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效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效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苏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效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各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干瘪/蹩进 攻讦/拮据 颓垣/源远流长B缱绻/潜力 澄澈/惩办 倘若/徜徉其中C蹙眉/簇新 譬喻/媲美 急遽/前倨后恭D摒弃/屏气 召唤/招呼 绯闻/妄自菲薄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格斯拉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手艺不断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他最恨那些只顾赚钱出卖粗制烂造的靴子的人。B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C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萃,倘使背着周游世
2、界,一定会有人看。D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 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藏着可以冰冻 血液的潜在因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关于全球变暖的诸多 ,在二十一世纪都将会一步步显露出来,成为现实。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 ,将过去彻底砸烂。 A鄙视 殷忧 决裂 B鄙视 隐忧 决裂 C蔑视 隐忧 分裂 D蔑视 殷忧 分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生活简朴的她总是抱残守缺,不肯将家里的旧物什更新换代,却把
3、一半的积蓄全捐给了震区的灾民。B围城中的李梅亭表面上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实际上却满肚子男盗女娼,自私庸俗。C面对斑驳陆离的社会现象,第六代导演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努力表现小人物的悲欢,创作出了令人感动的作品。D一旦手中有权,就孤芳自赏,不可一世,不把人放在眼里,这样是没有好下场的。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文化传统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B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联系有着比人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C对于东方科学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既
4、无知识又不懂科学。D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各种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攻讦,彼此 拒斥;而后则互相惊奇,彼此观望;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下列文言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召有司案图,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赵C张良出,要项伯 D臣愿奉璧往使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则幸得脱矣 故幸来告良 B. 宁许以负秦曲 秦贪,负其强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D. 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中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不全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 舍郑以为东道主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 沛公居山东时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 永保无疆之休 而听细说D. 行李之
5、往来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相同的一项是A. 北虽貌敬 B. 邻之厚,君之薄也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且庸人尚羞之10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若属皆且为所虏求人可使报秦者 大王来何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得复见将军于此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此亡秦之续耳11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请依 照示例,任选一句,写出你对这句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3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另一种看法: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
6、个偶然过客的发现。(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一种看法: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种看法: 12. 请用一个单句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3分)文化认同是指在不同民族交往联系的过程中彼此认可承认对方的文化或文化要素,形成一系列民族文化的共同之处、共享之点和民族间的亲近感,逐步构成不同民族间利益共同体的现象。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是以这种联系和交往为渠道,促成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之上
7、,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互动的机制。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二、现代文阅读(共1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共6分,每题各2分)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
8、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
9、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13下列最能体现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既要能运用传统而不被其吞没,又要防止传统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B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惟古
10、是尚都不正确。 C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D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以其惰性和保守,钳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B视传统为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 C视传统为文物,就会尊重传统,保护其本来面貌,把祖宗的丰富遗产发扬光大。 D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它无法扔掉,难以彻底决裂。15文中以“财富”和“包袱”比喻传统,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1分)追寻似“水”文化潘文
11、新正如文化研究专家苏珊所说,与一个人谈论文化就像向一条鱼讨教在“水”中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真正的文化觉悟便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学校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还有着超越于此的难以言说的特质。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石”,也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风”,而我更习惯地把它比作“水”,套用一句时髦的词,教育工作者,就是似“水”文化的追寻者。“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只有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形成共同愿景,产生团队凝聚,这既是利益吸引又是方向界定。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
12、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学者王国维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西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着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惊喜。学校文化必须磨练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了“不拒细流乃成其大”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学校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人们共有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关键是内化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
13、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并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更多的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离开了“人本”这一载体,校园文化根本无法“独存”。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经研究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原因就是善于给其企业文化注入“人本”的活力,并且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企业都已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超越利润的更高的价值趋向: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如松下的“造人先于造物”,惠普的“HPway”,IBM的“IBM就是服务”等,这些都能给我们学校教育以有益的启示。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人本”,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
14、为方式,会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意识、理念发生变化,产生价值趋同,这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所起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却有效,虽然缓慢却很坚定,其作用正如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水的赞美:柔弱胜刚强。“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嗅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然而水源水质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也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学校文化“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学校亦如“逆水行舟”,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我们不仅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
15、明方向,更要谨慎地维护“水质”,建构和营造校园文化的“防火墙”,使学校文化成为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绿色生态圈。当然,学校文化固然无法剪断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大文化的脐带,但教育者在创建学校文化的同时要采用“拿来主义”,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的干扰和侵袭,这是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又确保“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关键。学校是一棵蓬郁的生命之树,物质、行为、制度是它的枝叶,师生的共同愿景、行为态度、做事方式是它的枝干,学校所处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它的土壤,而浇灌它、供养它、催生它的学校文化便是“水”,“水”贯穿了学校之树的全身并成为它的主要成份,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生
16、命能量的转化,这是效益很高的投入,教育者要努力使学校从文化营造“滴水”中增值出“涌泉”的高回报。16学校文化要完成质的的变化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2分) 17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离不开“人本”这一载体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文章对学校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比喻,请你分条陈述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共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17、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9下列各项中
18、,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B. 夜,缒而出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C. 行李之往来 均之二策D. 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不知 21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解读,有误的一项是本文选自左传。与史记的纪传体不同,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烛之武智勇双全,娴于辞令。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他真诚地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秦伯,表现出
19、高超的外交才能。本文对郑伯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性格也很鲜明,他善于纳谏,勇于自我检讨,又精于言辞。正是他的劝说,使烛之武踏上说秦之路。本文重点写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过程,秦晋围郑的原因,烛之武如何见到秦伯等内容都一笔带过。这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烛之武的形象。2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6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注】戄:(ju)震惊。 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史记索引按,左传崔 杼弑庄公,晏婴入,枕庄公尸股而哭之,成礼而出,崔杼欲杀之是也。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君
20、语及之,即危言 危:正直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信:通“伸”,伸展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 相:宰相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编写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免子于厄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知已而无礼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余虽为之执鞭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常有以自下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25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具体体现了晏子身居高位而“节俭力行”的美德,这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也是作者对晏子表示崇敬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本传记载的只是晏子的轶事,因为对于晏子春秋,当时的论述已有很多,而且从晏子的行事更
21、能看出他的为人。作者认为晏子事齐三代君主,尊奉“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的原则,因而“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并不表现其“见义不为无勇”。晏子看重石父之才,更看重他对自我人格与价值的尊重;发现御者能听从善言、知过即改,于是加以重用,为此作者发出“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感叹。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分)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四、古诗文默写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四小题,8分)(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
22、使之, ,扼腕墓道, ? (五人墓碑记)(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4)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 !” (廉颇蔺相如列传)(5) ,恐美人之迟暮。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五、作文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30分)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
23、“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不仅是货轮负重如此,其实人生也需要负重。因为负重,生命会变得殷实;因为负重,理想会变得坚贞;因为负重,行动会变得更加脚踏实地。【要求】根据材料的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宁波效实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6D.A已矣,B案按,C要邀。7D.均为“抄小路”义。A.侥幸/幸亏,B.使背负/依仗,C.举起/全、尽8C.“细说”为古今异义,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为详细说来;“永保无疆之休”则没有古今异义现象。A.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
24、主人;亲戚:古义为含父母兄弟在内的内我亲戚,侧重于内亲,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侧重于外亲。B.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行路:古义为路人,今义为走路;D.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或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3A 14C 15一是使“传统”的属性显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二是对“传统”的属性的解释客观而贴切。16学校文化具有必须冲破重重困难的坚韧气质,具有一往无前的豪迈勇气,具有包容一切的雍容气度,具有积淀汇聚走向质变的神奇造化。(完全用原文回答,酌情扣分,要学会用概括的分析替代形象的语言)
25、17. 学校文化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学校文化是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它离不开人的参与;学校文化涉及人的意识和理念,是一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每点各1分,共3分)18.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嗅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文化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学校如“逆水行舟”,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明方向。要采用“拿来主义”,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的干扰和侵袭,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 确保“唯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是一棵蓬
26、郁的生命之树,浇灌它、供养它、催生它的学校文化便是“水”。(任答三点,得6分)19C. 恩惠。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吃饭不用两种肉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与他同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
27、就走进内室。过了一段时间,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悟到这一点并把我赎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支起大车盖,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意气扬扬,十分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开。车
28、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做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今天我看他外出,思虑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不过做人家的车夫,而你的心意却自以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至于晏子春秋,书中说得很详细了。既看到他著的书,还想看他的行为,所以编写他的传记。至于他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的轶事。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27.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