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习资料(全国).pdf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4664826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PDF 页数:262 大小:5.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学习资料(全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2页
亲,该文档总共2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学习资料(全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学习资料(全国).pdf(2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大学语文大学语文2前言前言知己知彼了解大学语文大学语文 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 写作等课程的区别, 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

2、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3全书思维导图:全书思维导图为我们呈现了本书的整体知识脉络, 通过导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每章所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学习的过程是对框架充实的过程,犹如亲手为树干添加一片片的绿叶,是树干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同样,对于考前复习来说,导图也功不可没。沿着框架,以点带线,由线及面,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本书由厚变薄,知识点就都装进

3、我们的脑子里了。45大学语文(课程代码:大学语文(课程代码:0472904729)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散文散文第一节 寡人之于国也.8第二节 秋水(节选).14第三节 谏逐客书.20第四节 过秦论.27第五节 五代史伶官传序.34第六节 论毅力.39第七节 容忍与自由.43第八节 咬文嚼字.46第九节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49第十节 秦晋殽之战.52第十一节 冯谖客孟尝君.59第十二节 垓下之围.66第十三节 张中丞传后叙.73第十四节 种树郭橐驼传.82第十五节 前赤壁赋.87第十六节 先妣事略.94第十七节 西湖七月半.99第十八节 马伶传.103第十九节 秋夜.108第二十节 香市.111

4、第二十一节 爱尔克的灯光.114第二十二节 纪念傅雷.117第二十三节 哭小弟.120第二十四节 都江堰.123第二十五节 牡丹的拒绝.126第二十六节 我与地坛.128第二十七节 蚂蚁大战.131第第二二章章 诗歌诗歌第一节 蒹葭.134第二节 湘夫人.138第三节 陌上桑.144第四节 归园田居(其一).149第五节 行路难(其一).152第六节 登高.155第七节 长恨歌.158第八节 早雁.167第九节 虞美人.170第十节 八声甘州.173第十一节 江城子.1766第十二节 声声慢秋情.179第十三节 摸鱼儿.182第十四节 再别康桥.186第十五节 一句话.189第十六节 雨巷.1

5、92第十七节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6第十八节 我愿是一条急流.199第第三三章章 小说小说第一节 枕中记.203第二节 婴宁.206第三节 宝黛吵架.210第四节 断魂枪.212第五节 哦,香雪.215第六节 苦恼.218第七节 麦琪的礼物.221第第四四章章 作文作文第一节 记叙文.225第二节 议论文.232大学语文-全国-模拟卷 001.238大学语文-全国-模拟卷 001 参考答案.244大学语文-全国-模拟卷 002.251大学语文-全国-模拟卷 002 参考答案.2577第一章散文8第一节第一节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1走近作者孟轲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

6、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译文】【正文】梁惠王曰2: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河东凶亦然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6,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7,请以

7、战喻:填然鼓之8,兵刃既接9,弃甲曳兵而走1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1,是亦走也12。”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 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 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 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 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咚咚敲响, 枪尖刀锋刚一接触, 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 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8、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 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梁惠王说: “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3。数罟不入洿池14,鱼鳖不可胜食也15。斧斤以时入山林16,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8。”“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9;鸡豚狗彘之畜20,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21,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2,

9、申之以孝悌之义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5,然而不王者26,未之有也2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1?王无罪岁32,斯天下之民至焉33。”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 粮食便会吃不完; 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 鱼鳖就会吃不光; 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 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 木材用不尽, 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 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 种植桑树, 那么,五十岁以

10、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 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那么, 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 冻不着,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 却说

11、 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 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注释】1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2梁惠王(前 400前 319):即魏惠王,名瑩。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3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4“河内”三句: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凶:灾凶,此指饥荒。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5河东凶亦然:河东地区发生灾荒

12、也这样办。意为河东发生灾荒,就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106加:更。7好(ho):喜欢,爱好。8填(tin)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填,摹声词,这里用来摹拟鼓声。9兵:兵器。刃: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接:接触,交锋。10甲:铠甲。曳(y)兵:拖着武器。走:跑,这里指逃跑。11直:仅,只。12是:此,这。13不可胜(shng)食:吃不完。胜,尽。14数(c):细密。罟(g):网。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15鳖(bi):甲鱼。16斤:斧头的一种。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17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18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

13、天下,称之为“王道”。1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衣(y):穿。帛(b):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20豚(tn):小猪。彘(zh):猪。畜(ch):牲畜。21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22谨庠(xing)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教育。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23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悌(t):友爱兄弟。24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25黎民:指老百姓。26然:这样。王(wng):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7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28检:约束,制止。29涂:通“途”。莩(pio):饿死的人。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30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31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32无罪岁:别归罪于年成不好。33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主要内容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中心论点及文章划分11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

15、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说理特色(1)先抑后扬: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2)循循善诱: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单选题:1.(2009 年 10 月全国)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

16、终的论题是( )真题小练名师讲解名师讲解孟子善用比喻。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 “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此外,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12A:民何以才能够加多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正确答案:A解析: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

17、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故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民何以才能够加多。2.(2013 年 10 月全国)下列寡人之于国也语句中,被用作比喻的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以五十步笑百步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正确答案:B解析:寡人之于国也语句中,被用作比喻的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3.(2015 年 4 月全国)下列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中,能够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18、之义正确答案:D解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词语解释题:4.(2017 年 4 月全国)王无罪岁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5.(2015 年 4 月全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约束、制止6.(2011 年 1 月全国)然而不王者不王者,未之有也不王者:不能称王的人7.(2013 年 10 月全国)弃甲曳兵曳兵而走曳兵:拖着武器简析题:8.(2016 年 4 月全国)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13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19、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指出这段文字的论点。答案与解析:这段文字的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答案与解析: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归纳法。(3)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什么样的治国思想?答案与解析: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以民为本,施仁政的治国思想。14第二节第二节 秋水(节选)秋水(节选)1走近作者庄周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的漆园吏。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 “老庄” 。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

20、。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相传是庄周自著,“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译文】【正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4,不辩牛马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8。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9,望洋向若而叹曰10:“野语有之曰11, 闻道

21、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3,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6。”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 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 河面宽阔波涛汹涌, 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 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 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 ,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

22、 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的话语, 开始我不敢相信; 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15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7,拘于虚也18;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0。今尔出于崖涘21,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4;尾闾泄之2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6;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7,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8,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9。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3、,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0?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31?计中国之在海内32,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3?号物之数谓之万34,人处一焉35;人卒九州36,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37,人处一焉38;此其比万物也39,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40?五帝之所连41,三王之所争4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43,尽此矣44。伯夷辞之以为名, 仲尼语之以为博45,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6?”海神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 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 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 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

24、今你从河岸边出来, 看到了大海, 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 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 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 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 就好像一小块石子、 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 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 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 不就

25、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 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 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 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 人们聚集于九州, 粮食在这里生长, 舟车在这里通行, 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一个人他比起万物, 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 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天下)而博取名声, 孔丘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 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 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注释】1秋水属庄子中的“外篇”,本文节录了其中的开头部分。2时:按季节。灌:注入。河:黄河。

26、3泾(jng)流:指水流。4两涘(s):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5辩:通“辨”。6焉:乎。河伯:黄河之神。167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8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9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10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盳洋”。若:即海若,海神。11野语:俗语,谚语。之:代下文所引野语内容。12莫己若:即莫若已(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两句都是宾语位于动词前。13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以伯夷的义行为轻)

27、。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齐逃到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认为以臣伐君不义,于是叩马谏阻。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封建社会把他们当做忠臣义士的典型。14睹:看。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15殆:危险16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17以:与。18拘于虚也: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拘,拘束,局限。虚,同“墟”,居住的地方。19笃:固,拘限。时:时令。20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21尔:你。崖涘:河岸。22乃:才。丑:鄙陋。23大理:大道理24盈:满。25尾闾:神话中排泄

28、海水的地方。26已:停止。虚:虚空。27此其过江河之流:海的容水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28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29自以二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30方存二句:正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奚以,何以,怎么。31礨(li)空:蚁穴,小孔穴。32中国:这里指中原。33稊(t):一种形似稗的草,果实如小米。大(ti)仓:储粮的大仓库。34号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号,称。35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处,居,占。焉,于此(于万物之中)。36人卒九州:人尽九州,即九州都有人。一说,人卒即大众。卒,尽。九州,天下

29、。37谷食二句:谷物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意谓九州到处有人。38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39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40毫末:毫毛的末梢。41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指黄帝、颛顼(zhunx)、帝喾(k)、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的。42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所争:所争夺的。43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1744尽此矣:全在这里了,意谓就是这么一点细微的东西,正如马体之毫末。尽此,尽于此。45伯夷二句: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4

30、6此其二句: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的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中心论点这篇文章以对话方式展开,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无疑,这一中心旨意,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艺术特点本文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

31、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 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 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名师讲解名师讲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18单选题:1.(2017 年 4 月全国)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的是( )A:礨空之在大泽B:中国之在海内C:稊米之在大仓D:毫末之在于

32、马体正确答案:B解析:在秋水中,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庄子连续列举了“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事物,同时又列举了“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等事物。但对论点来说,前者是事例,用的是例证法;后者是比喻,用的是类比法。2.(2012 年 4 月全国)秋水中,与“中国之在海内”形成类比的是( )A:礨空之在大泽B:稊米之在大仓C:毫末之在于马体D:尔向之自多于水正确答案:B解析:秋水中,与“中国之在海内”形成类比的是稊米之在大仓。原文: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词语解释题:3.(2018 年 4 月全国)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焉焉:

33、于此(于万物之中)4.(2017 年 10 月全国)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盈盈:满5.(2016 年 10 月全国)两涘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涘:水边简析题:6.(2012 年 1 月全国)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1)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是谁,什么身份?答案与解析:文中的河伯是指的黄河的神;若是指的海若,海神。(2)说明作者安排这几位人物出场的用意。答案与解析:作者意在通过河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

34、, 用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化真题小练19为具体的形象来阐明观点。(3)文中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答案与解析:文中景物描写, 意在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20第三节第三节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1走近作者李斯李斯(?前 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时代受学于荀子。学成,到秦国游说,得到秦王政的赏识,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在秦王推进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秦二世时被权臣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现存李斯著作不多,主要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等,均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李斯列传。【译文】【

35、正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昔缪公求士3, 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9,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0,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用张仪之计11, 拔三川之地12,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 南取汉中15, 包九夷16, 制鄢、郢17, 东据成皋之险18,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19,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0。昭王得范雎21,废穰侯22,逐华阳23,彊公室24,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36、,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5,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 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 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 而秦穆公重用他们, 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 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 诸侯亲附归服, 战胜楚国、 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 攻下三川地区, 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

37、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 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 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 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 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 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 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2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6,有随、和之宝27,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28, 乘纤离之马29, 建翠凤之旗30,树灵鼍之鼓31。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32, 何也?必

38、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3,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4,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娱心意说耳目者35, 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36, 傅玑之珥37, 阿缟之衣38,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39。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40,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41, 昭虞武象者42, 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3。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

39、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 兵彊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44,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45;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46, 却宾客以业诸侯47,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8。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 宫中有随侯之珠, 和氏之璧, 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 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 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 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 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

40、下却很喜欢它们,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 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 犀角、 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 郑、 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 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 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 耳上的玉坠, 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 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 能快人耳目的,

41、 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 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 韶虞 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 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 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 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 所以能成就它的深

42、邃; 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 百姓不论异国它邦, 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 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 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22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 而宝贵的却很多; 贤士中不出生于秦, 愿意效忠的很多。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

43、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注释】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2窃:私自,自谦之词。过:错误。3缪公: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 659 年至前 621 年在位。4由余:晋国人,流亡于戎。后奉西戎王之命出使秦国,被秦穆公设计收买。穆公用由余之谋伐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5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初仕虞国,晋灭虞后,他以战俘身份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后出走宛地,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拜其为相。6蹇叔:本是岐(今陕西岐山)人,客居于宋国。因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以厚币接他入秦任上大夫。7丕豹:晋大夫丕郑之子。其父被杀,遂自晋奔秦。公孙支:岐

44、州人,居于晋。他们西入秦国后,分别被穆公任为大将和大夫。8孝公:秦孝公,公元前 361 年至前 338 年在位。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入秦,劝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力大盛。9彊:同“强”。10获楚、魏之师:指商鞅于公元前 340 年率秦军大破魏军,继而又战胜楚军。11惠王:秦惠文王,公元前 337 年至前 311 年在位。张仪:魏国人,西入秦,被惠王任为相。张仪提出了用“连横”瓦解东方六国“合纵”的谋略。12三川之地:指韩国之洛阳一带。三川,黄河、洛水、伊水。13巴、蜀: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分别在今重庆一带和四川中部。公元前 316 年,秦灭巴、蜀。14上郡:郡名,战国魏文侯置,后为秦所夺,

45、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15汉中:郡名,战国楚杯王置,在汉水中游,公元前 312 年,秦大破楚军而占取之,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16九夷:这里泛指散居在当时楚国境内的若干少数民族。17鄢(Yn)、郢(Yng):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鄢,今湖北宜城南。郢,今湖北荆州江陵西北。本句指公元前 280 年至前 277 年秦国攻取大片楚地事。18成皋:又名虎牢,军事要地,在今河南荥阳西北。19六国之从(zng):战国时齐、楚、赵、魏、韩、燕六国的抗秦联盟。从,通“纵”,即合纵。20施(y):延,延续。21昭王:秦昭王,公元前 306 年至前 251 年在位。范雎:魏国人,入秦后被昭王拜为相。22穰(

46、Rng)侯:即魏冉,封于穰,故称穰侯。23华阳:华阳君,名芈(M)戎。魏冉和华阳君都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专权骄横。24公室:王室,朝廷。2325向使:当初假使。内(n):通“纳”,接纳。26昆山之玉:昆仑山北麓(今新疆和田地区)所产的良玉。27随、和之宝:随侯珠,和氏璧,都是有名的珍宝。28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的欧冶子、干将所铸。29纤离:古代骏马名。30翠凤之旗:用翠凤的羽毛装饰的旗。31灵鼍(tu)之鼓:用灵鼍皮蒙的鼓。鼍,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32说(yu):通“悦”。33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物。34駃騠(jut):骏马。35下陈:指君王殿下陈列的珍宝、姬侍

47、。36宛珠:宛地(靠近汉水)出产的珍珠。37傅玑之珥:镶着珠玑的耳饰。珥,耳环。38阿()缟(go):东阿()县(今属山东)出产的白绢。39随俗雅化:随着习俗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娴雅的妆饰。40击瓮叩缶(fu):敲打瓦罐瓦盆。搏髀(b):拍着大腿。41郑卫桑间:指郑、卫两国的民乐民歌。42昭虞武象:昭,一作“韶”,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名。武象,相传为周武王时的舞曲名43适观:适合观赏。44太山:即泰山。让:辞,拒绝。45就:成就,完成。46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呼。黔,黑。47业渚侯:使诸侯成就功业。业,这里用作动词。48藉寇兵:借给贼寇武器。赍(j)盗粮:送给强盗粮食。背景秦始皇初年,李斯

48、以客卿身份被拜为丞相。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势力日益增大,影响到原有贵族的利益,秦国贵族就联合起来,以韩国派水工郑国为秦国开凿水渠、阴谋消耗秦国实力事件为口实,奏请秦王驱逐客卿。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鉴于这一政策的重大失误,李斯遂向秦王上奏了这篇谏逐客书。中心论点及论证过程(1)在奏疏中,李斯开门见山地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随即通过历叙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都是借重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征实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强盛;24(2)接着又通过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都来自别的诸侯国,而独独要驱逐客卿,说明这种“重物轻人”的作为是不符合要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

49、的;(3)最后则从理论上阐明纳客方能不断强大、逐客就是损己助敌的利害关系,回应开头,完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主旨。奏疏的成功之处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有节,使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在皇权专制时代,这种“逆鳞”作为能获得成功,是极其罕见的,由是,这篇奏疏也就得以成为传颂千古的典范议论文。究其成功之处,主要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体会:一是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最大欲望,把每个层次的着眼点和收束点, 都集中到这一根本利害关系上,从而击中了要害,打动了秦王的心,这是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关键。二是铺陈张扬,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奏疏第二第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先以大量秦王熟识之典型而切近的

50、事实诱导,然后用简洁切要的结语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从而收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三是正反对比,利害对举,论证切中腠理。奏疏每段的论证过程,都是从正与反、利与害两个方面展开,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与逐、利与害、损与益、强与亡等多重鲜明对比,从而把纳客之利、逐客之害阐发得十分透辟有力。四是大量采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词采纷呈,笔力雄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韵律和感染力、说服力。牛刀小试单选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