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30444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2年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XX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XX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

2、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

3、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社会实践在假期完成,社区服务由年级组在期中考试后组织完成。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学校要将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进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的目标

5、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学校要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大力宣传、明确倡导课程的核心价值,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 4.多层次建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

6、,在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工作。 (二)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

7、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体现地方特点,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

8、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1.研究性学习 (1)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其中高 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规范)的指导,

9、然后在些基础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高二则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高三则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

10、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部分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

11、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课程内容的确定 1.研究性学习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

12、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课程的准备。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动员,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课题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活动的落实。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

13、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若干个实际情境,完成若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

14、行为不太容易体现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项目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若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

15、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4)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生活性。

16、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的过程,体

17、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开放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调整所要研究的问题。 (5)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另外要注意选择和利用

18、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个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研究内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逻辑,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对学生在三年当中的发展产生高效率的影响,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

19、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的体系,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

20、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社会各行各

21、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特色

22、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学生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才能。因此,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是集

23、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三是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1.研究性学习 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中,基于课题组的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小组形成的范围。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

24、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形式。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管理协调存在困难的学校来说,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的方式。 确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级建立小组,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合作小组。网络渠道的畅通对于合作范围的扩大具有很直接的意义。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做适当调整。 小组人员的数量。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每组46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不确定具体的

25、标准。比如,可以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个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调整。 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工。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减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务偏差。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种。学校统一活动;班级活动

26、;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不论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并能得到课时保证。 3.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 学生个人在假期当中进行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六)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可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

27、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1.研究性学习 (1)教师的组织和安排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几种组织教师的参考方案: 导师负责。一名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有的指导、管理工作,一个教师可同时承担2至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专业分工。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担任三类不同的角色:指导教师、协管教师、学术顾问。指导教师每班一名,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协管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项协调工作。各小组聘请的学术顾问在学生需要的时

28、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和专业指导、咨询。 教师包班。每班分配34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组织教师时,学校一般要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和教师的指导意向、任教学科、现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统一安排。 (2)教师的指导工作 准备阶段的指导。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出发,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设计、资料查阅、调查访谈、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导过程变成一种传授、灌输的过程。 选择课题的指导。在选题阶段,可以从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为他们创

29、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设计方案的指导。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致的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小组内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和资源的利用、对结果的预期和处理等。 活动过程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奇心理、进行榜样示范等手段,增强和维持他们的信心与耐心;在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

30、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拓宽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 信息加工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搜集到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交流汇报的指导。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的情况进行交流反思:可以采用集体汇报的形式、师生讨论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在每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记录研究过程、撰写研究体会,并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建档、研究资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

31、区服务中的教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 协调关系。帮助学生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开阔思路。启发或者帮助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保障安全。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七)活动的流程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从具体的实践情况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 (1)合作选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背景材料、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老

32、师审定后再由学生确定选题。 (2)小组分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各人的角色和任务。 (3)制定方案。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撰写研究方案。(4)实施方案。研究的过程由若干活动组成,每次活动的步骤大致包括:回顾反思上次活动,调整计划和方法制定本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的准备开展研究,详细地记录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整理信息写出本次活动的小结和体会。 (5)总结。开展总结活动的一般步骤包括。课题组中各小组分头汇总每次活动获得的信息组内交流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各小组汇总研究报告。 (6)汇报交流。由学校或年级组、班级组织课题组间的交流、汇报、答辩、成果展示、师生研讨等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

33、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可参照研究性学习安排活动流程,但是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要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 (八)过程的管理 1.研究性学习 (1)分级管理,发挥组织职能 校长。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安排教师,关注过程,协调安排重大活动。 课程领导小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召开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例会,定期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或年级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时开发设计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并负责日常的检查、指导工作。 (2)详细记录,运用档案袋管理 各校可设计面向学生个体和面向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信息分析表

34、、师生互评表等,以便记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环节、阶段体会和成果等。要向老师、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录要求。 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检查、他人证明、小组反思总结等方面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调控。 (3)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学生的校内活动教师负责监控。开展校外活动时,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提出集体外出研究的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则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担任监护职责。校外研究活动结束后要向批准部门回复。一般情况下,校外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个人活动。 (4)强化考核,师生同步管理 在落实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对教师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自

35、身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教师所指导的课题数目、参与指导的活动次数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师工作量;把教师的指导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管理可参照研究性学习进行 (九)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关注活动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既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评价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

36、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当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两方面。学

37、生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 (1)对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是不是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2)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包括现代信息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的水平。 个性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如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公民素养等。科学素养的发展。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

38、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提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对研究结果有特别贡献等。 活动的收获和成果。可以是论文或结题报告,也可以是实物,如作品、项目设计等)。 3.成绩的评定 (1)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 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约2

39、70个课时,15个学分。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社会实践 学生如果在一学年中有一周时间(即36课时)用于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共可获得6个学分。为更好地认定学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认定并给予学分。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区服务 完成社区服务

40、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2)成绩等级 每学期(或学年)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平时活动中的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以及终结评价,用等级方式为所有学生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绩,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并列记录于成绩册、学籍卡上,作为其学习档案材料。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

41、导,保证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的课程管理意识,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创设环境,加大投入,开发资源,分类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设和健康发展。 (二)加强宣传,稳步推进 各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动员师生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三)强化教育资源建设 学校应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专用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

42、开辟电子阅览、多媒体视听、非常规实验室和学校网站等现代学习、实验渠道。要发挥社区各类教育场馆的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善于挖掘区域内环境、文化、科技与产业资源,以及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的人才资源。提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四)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 学校要在经费、时间和人员上保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参加各级研修,提高研修层次。应确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研组或其他形式的业务组织,定

43、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学有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教师应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一道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五)严格管理,表彰先进 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将诚信守纪,团结互助,安全防范,保证效果等作为明确要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管理,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考核、晋级、评先等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内容总结(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XX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XX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特制定本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