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 灯笼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 灯笼 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 4 灯灯 笼笼1.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思。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 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 4 课预习卡一、一、诗词导入诗词导入灯笼,以她的绚丽照亮游子漂泊的路,以她的微热温暖孤行者落寞的魂,以她高踞静默的姿态注视着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灯笼的诗句,例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释义:帝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昼,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释义:灯光绚丽的色彩远远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地
2、点缀着天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释义: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灯光将花市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唐王十五夜观灯释义:时间急促仅仅有元宵夜这一天,一眼望去灯笼连在一起像火树一样。师: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板书文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用古诗词,将学生引入对本课话题“灯笼”的美好期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课堂的文化气息。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二、
3、自读感知,梳理情节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字词清单”栏目)2.速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划分层次结构设问 1: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生分小组展开交流)预设预设村中犬吠;看戏的景象;挑灯笼,接祖父夜行;接纱灯,上灯学;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族姊远嫁,曾经的富贵已破落;纱灯上用朱红描字;联想献帝灯笼;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将军。设问 2: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预设预设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 211 段。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说“火”,
4、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第二部分(第 211 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第三部分(第 12 段):结尾说“火”,情调高昂,抒发爱国情怀。【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认识和归纳,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梳理和归纳能力。三、品析三、品析“灯笼灯笼”,探究情感,探究情感1.品析“灯笼”的内涵师: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述进行品析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生交流讨论,师引导,完成表格)内容相关描述蕴含的意义村民日常生活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灯笼”
5、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乡村艺术表演“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乡村年节景象“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
6、灯谜”“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历史文化“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2.探究作者的情感(1)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
7、题: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乡俗还愿,孤客心暖”这部分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生交流讨论,师引导)预设预设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但却通过写“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等细节,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仿佛在凝视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透出深厚的感情。作者通过回忆中家乡“常在村头
8、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等细节,给“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孤行客以“去村不远”的慰藉,深切地表达了对给人温暖的乡俗的怀念。(2)文中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提示:作者“记忆的网里”里“挤着”很多“灯笼的缘”,可按照“事件+情感”的形式进行概括。预设预设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接灯上学,母子情切乡俗还愿,孤客心暖元宵张灯,乡俗情浓族姊远嫁,感伤浮沉朱红描字,迷恋文化献帝伴灯,岁月沧桑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师小结:文章以“灯笼”为线,叙述了很
9、多零散的故事,陈情于事。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深情,延伸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激情,升华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3)怎么理解文章结尾作者表达的自己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生交流讨论,师引导)预设预设这里点明文章的主旨。“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热烈赞颂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古代将军,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中
10、“灯笼”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于事中所陈之情、于景中所融之情,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四、探究写法,品味语言四、探究写法,品味语言1.探究写法(1)作者曾自述其一贯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灯笼一文是怎样体现这种写作模式的?(生交流讨论,师引导)预设预设在灯笼这篇文章中,“点点滴滴的物什”指“灯笼”。一类“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是与灯笼有关的回忆,如“挑灯迎祖父”“乡俗还愿”另一类“悠远陈旧的事”来自作者的“所思”,即作者想象的事物或者事件,如唐明皇“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塞外沙场上的灯笼”以及由
11、灯笼联想到“唐明皇的奢靡”“沙场的雄壮”,引起的是作者对华丽灯楼“无缘观赏”的惋惜,对“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推崇等。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不曾变过,但对做灯笼下的哪种人有明确的情感指向,他不愿做挥金如土、追求声色欢愉的唐明皇,不愿做灯笼下暗自落泪、对时局无可奈何的汉献帝,他要做猛将霍骠姚、李广、裴公那样的人,做为革命英勇奋斗的人,然而灯笼光明已经不能够寄托心中壮志豪情,所以作者寻求更多的光源:火把、探海灯、烈火!(2)我们可以怎样借鉴这样的写法?(生交流讨论,师指导讲解)本文写法特点:线索清晰;以小见大。一方面,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以“我”的情感思绪为暗藏线索来安排材料顺序,具体记叙“我”记忆中一
12、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亲人的情感、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用物、事和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这一点与 社戏 回延安和安塞腰鼓有相类似之处。另一方面,散文通常从“小”写起。文章中的“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文中的人物也是一些微末的、被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的“微小”之人。但作者却能带着珍惜的心情将这些“小”的人和事细心发掘出来,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将情感的切入由小到大,由优雅含蓄到雄放壮烈,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让读者不由得从中
13、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和不可遏制的神往。2.品味语言师:作者善于运用短句和化用古诗文,使得语言典雅蕴藉。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就其中一点找出一例进行品析。预设预设(1)短句:“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点拨: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2)化用古诗文:“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14、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点拨: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有着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蕴。语言精美,诗意深沉。结束语:吴伯箫的文章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陈情于事、寓景以情,以散文的笔法行文,自由随意。本文从多方面选材,以灯笼为线索,以小见大,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由生活经历和思亲念乡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分析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让学生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15、体会文章典雅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灯笼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中搭建展讲的平台和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前三篇文章所学的阅读知识进行训练、实践,是本课时设计的目的所在。本课教学设计首先以几句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引领学生进入“灯笼”这个美妙的世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再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了解“灯笼”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了解和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并感受文章典雅的语言,以达到训练语感、积累词语、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资料链接资料链接吴伯箫和他的散文吴伯箫和他的散文吴伯箫的散文特点是从“一
16、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他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诉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申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像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 15 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锤炼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疑难探究疑难探究课文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第
17、1 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第 2 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第 3 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
18、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就会过于隐晦,文章主旨趋于含混。总之,课文不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的,丝毫不见生硬的拼凑。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文的特异之处,在于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点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议论句很少,这就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