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人民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射洪中学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8分)1、“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入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端坐澄心2、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 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 “治国之道”是指(C)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政府调控物价D.奖励耕织3、交子始发于宋真
2、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C)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4、普利策奖是当今世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图6是1948 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平。体现作者寓意的是(C)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说明原子弹的存在维系了二战后世界的和C.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D.表明欧洲两大军事
3、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己经形成5、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 B C D6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出(A )自然经济走向解
4、体 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外国资本操纵经济命脉 国民经济总量有所下降A B C D7、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8、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70年代问三个大国的关系变化情况。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仔细看图,判断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应该是:(D)A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C甲是
5、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材料结论A康有为说“春秋适于据乱,立君主;巾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康有为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儒学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B1904年孙中山说“政府若有振作外人不敢侧目也”“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孙中山明确将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作为民族主义内容C20世纪初“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D民国初年我国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及炼钢、冶铁设备,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当
6、时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10、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 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 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C)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11、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才对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聊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
7、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烤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1219831989年,世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世界经济的年度增长率为78%,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289%。材料表明(C )A世界金融的一体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B地区贫富差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C资本运行的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贸易的自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式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13、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8、”。因此就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到了突出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2分)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
9、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4分)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4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
10、你对该观点的认识。(4分)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阶段信息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环境质量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3)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2分),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4分)。 14、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
11、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
12、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意义。(8分)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
13、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可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
14、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韩毓晦五百年来谁著史评论材料三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3年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选择题(共48分)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解体的唯一因素。(4分)(3)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2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15、,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3)【命题立意】本题以“英国模式”研究作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史料评价,研究历史能力。【答案解析】本题以史料中的学者研究“英国模式”逐层展开,从其普遍性、特殊性等角度入手,根据学业生所学史实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完成作答。【参考答案】角度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换言之,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我赞同这种观点。(3分)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方面也同样适用。中国真正的近
16、代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后期,表现为外国近代工业在中国的示范作用,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因此,英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转型,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6分)升华提升: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但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通过它的特殊性呈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
17、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3分)角度三:“英国模式”的形成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形成的,并不能称为一种“模式”。我赞同这种观点。(3分)例如: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尤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美洲金银的大量发现,对外的殖民战争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欧洲熟练的技术工人向英国移民,政府在工业革命后制定法律保护专利鼓励发明等等。(6分)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殊性还是普遍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