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救助实施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社会救助实施意见.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乡社会救助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在全县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
2、2010年,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由分散、单一的模式向统一、综合的模式转变。在全县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
3、社会救助格局。 2、制度配套、形式有别。建立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救助机制上。对特困群众要从建立最基本的单项救助制度做起,首先解决最急迫的问题,优先救助最需要救助的群体。允许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实行不同的社会救助标准。 3、法规健全、管理规范。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各项社会救助,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制度落
4、实和工作到位,确保各种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要加强镇(乡)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水平。 4、城乡统筹、统一部署。要把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标准可以城乡有别但要相互照应,社会救助资源城乡共享又要逐步向农村倾斜,救助方式既考虑城乡共性又突出各自特点,城乡协调发展。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科学制订低保标准,根据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建立低保标准的科学调整机制。保障标准由县民政局会同统计、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调标工作小组,进行科学测算,定期制定调整预案,报县人民政府
5、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实施分类施保,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家庭困难系数,使困难程度大的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做到社区和村每月、乡镇每季度、县每半年对重点低保对象走访一次,随时掌握家庭情况,确保救助进出渠道畅通。加强资金的监管和按月足额发放,继续推行低保资金发放社会化。加强低保与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将城市低保对象和低保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在就业登记、职业培训、就业介绍、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等方面,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对象,继续实行“低标准入轨,全员覆盖,逐步提高”
6、的办法,实现应保尽保。对享受低保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救济。同时把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 (三)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机制 完善灾害防范机制,搞好预警预报、物资储备、社会动员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一般要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做到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完善灾后重建机制,实行生活救灾、生产救灾和工程救灾相结合,切实搞好灾后重建。 (四)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7年在全县建立并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对城市低保户和少数患特大疾病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城市居民,要
7、根据医疗救助制度予以救助。同时,不断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并落实困难企业、困难群体参保政策,加快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因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 (五)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从保障对象和保障内容两方面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要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确保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发放。要着力解决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对居住危房又不愿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要逐步进行危房改造。 (六)积极做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
8、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要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程序,让应该接受救助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建立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和部门协调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救助工作。 (七)实施教育救助,切实保障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建立和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初中和小学免费教育;对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积极开展社会捐助、结对帮扶助学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
9、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继续实施“爱心献学子”工程。 (八)积极实施就业援助 积极实施就业援助政策,是解决低保家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助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就业。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为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提高被征地人员转岗就业能力。 (九)保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积极实施法律救助 县法律援助部门、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根据县级
10、以上民政部门颁发的救助凭证或者出具的经济困难书面证明,及时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信息的沟通,并动员、组织、协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县民政局内设社会救助管理中心,负责主要业务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贯彻落实县政府的决策,负责本乡镇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落实辖区内救助对象的政策落实工作,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 (二)认真落实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民政部门是城
11、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综合管理,协调服务职能。负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灾民救济、优抚对象优待抚恤以及临时救助等。教育部门负责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困助学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对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工作,并减免相关费用;配合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卫生部门负责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指导、督促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并制定对困难群体实施医疗费用优惠、减免的措施。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政府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负责福彩公益金、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用于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设部门负责协调解决,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司法部门负责
12、制定法律援助的政策措施,指导各级法律机构为低保特困户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扶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有关收费。税务部门在新办税务登记证时,对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可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交通部门负责制定从事个体客、货机动车辆运输的减免准驾培训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审计部门负责加强对与社会救助有关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乡镇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必须的机构、人员和经费要给予保证。各乡镇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要有人负责此项工作
13、,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民政部门要及时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会救助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切实保障政府对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根据财力逐年增加社会救助资金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措施的落实。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紧紧依托基层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为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准确依据和技术保障。 (六)动员社会力量和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工会、工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红十字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新闻单位要加强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