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ding).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无相生(ding).ppt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有无相生,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各类文言知识。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标准像,老子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
2、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老
3、百姓为了某一项追求,不再怕死了,那么统治者用剥夺其生命的方式来威吓人民,将没有作用了。寓意为政者要用合适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不能总是以刑罚恐吓百姓,而要以真正让百姓爱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
4、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
5、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
6、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
7、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还有一种说法: 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ji毗p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 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
8、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朗读第1、2、3、4、5、6、7则梳理内容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斯恶已 自矜者不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音声相和三十辐,共一毂,注音,jn,zhng,pn,li,h,f g,埏埴黏土,凿户牖,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余食赘形,有道者不处,shn zh,yu,qing,qing,zhu,ch,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就,知道丑,对照,比较,充满,h应和,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
9、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视互相补充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启发: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
10、(即谈“无”的功用)的道理。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共同占有,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用来插车轴,有,只有,指中间空的地方,用水和土,黏土,以,来/为,制作,窗户,把作为,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
11、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w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着脚跟,身上的肉瘤,跨步走,通“现”,表现,以为是,自我夸耀,自以为贤能,得到敬重,如果,存问,询问,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
12、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的境地。,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聪明,通“妄”,荒谬,圣明,实行,qing尽力,竭力,刚强,名词,地方、位置,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
13、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 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尽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自己位置的人能长久,死得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汉书高祖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
14、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就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注释,意动用法,把当作有作为,意动用法,把当作事业,意动用法,把当作有味,意动用法,把当作大,意动用法,把当作多,形作名,容易的事,反复考虑,从,介词,用,形作名,大事,形作名,细小的地方,开始,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道家指无为而治,使动用法,使减少,意动
15、用法,把看得容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 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 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
16、就了自己的伟大。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无为的态度,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重视困难,谨慎行事,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征兆,迹象,通“判”分离
17、,从,散失,通“蔂”,盛土的工具,几j成,快要成功,使动用法,使失败,形作动,慎重对待,【译文】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18、有,治之于未乱” 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祸患起于细微之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总之,做事要有预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慎终如始,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祸患起于细微之处-
19、,做事要善始善终-,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僵硬,同类,形作名,柔弱的人或力量,形作名,强大的人或力量,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即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被动用法,被折,被动用法,被灭,生存之道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
20、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总结选文思想:第1、2章:认识世界 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第3、4章:认识自己 不自以为是,贵有自知之明。第5、6章:认识人生 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善始善终,有预见性。第7章:生存之道 以柔克刚。,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谁的观点更正确?,作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
21、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2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限。【示例1】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才能天长地久。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仍需柔弱不争。【示例2】赞同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亦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经历了中国多少古仁人君子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