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FC)关键技术研究.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46680963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FC)关键技术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FC)关键技术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FC)关键技术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FC)关键技术研究.pdf(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 1 4 1 Z F,6 5:尊科门类兰生毋黄母二一,单位代码丝翌一艟毁:羚杰懿嘎皇秀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趴高速率近距离通信(N F c)关键技术研究学生姓名曹平。=“一县Y 0 4 0 5 3 2、指导教师包志华教赞学科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无线莲耋沦文提交日期:三壁Q:!笙奎旦摘要摘要近距离通信(N F C)技术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从射频识别(R F I D)技术演化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数据量大、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识别时间短、费用较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它与手机相结合应用的趋势,使其成为未来一项令人瞩目的新技术。本文首先介绍近距离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结构

2、、特点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信号编码原理、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数据完整性原理。在分析了近距离通信技术主要标准E M C A 3 4 0 之后,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防碰撞原理。分析在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碰撞产生的原因以及防碰撞算法的分类,总结多种可引入N F C 系统使用的防碰撞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防碰撞算法,经过计算机模拟证明其性能优于E M C A 3 4 0 标准中现有算法。(2)高速率N F C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高速率N F C 系统关键技术包括编码方式、调制原理、工作方式、防碰撞算法等内容。本文提出了可用在高速率N F C 系统上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性能仿真。根据系统速率

3、的不同,高速率系统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E M C A 3 4 0 标准调制解调方案的通信速率为8 4 7 k b p s 的N F C 系统;另一个是采用本文提出的调制编码方案的通信速率大于1 M b p s 的N F C 系统。通过对两种速率的N F C 系统的仿真,证明在本文采用的高速率N F C 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模型是可行的。本文最后总结了整个课题,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的部分,并对课题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近距离通信、高速率、防碰撞技术、调制与编码、系统性能分析N e a rF i l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sak i n do fn e

4、 wt e c h n i q u ei nr e c e n ty e a r I ti se v o l v e df r o mR F I Da n dv e r yh o ti nt h e o r y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n O W I th a sm a n ya d v a n t a g e s,s u c ha sa b u n d a n c eo fd a t ai n f o r m a t i o n,h i 曲s e c u r i t yo fd a t a,s h o r tr e c o g n i

5、z i n gt i m e,l o wc o s ta n dh a sap r o m i s i n gf u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c o m b i n e 埘t 1 1m o b i l ep h o n e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d i s c u s s e d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t h a tu s e di nN F Cs y s t e m,i n c l u d i n g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i n g l ec o d i n g,m o d u

6、 l a t i o na n dd a t ai n t e g r i t y T h e ni tf o c u s e do nt h ef o l l o w i n ga r e a sb a s eo na n a l y s i n g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o f N F Cs y s t e ma n dE M C A-3 4 0p r o t o c o l:(1)A n t i c o l l i s i o na l g o r i t h m s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h o wt o

7、b r i n gc o l l i s i o ni ns y s t e ma n ds o r t so fc o l l i s i o n,s u m m e du ps e v e r a la l g o r i t h m st h a tC a l lu s ei nN F Cs y s t e m,p r o p o s e dan e wa n t i c o l l i s i o na l g o r i t h ma n dp r o v e di t sv a l i d a t i o nb ys i m u l a t i o n(2)T h ek e yt

8、e c h n o l o g i e st h a tw o u l dm a k e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h i 曲b i tr a t eN F Cs y s t e m B a s e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dah i g hb i tr a t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m o d e lt h a ti ss u i t a b l ef

9、o rh i g hb i tr a t eN F Cs y s t e m F o rt h es y s t e m,T w om a i nb i tr a t e ss y s t e mm o d e l w e r ei n t r d u c e d:O n ei su s e di nE M C A 3 4 0w h e nb i tr a t ei s8 4 7 k b p s,a n o t h e ri si n t r o d u c e di nt h ep a p e rw h e nb i tr a t ei sg r e a t e rt h a n1M b p

10、 s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p r o v e dt h ev a l i d i t yo fm o d e la n d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t h a ti n t r o d u c ei n t h ep a p e r K e yW o r d s:N e a rF i l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h i g hb i tr a t e,a n t i c o l l i s i o na l g o r i t h m s,m o d u l a t i o n

11、a n dc o d i n g,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a l y s i s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文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为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躲韭日期鲨丛:广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

12、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挡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部办理。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 1 研究背景随着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近距离无线技术正在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B l u e t o o t h)、无线局域网8 0 2 11(W i F i)和红外数据传输(I

13、 r D A),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它们分别是:Z i g B e e、超宽带(U W B)、近距离通信(N F C)、W i M e d i a、D E C T、无线1 3 9 4 和专用无线系统等。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或基于传输速度、距离、耗电量等特殊要求;或着眼于功能的扩充性;或符合某些单一应用的特别要求;或建立竞争技术的差异化等。而近距离通信技术在众多近距离通信技术中,以其简单性、安全性、高速率、低功耗、低成本的优点成为近距离无线通信领域未来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之一。N F C 技术由无线设备间的非接触式射频识别及互连技术发展而来,它可以满足任何两个无线设备问的信

14、息交换、内容访问、服务交换,并且使之更为简约只要任意两个设备靠近而不需要线缆接插,就可以实现相互间的通信。这将任意两个无线设备间的通信距离大大缩短。除了以上功能之外,N F C 技术还可以用于快速建立各种设备之间其他类型的无线通信,可作为一种虚拟连接器。通过将两个设备,N F C 可以设置和初始化其他无线协议,例如蓝牙和8 0 2 1 1(w i F i),使设备能在更远的距离或以更高的速率传输数据。N F C比红外更快、更可靠而且简单得多。与蓝牙相比,N F C 通信距离更短,安全性更好,适用于重要数据的传输。蓝牙能够弥补卜j F C 通信距离不足的缺点,适用于较长距离数据通信。因此,N F

15、 C 和蓝牙互为补充,共同存在。虽然N F C 技术是近期才出现的(由飞利浦和索尼于2 0 0 2 年联合研发),但是在近年来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 0 0 4 年由诺基亚、飞利浦和索尼共同推出了旨在推动近距离通信技术发展的非赢利性的行业协会-N F C 论坛,成立2 年以来,相继有2 0 多家公司和组织加入该论坛。N F C 技术之所以成为无线通信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由其技术性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共同决定的。N F C 正以其在无线支付中的影响引起无线世界的关注,并持续在许多市场势头不减。N F C 从R F I D 与互联技术的结合演变而来,是一种在小范围内为移动电话、P C 机以及电子设备

16、设计的直接、简单而且安全的通信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由于N F C 技术的这些特点和诺基亚、N 髓的共同推进及来自移动运营商和交易公司不断增长的兴趣,在一些移动支付领域,N F C 的商业部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多款包含N F C 功能的手机面世以外,l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全球N F C 技术商用的步伐也在加快之中。2 0 0 6 年4 月1 9 日,飞利浦、诺基亚、沃达丰以及德国法兰克福、美因茨地区的公交网络运营商美因茨交通公司宣布:在成功地进行为期1 0 个月的现场试验后,N F C 技术即将投入商用。这是全球首个N F C 商用案例。N F C 在中国的应用也在迅速展

17、开之中。2 0 0 6 年6 月2 7 日,1 0 0 名厦门移动招募的志愿者参与现场试验,率先使用具备N F C 功能的手机,他们在厦门市易通卡覆盖的公交汽车、渡轮、餐厅、电影院、便利店等营业网点,只要轻轻刷一下手中的手机,就可以实现消费交易。调研公司A B I 预测,至U 2 0 0 9 年,5 0 的新增手机将具备N F C 功能,2 0 1 0 年N F C 手机发货量将达到5 亿台。在新兴移动应用中,手机支付是最被用户看好的项目之一。1 2N F C 的基本概念近距离通信(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新的、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它是由非接触识别(R F I D)与互连技术演化发展而来。在单一

18、芯片上结合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N F C 技术的工作频率为1 3 5 6 M H z,工作距离在1 0 c m 之内。N F C 技术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 S O1 8 0 9 2 和I S O2 1 4 8 1 标准,欧洲计算机制造业协会的E M C A 3 4 0、3 5 2 和3 5 6标准,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E T S IT S1 0 2、1 9 0 标准。同时还与已经制定的关于无线智能卡的I S O1 4 4 4 3 A 标准兼容。表1 1 列出了与N F C 有关的E M C A 和I S O 标准。表1 IN F C 的E M C A 和I S O 标准说

19、明E M C A璐oC o n t e n tE M C A-3 4 0I S O l 8 0 9 2N F Ci n t e r f a c ea n dp r o t o c o lE M C l A 3 5 2I S 0 2 1 4 8 IS e l e c tm o d eE M C A 3 5 6I S 0 2 2 5 3 6 I r e s tf o rR Fi n t e r f a c eE M C A 3 6 2I S 0 2 3 9 1 7T e s tf o rp r o t o c o l在1 3 5 6 M H z 的工作频率下,N F C 的传输速率可分为1 0 6

20、 k b p s 2 1 2 k b p s 4 2 4 k b p s 三种,将来最高可以到达1 M b p s 左右,一般调制采用A S K 调制,视不同速率有不同的调制系数。编码方式主要有两种:改进型M i l l e r 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通信模式可分为主动模式与被动模式,主动模式是指主动通信方(I n i t i a t o r)与目标通信方(T a r g e t)皆可用自身电源供应产生射频信号,而被动模式下则是主动通信方自身供应电源产生射频信号,而目标通信方则利用全波整流线路将主动通信方的射频信号的能量转换为电压来供应自己的电源。值得一提的是,在

21、被动模式下为了要满足省电的要求采用了负载调制(L o a dm o d u l a t i o n)2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的方式,此调制方式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H。使用上,因为N F C 的使用通常会遇到使用尖峰时期,为了避免不同的主动通信方或目标通信方同时通信造成数据链路错误,所以N F C 采用了一种L i s t e nb e f o r et a l k 的机制。此机制会在主动通信方要发出询问信号前,先侦测外界磁场强度来判断是否有其它的设备正在通信中,这种机制的实现称为R FC o l l i s i o nA v o i d a n c e(R F C A),其动作

22、行为是在每次主动发出询问信号时侦测外界磁场,当磁场强度超过门限强度时则会停止询问,直至外界磁场强度低于门限值H。在开启自身的射频信号后,对进入射频信号覆盖范围内目标通信方进行多目标识别,选出唯一目标进行点对点通信。被动通信模式下主要采用多目标识别算法有二进制搜索树和时隙算法。前者主要针对通信速率为1 0 6 k b p s,后者主要应用于通信速率为2 1 2、4 2 4 k b p s。主动通信模式与被动通信模式采用不同的识别算法。数据的传输在多目标识别之后进行,其传输协议结构与T C P I P 协议类似,但相比T C P I P 协议要简单很多,只包含了数据链路层和传输控制层的协议标准嗍【

23、5】口1 3N F C 技术的应用N F C 技术就目前情况看主要应用于手机支付上。同时N F C 技术还能实现智能门控、电子票务等功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也能为移动化服务创造更多商机。因为它基于国际标准,所以可在世界范围提供各种服务,应用前景广泛。N F C 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6】【7】:1)用于付款和购票第一,N F C 手机可作为乘车凭证,通过接触进行支付。目前中国一些大城市推行的一卡通,通过使用载有信息的智能卡片与特定设备接触从而实现乘车票的支付。N F C 手机可以将车票内容保存在芯片,从而实现瞬间购票除了电子车票的应用之外,N F C 手机的使用范围还可以扩大到观

24、光地点的入场券、住宿券等第二,N F C 手机可当作电子钱包,通过接触和密码确认进行支付。现在一些便利店都只有现金收款机设备。允许使用内置N F C 功能的手机来付款将提高便利性,并且手机购买积分或者手机实物抽奖的形式还能刺激用户消费。2)用于电子票证作为电子入场券和钥匙的N F C 手机可通过接触完成认证使用者只要通过手机上网下载电子票券,带着手机就可以入场。N F C 手机当作公寓钥匙时,只要将手机贴近门,就可以3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开锁,还可在大楼内设置一台多媒体终端,方便用户直接利用手机交付房租及水电费。3)用于智能媒体智能媒体将成为手机下载的上端。例如,表面晃动即

25、可下载票务信息、铃声和壁纸等;报的智能芯片中下载关于该活动的信息4)用于交换、传输数据使用内嵌N F C 卡的手机,只需要在智能媒体用户在智能海报旁闪动一下手机,就能从海将两台支持N F C 的设备,即可进行点对点网络数据传输,例如下载音乐、交换图像或同步处理通信录等。现今大多数手机都配备了蓝牙等相关功能,所以N F C 可以充当启动设备,使电话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更加便捷。N F C 还支持多台手机间的多人游戏,允许用户与环境进行交互式通信,而无需浏览复杂的菜单或执行复杂的设置程序。N F C 技术不仅会淘汰传统信用卡,而且还将取代传统的钥匙、员工身份识别卡、音乐会门票等。银行的发卡方式也将改

26、变,目前,万事达卡已经将信用卡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装载于N F C 手机中,从而省下传统的发卡成本。1 4N F C 国内外发展情况1)国外【8】【9】N F C 技术最早在2 0 0 2 年由荷兰飞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联合推出,所以国外在N F C技术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的开发一直处于领先状态。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N F C 标准制定和产品的开发中。2 0 0 4 年,由诺基亚、飞利浦和索尼共同推出了旨在推动近距离通信(N F C)技术发展的非赢利性的行业协会予晒C 论坛。成立2 年以来,相继已有2 0 多家公司和组织加入该论坛,该论坛致力于开发先进的N F

27、 C技术,向公众宣传其优势,并进一步深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作为N F C 技术的积极推动者,2 0 0 4 年1 1 月,诺基亚在摩纳哥举行的诺基亚移动会议上推出移动通信创新产品开发中的最新进展诺基亚N F C 机壳。在电话上装配诺基亚N F C机壳后,消费者将能够轻松获取各种各样的服务,并且只需简单地轻动一下手指便可利用N F C 技术交流信息。其后,在2 0 0 6 年4 月诺基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N F C 手机q 2 2 0,并且在德国的H a n a u 与沃达丰推出第一个N F C 支持的商用移动无线支付服务。2 0 0 5 年1 0 月,在法国的C a e n,飞利浦、法国电

28、信、O r a n g e、三星、零售集团L a S e r、V i n c iP a r k 共同启动了一项多应用N F C 试验,试验期为6 个月,通过该试验,2 0 0 个居民可使用三星D 5 0 0 手机作为安全支付工具在特约零售店和停车场进行支付,并可下载旅游与公交服务信息。2 0 0 5 年1 1 月,德国哈瑙市公共交通运营商R h e i n-M a i nV e r k e h r s v e r b u n d(R M V)4雨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正式宣布推出全球第一个N F C 实验运行计划。这是一个为期6 个月的区域性公车网络票务系统应用,合作伙伴包括飞

29、利浦、诺基亚以及R M V 厂商代表。2 0 0 5 年1 1 月,北美最大的N F C项目在亚特兰大的飞利浦体育馆进行,观众可使用手机在场馆内购物,还可访问并下载铃声、墙纸、屏保、视频片段等移动内容。2 0 0 5 年底,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C i n g u l a r 无线开始了N F C 手机付费功能的测试。2 0 0 6 年6 月,飞利浦和韩国S K T 公司宣布将在N F C 技术的开发和部署上展开合作,在韩国首都汉城进行大规模试验。根据协议条款,两家公司将与当地合作伙伴从2 0 0 6 年6 月份起展开一场为期6 个月的大规模N F C 实地测试。该试验将在S K T 汉城办公大

30、楼内进行,4 0 0 名S K T 员工和访问者可通过简单地晃动嵌栅C 的移动电话来进入各种各样的N F C 应用设备。两家公司旨在简化N F C 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进程与部署,包括携手合作为网络运营商制定完整的N F C 解决方案,以推动N F C 在全球的商业化进程并推出更多基于非接触式科技的应用。其解决方案包含技术、完整的硬件和软件产品、手持设备和读卡系统及支持N F C 的应用程序。2 0 0 6 年4 月1 9 日,飞利浦、诺基亚、沃达丰及德国法兰克福美因茨地区的公交网络运营商美因茨交通公司宣布,在成功地进行为期1 0 个月的现场试验后,N F C 技术即将投入商用。这是全球首个N

31、F C 商用案例,它揭开了N F C 手机支付商用的序幕。r n 12)国内卜相比与国际上,N F C 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各种文献开始出现N F C技术的介绍以及对其标准的讨论最早是在2 0 0 4 年前后,而对于加入N F C 论坛,中国公司似乎也不是积极性不高。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国内N F C 的应用中,国外公司的产品与技术处于支配地位。2 0 0 6 年6 月,诺基亚、厦门移动、厦门易通卡公司、飞利浦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首吟 N V C 手机支付现场试验。现场使用具备N F C 功能的诺基亚3 2 2 0,实现了厦门市任何一个厦门易通卡覆盖的公交汽车、轮渡、餐厅、电

32、影院、便利店等营业网点的手机支付,中国联通也正在积极研究包括N F C 在内的各种非接触支付技术,并计划出台移动支付标准。2 0 0 6 年8 月,诺基亚与银联商务联袂宣布在上海第-)k 佰伴百货公司启动N F C 手机积分卡支付现场试验,中国银联的集利卡U n i o nB o n u s(具有标志的卡片,又称银联积分通卡)将集成至N F C 手机中。目前,国内手机用户数接近4 亿,同时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7 6 亿张,而预计N 2 0 0 8 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N 5 亿。数目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将手机和银行卡绑定来进行各种消费的移动商务、移动支付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33、由此可以预计,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N F C 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1 5 本文所做的工作本文从N F C 技术的主要标准E M C A 3 4 0、3 5 2、3 5 6、3 6 2 出发,首先讨论N F C 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编码与调制技术以及数据完整性原理。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N F C 系统在高速率通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上,提出了适用于高速率N F C 系统的模型,最后对系统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简要介绍N F C 技术及其应用场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2 第二章主要内容

34、是N F C 技术基础,讨论E M C A-3 4 0 标准中近距离通信系统信号的编码原理与调制解调技术。3 第三章讨论近距离通信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原理。重点研究了通信过程中防碰撞算法,引入了若干种可用在N F C 系统的防碰撞改进算法。最后,提出一种二进制防碰撞算法,并用软件进行性能模拟分析。4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实现高速率N F C 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高速率通信时的工作模式、调制和编码方式。在研究各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率N F C 系统的系统模型。最后简要讨论了可在高速率通信时采用的防碰撞算法。5 第五章在前一章讨论的基础上,主要是对本文提出的高速率N

35、F C 系统模型性能进行仿真和验证,系统仿真模型主要有两种,它们的通信速率分别为8 4 7 k b p s 和大于1 M b p s。6 最后给出本文研究的结论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6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第二章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调制技术本章介绍近距离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编码与调制技术,主要包括E M C A 3 4 0 标准中信号基带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2 1 基带编码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基带数据编码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编码来表示l 或0。常用的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编码方式1 1 1 有屹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单极归零编

36、码、差动双相编码、M i l l e r 编码、改进型M i l l e r 编码等,码元波形如图2 1 所示。N R Z 编码单极眭编码米勒编码改进米勤编码10ll0010rZ Z 弋一t 1一一一I_ JJ10110010l0ll00l0JkJLJLJLl0ll00l0L1r1r1,10ll00l0L jUU-JUl01l0010图2-1 常用信号编码N R Z 编码:在这种编码中“高 信号表示二进f l;l J l,“低”信号表示二进S q o,在整个码元区间电平保持不变。曼彻斯特编码:在半个比特周期中的负边沿便是二进制1,半个比特周期中的正边沿表示二进S U o。由于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个

37、码元间隔的中心部分都存在电平跳变,因此在频谱中存在很强的定时分量。此外,由于方波周期内正、负电平各占一半,因此也不存在直流分量。7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_ 蕈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单极归零编码:在前半个比特周期中为“高”,后半个比特周期中为“低 的信号表示1,而持续整个比特周期的“低信号表示二进制的0。差动双向编码:在半比特周期中任意的边沿跳变表示二进制0,而没有边沿持续整个比特周期表示二进g t J l,在每一个比特周期开始时,电平要反相。米勒编码:在半个比特周期内的任意边沿表示二进f 1 J J l,而经过下一个比特周期中的1电平表示二进制0。一连串的0 在比特周期开始

38、时产生电平交换。变形米勒编码:也就是在米勒编码的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在每个边沿都有一个“负”脉冲所取代。在选择信号编码时,应当考虑每种编码的边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制后的信号频谱,以及对传输故障的敏感度。在近距离通信系统的被动通信模式下,不允许因信号编码与调制方法的不适当的组合而导致能量转化的中断;在主动通信模式下,由于不是一个无源系统,可以考虑采用多种编码方式。近距离通信系统协议标准E M C A 3 4 0 中,前者所用的编码方式是曼切斯特编码和改进型M i l l e r 码;后者采用改进型M i l l e r 码。曼切斯特编码的特点是每个码元中间都有跳变,使得这种码低频能量较少

39、,而且这种码型的特点也便于接收端提取时钟信息。改进型米勒码的特点是一连串的零在比特周期开始时产生电平交变,因此对接收端来说,位节拍比较容易重建。很短的脉冲持续时间,就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证从通信发起方的高频场中连续供给通信目标方能量,而且短的负脉冲宽度使传送信号能量集中在窄的带宽内,更利于通信目标方对信号的接收。另外,该编码方式因为没有相位反转问题,所以非常适合调制。2 2 数字调制技术调制就是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这些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调制的载波可以分为两大类:用正弦信号作为载波和用脉冲作为载波。通过调制不仅可以进行频谱搬移,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

40、,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传输或便于信道多路复用的己调信号,而且调制对系统的传输有效性和传输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调制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数字信号一般调制方法有三种:对载波振幅调制称为振幅键控(A S K-A m p l i t u d eS h i f tK e y i n g),对载波频率调制称为频移键控(F S K-F r e q u e n c yS h i f tK e y i n g),对载波相位调制称为相移键控(P S K-P h a s eS h i f tK e y i n g)。在近距离通信系统中采用A S K 调制方式“,视速率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制系数。在通

41、信8雨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速率茭g1 0 6 k b p s 时调制系数Y gi o o,速率为2 1 2 k b p s、4 2 4 k b p s 时,调制系数为8 3 0。在振幅键控时,载波振荡的振幅按二进制编码信号在两种状态和嘶之间切换(键控)。材。可以取和O 之间的值。为了描述不同程度的键控,定义键控度m:m:1 一U _ L(2 1)当强等于时,m=O,所以没有调制;当等于零时,m=l,所以称为1 0 0 振幅调制(或是开关键控)。对于A S K 调制的信号,可以描述为:V(f)=u o 1+m(s(t)-1)c o s(r o,t)(2

42、 2)其中s(t)是二进制信号1 或0,哎是载波频率。基于编码信号s(0 的调制信号g(t)可表述为:g p)=“o 1+m(s(t)-1)】=研J O)+(1 一埘)(2 3)反t)的频谱为:G 盯)=m u o S+U o(1-m)6(f)(2 4)最后可得到,调制信号的能谱密度为:P S I),=专(撒)2 P S D,(f 一五)+U o(1 一班)】2 6(f z)o(2 5)可以注意到,调制信号的带宽完全由基带信号的能谱密度所决定,但它的幅度由载波幅度和键控度共同决定。当键控度为1 时,调制信号的能谱密度就是基带信号的能谱密度乘于载波最大幅度的平方的四分之一倍。降低键控度就会降低边

43、带的幅度,且会引入和增加载波频率中d e l t a 函数的权重,这样降低了高低电平之间的差异,并且使误码率增加。在N F C 系统中,还采用一种特殊的调制方式:负载调制【l l】。近距离通信系统的射频接口是一个电感耦合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它是一种变压器耦合型。这就是说作为初级线圈的主动通信方和作为次级线圈的目标通信方之间的耦合。只要线圈的距离不大于0 1 6 3,(波长),在N F C 系统中,波长为2 2 米,也就是说线圈距离不大于3 5 2 米目标通信方处于天线的近场之内,变压器耦合就是有效的。如果把谐振的目标通信方(就是说,目标通信方的固有谐振频率与主动通信方的发送频率相符合)放入

44、主动通信方天线的交变磁场中,那么该目标通信方就能从磁场取得能量。从供应主动通信方天线的电流在主动通信方内阻上的降压可以测得此附加功耗。目标通信方天线上的负载电阻的接同和断开促使主动通信方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实现远距离目标通信方对天线电压进行振幅调制。如果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的接通和断开,那么数据q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苹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就能实现在N F C 设备之间的传输。这种传输方式称为负载调制。在近距离通信系统中采用了使用副载波的负载调制,由于N F C 设备之间的耦合很弱,因此检测很小电压变化的花销巨大,所以在实际系统中利用天线电压振幅调制所产生的调制波边带。

45、如果目标通信方的附加负载电阻以很高的始终频率厶接通或断开,那么在主动通信方发送频率厶的距离上产生两条谱线,它们容易检测到的(然而,必须是厶 厶)。这种新的基本频率称为副载波。数据传输是即使在数据流中通过振幅键控(A S K)、频移键控(F S K)或相移键控(P S K)调制来完成的,这就是副载波调制。赁童E 洼M T 髓l 土图2-2 用负载调制的振幅键控的副载波调制在近距离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副载波频率为8 4 7 K H z,副载波的调制方式为A S K,其调制过程如图2 2 所示。在观察产生的频谱时,才能理解使用副载波带来的好处,副载波进行负载调制时,首先在围绕操作频率副载波频率厶的距离上

46、产生两条谱线。真实的信息随着基带编码的数据流对副载波的调制被传输到两条副载波谱线的边带中。另一方面,如果采用的是在基带中进行的负载调制时,数据流的边带将直接围绕着工作频率的载波信号。对于很松散耦合的近距离通信系统来说,在主动通信方的载波信号再与接收的负载调制的调制边带之间的差别在8 0 9 0 d B 的范围内波动。通过数据流的调制边带的频移,可以l O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将两个副载调制产物中之一滤出并解调。至于是使用石+厶还是石一厶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在所有的边带中都包含了信息。调制结果如图2 3 所示。图2-3 用副载波的负载调制时的调制结果2

47、3 近距离通信系统的调制编码方式分析在近距离通信技术标准E M C A-3 4 0 d P,主要的通信模式为主动通信模式和被动通信模式。被动通信模式类似于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传输过程,主动通信模式下,通信双方各自产生射频信号,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主从关系。下面列出了在E M C A 3 4 0 中各种模式和通信速率下的编码与调制方式。2 3 1 主动通信方(I n i t i a t o r)到目标通信方(T a r g e t)调制编码方式表2 1I n i t i a t o r 到T a r g e t 调制编码主动通信模式被动通信模式1 0 6 k b p s调制A S K 调制系数1

48、0 0 A S K 调制系数1 0 0 编码改进型M i l l e r 编码改进型M i l l e r 编码2 1 2 k b p s调制A S K 调制系数8 哆铲-3 0 A S K 调制系数8 3 0 4 2 4 k b p s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近距离通信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2 3 2 目标通信方(T a r g e t)到主动通信方(I n i t i a t o r)调制编码方式表2-2T a r g e t 习I n i t i a t o r 调制编码主动通信模式被动

49、通信模式1 0 6 k b p s调制A S K 调制系数1 0 0 采用振幅键控调制8 4 7 m z的负载调制的负载波编码改进型M i l l e r 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2 1 2 k b p s调制A S K 调制系数8 3 0 采用振幅键控调南i 8 4 7 k H z4 2 4 k b p s的负载调制的负载波编码M a n e h e s t e r 编码M a n c h e s t e r 编码2 3 3 调制编码技术标准分析与比较N F C 脱胎于R F I D 技术中载波为1 3 5 6 M H z 的I S 0 1 4 4 4 3 技术标准。

50、在N F C 技术标准E M C A-3 4 0 中,将载波频率为1 3 5 6 M H z 的R F I D 的I S 0 1 4 4 4 3 技术标准中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组合。载波为1 3 5 6 M H z 的R F I D 的技术标准I S 0 1 4 4 4 3 中,主要的调制编码技术分为两种类型 1 3 1 一 1 5 :T Y P E A、T Y P E B。N F C 技术同时采用了两种类型的技术,并对其中的某些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在速率为1 0 6 k b p s 时完全采用7 I S 0 1 4 4 4 3 的T 慢A 标准;速率为2 1 2、4 2 4 k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