕面积及兑现补助的公示公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更新传统观念,设法通过迁移式扶贫、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退耕补

35、助过后“吃什么”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替代产业挖掘与探索力度,加大后续产业培植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建设不同类型的骨干拳头产品,增加退耕农户的近期收入。一是从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品的格局,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经济林;二是鼓励一批大户承包经营,发展骨干品种;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如中药材企业,干鲜果品营销企业);四是集中资金加大对林果基地的投入,增加后续产业的投入,促进退耕农户向养殖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结合“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加快退耕林区剩余劳动力的转

36、移步伐。着重抓好“三化”:一是内部消化,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畜禽养殖、水果、肉牛育肥贩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内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产业分化,要大力开拓农林牧业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事农林牧产品加工、运销以及餐饮业、信息、技术等行业,细化分工、增加就业,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分化;三是劳务转化,通过培训转移等方式,让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或进城打工经商定居,或从事多种劳动,逐步通过市场导向输出劳务。 ()切实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努力研究发展新的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同时

37、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及小水电等的发展,形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格局。特别是结合沼气能源建设,大力推广“酒、猪、沼气、果、蔬”一体化,以酿酒促进养猪,以养猪带动沼气,以沼液改良土壤,推动果蔬种植良性生物链的形成。 ()积极鼓励生态环境脆弱、偏远山区退耕农户到街道、公路边修房造屋。凡是迁出户,原来责任田可以自愿退出,也可以转包;凡搬迁户,可以得到政府无偿划拨的 土地。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退耕还林把发展水源涵养林、经济果林与森林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森林旅游业和观光农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退耕还林补助到期后研究XX县区退耕还林政策期满后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地区 退耕户生计问题

38、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XX县区地处甘肃中部,渭河上游,总土地面积362.2万亩,总人口49.52万人,耕地面积118.6万亩。全县现有17个乡镇、215个村、1292个村民小组。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三大战略,着力构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6937万元,农业总产值76754万元,粮食总产量12670万公斤,财政收入10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6元。现有

39、草畜存栏20.9万头(只),其中牛2.1万头,羊18.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48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3%。现有林业用地面积88.6万亩,其中有林地17.1万亩,疏林地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万亩,灌木林地20.6万亩,宜林“三荒地”2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6%。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基本情况 1、退耕还林区域分布及坡度构成。全县的14.76万亩退耕还林(草)全部安排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上,符合生态优先的原则,其中大于25度的有55762.2亩,占退耕还林任务的 137.8%;1625度的有75592.7亩,占退耕还林任务的51.2%;515度的有15645.1亩,占退耕还

40、林任务的10.6%;小于5度的有600亩,占退耕还林任务的0.4%。 2、已退耕还林地的林种、树种及分布和比重。全县的14.76万亩退耕还林(草),按林种分有:生态林14.66万亩,占退耕还林任务的99.3%;草0.1万亩,占退耕还林任务的0.7%,2001年在文峰、福星2镇实施完成。按树种分有:刺槐2万亩,占13.6%;柏树1.016万亩,占6.9%;榆树5.144万亩,占34.8%;臭椿1万亩,占6.8%;山杏5.5万亩,占37.2%;苜蓿0.1万亩,占0.7%。生态林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部分间作套种苜蓿,为基本无效益或效益一般,其中0.1万亩退耕还草,种草发展了养殖业,1亩能饲养一只小尾

41、寒羊,年收入200元以上,为经济效益较大。 3、退耕户退耕前后人均收入变化情况和劳动力转移变化情况。全县退耕户退耕前人均年收入1331元,退耕后2005年人均年收入1756元,补助政策到期后预期人均年收入1518元,减少238元,影响退耕户的生计问题。退耕后劳动力转移增加1.2万人,增长60%,其中劳务收入占退耕户年收入的22%。 4、退耕还林地退耕前后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情况。在排除补助等外因下,单就退耕还林地而言,退耕前种粮食与退耕后种树种草比较,其补助政策到期后预期平均每亩纯收益只达50元,亩均减少90元。 5、未留足基本口粮田户和全退户的数量、比例,缺粮户的范围、数量及比例。全县退耕还林

42、涉及17个乡镇,172个村,23995户,99237人,其中未留足2亩基本口粮田的退耕户16800户,占退耕户的70%;全退户1200户,占退耕户的5%。缺粮户16800户(当地口粮标准300公斤/人、年),占退耕户的70%,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渭河沿川、北山和西北山一带。 6、“五结合”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五结合”落实情况为:基本农田建设户均达到5.7亩,人均达到1.4亩;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拥有户占退耕户的6.7%,改造节柴灶、节柴炕的占退耕户的60%,拥有太阳灶的占退耕户的90%,铡草机拥有户占退耕户的2.7%;生态移民没有;封山禁牧涉及17个乡镇的18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0

43、.2%;舍饲圈养羊存栏14.4万只,户均6只,棚圈改造0.2万户,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户均20平方米。农村能源建设的沼气池建设资金短缺,退耕户普及难度较大,养殖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途径 补助政策到期后,约有10.33万亩退耕还林的16800户退耕户的生计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占总退耕户的70%,只有30%的退耕户的收入变化不大。主要途径是: 1、着力发展高效农业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争、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多渠道增加农 3民收入。搞好退耕还林区特色种植业,利用退耕地增值增效。采取种、养相结合的办法,把菌类食品加工办成长线产业,使群众

44、增收致富,形成产业链条。充分利用现有耕地,着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花卉、食用菌、蔬菜、经济林等支柱产业。种植马铃薯10万亩、中药材5万亩、食用菌0.1万亩、蔬菜0.5万亩、经济林2万亩。 2、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在退耕还林政策期满后帮助解决困难地区退耕户生计问题措施是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长期收益问题为重点,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出发,以做大做强草产业为中心,全面开展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不断推广良种繁育,积极引进优良种畜,使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适应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广泛推行扶牛(羊)还牛(羊)的扶贫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舍饲圈养,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达到增加农

45、民收入的目的。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发展舍饲养殖,加快品种改良,搞好标准化圈舍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全县退耕户种植各类牧草1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0万亩,红豆草1万亩,甜高粱1万亩,燕麦1万亩,草高粱1万亩,青饲玉米1万亩。新建青贮氨化池1800个,制作氨化饲料3500吨;建立10个牛羊冻配改良点,引进荷斯坦、德国黄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细管冻精1000支,授配300头,利用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授配200只;圈舍改造10000户;继续巩固和提高福星红岘村、春家湾 4村,巩昌镇马湾村,碧岩镇龙川村等9个肉羊专业村;新建菜子镇东风村、元阁村,柯寨乡张家湾村,碧岩镇碧岩村等4个肉牛示范村。 3、积极发展

46、能源建设 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项目为契机,积极推广应用“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五配套”生态模式、“一池三改”模式和太阳能综合利用。全县累计新建沼气池1万户,推广太阳灶5万台,形成了北部干旱山区“一池三改”、“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渭河沿川“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南部山区“一池三改”的发展格局。通过能源建设,解决农民生活用柴困难,减少对生态的人为破坏,促进生态植被恢复,有效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 4、强力发展劳务产业 做大做强劳务产业,通过培训,输转建立长期的劳务基地和市场,走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型的劳务发展路子,让退耕户从劳务输出中稳定增加收入。每年培训、输转退耕农民2万人次,力争退耕户户均劳务年收入达0.3万元。 二00六年五月十二 内容总结(1)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旗的实施,对于遏止我旗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继续恶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2)四、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