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卷第 1页,共 7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题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15 小题)小题)1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标志着官僚体制已经完全成熟C有利于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极端加强2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
2、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B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充分D南方的赋税来源依赖商业3据成书于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玻璃碗、赤玉后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在北朝一些世家大族的墓中也出土了西方造型的金银器皿,如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土的银高足杯(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北朝时期()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B中西方存在经济交流C官员的生活奢靡D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多样试卷第 2页,共
3、 7页4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5下表所示为清代江南贡生的社会成分,据表可知,清代江南地区()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功名或相应官职直系三代仅出低级功名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但生活于城市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家庭背景不详来自城市/市镇/农村578346(60)200(34.6)10(1.7)10(1.7)6(1)6(1)城市 359/市镇141/农村 48/(30 人不详)A阶层固化倾向显著
4、B农民入仕受到限制C察举机制注重公平D城乡经济差距较大6南朝宋书记载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存积于田亩)户不夜扁(上门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以上史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交融加强ABCD7孝文帝迁都洛阳那年开始开凿我国佛教石窟,少林寺(如下图)即是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试卷第 3页,共 7页A孝文帝个人只信仰佛教B孝文帝特别喜欢汉族文化C佛教在当时占主流地位D孝文帝利用宗教加强统治8河南卫视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5、的大火,彰显了盛唐文化的繁荣,反映出大国文化的自信。从这支舞蹈中我们不难看出胡风的盛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风盛行的现象主要反映()A文明交汇B国力强盛C交通便利D中外交融9战国时期的赵国“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素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体现在()A源于争霸需要B侧重移风易俗C完成政权汉化D实现富国强兵10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B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D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11察
6、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12三国魏明帝曾向屠肆(屠宰场)征收“牛肉小赋”,以增国库。北魏时肉类买卖兴盛,以致有的官员“前劳赐,有余肉百斤,卖之”(赏赐所得的肉自己吃不完就拿出去卖),肉食买卖是司空见惯之事。造成当时试卷第 4页,共 7页北方肉类
7、市场繁盛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移促进区域的开发B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C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D汉族饮食习惯发生巨变1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 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 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 32 人,杨、杜二姓各占 11 人,卢氏、郑氏分别占 10 人和 8 人。这反映出当()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员选拔C察举制依然是选官的主要方式D门阀士族仍然有较大影响力14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A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
8、权B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C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D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15魏晋南北朝时,寺院一方面有免税免役特权,另一方面又得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赏赐或捐施,包括金银财货、绵绢丝絮、土地山川林泽等。出现“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公私田宅,多为僧有”的状况,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A土地兼并盛行B儒家信仰体系已趋于崩塌C中央集权弱化D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受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5 5 小题)小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
9、,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试卷第 5页,共 7页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10、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
11、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
12、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试卷第 6页,共 7页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何芳川主编中外文
13、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列举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日本的具体史实。19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材料二材料三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
14、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2)分别指出材料二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哪一类型?(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的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试卷第 7页,共 7页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
15、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新唐书选举志(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答案第 1页,共 2页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2A3B4B5A6A7D8A9B10C11C12C13D14D15D16(1)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推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周礼治国,减少了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2
16、)三省六部制确立,强化君权的同时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代沿用;科举制持续发展,门阀逐渐消亡,为此后数百年的平民社会奠基(或答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从韩愈开始提倡儒学复兴,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开先河。(不能只叙述变化,不阐释其影响)17(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影响:与汉族交融为一体;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
17、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18(1)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原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答案第 2页,共 2页(2)政治: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经济:学习唐朝的“租庸调”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简单的税收办法,农民只需向天皇缴纳田租和服从劳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思想: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言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19(1)认识:诸子百家既互相争鸣;也互相吸收;在互补并趋于完善。(3 选 2)(2)甲骨文
18、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史记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3)观点:“汉化”政策是北魏衰落的原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与继承,言之有理即可)20(1)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由中央政府主导;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铨选程序严格;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铨选程序不同;拟任官职注意征求选人意见。(任答 3 点)(2)积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有利于加强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 2 点)消极:铨选主体权力太大,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