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卷(共25道选择题,共50分)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
2、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下图是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相比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年均温更低,其原因主要是A. 青藏高原冬季气温较高B. 青藏高原冬季气温较
3、低C.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高D.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低2. 根据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热棒图示,分析得出热棒的主要工作季节为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3. 图中显示热棒倾斜设置,究其原因主要是A. 利于路基散热B. 便于列车停靠C. 利于保护路基D. 更加美观【答案】1. A 2. D 3. C【解析】【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多年冻土: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青藏高原与东北高纬地区相比,为什么东北的冻土还冻着青藏高原已经融了?为什么青藏高原更容易形成活动冻土而不是多年永久性冻土? 有两种可能:1 冻得不够厚冬天/晚上的温度不够高;2 化得快加热快,太
4、阳辐射强。【1题详解】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青藏高原比东北平原年较差小,温度相同时,冬天更热,所以冬天形成的冻土更薄,夏天更容易融化。不可能形成多年冻土,故A正确。虽然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更低,但夏天只要在0以上还是会融化的,故其余选项可排除。【2题详解】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为冬季。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其余季节气温高于地温,不需要把冻土层的热量传送给地面。3题详解
5、】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C对。青藏高原上本身气温较低,气温较高的时段少,不是为了利于路基散热,A错;列车是在铁轨上行驶的,而不是在此停靠,B错;不是为了更加美观,D错。【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审题,小题1特别容易出错。海拔高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和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冬季获太阳辐射量多,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地表温度高,冻土层融化。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
6、同时间的水体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 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地质因素B. 地形因素C. 气候因素D. 植被要素5. 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 降水 泥沙淤积 地壳运动A. B. C. D. 6. 8月份,河床抬高,其主要原因是A. 泥沙淤积B. 降水量增加C. 水量减少D. 地壳抬升【答案】4. A 5. B 6. A【解析】4题详解】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一般来说,植被因
7、素对河面宽度影响较小,结合以上分析,地形和气候因素可排除,综上所述,A正确。【5题详解】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结合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故4-6月不是受降水的
8、影响,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所以选B。【6题详解】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A对。要注意8月份降水量多,但如果植被覆盖率高,不一定泥沙淤积,故BC错;地壳抬升是个剧烈的过程,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地壳抬升,D可排除。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
9、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勘察加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A. 受太平洋板块挤压B. 受美洲板块挤压C. 亚欧板块张裂D. 印度洋板块张裂8. 图中a、b、c、d四地中,降水量最少的最有可能是A. aB. bC. cD. d9. 堪察加半岛地表植被南北差异较大,主导影响因素是A. 水分B. 热量C. 光照D. 地形【答案】7. A 8. B 9. B【解析】【7题详解】该区域为俄罗斯东部靠近太平洋沿岸的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由于板块挤压,火山频繁,所以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8题详解】注意材料中俄罗斯勘察加半岛
10、是温带季风气候,勘察加半岛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更大;结合地图可知该地的山地主要呈南北走向,东侧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等。故图中的d处降水最多,c处处于鞍部,图中的a、b处都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但a处的海拔明显比b低很多,背风坡坡度小,b处的海拔高,山地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更明显,b处降水最少,故选B。且勘察加半岛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9题详解】堪察加半岛南北纬度跨度大,南部的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北部更高,北部的纬度在北纬60左右,纬度高,热量不足,故南部形成森林,北部形成苔原,主导影响因素是热量,B正确;南北方向上的水分差异不大,光照夏半年北部时间更长,冬半
11、年南部光照时间更长,故光照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差异小;南部有山地,北部也有山地;南部有平原,北部也有平原,但植被有显著的差异,说明不是地形在影响,故其余选项可排除。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0. 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 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 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11. 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 潮汐规模
12、和洋流方向B.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答案】10. D 11. A【解析】【10题详解】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髙,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増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諴少。D对。故本题选择D。【11题详解】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
13、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A。【点睛】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如下图)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 选择仓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A. 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B. 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C.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D. 冷高压控制之下,多大风1
14、3.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未来几十年内,种子库最有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是A. 冰雪融水渗入种子库B. 温度升高,种子发芽C. 海平面上升,淹没种子库D. 种子库坍塌,威胁其安全【答案】12. C 13. A【解析】【分析】【12题详解】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建立“植物界诺亚方舟”主要目的是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这些种子必须要在低温条件下方能长期保存下来,而根据图可知,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位于80N附近,常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气候严寒,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适宜保存这些种子,故C正确,A排除;多大风不是保存的必要条件,如我国新疆阿拉山口风也很大,但还是有很多的人
15、类活动,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人类活动会更多,就不易保存,故BD可排除。【13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A对。由于是在地下深处,温度升高不明显,种子发芽可能性小,B错;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是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末日种子库的所在地。种子库建在北极极寒冻土之地的地下深处,温度保存在-18,氧气稀薄,内部可长期储存22.5亿颗种子(已存放约1亿颗),即使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核战争等灾难,甚至全球海平面上升61米后也能保证这些种子安然无恙,C错;种子库修建时的稳固性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坍塌的可能
16、性小,D错。【点睛】本题的思路: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4. 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 B. C. D. 15.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 1910-1930年B. 1930-1950年C. 1950-1970年D. 1970-1990年【答案】14. A 15. C【解析】试题分析:【14题详解】读图,从1910年到1970年,迁移人口变化不大,但迁移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持续稳定下降,说明这段期间该国人口总数持续稳定增长。1970年后迁移人口增长快,占总人口比重增长较慢,说明人口总数继续增长,只能是符合,所以A对。
17、图中1950年后,如果人口总数不变,迁移人口增加,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呈正比例增长,B错。、图中总人口出现下降时期,与迁移人口比重下降不相符,C、D错。【15题详解】根据前面分析,在图中人口总数增长最快的时段是曲线坡度最大的时段,约在1950-1970年。从迁移人口数分析,1950-1970年,迁移人口数变化不大,但是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小,说明此时段人口数量增长最多,C对。A、B、D错。考点:读图分析能力,人口迁移数量与迁移人口数量所占的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关系。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
18、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 “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A. 人口密度B. 城市等级C. 城市面积D. 服务范围17. 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A. 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C. 提高城市化水平D.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18. 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A. 进一步提高城
19、市建筑密度B. 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C. 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D. 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答案】16. C 17. A 18. B【解析】【16题详解】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问题,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面积,C对。人口密度、城市等级、服务范围不受该理念限制,A、B、D错。【17题详解】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限制城市面积扩张,保护城市边缘农田,A对。限制城市面积扩张,不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B错。控制城市面积,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C、D错。【18题详解】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
20、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提高建筑高度,B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会加重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A错。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不是限制城市面积,C错。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相当于扩大城市面积,D错。【点睛】“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面积,保护城市边缘农田。限制城市面积增长,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
21、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 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 谷地面积B. 河流水量C. 林木产量D. 风俗习惯20. 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 通风B. 避灾C. 采光D. 美观21. 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砾石多退水快历时长流速慢A. B. C. D. 【答案】19. A 20. B 21. C【解析】【19题详解】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故选A。【20题详解】该县集镇位
22、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故选B。【21题详解】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故选C。【点睛】本题以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影
23、响聚落的区位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交通、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当流域内发生暴雨或融雪产生径流时,都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的出口断面处,当近处的径流到达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称洪水起涨。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该国甲地(位置见如下图)有“欧洲菜篮子”之称,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
24、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22. 70年代前,制约甲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 光照B. 热量C. 水分D. 地形23. 70年代,甲地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其主要优势条件是水土条件优越;生产成本较低;瓜果蔬菜成熟早;发展历史悠久。A. B. C. D. 24.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下列不属于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优势的是A. 利于新品种的推广B. 利于维护更新生产设备C. 利于及时运送产品D. 利于减弱农户间的竞争【答案】22. C 23. B 24. D【解析】【22题详解】解题此题需要注意当地的气候类型,该地属
25、于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但该地夏季干旱少雨,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故水分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当地地处沿海的平原,地势低平是其优势,综上所述,本题选C。【23题详解】农产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可以从运输距离近,降低运输成本;纬度低,成熟时间早,上市时间早;该地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低;有丰富种植经验;欧洲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价格较高等方面分析。故本题B正确;从自然条件来看,当地夏季降水不足,且欧洲的乌克兰等国还有大面积的黑土,故在水土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从材料可知甲地农产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说明历史并不悠
26、久。【24题详解】分析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窗口竞争力的作用,集群式发展便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利于及时运送产品,利于维护更新生产设备;也有利于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相互协作,减少无序竞争,形成品牌,但农户间还是存在竞争的。故本题选D。25.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题。下列选项中,关于该系统说法正确的是A. 杂物和废渣是该自动处理系统的原料B. 该系统能够实现零排放C. 厨余垃圾的合理分拣是该系统有效运转的前提
27、D. 该系统安装成本低,可以在家庭厨房中广泛推广使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A错;该系统能最大化的对厨余垃圾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但有些难以处理的垃圾,还是会作为“废弃物”排放的,不能做到零排放,B错;C选项可作如下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厨余垃圾的合理分拣是该系统有
28、效运转的前提,C对; 该系统安装成本并不低,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可以在家庭厨房中广泛推广使用,D错。第卷(共25道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高塔斜拉索桥)组合的方案。下图为厄勒海峡周边区域及跨海大桥及其景观示意图。该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而未采用跨海大桥的方式修
29、建,主要目的是 。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结合图中材料,分析与A处相比,目前的位置修建跨海大桥的优劣势。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保证哥本哈根机场飞机起飞与降落安全(或保证航空运输安全);D;高校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劣势:海峡较宽,工程量大;靠近哥本哈根机场,需要修建海底隧道,建设成本高;优势:两岸城市规模大,交通需
30、求量大。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详解】(1)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从图中可看出该工程靠近哥本哈根机玚,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有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所以利于海空交通是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沙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沙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沙尔特岛生物,D正确。其余选项不是主要目的,且对提高通行速度影响不大,并不能降低施工难度,对保持水流畅通影响不大,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3)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可从
31、技术、人才、交通、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知:厄勒海峡地区高校众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结合地图可知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这些都是促进该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4)从图中看出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位于海峡最窄处,工程量小,节约建设成本,而现在大桥海峡较宽,工程量大;现在大桥靠近哥本哈根机场,需要修建海底隧道,建设成本高;优势:从图中可看出两岸城市规模大(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交通需求量大。A处两岸的城市规模小,交通需求量小
32、。(5)跨海大桥的修建对厄勒海峡地区的积极影响可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缩短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分析。跨海大桥建成,把丹麦和瑞典连接起来,两国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同时也连接了西欧国家和北欧国家,降低各国之间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点睛】厄勒海峡大桥,也称欧尔松大桥,连接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哥本哈根市与瑞典的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是20世纪较繁忙的水道之一。这一海上走廊的建成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连成一体,从而把整个欧洲连接起来。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33、。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 (填方向),M地风力 (填大于或小于)N地,在下图中,绘制完成MN沿线锋面示意图(要求:绘制出锋面,并标注冷暖气团运动方向)。分析说明T时刻该锋面形成的原因。预测N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答案】西北,大于。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
34、,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解析】【详解】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西北方向,M地等压线密集与N地,风力大于N地,从图中可看出M地受到冷锋控制,N地受到暖锋控制。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暖气团均在锋面以上,冷气团在锋面以下,冷锋的锋面比暖锋的锋面陡,且暖锋处冷气团有回旋。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锋面示意图如下: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成因。在春季,冷暖气团比较活跃,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从图中可看出N点即将受到暖锋的影响。暖锋过境,降水概
35、率高,气温升高;暖锋过境后,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从图中可看出在暖锋以北还有冷锋,从移动路径可看出,冷锋在不久后也会经过N地,故一段时间后,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锋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天气系统活跃可从南北温差增大,且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水平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或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28. 【地理环境保护】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36、【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亮点即可)【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破坏植被带来的危害,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该问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坡段,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坡度陡,植被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越强,坡度越缓,其防风固沙的作用越强。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在沿海地区,还有阻挡风浪、保护海岸的功能。材料指明为华北地区,通过地形剖面图和图例可以
37、看出,甲处是西部地势较陡的山区,植被为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地势平坦,植被为防护林,主要功能为消减风力,阻挡风沙,保护农田;丙地为海岸带,材料中提示为沙质海岸,主要功能是阻止海浪侵蚀沙质海岸。(2)该问主要考查破坏植被带来的生态危害,开垦荒草地,破坏荒草地生态系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引起土壤发生盐碱化,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容易造成水源污染。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湖水非常清澈,居世界第二位。贝加尔湖沿岸
38、植被茂密,水生生物资源平富,钩虾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动物种类丰富。贝加尔湖湖面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但距湖面10米以下的水体却是一片宁静。湖水随季节交替,水体一年内会发生两次大循环(表层和底层湖水交换),属双循环湖(一般情况下,湖水水温在接近4时密度最大,当密度随深度增加时湖水稳定,反之则会产生对流循环)。每年1月至5月,湖面结冰。其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其中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大的补给河流,其河口处有面积达500平方千来的湿地,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从成因上来看,贝加尔湖属于 湖,从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上来看,贝加尔湖属于 湖,湖底沉积层厚且湖水深度
39、还在加大,说明了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贝加尔湖被称为冷暖双制的“天然空调机”,冬季湖面结冰 (填吸热或放热),使湖区周围气温较本区其他地方气温 ;春季融冰 (填吸热或放热),使湖区周围气温较本区其他地方气温 。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贝加尔湖湖水清激的原因。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主要原因。说明贝加尔湖湖水双循环发生的季节,并分析原因。【答案】断层/构造/断陷,淡水,C放热,高,吸热,低由于贝加尔湖湖盆较深,10米深处湖水宁静,利于颗粒物质沉降;属于贫营养湖,水中的氢、磷等营养物质少,藻类植物的密度小;钩虾等动物能分解水和动物尸体,维
40、持湖水的清澈;沿岸植被茂密、河口处湿地广布,河流携带进入湖泊的泥沙少。湖泊深度深,储水量大;众多河流汇入,但只有一条河流流出。第一次:秋季,秋季气温下降快,表层湖水迅速降温,密度增大,表层湖水下沉,底层湖水上泛。第二次:春季,融冰时期,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湖水下沉,底层湖水上泛。【解析】【详解】(1)贝加尔湖是地球运动中岩层断裂下陷而成从成因上来看,贝加尔湖属于断陷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在湖泊正常有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下,表明贝加尔湖湖盆还在继续增深,有容纳沉积物和水的空间,再从另一方面判断,贝加尔湖是断陷发育而成,所以湖盆有可能继续加
41、深,当湖泊断陷速度大于泥沙沉积速度时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因此C正确;湖区降水量加大、入湖径流増多只能说明湖水水位暂时有所上涨,虽然可能会因为携带泥沙多泥沙层加厚,但不能说明湖水深度增加,因为在湖的西南部还有一通道口流出,可以说明该湖是外流湖,所以如果在湖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上涨的水肯定会向外排出,这样并不能保持湖水水深度一直加大,A、B不对;入湖泥沙増多只能表明沉积物厚,但这样同时会抬升水位,湖水会向处流出,不能保持湖水深度加大,D也不正确。故本题正确为C。(2)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月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
42、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3)湖水清澈透明,说明泥沙量小、污染小;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特产的钩虾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动物种类丰富可知湖中虾类起净化作用;由材料可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注入湖泊的河流含沙量较小;湖泊深度大,泥沙沉积在湖底,不易上泛;附近人口密度小,工业污染较少等,有材料可知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水中的氢、磷等营养物质少,藻类植物的密度小;由材料“其河口处有面积达500平方千来的湿地,”可知湿地面积广,而湿地能降解污染物,因此贝加尔湖湖水清澈透明。(4)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从图中可看出有几百条河流汇入,但只有一条河流流出。(5)根据材料提示,湖水随季节交替,水体一年内会发生两次大循环(表层和底层湖水交换),一般情况下,湖水水温在接近4时密度最大,当密度随深度增加时湖水稳定,反之则会产生对流循环,所以一年有两次,第一次,秋季气温下降快,表层湖水迅速降温,密度增大,表层湖水下沉,底层湖水上泛。第二次,春季融冰时期,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湖水下沉,底层湖水上泛。-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