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645601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古诗赏析专练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注释孟浩然(689- -约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这浪不羁的惬意。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清响:极微细的声响。故人:指辛大。是孟浩然的同乡,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劳梦想:苦于想念。劳:苦于。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A.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忽”“渐”两字,一快一慢,意蕴

2、丰富,耐人寻味。B.从用字来看,三四两句中的“散”“闲 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C.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嵌进钟子期、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知音关系。D.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诗歌的主题。E.从情感表达来看,本诗借夏夜南亭乘凉的愉悦清爽闲适,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4分) 1.BE【解析】B项“散”闲”两字既是诗人的动作和身体状态,又是诗人的心境写照。E项抒 发的感情主要是对朋友辛大的怀念之情。2.送”是送来的意思;“滴”是滴落

3、、滴下的意思。(1分)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 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1分)多角度描写景色,嗅觉方面,“送”字化无 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悠远;听觉方面,“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 脆微细的声响(1分)表现了诗人在清幽之境中安然闲适的心境,又暗示诗人内心隐隐的 寂寥之感。(1分)(从以动衬静、拟人等手法来赏析,言之成理也可。)寒食江畔白居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注释】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江,即江州。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4、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取次:亦作取此,随意,任意。下邽(gu):地名,是诗人的家乡。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诗歌题目往往隐藏着一些作品信息。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于春天,从而可以判断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本诗从多种角度来写景,如首联写“草”“沙”“水”“云”等意象,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江州春天景色怡人,勾起诗人对长安的思念。C. “莺”是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颈联中描写“莺”声清脆,诗人高兴地站在树下倾听,之后骑着自己的马儿在江

5、边随意行走。D. 虚实结合是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尾联写诗人由眼前所见盛开的紫桐花,想象明日清明家人一起团聚的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E. 本诗题为“寒食江畔”,却不写寒食,甚至也不写江畔,而是写“忆”,由眼前景物勾起的回忆,写“忆”,又不写所忆内容,而主要写“忆人”之情态,将所忆内容完全隐去。2. 诗歌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 (4分)D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项,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并非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项,“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错误,应是“采用嗅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C项,“莺”声并没有让诗人

6、高兴,反而唤起他被贬的失落。DE两项理解正确。2. (4分)首联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青草的香气、和暖的沙滩、如镜的水面和晴空的云朵,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忽而笔锋一转,写这使诗人回忆起了在帝京的日子。前后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失落的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帝京的怀念。(景象描写2分,情感表达2分,共4分)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树杪(mio):树梢。橦(tng)布

7、:用橦花(木棉)织成的布。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成绩斐然。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古诗常从多种角度来表现景象,比如本诗实写“万壑、大树、千山、杜鹃”等景物,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B. 从画面描写看,蜀地具有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其先描绘出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写出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异景。C. 从政事民情看,妇女们非常勤劳地织着橦布,巴人们在争相耕种芋田,既表现出了蜀地物产的丰富,也写出了当地人民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D. 从行文特色看,全诗刚开始描写出山林奇胜,是写景;接着描述蜀中风情,是叙事

8、;最后描写做官行事,是抒情。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E. 从情感表现上来看,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赞美了蜀地环境的优美,风土民情的淳朴,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在梓州翻新教化,大展宏图的劝勉之情。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1. (4分)BD【解析】A项,诗人大胆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是虚写。C项,写出了蜀地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常常诉讼争田的情景,并非安居乐业。E项,作者对诗中景物、事物的描写以及对友人的劝勉都属于直接抒情方式,并非间接抒情。故选BD项。2. (4分)尾联运用了文翁的典故,诗人希望友人李使君到蜀地后能够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表达了诗人期望友人

9、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以及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写作角度明晰,赏析正确给4分,无写作角度酌情给13分,赏析错误不给分)晚行口号杜甫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啊。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注释】南明梁人。江总传记载,梁太清三年台城沦陷,江总年三十一,自此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陈天嘉四年还朝,江总年四十五,1.下列对这首诗取理解或者赏析不正确的两项实( )(4分)A诗歌首联写三川尚远,已是傍晚,回家的路还是那么漫长。眼前是重叠的山峦遮挡,既写路程遥远,也点题晚行。B诗歌前两联可晚行之景,后两联写晚行有感,颔联落雁、塞水、饥乌、戍楼等意象,写出景物凄凉之状,与自己

10、归家的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歌颈须联“丧乱儿时休”一句,写出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与“自经丧乱少确配。长夜沾湿何由彻”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尾联信用采朝工总流离在外多年,回家后尚且一头黑发的典故。侧面写出作者与其遭遇相似。回到家时依旧头黑发,E杜甫在艺术上, 尤长于律语;风格以沉移为主酒店精场,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此诗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色。2.诗歌颔联“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赏析。(4分) 1、BD(B、自己归家的喜悦不对 D、江总回家尚且一头黑发,可见作者并非如此)2、寓情于景(手法1分,答对任意两个即可得1分)落雁浮于寒水

11、之上,饥饿的乌鸦栖息在戍楼之上(翻译1分),描绘出一幅凄苦惨淡的画面,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氛围1分)。表达作者归家途中的孤独,落寞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丧乱中百姓的深深同情。(情感1分)。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开府:指北周的庾信。下句的鲍参军”指南朝的鲍照,二人为南北朝著名诗人。渭北:渭水北岸,借指唐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当时李白在此。论文:指论诗。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下句是上句的说明,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愤世嫉俗、离群索居

12、。 “也”“然”两个助词,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B.颔联用庾信、鲍照的文才反衬李白作品的清新俊逸,从这坦荡真率的赞语中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也体现了他和李白之间诚挚的友谊。C.诗歌前两联从成就地位、气质个性、作品风格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其诗其人,赞诗的目的是写人,这便为后文抒情做好了铺垫。D.尾联“何时”一词表明了对相聚的热切期待,而“重与”是说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 不得相见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E.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又由人回到诗,自始至终贯穿着文题 中的“忆字,勾连衔接,极其自然。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请

13、具体分析。(4分) 1.AB2.长安的树木枝丫吐绿,春意盎然,作者看着眼前之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暮云纷纷。 (1分)一方面,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另一方面,作者思念友人李白,便想象李白也在 思念自己,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突显了对故人真诚的牵挂。(1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14、诗题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人点。从本诗歌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赠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别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B.从艺术手法来看,中间两联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巫峡啼猿”“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衡阳归雁”“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C.意象传达出情感。送别友人,诗人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本诗便借“雁”这个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雁”表达的感情一样。D.从情感表达看,全诗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峡中和长沙冷清苍凉的环境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E.全诗构思巧妙。虽同送

15、两人,且贬谪之地不在一处,但高适处理得极为自然。首联总写送别,中间两联双双分写,结构严密,情感交织。尾联与首联照应,表达情谊,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4分) 1. AE(B.“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C. 表达的感情不- -样。D.首联与尾联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2.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一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淡

16、、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为友人鸣不平,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每点2分,任写两点,给出分析,即可得满分。)蜀先主庙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漂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释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多次被贬,此诗请写于夔州任上。五铢钱:汉武帝时货币,被王莽废止,光武帝时恢复,此处代指刘汉帝业。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1.下面对本诗

17、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首诗是凭吊古迹的脉史诗,诗人临先主庙感怀,总结蜀汉灭亡教训,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B.“天地”“千秋”囊括宇宙、贯穿古今。意境雄阔,“尚”写出了刘备的英雄气概万古长存,C.颔联运用对仗和用典,写出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借钱币之说写刘备思念先贤,暗喻他意图兴复汉室基业的雄心壮志。D.“得相能开国”中的“相”指诸葛亮,海诗人称赞刘备善于用人,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E.此诗多处用典,语言富于雕琢,艰深晦涩,是为了委婉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喻之意。2.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使用精妙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1.答案:B D解折】A.本诗意在

18、赞美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C.刘备并没有沉湎过去,而是意图振兴汉室。E.本诗语言自然朴实,用典不落痕迹。2.答案:此诗将刘备长于任贤、开创英雄业绩和他短于教子、最终功业未成相对比(4分),表达了对刘备英雄功业的称赞(1分),对其事业未竟、嗣子不孝的碗惜(1分)。借古讽今,讽刺了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导致了国势日益衰颓(1分)。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释】钱穆:名鹤,又称钱四。元佑六年春,钱穆被贬赴任途

19、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古井:枯井。古时形容人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所动。筠:竹。尊:通“樽”,酒杯。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指送别宴会上歌姬的眉毛。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的格调,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B.词的上片主要叙事,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年来,钱穆四处奔走、浪迹天涯。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更欢,犹如眷春日之温暖。C.词的下

20、片由议论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朦胧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悲伤凄惨的心情。D.“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转为旷达、豪迈,表面是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姬用不着为配合离愁别恨而故作哀怨,实则劝勉友人不要因为贬谪而忧伤、不要因为分别而惆怅。E.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收束,苏轼设身处地:既然你我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呢?词人用友人的处境作衬,将词人自己的命途坎坷、漂泊无功的感慨,写的是深沉细膩、动人心弦。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答案】(1)CE(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朋友钱穆虽遭贬谪,但内心波澜不惊、保持耿直名节的豁

21、达,也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解析】C“悲伤凄惨的心情”解读不当。下片写月夜与友人分别,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旷之思。作者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寄妙理于豪放之外。E“词人自己的命途坎坷、漂泊无功的感慨”无中生有。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表达的是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故选CE。(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钱穆的内心比喻成枯井,将钱穆的气节比喻成有节的竹子,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朋友钱穆虽遭贬谪,但内心波澜不惊、保持

22、耿直名节的豁达。同时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也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注释】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系缆:代指停泊某地。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簌簌无风花自堕”,自堕”二字写出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23、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二者皆为下文写老朋友远行作铺垫。C.“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不复望见,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暗示友人之间情谊的深厚。D.本词上片主写暮春之景,微露惜别之情;下片写送别,兼写对再受重用的渴望。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参考答案】1,A;2,想象(设想、虚写,从对面落笔)朋友行舟今夜泊处情景,渔村冷落,独对孤灯,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牵挂;用典故;巧用回文,既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又希望朝廷能够将他们召

24、回,再予以重用。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注释春山:一作“春来”。掬(j) :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鸣钟:一作“钟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1.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这首绝句的诗题可知,诗人描写的是春夜山中赏月的情景,“ 春山”富有山水诗的特色,隐含诗人归隐山林,向往隐居之意。B.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忘归”二字体现了诗人

25、的懊恼与无奈。C.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D.全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情景,笔墨华丽浓重,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语言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2.颔联写景写人,物我交融。请结合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1,C。 A中“隐含诗人归隐山林,向往隐居之意”有误,本诗表达的诗人纵情山水的愉悦之情。B中“体现了诗人的懊恼与无奈”有误。D中“笔墨华丽浓重”有误,应为“清幽淡远”。2,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

26、。掬,双手捧,捧起泉水,泉水映见月影,好像明月也在自己的手里一样,写出了泉水的清澈;弄,摆弄,摆弄满枝繁花,花香自然也就沾满衣衫,道尽了山花香气的馥郁;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俱到,既见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示出诗人的童心不泯与逸兴悠长。再次,此句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融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牡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

27、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天王夫差, 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明繁华已为陈迹。B.尾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

28、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入明朗的心境。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 极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请就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4 分) 1.C【解析】“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错,景是明丽健爽的,心境是惆怅低回的。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出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感慨自己与他无缘相

29、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2.颈联:颈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皆可)【1分】,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描画面1分】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氛围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多变、世事变迁的感慨【1分】点绛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1.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

30、的一项是( )(2分)A.“雨恨云愁”一句,总领上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心头郁积的深沉愁闷之情。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选取“渔村”“孤烟”等意象描绘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C.下片首句“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一句紧承上片结尾写景之句,视角由高而低,转写空中。D.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2. 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D 2, 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客居异乡的孤

31、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每点计 2 分,答对2点记4分满分。)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玉骢:良马。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B

3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写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嚣和生机。2. 试分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中“弥弥”“隐隐”的表达效果。(4分) 1BD2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

33、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解析】1试题分析: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E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从遣词造句上分析“叠词”和“对仗”,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借景抒情”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等。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34、闲看儿童捉柳花。【注释】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B D)(4 分)A.两首诗歌的体裁都是七绝,并且从诗文内容上来说,两首诗歌都选取了植物类和动物类意象来描绘夏日景象,两位诗人把所见所闻写得意趣十足。(第二首诗歌没有选取动物类意象;两首诗都没有写到“所闻”)B.第一首诗中,“槐影沉沉雨势来”一句虽未直接写明夏雨滂沱之势,但静中寓动,风雨欲来,槐树影子显得更为深沉,于静态的描写中自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深深的压力感。C.晋陶渊明辞官后有诗云:“心远地自偏”,第一首诗中亦有“地偏”二字,由此可见,两位诗人虽时空相隔,但境遇相似,心境一致。(

35、心境不一致:陶渊明表现的是闲适自得的情绪;司马光表现的是压抑愁苦之情。)D.第二首诗,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首句中一“软”字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时的形态,也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E第二首诗的后二句点明夏日昼长,诗人百无聊赖。“无情思”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在午后休息时无端被儿童嬉闹声吵醒后怀怒未发,无精打采的情态。(“百无聊赖、怀怒未发、无精打采” 表述错误)2.两首诗歌同为描写夏日闲居生活,同为寓情于景的抒怀之作,但在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上却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 分)参考答案:夏日西斋书事选择了榴花、槐影、小院、鸟迹、苍苔等意象(1 分),描写榴花未全开,夏雨将至

36、,槐影沉沉,小院偏僻,鸟迹满庭的景象,含蓄表达了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压抑苦闷之情。(1 分)闲居初夏午睡起选择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1 分),全诗紧扣一“闲”字,将诗人闲居乡村,心情愉悦,内心恬静闲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 分)湖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湖:指杭州西湖。人意:游人的心情。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第一、二句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西湖的景色。B.诗歌运用了“花”“莺”“草”“白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

37、然的西湖早春图。C.诗歌最后一句转而写“夕阳”,意境由前面的清新欢快转为萧瑟凄凉,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转变。D.这是一首田园诗,全诗借景抒情,含蓄、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游玩的愉快心情。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试分析“乱”字的妙处。(4分)1.A2.“乱”本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诗歌却借用“乱”字写出在开满了红花的树上,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的景象。“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鸟鸣声的此起彼伏,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烘托出生机盎然的气氛,抒发了诗人为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

38、愁白蘋。【注】五湖:说法很多,这里指太湖。汀州:水中平地。白蘋:水草名,花白色。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一二句写到诗人的朋友王十一已经乘船远去,小船行驶在宽阔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挥手,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B.第三句“飞鸟没何处”只是虚写,诗中“飞鸟”隐喻诗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心和担忧。C.诗歌最后,诗人从恍惚的思绪回到送别的现场。七八句写到诗人对着站在汀州之上的友人和白蘋出神,心中有无限愁绪。D.诗人从挥手相别、友人要去的地方和将有的经历着笔,把飞鸟、青山、江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调动了眼前所见之

39、物,为送别增悲,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E.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其表现手法不落俗套,十分新颖。2.“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请你要赏析此联。(4分)1.BC 2.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诗人看到朋友的一叶风帆沿江南而去,渐行渐远;又想象友人到达太湖后,在夕阳下欣赏太湖明媚的春景;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

40、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萧瑟凄凉,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悲凉的基调。B.中间四句运用对偶,是诗人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C.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D.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诗人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的隐忧。E.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1.AC(评分标准:4分,每一项2分。A项,应该是“景象开阔宏大”,且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