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19.3《矩形 菱形 正方形》矩形的性质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19.3《矩形 菱形 正方形》矩形的性质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矩形的性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领会矩形的内涵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矩形有关性质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中学会简单说理,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目标形成良好的几何感知,体会几何学的逻辑内涵,发展思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矩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矩形的性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习惯教学准备三角板、圆规、平行四边形木架等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回顾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2有几种方法可以识别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样的点?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2、它的对称轴是怎样的直线?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A、C,立即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如图所示学生凭直觉可以很快地回答上述问题 随着由锐角变成钝角时,过顶角的对角线由长变短,而另一条对角线由短变长 当是锐角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量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你可判别它们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当是钝角时,学生也可以用同样办法,得到两对角线的数量关系(3)当为直角时,这个时候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这就是你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矩形 这就是我们今天
3、着手研究的一个课题 (4)那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 2老师板书:有一个内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如果人家问怎样的四边形是矩形呢? 那就要说四个内角都是直角(或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大家想一想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那么矩形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 即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3矩形除了以上特征外,还有它的特有的性质吗?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上面的活动架当为直角时,它们的对角线有何关系? (2)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怎样的直线?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矩形图象 4让我们一起来
4、归纳矩形的性质,并板书: (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讲解例题例1 矩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周长的和为86cm,对角线长为13cm,那么矩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思考交流后 师生共同分析:要求矩形ABCD的周长,就必要求出AB、BC、CD、AD的长度,由于AB=DC,AD=BC,那么只要求出AB、BC或CD、AD即可 而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又对角线AC=13cm,所以OA=OB=OC=OD=cm=6.5cm 这样通过四个小三角
5、形的周长和得到答案 点拨:上面从求AB、BC、CD、AD的长度来考虑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这里是很难实现的与上次讲述的从整体考虑也是一种好方法,即求AB+BC+CD+AD的值,本题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解:因为AOB、BOC、COD、AOD的周长的和为86cm,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AC=BD=13cm,AO=OB=OC=OD 则AO+OB+AB+BO+OC+BC+CO+CD+OD+AO+OD+AD=86(cm) 即AB+BC+CD+AD=86-2AC-2BD=86-213-213=34(cm) 所以矩形ABCD的周长为34cm练一练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_,二是_。2.有一个角是直角
6、的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下列性质中,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线相等 B、 四个角都相等 C、对角线垂直 D、是轴对称图形 5.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 对角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对角线相等例2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 BC 4, BEAC于E试求出AC、BE的长ABDCE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无论如何变化,四边形ABCD还是平行四边形吗?(2)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长度有没有变化?同学回答,学生思考交流后学生思考交流后板书设计:一、复习引人 四、学生练习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学生板演定理1定理2三、讲解例题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例题定理2推论教学反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