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3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义0301.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先秦散文自从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产生文字开始,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今天所能看到的殷商、西周 的文献,除甲骨卜辞外,还有尚书、逸周书等典籍和少量的铜器铭文。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思想文化的繁荣,迎来了我国散文开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历史散文、诸子 散文纷纷面世。先秦散文繁盛的原因,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开展的多方因素。从经济方面说,春秋 尤其是春秋末年以后,农业经济快速开展,同时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兴旺,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 增强。从政治方面说,春秋以后,王朝日益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一些实 力强大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蚕食兼并,先后出现了 “春秋五霸”和“战
2、国七雄”。从文化方面说,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孔子语),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力丧失,“私学” 纷纷兴起,因而诞生了平民士人群体。经济开展,令贪婪与物欲横流;国富兵强,使掠夺和征战不止; “无耻者富,多信(言)者显(庄子盗跖)。“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 文公下),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 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以借鉴或采用。“百家争鸣” 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另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 治借鉴。上古向有著史的传统,周王朝及诸
3、侯国均置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多种官职。 今存的尚书、春秋,就记载有殷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史料。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 前动乱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于是出现了左传、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从而 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 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汉初,有今、古文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 书在汉武帝时出现,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 散亡。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
4、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 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 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 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只有少数文字比拟形象、朗畅。逸周书,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71篇,颜师古注引刘向说:“周时诰、誓、 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东晋郭璞注尔雅引用它时始称逸周书,唐人李善注文选 也沿用此称,可知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今存60篇(其中4篇残),另外11 篇唯存篇目。逸周书的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倒是
5、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 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铭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已有十分简 略的铭文,但是到周代才有较大开展。周代的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 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如散氏盘铭300余字,毛公鼎铭449字。铭文文体与尚书相像, 多为散文。但也有个别韵文,如虢季子白盘铭。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 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
6、名定分、维护 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瞥牙不同。二、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是配合春秋的编 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出13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 毂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o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 年表和汉书艺文志都说是左丘明,汉书并且说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但都语焉不详,疑点 很多,后世颇有争议。左传在哀公二十七年的最后,附有智伯被灭、韩魏赵三家分晋的简略记录,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已经进入战国。那么,左传的作者应当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熟知历史掌故 的人
7、。左传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 事视角。文学性的剪裁,是指在保证真实表达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表达的详略,使历史事 件故事化、情节化。例如宣公二年的郑败宋师获华元。再如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 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叙事跨度自哥哥郑庄公出生起,到弟弟 共叔段兵败逃亡、庄公母子和好止。左传作者仅用五百余字,就把事件的起因、开展、结局和尾声 表达得明白生动,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突出,令人难
8、忘。写起因,只表达“庄公寤生,惊 姜氏”这个饶有趣味的细节,说明了母子矛盾产生以及导致兄弟矛盾的缘由,也集中表达了母亲姜氏性 格的乖戾昏耳贵。叙开展,一方面明写弟弟共叔段肆无忌惮地进行领土和军事扩张,突出其愚蠢狂妄的性 格,另一方面穿插大臣祭仲、公子吕对事态的忧虑和焦急,暗衬庄公的貌怯懦而实阴险刻深、工于心计, 在事件的表达上也造成了悬念,增强了故事性。写正面交战,那么以三言两语就交代了战争的爆发和结局, 因为这是必须交代又不易形成情节性、无助于人物性格塑造的局部,所以用笔墨极其经济。续尾声,又 引入颖考叔的机趣和智慧,描写一个“隧而相见、母子虚假和好的富有漫画意味的余波,同时极传神 地写出庄
9、公母子性格的虚伪。作者把一个严酷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简洁生动,趣味横生,人物性格鲜 明,简直可以当做剧本来读。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表达的真实和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 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防止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 同。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表达。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北犯宋国,宋求救于 晋国;晋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楚人北扩,欲与楚作战,但是担忧齐国、秦国不予支持。于是采 取外交战略,令宋人以重赂向齐、秦求救,同时出兵进攻楚人友邦曹
10、国、卫国。并把曹、卫领土分割给 宋。齐、秦受宋赂,必然出面请求楚人停止进攻宋国;而楚国见宋人无端占有友邦土地,那么一定更要坚 决进兵。如此,齐、秦那么会因为楚人不给面子而支持晋与楚交战。左传作者注意记叙这样错综复杂 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表达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如果说纵横裨阀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从史料中容易获知,那么展现生动鲜活的战斗场面就不是作者能 亲历亲闻的了。但作者写战争场面,却一如亲历。如晋楚城濮之战。左传叙事,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果。如宣公十二年晋 楚邺之战写晋军仓促应战的混乱状态:“(楚)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晋帅)桓子不知所 为,鼓于军中
11、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面对楚军的突然进攻,晋帅 竟“不知所为”;军士争相渡河,自相攻残,砍落到船里的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再如写晋军 败退: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沉着清闲,以及晋军斗口的可笑,表现得惟妙惟肖。左传往往以 寥寥数笔描绘细节的风神,情味十分浓厚。人物言语描写的例子,如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二)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如不卑王侯、善驭战机的平 民曹刿(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机智勇敢、与敌人沉着周旋的郑商人弦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秦晋般之战),忠心耿直、性情暴躁的先轸(同上),不卑不亢、英毅不屈的知鹭
12、(成公三年知 禁对楚王问),为政贤明的郑子产(襄公三十一年郑子产相国),爱民机智的晏婴(昭公三年景 公欲更晏子之宅),阴险狠毒、狡诈虚伪的郑庄公(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残暴昏庸、沉溺 玩乐的晋灵公(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等等,都生动鲜活。左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由于它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 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那么,并对后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这规那么的主要方面,一是以言 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如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的秦 晋肴殳之战中,晋国俘获了秦国的三个将帅,晋襄公允准母亲文赢(秦穆公女)的请求,释放了三帅。
13、 晋元帅先轸大怒:“先轸怒日: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琪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以先轸的话语和一个动作,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也写出了他耿直暴躁的性格。左传运用上述写人手法,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 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开展。典型的例子如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的晋公子重耳之亡, 表达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俱备、沉稳老练、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重耳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其性格的开展变化。开始流亡时,重耳只是一个胸无大志、 贪图安逸享乐的贵公子。所以当他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妻之”,又赠送
14、他80匹马,他便想要安居下 来,无所图谋了。妻子姜氏和随从流亡的舅父子犯设计用酒灌醉他,挟持他离开齐国,他醒来后还十分 恼怒,“以戈逐子犯”。但是到了流亡的后期,经历了种种磨难的重耳已经成熟起来,当楚成王热情款 待并一再追问他返回晋国嗣位后将怎样报答楚国时,他的回答就机智沉着、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极具 外交风度。在流亡的最后一个国家秦国,重耳不计荣辱以图谋大事,向怀赢负荆请罪,赢得秦穆公的武 力援助,终于回国登上晋国国君的大位。而回国后,在对待寺人披、竖头须、介之推的事件上,无不表 现出重耳心胸开阔、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性格。总的来看,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人物的基本艺术规那么
15、,但是它的写 人还不十分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及它的体例等 等都有关系。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拟成熟,还要等到史记。(三)左传的辞令艺术春秋时期战乱频仍,诸侯国之间纵横樨阖的外交活动也十分频繁,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就成为左 传最耀眼的局部之一。如僖公十五年晋秦韩之战。再如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记展喜对齐侯: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日:“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日:“鲁人 恐乎? ”对日:“小人恐矣,君子那么否。”齐侯日:“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对日:“恃 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
16、,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齐)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 君即位,诸侯之望日: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日: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假设 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关6、楚、吴、 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 前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不是 完整系统地表达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如齐语主要写管仲辅佐齐桓公之事,晋语 重点表达晋公子重耳的经历,吴语、越语着重记载吴越争霸的史实等。它的作者,相传也是左
17、丘明。因为左传是传春秋的,二书作者又被认为是一个人,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春秋内 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首见韦昭国语解叙)。其实这种称呼并不确切,国语记 事始于西周穆王,其不传春秋甚明。至于它的作者,隋唐以后,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它与左 传不是同一个人所为。看来,与左传一样,国语的作者也不可确考,应当也是战国初期熟悉 历史掌故的史家。国语的文学价值远不及左传,整体风貌质朴平实。不过,其各篇文字风格也 不尽相同,因此也有人认为国语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三、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 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
18、前460 前220)。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土纵横碑阖的斗争及 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战国策原本“错乱相糅莒”,又有多种名 称,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已难以确考,一般认为它并非一人一时所著, 大约是战国、秦汉期间的人纂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的。就史学价值而言,战国策因其有不少“增饰 非实”之辞,似不如左传、国语更加信实可靠;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的特色。战国策多记纵横家言,“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 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 恢奇焉,不可谓非
19、行人辞命之极也”(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因此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 显著的表现特征。(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左传的行人辞令,往往是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局部,所以多注意合乎礼节和言语的优雅巧妙。 战国策多记叙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其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敷张道理, 营造气势,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游说秦惠王的 那段说辞,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西、北、南、东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分说田、 民、战车、兵士、沃野、蓄积诸项;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数君王、士民、车骑、兵法 各种有利条件。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
20、辩丽宏富。再如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齐策一)的一段: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 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 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 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踊蹋者;临淄 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 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例如触龙
21、说赵太后(赵策四),赵遭秦侵,求救于齐国,齐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 君到齐做人质,才肯出兵救助。太后不允,拒绝了许多大臣的劝谏,并宣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在此种情形下,触龙请见,太后自然心有怒气。但是见面后,触龙先以问安的家常话 开场,全不及长安君之事。接着说起自己最疼爱小儿子舒祺,想在未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让他进王 宫做卫士。这样,话题自然而然转到老人心疼孩子上来。触龙继续说,我觉得您在儿子长安君和女儿燕 后之间,更疼爱女儿。赵太后自然不会认同。谈话至此,赵太后已不知不觉进了触龙的圈套。于是,触 龙便以“父母之爱子,那么为之计深远”为纲领,忆述燕后出嫁时赵太后的
22、正确态度,以顺其心;再分说 真的爱子就应该让儿子为国建功以利于他以后即位监国的道理。这就使赵太后心悦诚服,容许送长安君 到齐国为质。触龙的这番说辞,就是抓住赵太后的心理,顺应其情,导引其理,迂曲委婉,一步步走向 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三)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之时,“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吕氏春秋遇合),策士游说必须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运用比喻和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庄辛说楚襄王。使用寓言说事,也是战国策常用的手法。如齐策三的孟尝君将入秦。战国策中这类巧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极多,仅为人熟知者,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 “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
23、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等等,寓言如“狐假虎威”、 “鹤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这些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令事 理明白如画,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的 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开展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论语多 为简短的语录,老子篇幅短仄,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 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 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
24、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开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 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拟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 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 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开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而就文学色彩 来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一、论语、老子、墨子简介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明论语并非出自一时一人
25、之手。论语中说到曾子将死,距孔子 之后已几十年,那么论语编纂成书最早也当在春秋战国之际。到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 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齐论语出自齐国学者,有22篇;鲁论语出自鲁 国学者,有20篇;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中,有21篇。后来齐论语、古论语都亡佚了, 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字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 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在不同 情形下的不同言谈举止,如说他在本乡人面前,“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唯谨尔”;上朝时,“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26、;与上大夫言,如也”;说他在国君面前,“蹑躇如 也,与与如也”;在外国宾客面前,“色勃如也,足躅如也”;进入朝廷的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如此,一个知礼守分的孔子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章,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曾皙的潇泗不羁,都在各人的言谈举止中鲜明地 表达出来。论语中像这样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还有如微子篇的长沮、桀溺、荷藤 丈人,宪问篇的荷葺人、石门阍者等,他们都是与世无争的隐者,论语不但以寥寥数语点化他 们的形象,且与孔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老子五千言,据说是老子所作。但老子究竟是谁?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至今尚有争议。
27、一 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据史记本传记载,孔子曾向他问礼;同样的说法又见 于礼记曾子问,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和知北游各篇,以 及吕氏春秋当染。看来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在先秦比拟流行。关于老子其书,梁启超 等人认为写成于战国末期,而更多学者那么论定产生于庄子之前,即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 所记,其中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一是形象化的说 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这段文字,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来
28、比喻说明虚玄抽象的道和 无的思想。二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拟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 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章)这一点较之先秦其他子书,特色更为鲜明。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但是,关于墨子 生平事迹的史料,今存极少。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汉书艺文志著录墨 子71篇,今存53篇,保存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墨子
29、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 子。墨子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墨子 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二、孟子的雄辩风采孟子(前372? 一前2897),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以及滕、鲁、宋等国,不为所用,于是“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所 多出的4篇,被称为外书。东汉赵岐注孟子,以外书为伪托而不注,此4篇遂渐亡佚。孟 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开展,所以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 “孔
30、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 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 置的机段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骰,便铺张 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上)。再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抓 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首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 以羊易
31、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 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 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孟子遂得以说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推恩”的思想。这表达了孟子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 善诱的特点。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预设必然答案而追问的方法,逼出齐宣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 法,从而指出以战争谋求称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进而洋洋洒洒,铺排纵恣,鲜明透彻地 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这又是孟子气盛恣肆特点的表达。孟子文章
32、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 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的例子更多,后汉赵岐孟子注题辞即说,孟子“长于比喻,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为喻(齐桓晋文之事章);为了说明应当学习高明的道术,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为喻(有 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 等等。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使用寓言说理的例子,如“五 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报苗助长”(公孙丑上),“齐人乞墙”(离娄下),“楚
33、人学齐语”(滕文公下),“弈秋诲弈”(告子上)等。这些寓言,本身就写得精粹生动,形 象传神。如“齐人乞墙”,不长的篇幅,却把齐人的夸口、无耻和得意洋洋揭露无余,也活画出其妻妾 怀疑、羞愧的心态和哭骂的形貌,实现了对“求富贵利达者”的辛辣挖苦,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三、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庄子(前360? 一前280?),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也就是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生活穷 苦(参见庄子之山木外物列御寇诸篇)。楚威王曾以重金迎聘他为相,被他拒绝(参 见秋水)。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
34、现在通行的庄子就是郭象注本,包括内 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那么基本是其 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借重之言”, 即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已意,但庄子引用的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幻写 意的语言,就是表情达意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因此,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实质上也都是寓言。 司马迁即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途 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闻一多曾云:
35、“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 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 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古典新义庄子)庄学的思想本身便具有浓郁的诗性,它那天 纵自然、无拘无束的神奇而智慧的表达,又与其思想形合神契。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谪、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麒的深刻思想和沉重 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一)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以寓言说理,自然就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如逍遥游,基本就是由龌鹏恢弘的南迁, 蜩、学鸠、斥$1等的嗤笑,以及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故事构成全文的。庄子中此类寓言故事
36、俯拾皆是,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伯乐治马、轮扁斫轮、西 施病心、濠梁观鱼、妻死鼓盆、疱偻承蜩、梓庆削蛮触之争、舐痔结驷都为人所熟知。这些故 事的情境和内涵,往往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故而神奇杳渺,引人入胜。庄子用众多的寓言故 事说明道理,行文中充满了故事情节,使说理足具形象性和趣味性。()奇幻瑞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谄诡的想象之上的。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 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写鲤鹏南迁,鲸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鸟而鱼;龌、鹏体形之巨大不可 拟想;它的飞行,惊天动地,气势恢弘。这样的想象,堪称奇丽、夸张而壮观。(三)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本身都形象
37、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而全篇又是由一个 个这样的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之间往往是跳跃式的承接,这就造成它结构、行文的空灵飘逸。例如 逍遥游,从鳏鹏变化而南徙,到蜩与学鸠的抢榆防而止,转到小知大知、小年大年的比拟,忽又回 溯历史等。(四)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这往往是由于庄子文章谐趣和讥刺摇曳横生。如逍遥游 中蜩与学鸠对大鹏南迁行为的不理解、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的争辩,都趣味盎然。庄子的谐趣、讥 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五)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
38、假设冰雪,淖约假设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描写神人,就其体貌、饮食、行止略加点染,便呈现出神人冰心玉 壶般纯洁清洁的境界和飘飘仙风。庄子中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一般都是以“写意”笔法出之。不过,庄子也很擅长细腻逼 真的“工笔”。四、荀子和韩非子荀子(前330? 一前230?),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据史记本 传,他曾游学于齐稷下,“三为祭酒”;后适楚依春申君,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遂废居家中,著 书而后卒。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那么 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
39、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而传下来的。汉书艺文志 著录孙卿子(即荀子)33篇,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散文开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而从文学的观点看,荀 子的价值不是很大,有两点可注意:第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例如劝学,前半篇几乎 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组成。荀子中寓言极少,大都极简短,类于比喻。这是它与其他诸子散文不同的地方。第二,创作赋和诗。荀子赋篇存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作和傥诗二章。汉书艺 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可知汉代人即把荀、屈当做赋的始祖。 但屈原并不以“赋”名篇,以“赋”名篇
40、的,在先秦只有荀子。荀子五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 无诗样的体式,文学价值不高。除了以四言为主、铿锵叶韵的句式外,就基本没有文学特色可言了。但是,荀子的赋篇,在赋 的开展史上,确有其影响和贡献。西汉的一些咏物言理小赋跟它就很相像,它的问答形式也为汉代赋家 普遍采用。荀子的诡诗二章,大抵是整齐合韵的四言体,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荀子中还有成 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通俗形式,宣传其政治观念。虽然明白流畅,但缺乏情感,质木无文。韩非(前280? 一前233),战国末韩国公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 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著书十余万言,秦始皇看到五蠹、孤愤, 慨叹“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遂急起攻韩。韩王派韩非使秦,但因李斯、姚贾的妒忌谗害,韩 非死于秦狱中。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今存。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 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在先秦说理文中自成一格。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说明思想。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先讲一个(或不止一个)故事,之后摆出寓意,比拟明切。但 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拟单调。较之庄子 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