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401.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533243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4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4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4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401.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屈原和楚辞一、屈原及其楚辞创作屈原(前340? 一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据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那么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那么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提到名目或著录全文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 郢和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当是刘向所辑楚辞中屈原作品 的总数,但未列篇名。王逸楚辞章句中,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 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合乎汉志之数。王逸据以作注的, 正是刘向辑本,这些篇目应是刘向编定的。但是,王

2、逸把招魂列入宋玉名下;又表示大招一篇 的作者不能确定。可见汉代学者对屈原作品之篇数、篇目的意见已不一致。今人比拟一致的看法大体是: 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 魂,王逸虽以为宋玉作,但史记明确说是屈原的作品,司马迁还读过它,当属于屈原无疑。至于 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都考订为后人拟作,似可以排除在屈原作品之外;还有大 招,显然是模仿招魂之作,而辞采相差甚远,可以认定不是屈原的作品。总之,根据多数学者的 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 魂,共23篇。二、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

3、诗体,而“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史记酷吏列传: “(朱)买臣以楚辞与(严)助俱幸。”汉书朱买臣传:“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 言楚辞,帝甚说之。”这里所谓“楚辞”,当是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时,刘向编集屈、 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录进来,辑为16卷,命名“楚辞”。至东汉安帝、 顺帝之际,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成17卷,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 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说明,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

4、联系。春秋时期,楚国地方音乐就已闻名。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楚地一向巫风盛行,“信巫鬼,重淫祀”(汉 书地理志),“夫(人)人作享,家为巫史”(国语楚语下)。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 也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宗教的 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其一,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 工而成的;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其二,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 载歌载舞,边唱边说,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 响。其三,最重要的,是民间祭神巫歌,富有

5、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 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再次,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同时也应看到,楚辞的产生还 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不断强盛,与北方诸国的战争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与 此同时,南北的思想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思想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此外,战国时期 北方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当也对楚辞有不小影响。要之,楚辞既源于楚国固有文化传统,由此造就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 在其思想和形制上都烙下了鲜明印记。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

6、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 特色鲜明的新诗体。汉代人往往又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把楚辞和赋等而视之是不确切的。它们不仅体式不同, 性质也有很大差异。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过失落,长短不拘;赋那么很少虚字,句式铺 排偕偶,比拟整齐。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尤其是典 型的汉大赋)那么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晚清刘熙载说“楚辞尚神理,汉 赋尚事实”(艺概赋概),大抵是不错的。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 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

7、体而单句句尾用“兮” 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另一种就是以 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是指后一种样式。典型的楚辞体,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屈原的作品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 层进反复(如离骚),描摹事物层叠敷张(如招魂);而宋玉的作品在铺叙描摹方面似更进一 步。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过失落。这就 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另外,“兮”字、“些

8、”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 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第二节 “软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一、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离骚”二字是什么意思?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 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司 马迁之所谓“离忧”,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王逸是分而言之。其后历代 学者的解释虽各有其深入细致处,但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近人游国恩那么认为,“离 骚”即楚国古曲“劳商”,“劳商”与“离骚”双声通转,是“一事而异名”(离骚纂义)。那么 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9、”所以,“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那么 与牢骚二字相同。”(楚辞论文集)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揭示离骚题义,较前 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汉代人的说法含混不明,史记屈原列传也颇多疑问,加之以史料 缺乏,确考离骚写作时间比拟困难。但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即离骚当作于屈原被流放时,这 在作品里可以明显看出。屈原一生可能被放逐了两次,一次在楚怀王时,流放汉北。另一次在顷襄王时, 流放江南。根据离骚中反复出现的“老冉冉其将至、“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诗句,可知此时屈原 已近于老年;又据离骚中“沅湘”、“苍梧”、“九疑”等地

10、名及其求索路线,可知当作于江南; 当知此时屈原已到了非常绝望的境地。屈原大约生于楚宣王末年(前340年前后),至顷襄王(前298 年即位)初年再被流放时,屈原年近50,合乎诗作“老冉冉将至”之意;顷襄王流放屈原于江南,合乎 诗作中出现的江南地名和求索路线;屈原这次被放后,再没有返回朝廷,一直到死,这也符合作品中所 表现的诗人心境。如此看来,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二、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 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 不乱,假设离骚者,可谓兼之

11、。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皤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 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弓I)。史记屈原列传照录这段话,并且说:“上称帝辔,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些评价,兼屈原之高尚人格和政治 理想而言,是比拟恰切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 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战国后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天下一统已成不可阻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 虽号称“七雄”,实际上只有秦、齐、楚三国实力最强,有可能问鼎中原,而尤以秦、楚两国为最。屈

12、 原正是洞察这一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独立强盛、兴旺兴旺。他向往“前圣” 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屈原的治国思想,无非是要“存君兴国”(史记屈原列传),使祖国强盛。但是,楚怀王昏 庸无能,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上官、靳尚、子椒以及儿子子兰、王后郑袖等一批误国奸佞。怀王虽曾一 度任用屈原,但听信谗言,疏远甚至放逐了这个真正为楚国富强尽心尽力的臣子。然而,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祖国的 独立和强盛,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在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急需强国人才,并且当时的人才自由流 动频繁,朝秦暮楚

13、的士人不止一个,楚材晋用的情况也非止一端。楚国既然不容屈原,他满可以另谋用 武之地。但是,尽管屈原也有过“将远逝以自疏”的想法,当他“临睨夫旧乡”之时,强烈的爱国感情 还是促使他“蜷局顾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以死殉国,集中、 鲜明地表达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这是离 骚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出色的政治才能遭到庸臣奸佞的嫉恨,所提出“举贤授能,循绳墨不颇”的政治措施又侵害了 贵族大臣的利益。他们群起而

14、攻,迫害屈原。而怀王、襄王又都昏瞳不明。在这样的境遇下,屈原仍不 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屈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他怨责楚王的昏聘和无信。屈 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三、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那么 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 想象的特色

15、。后半局部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那么更是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 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 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王逸楚辞章句指出离骚 博比广譬的特点。但是离骚比照兴的开拓,还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也不 仅仅因为它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开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 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

16、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试比拟: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天)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离骚:余既滋兰之九嘛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埃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诗经的比兴,喻象、喻体独立清楚,雎鸠之与君子淑女,桃花之与出嫁新娘,老鼠之与无仪之 人,都出现在诗中,构成单一的比喻关系。离骚那么不同。试看这段引文,把培植香草与栽培贤才完 全融为一体,香草的“萎绝”、“芜秽”也就是所培养人才的摧毁和变质。喻象和喻体难分

17、彼此,培植 香草的情境与培养人才的旨归形成并存的双重视野,因而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司马迁所谓“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即指出离骚的这个特点。离骚在诗 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极为 深远。(四)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乍看上去,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 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天风海雨,纷至沓来,加之以反复的诉说,复沓的抒情,显得端绪纷繁。但 是恰如清末刘熙载所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 自有不变者存。”(艺概赋概

18、)这不变者,就是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 悔的精神,全诗都围绕这个中心谋篇布局。诗作前半局部回顾历史,后半局部是对理想之实现的追索。 前半主要是实写,后半大体是虚写。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 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开始构创长篇巨制。这样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 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尽情抒发。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情思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 排描写,这个形制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 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它们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也增强了诗歌的

19、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 这类用语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离骚而外,屈原的作品还有九歌、九章、天问和招魂,它们的创作风格各不 相同,表达了屈原杰出的创作才能。一、清新幽渺的九歌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 君、河伯、山鬼、国殛、礼魂,共11篇作品。这是一组祭神的歌曲,除礼魂 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王逸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 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 下

20、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这是说,九歌是屈原被逐 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祭神的同时, 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 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 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或不得相见,或才聚即离,寄 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 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21、。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 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 斓的艺术境界。例如山鬼。二、平实素朴的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橘颂和悲同风九篇诗歌。一般认为,这个名称可能是刘向编辑楚辞时所加。王逸楚辞章 句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 今人的看法有所不同,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至于其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前后顺序,那么说法不 一。比拟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 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

22、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 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唯橘颂例外);所不同者,是它的 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九章那么 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哀郢写长江两岸的风物,涉江写沅水上游的山崇岭峻、林深气象,只是以情感物,文笔平 实凝重,没有夸饰想象,不着浓墨重彩。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表达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三、天问、招魂简介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 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

23、一口气提出了 170多个问题,体 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这里说天问作于屈原被放逐之时及其 创作动机,详细明确,应有所据。今人一般认为,天问应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北之时。从文 学的观点看,天问远不如屈原的其他作品,但是它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 价值。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结构精密。第二,长于铺排描摹。第四节宋玉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而汉书艺文志仅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唐勒赋四篇”。王逸楚辞章句那么只收录宋

24、玉九 辩、招魂二篇(而招魂应为屈原作),大招一篇的作者又不能确定究为屈原还是景差, 唐勒作品那么未有收录。可见,屈原以后的楚辞作家,其创作的详确情况,到汉代已不能了了。唐勒、景 差作品既已不存,无从评介,这里只介绍宋玉。说到宋玉,疑不能明的事也是很多的。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极少,又多有抵悟,难以详考。目 前可确知的仅是:他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曾在楚襄王朝为官,职位不高,生活困窘。宋玉的作 品,汉书艺文志说有16篇。但王逸楚辞章句只录2篇(可信者惟九辩)。此外,文 选录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古文苑有笛 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南宋陈仁子文选补遗有微

25、咏 赋;明人所辑宋玉集又有高唐对、郢中对。合计恰有16篇。以前,在署名宋玉的传世 作品中,学者们普遍认定唯有九辩可信。近年一些学者扩大了认定范围,大体一致的意见是:除九 辩外,文选所收录的5篇也基本可信。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关于它的题义和写作目的,王逸说:“辩者,变也,谓陈道德以变 说君也。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 以述其志。”这个说法被后世学者舍弃。因为九辩、九歌等,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山海经大 荒西经记载,九辩、九歌乃是夏启得自于天上的乐曲。离骚即说:“启九辩与九 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具体解释道:“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

26、遍。 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因此,九辩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 的乐曲。再从创意看,九辩也不是“闵惜其师”,而是自悲生平之作。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 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阿谀之嫌:“赖皇天之 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然而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的精品。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 圆融的意境。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过失落,抑扬变化。这样的句法 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而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 文字美和韵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