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人际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的人际关系.ppt(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学校的人际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78页w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概述w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w人际互动人际互动w人际吸引人际吸引w人际关系的改善与技术人际关系的改善与技术本章内容本章内容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78页第一节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1、涵义、涵义(1)包括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反)包括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2)不同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不同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心理效应心理效应(3)人际关系的本质是
2、人的情感的社会交换。)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的情感的社会交换。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78页2、实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实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零接触零接触低低单向注意单向注意相相双向注意双向注意互互作作表面接触表面接触用用水水情感轻度卷入情感轻度卷入平平情感中度卷入情感中度卷入情感深度卷入情感深度卷入高高 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78页人际距离(参考数据)人际距离(参考数据)w亲密距离:亲密距离:1550cm。这个距离的近端能使人感受到对。这个距离的近端能使人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体味、气息,远端能促膝谈心。亲密距离具方的体温、体味、气息,远端能促膝谈心。亲密距离具有排他性
3、。有排他性。w亲近距离:亲近距离:50125cm。这个距离给人以分寸感,其长度正。这个距离给人以分寸感,其长度正好可以握手交谈,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距离,素昧平生者进入好可以握手交谈,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距离,素昧平生者进入此距离会引起对方的不安。此距离会引起对方的不安。w社交距离:社交距离:125350cm。这是正式社交场合的人际距。这是正式社交场合的人际距离。在招聘面谈、论文答辩中,交往双方通常保持这一离。在招聘面谈、论文答辩中,交往双方通常保持这一距离。距离。w公众距离:公众距离:350750cm及以上。适宜于发表演讲。及以上。适宜于发表演讲。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78页(二)人际关系的成分
4、(二)人际关系的成分 1、认知成分: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认知成分: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知觉的结果。2、情感成分:主要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成分:主要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要指标。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要指标。3、行为成分: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行为成分: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78页人际行为人际行为w定义:具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各方表现出来的定义:具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各方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行为。相互作用行为。w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和谐的情感,人们表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和谐的情感,人们表现出开放、接受、友好、支持、协助
5、等积极现出开放、接受、友好、支持、协助等积极行为。行为。w紧张的人际关系预示着不和谐的情感,人们紧张的人际关系预示着不和谐的情感,人们处于防御、拒绝、相互冲突的心理状态,表处于防御、拒绝、相互冲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憎恶、嫉恨、损害等消极行为。现出憎恶、嫉恨、损害等消极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78页人际交往模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瑞(人际交往模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瑞(Leary)1、管理、指导、教育、管理、指导、教育尊敬、服从尊敬、服从2、帮助、支持、同情、帮助、支持、同情信任、接受信任、接受3、赞同、合作、友谊、赞同、合作、友谊协助、友好协助、友好4、尊敬、赞扬、求助、尊敬、赞扬、求
6、助劝导、帮助劝导、帮助5、怯懦、服从、怯懦、服从骄傲、控制骄傲、控制6、反抗、怀疑、反抗、怀疑惩罚、拒绝惩罚、拒绝7、攻击、惩罚、责骂、攻击、惩罚、责骂仇恨、反抗仇恨、反抗8、拒绝、夸张、炫耀、拒绝、夸张、炫耀不信任、自卑、嫉妒不信任、自卑、嫉妒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78页(三)人际关系的结构(三)人际关系的结构1、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2、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1)纵向关系:社会地位有差异的个体之间所)纵向关系:社会地位有差异的个体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如上下级、师生、父子等。构成的关系,如上下级、师生、父子等。(2)横向关系:社会地位基本相当的个体之间)横向关
7、系:社会地位基本相当的个体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如朋友、同许、同事等。所构成的关系,如朋友、同许、同事等。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78页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定向阶段(注意定向阶段(注意抉择抉择初步沟通)初步沟通)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78页(一)定向阶段: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一)定向阶段: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择、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1、注意:自发的,非理性的,反映某种需要倾、注意:自发的,非理性的,反映某种需要倾向。向。2、抉择:理性的,选择
8、对自己有意义的人作为、抉择:理性的,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交往对象。3、初步沟通:与选定的交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初步沟通:与选定的交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的实际行动。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78页(二)情感探索阶段: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二)情感探索阶段: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虽然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但双方仍然情感联系。虽然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但双方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的特征。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的特征。(三)感情交流阶段: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三)感情交流阶段
9、: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人际关系安全感得到确立,话题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人际关系安全感得到确立,话题开始广泛涉及自我;有较深的情感卷入,互相提供真实开始广泛涉及自我;有较深的情感卷入,互相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如果关系破裂将带来相当大的心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如果关系破裂将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理压力。(四)稳定交往阶段: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四)稳定交往阶段: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多数关系仅仅是在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多数关系仅仅是在上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上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
10、,共78页三、人际关系的原则三、人际关系的原则(一)交互原则(对等原则):对于真心接纳、喜欢我们(一)交互原则(对等原则):对于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反之,则排斥、疏远对方。和维持关系。反之,则排斥、疏远对方。(二)功利原则(二)功利原则1、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但交换的不只是物质品,还有情感、信息、服务、时但交换的不只是物质品,还有情感、信息、服务、时间等非物质品。间等非物质品。2、增值交换: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对于交往
11、媒介的价值估、增值交换: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对于交往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高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卷入增值交换过程的双方计往往高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卷入增值交换过程的双方最终都感到得大于失。最终都感到得大于失。3、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对于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对于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卷入减值交换过程的双方最终都往低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卷入减值交换过程的双方最终都感到失大于得。感到失大于得。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78页(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1、自我价值: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
12、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而建立的自我支持、自我价值保护: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而建立的自我支持和自我保护的心理倾向。和自我保护的心理倾向。3、表现、表现(1)知觉方面:在对信息进行知觉时融入了自己的愿望,选)知觉方面:在对信息进行知觉时融入了自己的愿望,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2)内部信息加工: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记得多,)内部信息加工: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记得多,忘得慢;对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则相反。忘得慢;对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则相反。(3)对行为的解释: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对行为的解释: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将别人的成绩归因于外部条件。将别
13、人的成绩归因于外部条件。(4)人际关系: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人际关系: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78页(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得失原则)(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得失原则)1、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我们的量,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和性质。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变化和性质。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最厌恶的是喜欢水平不断减不断增加的人,最厌恶的是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少的人。2、原因(、原因(1)个体在遭到否定评价的情况下
14、会)个体在遭到否定评价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因而更需要肯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因而更需要肯定。(2)人们在归因判断时会认为一直给予自)人们在归因判断时会认为一直给予自己肯定评价的人也会同样评价别人,缺乏区己肯定评价的人也会同样评价别人,缺乏区分或诚意。分或诚意。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78页第二节第二节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师生间的关系一、师生间的关系(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童年期(绝对的权威)童年期(绝对的权威)少年期(挑战权威)少年期(挑战权威)青年初期(平等的人格、出色的教学能力)青年初期(平等的人格、出色的教学能力)现在学习的是第
15、16页,共78页(二)师生关系的心理维度:沟通、情感距离、(二)师生关系的心理维度:沟通、情感距离、彼此地位彼此地位(三)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三)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1、交往模式:单向、双向、多向、交往模式:单向、双向、多向2、认知差异、认知差异3、人格特征、人格特征(1)好教师的)好教师的“促进促进”作用作用(2)改善师生关系的指导原则)改善师生关系的指导原则优秀教师的类型优秀教师的类型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78页w牺牲型:以教师个人的精力、体力、身心的牺牲型:以教师个人的精力、体力、身心的超常付出为基本特征超常付出为基本特征w专业型:以专业实力和优异效果以及能对自专业型:以专业实力
16、和优异效果以及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科学解释为基本特征己的教育行为作出科学解释为基本特征w情感型:以善于把情感渗透于学生思想教育情感型:以善于把情感渗透于学生思想教育和后进生转化工作为基本特征和后进生转化工作为基本特征w共同特点:有才能、真诚共同特点:有才能、真诚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78页二、学生间的关系二、学生间的关系(一)学生关系的类型:友好型、冲突型、疏离型(一)学生关系的类型:友好型、冲突型、疏离型(二)学生人际排斥的原因(二)学生人际排斥的原因(三)教师对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引导(三)教师对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引导1、多创造交往机会、多创造交往机会2、引导学生增强自身能力,改进品格、
17、发现与同学的共同语、引导学生增强自身能力,改进品格、发现与同学的共同语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人际吸引力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人际吸引力3、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应用一些社交技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应用一些社交技能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78页(四)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的学生(四)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的学生1、交往能力薄弱的学生:害怕陌生交往情境、交往能力薄弱的学生:害怕陌生交往情境、担心在交往中被人作消极评价、缺乏交往兴担心在交往中被人作消极评价、缺乏交往兴趣者趣者2、因有过失而人际处境不佳的学生、因有过失而人际处境不佳的学生3、与异性同学来往过密者、与异性同学来往过密者现在学习的是第
18、20页,共78页三、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三、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一)强调教育目标的制约(一)强调教育目标的制约(二)突出道德行为的评价(二)突出道德行为的评价(三)深受文化知识的浸润(三)深受文化知识的浸润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78页四、影响学校人际关系的因素四、影响学校人际关系的因素(一)人际交往因素(一)人际交往因素1、交往目的: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交往目的: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感的需要2、交往工具、交往工具3、交往情境:客观情境、心理情境、交往情境:客观情境、心理情境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78页 话语话语 语言系统语言系统文字文字副语言副语言音乐音乐目光与表情目
19、光与表情非语言系统非语言系统手势语与身段语手势语与身段语握手的规则握手的规则行为符号行为符号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78页握手的规则握手的规则 w握手者必须从内心真诚接纳别人;握手者必须从内心真诚接纳别人;w握手应热情有力,避免钓鱼式、死鱼式、抓握手应热情有力,避免钓鱼式、死鱼式、抓指尖式握手;指尖式握手;w作为主人、上级或女性,应主动伸手与人握作为主人、上级或女性,应主动伸手与人握手;手;w不要戴着手套与人握手;不要戴着手套与人握手;w男性一般不抢先与女性握手;男性一般不抢先与女性握手;w握手时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握手时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78页五、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
20、五、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交测量法(一)社交测量法(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三)自我评定法(三)自我评定法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78页第三节第三节人际互动人际互动一、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一)合作1、概念:群体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而同心协力、概念:群体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而同心协力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2、基本条件、基本条件(1)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2)有共同的目标,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有共同的目标,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该目标有共同的看法达到该目标有共同的看法(3)行动上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行动上互相配合,相互依存现在学习
21、的是第26页,共78页(二)竞争(二)竞争1、概念:个人或群体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概念:个人或群体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行为。2、基本条件、基本条件(1)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2)行动上互相竞赛)行动上互相竞赛(3)竞争的结果必须使一方获胜)竞争的结果必须使一方获胜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78页3、竞争条件下的效应、竞争条件下的效应(1)激发动机,发挥潜力。)激发动机,发挥潜力。(2)精力更加充沛。)精力更加充沛。(3)增强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4)阻碍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阻碍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5)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2、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包(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包含含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功能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功能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78页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功能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功能 w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缺一不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缺一不可。可。w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竞争是长远的,绝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竞争是长远的,绝对的。对的。w在商业自由化条件下,合作成了提高竞争力在商业自由化条件下,合作成了提高竞争力的手段。的手段。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78页(四)竞争与合作的理论模型:五个基本假设(四)竞争与合作的理论模型:五个基本假设(五)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23、(五)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奖励、奖励(1)盖洛:当奖励从得分转变为现金时,被试进行合理)盖洛:当奖励从得分转变为现金时,被试进行合理性合作的人数明显增加。性合作的人数明显增加。(2)弗洛兰德:在一定情况下,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但)弗洛兰德:在一定情况下,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但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原因:当报酬减少,赢得金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原因:当报酬减少,赢得金钱的动机退居其次,人的行为主要受超越别人的动机引导。钱的动机退居其次,人的行为主要受超越别人的动机引导。2、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充分,合作的倾向越、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充分,合作的倾向越强。强
24、。竞争的心理优势竞争的心理优势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78页 判刑判刑1年年判刑判刑1年年 释放释放判刑判刑15年年 判刑判刑15年年释放释放 判刑判刑10年年判刑判刑10年年不认罪不认罪认罪认罪嫌疑犯嫌疑犯甲甲 不不认认罪罪认认罪罪嫌嫌疑疑犯犯乙乙鲁斯的囚犯两难实验:证明竞争心理优势的存在鲁斯的囚犯两难实验:证明竞争心理优势的存在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78页 4 4 3 1 1 3 0 0被试被试A选择合作选择合作选择竞争选择竞争选选择择合合作作选选择择竞竞争争被被试试B米纳斯的鼓励合作实验:证明人们希望战胜对方米纳斯的鼓励合作实验:证明人们希望战胜对方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78页
25、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一)社会助长1、定义: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定义: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2、性质:对于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劳动,群、性质:对于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劳动,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对于需要复杂思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对于需要复杂思维的工作,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维的工作,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3、脑力激励法:通过群体讨论提出解决问题、脑力激励法:通过群体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于复杂问题。的方法,适用于复杂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33
26、页,共78页脑力激励法脑力激励法w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个成员尽可能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个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w营造气氛,让成员大胆提出方法而不要有所营造气氛,让成员大胆提出方法而不要有所顾虑。顾虑。w其他成员不是评价别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其他成员不是评价别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人充分发表意见。w记录每个成员提出的意见,但不用任何先定记录每个成员提出的意见,但不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w鼓励成员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鼓励成员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78页(二)社会惰化:
27、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二)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1、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2、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的情境:、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的情境:(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和有效地激)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和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发人们的卷入水平(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4)群体有
28、鼓励个人投入的)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团队”精神精神(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78页三、模仿与暗示三、模仿与暗示(一)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一)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1、无意识模仿(自发模仿):不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无意识模仿(自发模仿):不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2、有意识模仿(自觉模仿):有一定动机、期望,自觉地、有意识
29、模仿(自觉模仿):有一定动机、期望,自觉地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对他人行为的模仿。(1)适应性模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生活而模仿他人的)适应性模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生活而模仿他人的行为行为(2)选择性模仿: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模仿,与生活理想、)选择性模仿: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模仿,与生活理想、抱负有关抱负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78页(二)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二)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1、
30、暗示的种类、暗示的种类 直接暗示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反暗示自我暗示自我暗示 有意反暗示有意反暗示无意反暗示无意反暗示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78页2、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1)暗示者的特征:暗示者本身的信心、体)暗示者的特征:暗示者本身的信心、体力、身材、性别、年龄、知识、权利、地位、力、身材、性别、年龄、知识、权利、地位、威望等威望等(2)受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年龄、性)受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别、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3)暗示刺激的特点:暗示刺激的表现范围)暗示刺激的特点:暗示刺激的表现范围越大、强
31、度越大、次数越多并具有反复性、越大、强度越大、次数越多并具有反复性、特殊性、新奇性,越容易产生暗示作业。特殊性、新奇性,越容易产生暗示作业。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78页四、从众、服从、依从四、从众、服从、依从(一)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一)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象。1、实质: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实质: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的倾向。2、压力来源、压力来源(1)规范性: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规范性: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通过从众做出符合群
32、体规范的行为。通过从众做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2)信息性:当情境不明确时,人们希望从他)信息性:当情境不明确时,人们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精确的信息而产生从众。人那里获得精确的信息而产生从众。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78页3、从众的类型、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内心的看法和外显的行为都与)真从众:内心的看法和外显的行为都与群体保持一致。群体保持一致。(2)权益从众:个体的内心怀疑群体的选择)权益从众:个体的内心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是错误的,但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3)不从众)不从众A
33、、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B、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78页123标准线标准线比较线比较线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78页4、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当群体中出现不一致的意)群体的一致性:当群体中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时,从众的比率会下降。见时,从众的比率会下降。(2)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从众性随群)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从众性随群体人数的增加而上升,但最高从众率出现后,体人数的增加而上升,但最高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从中率也不再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从中率也不再增加。增加。(3)肯定程
34、度:问题越难肯定或缺乏客观标准)肯定程度:问题越难肯定或缺乏客观标准时,从众率越高。在同等难度程度下,女性时,从众率越高。在同等难度程度下,女性比男性更从众。比男性更从众。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78页(二)服从: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二)服从: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1、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1)分配角色:一名被试当教师,一名被试当)分配角色:一名被试当教师,一名被试当学生。学生。(2)说明任务:教师读刺激词、学生选择匹配)说明任务:教师读刺激词、学生选择匹配词、对错误选择进行电击惩罚词、对错误选择进行电击惩罚(3)给学生绑上电极,开始实验。)给学生绑上电极
35、,开始实验。(4)逐渐增加电击强度。)逐渐增加电击强度。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78页2、服从的原因、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力: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合法权力: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即使是临时性的社会关自己有服从的义务。即使是临时性的社会关系,也会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系,也会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临时性的合法权力脱离了特定的从指挥。但临时性的合法权力脱离了特定的情境条件就不复存在。情境条件就不
36、复存在。(2)责任转移)责任转移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78页3、影响服从的因素、影响服从的因素(1)他人的支持: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他人的支持: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人们对权威的反抗。对权威的反抗。(2)行为后果的反馈:反馈越直接,越充分,)行为后果的反馈:反馈越直接,越充分,人们服从权威作出伤害别人行动的可能性就人们服从权威作出伤害别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越小。(3)个性因素:道德水品越高,越倾向于按)个性因素:道德水品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78页(三)依从: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三)依从: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
37、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得到满足的行为。1、有助于建立依从气氛的因素、有助于建立依从气氛的因素(1)积极的情绪:情绪好的时候人们依从的可)积极的情绪:情绪好的时候人们依从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要求他做出亲社会行为时。能性更大,尤其是要求他做出亲社会行为时。(2)强调依从行为的互惠性:社会的互惠规则)强调依从行为的互惠性:社会的互惠规则强调一个人应该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强调一个人应该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报。报。(3)合理原因的效果:我们对他人的依从需要)合理原因的效果:我们对他人的依从需要合理的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合理的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解释的时候,我们依从
38、的可能性就越大。解释的时候,我们依从的可能性就越大。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78页2、增加依从的技术、增加依从的技术(1)“登门槛登门槛”技术: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技术: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一个小的要求。之前,先提一个小的要求。(2)低球技术()低球技术(“滚雪球滚雪球”技术):类似于技术):类似于“登门槛登门槛”技术,区别是当别人接受了小要技术,区别是当别人接受了小要求之后立即提出大要求,中间没有时间间隔,求之后立即提出大要求,中间没有时间间隔,并且两个要求是直接相联系的。并且两个要求是直接相联系的。(3)“折扣折扣”技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技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
39、前赶紧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与门面效应相比,折扣技术不给对的好处。与门面效应相比,折扣技术不给对方拒绝初始大要求的机会。方拒绝初始大要求的机会。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78页(4)“留面子留面子”技术:人们拒绝一个很大的要技术:人们拒绝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增加。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增加。A、最初的要求必须较大,当人们拒绝该要求时、最初的要求必须较大,当人们拒绝该要求时不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推论(如我不是个慷不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推论(如我不是个慷慨大方的人)慨大方的人)B、两个要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义、两个要求之间的
40、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义务感就消失了务感就消失了C、较小的要求必须由同一个人提出、较小的要求必须由同一个人提出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78页五、群体心理五、群体心理(一)群体的概念(一)群体的概念1、定义: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定义: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业,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业,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以上的人群。2、特点:、特点:(1)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群体规范群体规范亚文化亚文化(2)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3)群体成
41、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49页,共78页3、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首属群体首属群体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次属群体次属群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大群体成员群体成员群体小群体小群体参照群体参照群体 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78页(二)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效应(二)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效应1、群体归属感:个体自觉的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群体归属感:个体自觉的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2、群体认同感: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认同感: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
42、一致的情感,包括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包括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3、力量感:群体给个人以力量,使个人的活动能坚持不、力量感:群体给个人以力量,使个人的活动能坚持不懈。懈。4、群体的促进作用: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群体的促进作用: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群体就给予赞许和鼓励,支持其行为,从而进待的行为时,群体就给予赞许和鼓励,支持其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一步强化他的行为。5、群体的干扰作用:如果成员不认同、热爱所属的群体,、群体的干扰作用:如果成员不认同、热爱所属的群体,不服从群体规范,不维护群体利益,也不希望得到群体不服从群体规范,不维护群体利益,也
43、不希望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群体对个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干扰或阻碍的保护和支持,群体对个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干扰或阻碍作用。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78页(三)群体的形成(三)群体的形成1、形成条件:形成条件:交往、共同活动、目、形成条件:形成条件: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标一致2、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1)共同目的:当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共同目的:当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或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项工作,或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顺利地完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顺利地完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2)隶属需要:个人认同于他人和群体的行为)
44、隶属需要:个人认同于他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动,以获得安全感的需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动,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要。现在学习的是第52页,共78页(3)共同兴趣:不同的兴趣导致人们在群体归)共同兴趣:不同的兴趣导致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群体的吸引力直接与其开展的活属上的分化。群体的吸引力直接与其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4)压力情境: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压力情境: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5)群体的工具作用: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把)群体的工具作用: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把加入群体作为一种手段。加入群体作为一种手段。(
45、四)群体结构及其功能(四)群体结构及其功能图示图示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78页环环式式链链式式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78页Y式式轮轮式式现在学习的是第55页,共78页全通道网络全通道网络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78页(五)群体凝聚力(五)群体凝聚力1、概念:一方面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即所、概念:一方面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即所有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总和,一方面指群有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总和,一方面指群体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体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2、产生条件、产生条件(1)内部条件: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内部条件: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状态
46、,的一种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状态,要求成员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条要求成员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条件互补。件互补。(2)外部条件:外界的压力和威胁)外部条件:外界的压力和威胁。现在学习的是第57页,共78页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结构)群体结构w群体界限:区分群体内外之别,使人们在心理群体界限:区分群体内外之别,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界限越明显,凝聚力上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界限越明显,凝聚力越强。越强。w群体规模:成员数目的多少直接影响交往模式群体规模:成员数目的多少直接影响交往模式和频率,从而影响成员的感情和行为。和频率,
47、从而影响成员的感情和行为。w群体内的沟通网络:如果成员能自由、平等地群体内的沟通网络:如果成员能自由、平等地交流,群体内部的民主氛围较好,有利于提高交流,群体内部的民主氛围较好,有利于提高凝聚力。凝聚力。现在学习的是第58页,共78页(2)群体内的互动方式:群体凝聚力在很大程)群体内的互动方式:群体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与竞争这两种力的平衡。对于度上取决于合作与竞争这两种力的平衡。对于群体内成员来说,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群体内成员来说,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力。(3)群体的目标:当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群体目)群体的目标:当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时,群体的凝聚力高。标一致时,群
48、体的凝聚力高。(4)领导者:在决策中允许成员参与的民主型)领导者:在决策中允许成员参与的民主型领导者能提高群体凝聚力。领导者能提高群体凝聚力。现在学习的是第59页,共78页4、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凝聚力的作用(1)影响群体的稳定性。)影响群体的稳定性。(2)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也大。)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也大。(3)影响成员的自尊心和焦虑水平。)影响成员的自尊心和焦虑水平。(4)影响群体的产出。)影响群体的产出。5、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活动(略)、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活动(略)现在学习的是第60页,共78页第四节第四节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和接纳的一、概念:
49、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和接纳的现象。现象。二、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人际吸引的起源)二、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人际吸引的起源)(一)人类亲和的需要:个体寻求和保持许多(一)人类亲和的需要:个体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1、与社会比较有关: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与社会比较有关: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2、与社会交换有关: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与社会交换有关: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奖赏。心理与物质奖赏。现在学习的是第61页,共78页(二)依附的需要:在婴儿和特定个体间发展起(二)依附的需要:在婴儿和特定个体间发展起来的
50、积极的情感联系,影响着成年后对待他人来的积极的情感联系,影响着成年后对待他人的方式。的方式。1、安全型依附:儿童和成人之间积极的健康的、安全型依附:儿童和成人之间积极的健康的关系。关系。2、回避型依附:儿童对看护人表现得相对冷漠、回避型依附:儿童对看护人表现得相对冷漠并避免和看护人交往。并避免和看护人交往。3、焦虑矛盾型依附:对看护人的离去表现出、焦虑矛盾型依附:对看护人的离去表现出极大不安,当看护人回来时又表现出气愤。极大不安,当看护人回来时又表现出气愤。现在学习的是第62页,共78页(三)为了克服寂寞(三)为了克服寂寞1、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