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德育专项复习题练习题带答案解析测试题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德育专项复习题练习题带答案解析测试题题库.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项智能练习(小学德育)1.单选题学校在抗战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抗日老战士等活动,这些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 )。A教学活动B少先队活动C情境陶冶D课外与校外活动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主要有:(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
2、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其中,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属于课外、校外活动。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46题统计正确率63%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2.单选题教师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一教育过程遵循的德育原则是()。A疏导原则B启发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导向原则正确答案是: A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原则的识记情
3、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故A项正确。B项:启发性原则属于教学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导向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小学德育学校与班级管
4、理来源201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18题统计正确率54.6%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3.单选题“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列哪个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学生相结合的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从他人的行为中认识他。“视其所以”是考察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是考察行为的途径;“察其所安”则
5、是观察其平时的所作所为。这三步,一步一步地对人进行全面和完整的考察,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D项正确。A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尊重学生与严格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处理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104题统
6、计正确率57%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4.单选题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正确答案是: 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疏导原则的概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B项正确。A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
7、得到更好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109题统计正确率81.7%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A笔记添加笔记5.单选题小学教师经常采用贴小红花,贴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为班级做好事。这种教育方法是( )。A奖惩评价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正确答案是: A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德育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1)说服教育法;
8、(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奖惩评价法;(6)道德修养法。其中,奖惩评价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题干中,教师经常采用贴小红花、贴小红旗等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为班级做好事,这种教育方法属于奖惩评价法。A项正确。B项: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
9、陶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3题统计正确率73.3%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6.单选题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正确答案是:
10、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两个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遵纪守法两个阶段,此时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普遍伦理两个阶段。在寻求认可阶段,儿童的价值判断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属于习俗水平。故B项正确。A、C、D三项
11、均为混淆选项。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小学德育来源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19题统计正确率46%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A笔记添加笔记7.单选题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但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正确答案是: 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的识记情况。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的学生由于天冷而频频迟到,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
12、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题干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内心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题干中体现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意志力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题干中这名学生下决心改掉坏习惯,说明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小学德育来源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3、(小学)题第18题统计正确率91.7%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8.单选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和鉴别情况。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等来教育感染学生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为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因其甜美的果实与花香仍吸引许多人到树下,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来。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在德育中与此一致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故D项正确。A项: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
14、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或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小学德育来源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13题统计正确率58.7%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9.单选题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静的学生也往往会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是( )。A
15、服从B模仿C从众D顺从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从众。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从众。题干中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静的学生也往往会参与其中,说明其在群体压力下文静的学生也会做出行为上的改变。C项正确。A项: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不是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与题干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源
16、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考生回忆版)第10题统计正确率92.1%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10.单选题在班会上,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讨论“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游戏的认识。该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品德修养指导法C陶冶教育法D说服教育法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方式:(1)语言说服:是指用文字语言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2)事实说服:是指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
17、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等。题干老师用讨论法起到说服的目的。D项正确。A项:榜样示范法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品德修养指导法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陶冶教育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67题统计正确率79.3%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11.单选题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意
18、志不强C道德认识不足D道德自律不够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识记情况。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好心办了坏事”就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做的事却成了坏事,他自己不知道做的这个事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认识上和判断力上的问题,认识不到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才导致好心办坏事。故C项正确。A项: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好心”是情感深,而非道德情感
19、不深,排除。B项: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没有体现出道德意志,排除。D项:人的品德发展中不包括道德自律,且题干中没有提到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3题统计正确率86.6%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12.单选题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
20、”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积极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惯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C项正确。A项: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的内在动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21、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63题统计正确率69.8%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13.单选题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A权威阶段B公正阶段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正确答案是: A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依此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阶段发展到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
22、阶段,也就是从他律到自律阶段。题干中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属于他律阶段也就是权威阶段(5-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A项正确。B项:公正阶段(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倾向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惩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可逆性阶段又称自律道德阶段(9-11岁)。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23、自我中心阶段也就是前道德阶段(2-5岁)。该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于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来源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11题统计正确率74.8%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14.单选题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A马斯洛B皮亚杰C柯尔伯格D罗森塔尔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24、最典型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互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C项正确。A项: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7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
25、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罗森塔尔提出了罗森塔尔效应,即当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期待值很高时,这个学生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达到预期效果。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来源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5题统计正确率48.7%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15.单选题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里,动力是( )。A知B情C意D行正确答案是: 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
26、构成。其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里,动力是“情”。B项正确。A项:“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72题统计正确率56.5%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16.单选题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信念正
27、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个体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总是管不住自己,属于道德意志薄弱,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其道德意志。C项正确。A项: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
28、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信念不属于个体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3题统计正确率89.4%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A笔记添加笔记17.单选题小林有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苹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着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候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道德行为教育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
29、基本规律的识记情况。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目中小林“忍不住”说明其道德意志薄弱。C项正确。A项: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小林“也知道不对”说明其道德认识没有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题目中没有体现道德情感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
30、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小林的问题在于道德意志而不在于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3题统计正确率84.9%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18.单选题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品德中,姜老师除了让学生观看视频讲明道理外,还制定了值日生制度,规定每日的值日生负责教室的卫生,这说明,姜老师运用了( )的原则。A导向性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德
31、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题干中姜老师不仅通过视频讲解道理,还通过相应的制度去约束学生行为,说明姜老师运用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项正确。A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
32、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103题统计正确率66.9%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19.单选题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B少先队活动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D班主任工作正确答案是: C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
33、)班会、校会、周会和晨会;(6)班主任工作。其中,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品德。C项正确。A项: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少先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并不是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与
34、题干不符,排除。D项: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4题统计正确率81.2%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A笔记添加笔记20.单选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A道德知识的传授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信念的培养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正确答案是: 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重点的理解。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
35、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国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是: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观的基础教育。其中,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B项正确。A、C、D三项: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信念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均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小学德育来源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5题统计正确率60.3%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21.单选题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36、。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正确答案是: B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对皮亚杰关于个体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的理解和识记情况。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和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故B项正确。A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埃里克森
37、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其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来源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11题统计正确率65.1%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
38、添加笔记22.单选题三(1)班现在“每月一星”评比活动中,将本月乐于助人的同学的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实践指导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张贴光荣榜是用奖励肯定的方式塑造学生道德水平,属于品德评价法。故D项正确。A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实践指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
39、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其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学习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视频会员专享会员专享,观看解析视频请开通会员立即开通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201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第7题统计正确率69.4%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C笔记添加笔记23.单选题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属于(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正确答案是: A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我国德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
40、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其中自我教育法也称个人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几个因素。“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就是让学生在座右铭的激励下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向自己提出任务,从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属于自我教育法。A项正确。B项: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与题干不
41、符,排除。C项:实际锻炼法又称道德体验法,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65题统计正确率66.1%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D笔记添加笔记24.单选题在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发展是( )。A稳定的B不稳定的C平衡的D不平衡的正确答案是: D收起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
42、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即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他们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
43、意、行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德育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来源小学德育模拟题2第43题统计正确率39.9%答题时间0秒易错项B笔记添加笔记25.单选题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践锻炼正确答案是: A收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44、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其中,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说服法和事实说服法。题干中,小芳从思想上认为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而且多次受批评仍然不改正,所以首先要通过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从其思想意识入手进行指导,使小芳明辨是非,真正认识到遵守纪律和好好学习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帮助小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A项正确。B项: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接受磨炼和考验,从而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