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ppt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663462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ppt(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虚词,基础知识积累,1.概念理解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也是会做实词的。,2.考点解析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

2、要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文言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例:“因”,作为实词“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名词,原因、缘故)”(孔雀东南飞);“导大窾,因(动词,顺着、顺应)其固然”(庖丁解牛)”等。作为虚词“或因(介词,依、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不如因(介词,趁机、趁着)善遇之”(鸿门宴)

3、”等。,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方法,(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比如“且”:在“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一句中,从名词谓语“九十”分析,“且”是副词,“将近”的意思;在“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从上下句的关系上分析,“且”是连词,表递进,“尚且、况且”的意思。,(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

4、“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等。,注意特殊虚词的用法,(1)“以”的介词和连词用法辨析“以”是文言文里的“活跃分子”。由于语境的不同,“以”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动词(实词用法略)。作介词a.从语法位置上看。“以”作介词时,语法位置最为灵活。它有时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有时又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成为后置

5、状语,有时还省略其宾语,单独出现在句中。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以沛公言”作状语,“以”译为“把”。b.从意义作用上看。“以”作介词时,常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对象等。作连词a.用在名词、名词性短语、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前后两项的关联。相当于“而”。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b.用在复句中,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易混虚词用法辨析,【答案】 动词,“以为”“认为”。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按照”。介词,凭借身份。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副词,通“已”,已经。介词,因此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_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_以资政殿学士行。_举以予人,如弃草芥。_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_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例题: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2)“而”作连词的并列、承接与修饰关系辨析如何判断“并列”“承接”关系主要看“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此时“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随其流而扬其波”“生死而肉骨”。看“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承接关系,如:“乃召子路而问曰”。还可以从翻译中判断,“而”作并列时,可不译,有

7、时翻译为“又”“和”。“而”表示承接关系时,可不译,有时翻译为“接着”“然后”等。如何判断“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答案】连词,表承接,“来”“就”;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通“尔”,“你”“你的”。连词,表修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_图穷而匕首见。 _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_人而无仪,不死何为。_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_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_,例题:解释各句中“而”的意义以及用法。,(3)“与”的连词和介词用法辨析“与”作“和”“同”讲时,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的,要注意辨别。“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为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4)“其”作语气副词时,所表示的各种语气的辨析一要看位置。“其”表示推测、反问语气时,一般放在句首;表示委婉、期望、祈使语气时,一般放在主谓之间。二要看语境,看翻译。根据语意把握

9、其语气。当句中的“其”可翻译为“难道”“岂”时,表示反问语气;当“其”可翻译为“还是”“希望”等时,表示祈使语气;当“其”可翻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时,表示推测语气。,(5)“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辨析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臣之

10、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如:“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1)语境分析法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甚至段落,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如2018全国卷:a.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b.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a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b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

11、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b.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a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b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词短语“相属”。a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b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这类虚词主要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犹且

12、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第句,“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第句,“其”用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第句,“其”用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做代词,代蔺相如;第句“其”用在名(代)词后一般做语气副词。,(3)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

13、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宾语前置句中的“之”,定语后置句中的“者”,介词结构后置句常用的“于”“以”,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何陋之有”。(4)删换变化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5)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做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作“于是、就”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