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目录践行普惠金融倾力精准扶贫2立足强农惠农强化统筹治水7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水务基础7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14创新扶贫开发路径20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2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30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0实施精准脱贫加快全面小康进程35服务江北新区建设40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40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45奋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当先锋做示范45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50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50践行普惠金融倾力精准扶贫紫金农商银行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紫金农商银行由原来市区、江宁、浦
2、口、六合四家联社组合而成,并于2011年3月28日正式开业。成立5年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在践行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目前,全行注册资本23.76亿元,员工2137人,资产、存款、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055亿元、839亿元、570亿元。现将我行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汇报如下:一、坚持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作为南京地方法人银行,我行扎根南京、融入地方,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城乡”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一是构建普惠金融网络。126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城乡,其中102个位于农区和城郊,284台自动存取款机实现所有街道(乡
3、镇)全覆盖,276台紫金快付通实现全市225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完成全市474个村级财政集中支付归集,将网点服务延伸至行政村,做到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实现助农取款不出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成为南京地区“网点金融服务最广的银行”。坚持“立足乡村,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利用网点连接城乡两个市场独特优势,抓住成为全市第5家公积金归集行、第7家市民卡发行行等契机,将市民卡、理财产品、公积金按揭等业务从城区引入农区,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让农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二是打造特色支农银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三农”是
4、金融供给的薄弱点、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围绕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金陵惠农贷”、“绿化贷”等特色产品,抓住增加“三农”金融供给着力点,在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出有益实践。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业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9.2亿元,服务户数200余户。围绕全市百个“美丽乡村”提供金融服务,签约40家农家乐商户,打造特色农家乐商圈,为板桥、星甸等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6500万元信贷支持;向全市2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3亿元,合作面达25%以上。三是侧重支农支小服务。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优化信贷投向,2015年全年
5、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41.8亿元,缴纳国、地两税4.5亿元。重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涉农贷款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小微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201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4.7亿元,增幅3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7亿元,增幅达22.4%,高于全省农商行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6%,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作为南京人自己的银行,全力打造亲民、便民、惠民、受人尊敬的商业银行。一是支持民生福祉改善。贷款投放浦口棚户区、龙翔路一期、雨花大
6、定坊经济适用房等41.2亿元,加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项目力度;积极协助政府代发涉农粮食补贴、低保补助等各项补贴、补助近40项,补贴代发人次月均超过20万人次,此类非盈利性工作占整个工作量逾30%,部分涉农乡镇超过50%;深入推进“阳光信贷”标准化工作,授信户数4340户、授信金额8.6亿元,用信户数3953户、用信金额6.3亿元。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公民,我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两个“留守儿童之家”、赞助“爱心超市”、捐助贫困大学生,在老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开展“万民党员干部帮万家”,对口帮扶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3年累计投入60万元支持121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目标;投入
7、24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溧水晶桥镇民生工程改善;积极与扶贫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由单纯将贷款直接发放到农户向吸纳低收入户就业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倾斜,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2万户,发放金额超过2.2亿元,受益人口超过7万余人,在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三是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成立五年来,获得省市“文明单位”、“最佳惠农商业银行”、“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竞争力银行”、“十佳支持三农银行”、“江苏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机制创新奖”、“创建放心消费城市服务中小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绿化贷”项目荣获南京市首届金融创新奖,“金陵惠农贷”成为普惠金融新亮点,新华日报、南京
8、日报、中国农村金融等主流媒体280余次报道我行支农惠民、金融服务等做法,社会美誉度逐步提升。三、提高思想认识,倾力精准扶贫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紫金农商银行承担着帮助辖内贫困群体脱贫的责任,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决策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方便”方针,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增加金融供给。我行成立五周年之际,配合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制定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倾斜配置信贷资源,推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十三五”期间,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投放扶贫贷款1.5亿元,精准扶贫项目捐赠2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计
9、划投放“金陵惠农贷”30亿元,惠农让利6700万元;依托南京地区第一家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拟筹集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南京农业产业发展。将精准扶贫与阳光信贷工作有效结合,逐户建档立卡,对符合基本条件的贫困户授信建档率达100%,发挥农商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开展驻村扶贫帮困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二是创新扶贫模式。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农委、扶贫办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聚集多方合力,及时总结“金陵惠农贷”模式推广经验,放大扶贫金融杠杆,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青年创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全面启动金融扶贫贷等信贷产品,扎实做好小额信
10、贷扶贫工作,加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放大精准扶贫新格局,打响农商行金融扶贫品牌。三是改善金融生态。以“阳光信贷进万家”活动为契机,送金融知识进村入社区,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街道(镇)”创建活动,让广大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知信用、守信用,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创造良好的信贷条件;依托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持续完善“紫金快付通”便民点服务功能,优化整合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加强与农信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着力完善乡镇、村一级地区的支付结算网络,实现对“三农”客户线上线下不间断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保障水平。践行普惠金融,倾力
11、金融扶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根植南京地方法人银行,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我们将善用优势、放大优势、整合优势,搭建“责任网格化、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积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立足强农惠农强化统筹治水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水务基础南京市水务局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新布局,咬定年度目标,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落实“15359”工作部署,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水利改革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015年底列入全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中的“农田水利现
12、代化水平”得分从2013年的83.64分提高至91分,已达到90分的现代化考核目标。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南京将进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务基础性支撑地位愈加凸显。全市水务系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构建与“强富美高”新南京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深入分析形势,剖析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水务问题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走现代水务发展道路。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水利现代化
13、,就是要扭转以往灌排设施建设滞后、耕作规模小而分散、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的局面,用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灌排设施、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农村水环境整治步伐。农村河道综合功能的发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4年全市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为83.2%,但仍存在许多防洪除涝标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农村排水河道。部分地区河床淤积、岸貌差乱、水系不畅,水环境容量有限;沿河居民对河道的保护意识不强,水质标准低;同时,城镇开发建设中侵占水面
14、时有发生;河道依法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农村河道行洪、引水、除涝、生态等多重功能的发挥亟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农田水利瓶颈问题。我市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尽管“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投入显著加大,治理效果显著,但相对水利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灌溉保证率不到8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完好率不足60,500余座病险大塘坝亟待整治,灌溉排涝能力依然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旱涝保收田面积率等指标绝对值不高。二、明确“十三五”工作思路,用标准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局将围绕现代农
15、业建设,通过建立和推行科学、统一的建设标准,在全市逐步推行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水利标准化建设带动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局面。一是明确目标,在标准上求统一。根据省、市“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的相关要求,紧扣“安全水务、资源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法治水务”的理念,以发展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稳产高
16、产,实现“基本农田旱涝保收、农村河网生态健康、区域环境绿色优美、管理体系健全高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并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设计图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等为重点,组织编制符合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实际需求的技术规程,为全市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二是加大投入,在政策上强保障。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大规模增加水利投入的契机,积极主动争取省补资金和专项工程投入。积极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水利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17、。逐步建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制度,制定出台年度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实施年度考核。三是突出重点,在项目上有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农田水利重点片区、重点县等项目为载体,落实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完善灌排配套渠系,使现代农业园区内骨干灌排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利标准达到相应农业生产要求。“十三五”期间将计划完成“百千万”建设目标(100公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000座桥涵闸站更新改造、10000座农村塘坝清淤整治),并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项目,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卡脖子”和“最后一公里
18、”问题。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面积,大力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优先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区、饮用水源地和经济园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扎实抓好2016年水务建设,着力夯实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16年我市水务工作总体思路概括为“15815”:即紧扣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一条主旨;积极践行“安全水务、资源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法治水务”五水和谐发展;着力实现八个明显提升;全面推进十五项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立足防灾减灾,抢抓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安全可靠”为目标,实现城乡防洪保安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加快流域性和区域
19、性防洪工程建设,有效提升我市流域防洪达标率、区域防洪除涝达标率和骨干河道治理率。同时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形势,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在建工程建设,尽快增加实物工程量。1、完成长江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整治新济洲河道,新建改建护岸20公里。2、推进秦淮东河一期工程。完成秦淮东河先导段九乡河应急整治工程,加固堤防5.2公里,新建九乡河河口闸,完成秦淮东河与地铁4号线交叉段工程。3、推进石臼湖固城湖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固城湖石臼湖71公里堤防加固改造、沿线建筑物桥梁改造等。4、推进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句容河、八百河、便民河、城南河、句
20、容南河、外秦淮河等12条市级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5、完成防汛消险年度工程。完成姜林闸、新禹河闸、周家山闸等3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110处河道、水库险工隐患除险加固以及重点塘坝除险加固。二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旱涝保收”为目标,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明显改善。加快打造“三带、九片、二十七个核心示范区”,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1、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工程。推进6个区2016年度农田水利重点片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江宁河中型灌区改造,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8万亩。2、实施泵站及翻水线改造年度工程。实施60座泵站、5条小
21、型翻水线改造,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服务和改善民生。三是立足改善农村环境,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治理”为目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进一步补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短板。1、实施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长江龙潭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善市应急水源地建设前期工作,启动赵村水库应急水源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水源地及水功能区水质。2、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响水河泵站建设、中山河水环境整治等项目。3、实施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完成农村河道河塘轮浚,实施6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
22、5个水美乡村建设,15座水库库容恢复及生态清淤。4、加快推进城乡河道水环境治理。全面开展城区黑臭河道整治。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系统,逐步消除雨污混接现象,改造沿河截流系统,利用冬季枯水期进行清淤,释放河道的调蓄功能。科学规划不同片区调水、引水方案,联通城乡水体,加大引水补水力度,有效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四是立足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深化农村水务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水务投融资体制、水权水市场、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防汛防旱管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调度配置和水行政执法管理机制体系;基本完成全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继续推
23、进省骨干河道、水库、闸站的标准化标志标牌建设;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水行政执法手段和水法规宣传形式,为水务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力争明年在水务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市农业委员会2015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
2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在全省八项工程考核中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列全省第一位,江宁区、浦口区被评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区。以市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农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借助电商平台开拓市场,全市农业电子商务营销额达46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休闲农业影响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并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称号,全年休闲农业收入达48亿元。三是农业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推进,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涉农村(社区)达7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新增家庭农场898家,进入省重
25、点名录的专业合作社达1549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四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首次发放耕地保护补贴,有效扩宽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483元,同比增长约10.3%,在全省位居第一,在省辖市中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业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26、重点,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坚持调结构、优品种,力促农产品竞争力新提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优新小麦和水稻品种,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在全市范围内创建粮油高产增效示范片65个。促进蔬菜园艺转型升级,蔬菜生产上重点建设近郊高产稳产绿叶蔬菜优势产业基地、中远郊传统绿叶蔬菜生产基地和高淳、六合、栖霞等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加快推
27、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时鲜果、精品茶叶和特色花木。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稳猪、限牛、扩禽,确保主要畜产品供给。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淘汰散养户,压缩小规模养殖比重,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积极发展现代渔业。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动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和渔业标准园、精品园建设,积极推广多品种养殖技术,特种水产养殖比重提高到66%。二、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实现农业生产条件新改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改善生产条件。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基础
28、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加快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全年新增设施农业3.5万亩;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全面机械化,启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5%。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全市建立10个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示范区,全面实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耕地保育综合措施,示范带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完善300个市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20个耕地质量重点监测点。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
29、低残留农药,推进土壤污染监测和生态修复试点。加大生态资源保护。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视从农业生产源头、农业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过程,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16年,全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推进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坚持促融合、优功能,拓展农民收入增长新空间。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链接模式,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采风等休闲农
30、业业态,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全年新增、提升农家乐专业村16家,实现休闲农业实现综合收入50亿元。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使农业电子商务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网店,组织农业电商交流合作,加强电商创业服务,建设一批基层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站点,加大农业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全年
31、新增村益农信息合作社40家,全市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网店)数量达1600家,农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到60亿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前后延伸,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附加值,2016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8%。四、坚持降成本、增效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新转变。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
32、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产出效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剩余的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确尽确,并完成外业测绘工作,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实现连片耕种,大力发展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使之成引领适度
33、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增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其开展良种种苗繁育、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探索推行合作社、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支持以镇村、集中连片基地、同类产业为单位,建设区域性农业服务综合体。五、坚持强监管、提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新成效。要适应城乡
34、居民食品结构升级和安全消费的需要,大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放心消费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规程应用与推广,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三品”数量 120 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例行监测和监督监测,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抓
35、好从养殖到屠宰的兽医卫生全链条风险控制,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属地管理、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落实定人员、定对象、定目标和年终考核的“三定一考核”制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监督、农业资源保护、农机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源头治理,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探索多种形式的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源头监管执法方式,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共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2
36、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以富民强村为落脚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攻方向,全力抓好城乡统筹、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20142015年农村综合改革6大类20项任务全部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区、镇街全覆盖,交易金额超6亿元。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三资”监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城乡统筹再上台阶。如期完成三年100万亩土地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城乡统筹试点镇街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近40万亩、新社区建设300万平方米,新增耕地3.2万亩、新增允许建新指标2.3万亩。重点新市镇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三是
37、美丽乡村打响品牌。江宁区黄龙岘等10个村被评为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南京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号上线,全市乡村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收入48亿元,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四是帮促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5.8万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4个欠发达镇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郊区平均水平;“两高园”启动区“九通一平”基本到位,入园企业初具规模。五是村级能力继续提升。全市所有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均达70万元以上,村均稳定性收入增长10%左右。全面完成省定“四有一责”先进区县创建目标。当前,南京郊区发展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农村正在经历“三个历史转变”,即农业生产正由传统的分散经营
38、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村发展正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全域城市化转变;农民增收正由农村劳动力转移驱动向确权赋能、激活资产驱动转变。“三农”工作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长效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等“五化水平提升”的新挑战、新机遇。2016年,我委将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目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两大突破”,全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新型集体经济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三项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全力推动现代
39、农业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1、以强化致富增收能力为重点,着力创新精准扶贫开发有效路径。按照“标准再提高,进程再加快、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南京市“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力争“五年任务、四年完成”。重点围绕年收入9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包括部分经济欠发达村),北部山区、茅山老区、西南边区等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以区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一是扶持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增收。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式和救助式两种模式实行分类扶持,使低收入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
40、就业创业、结对帮促等开发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低保兜底救助。二是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能力提升。按照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直补扶持制度,实施开发式帮扶转化,开展联村挂钩活动和干部驻村帮扶等举措,对经济薄弱村(包括部分经济欠发达村)予以帮扶转化。三是帮促集中连片地区整体发展。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引导集中连片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户增收项目集中区;整合省市区财政项目资金,加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统筹实施好片区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养老“六大体系”的全覆盖工作,着力兴办民生实事,提升公共服务
41、水平。2、按照全域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致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按照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由自然村向行政村、片区及新市镇拓展,由点上示范创建向面上整体推进展开。到2020年,累计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3000平方公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覆盖50%以上的规划布点村,建成美丽新市镇8个以上,环带片结合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突出村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及长效管理,采用“1+N”结构模式,分层次阶梯式制定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42、标准。从2016年起,每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特色村40个、提升村100个以上。三是注重美丽乡村品牌化特色化。按照绿色人文、生态宜居要求,准确把握村庄定位,塑造特色风貌,避免千村一面。依托山形水势、维护村庄肌理、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彰显具有江南韵味、丘陵地貌、水乡景观、自然之美的美丽乡村品牌特色。3、以建设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围绕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在全面展开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试点村开展集体资产权益量化、拓宽量化范围、股权固化、组建联合社、村社分设等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
43、交易品种范围,将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市场公开交易,并提升市场综合功能,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加强监督管理,防范交易风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同时,配合市金融办做好农民资金合作社规范整治工作,切实履行农民资金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4、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合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部署,以新市镇建设为重点,深化推进新一轮全域统筹试点工作。深化新市镇综合改革,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国务院最新出台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利用指标配置与人口城镇化挂钩等政策落地实施为契机,完善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体制,
44、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重点新市镇人口集聚与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到2016年底,7个重点新市镇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左右,镇区人口达2万人左右。另一方面,进一步盘活城乡要素资源,以新市镇、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地区为重点,会同国土部门推进新一轮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5、以分类考核为导向,奋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突出主业、突出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郊区街镇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将公共指标与分类指标的比重优化为
45、3:7,并根据全市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适时调整街镇分类类型,着力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引导郊区街镇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道路。尤其是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激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观光旅游业、农业农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和高标准设施栽培”等五种业态,提高农民在加工、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的收益率和获得感。同时,围绕保护和增加农村发展要素,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去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主任务,
4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一主动力,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放首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区镇两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突破4亿元、位列全省各区县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我区成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中央财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座谈会在淳召开。今年,我区将以贯彻落实这次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为新起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动力,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着力强化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
47、、补短板“四项举措”,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着力做好“三篇文章”:一、着力做好供给文章,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供需对接。农业转型升级,必须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张,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一是向高效农业要竞争力,依托“土地”跳出“土气”,聚焦集约化、信息化、高效化、科技化,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新装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一批示范街镇、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今年新增智慧农业基地2200亩,建设市级高标准农田和特色基地8000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
48、效设施农业(渔业)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增加到66%、19%、82%。二是向园区农业要生产力。抓住全市整建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利契机,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道路,用工业园区理念经营农业园区,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依托载体拉动、项目带动、产业联动,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农业园区集聚,推动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龙墩湖南者现代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展示园,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融入产业链、实现共同富,今年新增园区农业面积1万亩,实现生物农业产值35亿元以上。三是向品牌农业要影响力。以打造品牌农业原产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打响生态品牌、彰显质量品牌、维护地域品牌,扶持发展螃蟹、食用菌、茶叶“三大特色产业”,推广“三品”认证,扩大“三品”供给,建立农产品产地证明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新增省级著名商标、名优特产品3个,打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努力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二、着力做足资产文章,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各项先行先试工作,推出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淳经验”。一是持续抓好后续试点扫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