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4.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161152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4.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5858页2022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整理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保藏。道德经读书笔记 1老子是春秋末期闻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邃,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才智。“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万物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2、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第 2 2页共 5858页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改变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详细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似乎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爱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超群的琴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丢失了。哪如专心去领悟自然的天籁呢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行的圣人。水的许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当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改变。第 3 3页共 5858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4、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 道德经 一书中最为具体的地方。简洁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依次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天地,天地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道”,“道”的运行应当仿

5、照自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状况,事实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许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留意到对立面,擅长运用冲突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除,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第 4 4页共 5858页为而化。“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

6、大制不割。”老子哲学主见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毅。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会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事实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当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7、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第 5 5页共 5858页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冷眼旁观,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安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日读来,特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绘的志向国。

8、在他的志向国中,应当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有,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蜜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快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对志向国的向往,是关切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志向国,是农业社会的特别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 6 6页共 5858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读书笔记 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

9、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真正大的成就反而似乎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中空一样,它都始终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似乎曲曲折折似的,最高境界的奇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胜利者看起来有许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宁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特别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当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许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第 7 7页共 5858页完全可以

10、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有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缺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似乎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备,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殊高超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特别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虚心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始终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一般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四周许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恒久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

11、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学问、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行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当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许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学问、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始终第 8 8页共 5858页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成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恒久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大巧如拙”,真正高超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似乎很笨的一样,可是他驾驭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

12、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将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愿下笨功夫,其实许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刚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爱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确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终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胜利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一般的衣服,开一般的车子,把胜利的光环

13、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须要他带第 9 9页共 5858页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放开随意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

14、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宝积累到许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限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道德经读书笔记 3体道第一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第 1010页共 5858页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出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出名称是区分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经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

15、象之有来达到相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奇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相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相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养身其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都明白美妙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白和善是最宝贵的,这是由

16、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志第 1111页共 5858页向,实行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化。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改变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安民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17、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憧憬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志向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常常让民众保持既无学问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第 1212页共 5858页些真正的聪慧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这样的话,国家就肯定会治理好。从国家的稳定相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相识扩大了,没有留意领域的区分

18、。无源第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它混沌的充溢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邃莫测,最难领悟把握。然而,它似乎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澄澈明静的。它有时似乎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似乎还在“帝”的前面。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相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相识,这也是一切科学探讨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相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

19、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第 1313页共 5858页整。虚用第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本无慈爱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慈爱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天地之间就犹如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若是常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简单让其中东西掉出来。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应付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

20、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其次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知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方,形象地表明白这个意思。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第 1414页共 5858页不勤。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探讨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神与道事亲密相连,都属于抽象的运动形式,所谓改变莫测之谓神,表明同属一种抽象的运动。可见图像对神的描述韬光第七天长

21、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才智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许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意“小我”,故能成就“大我”。第 1515页共 5858页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

22、尤。最高级的慈善就犹如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主动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犹如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擅长去探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实力,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实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常擅长注意信誉,注意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擅长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须要协调

23、,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运夷第九第 1616页共 5858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行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傲慢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平常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平安与名望的对立性。越出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平安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实力的理智相识问题,超越了实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

24、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能为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道德经读书笔记 4第 1717页共 5858页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行得而亲,亦不行得而疏;不行得而利,亦不行得而害;不行得而贵,亦不行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肯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

25、线,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名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爱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验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起先渐渐第 1818页共 5858页变得缄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26、,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验。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的确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

27、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殊刺眼、特殊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第 1919页共 5858页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

28、,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分,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分,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四周人特殊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殊密切、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损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并且会相互转

29、化,曾经的“贵”很第 2020页共 5858页可能转瞬变成“贱”,曾经的“贱”又可能变成现在的“贵”。这都是不断转化的。贵贱其实都是一种幻象、都是浮云、都是结果、外表的光环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它,和亲疏、利害一样,我们假如在意它了,我们会陷入无尽的苦恼中。譬如有的人原来身在高位,属于贵,后来退休了,一介平民,无权无势,心里落差太大,结果导致出现了差异,心情郁闷,肝气不疏,诱发糖尿病。因此,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苦恼。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 53 月份,在人力中心的举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 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

30、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只有仔细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谐!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第 2121页共 5858页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

31、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澄澈透亮,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假如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醒悟相识的源泉。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

32、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第 2222页共 5858页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总

33、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志向之心,使内心愉悦、欢乐工作。道德经读书笔记 6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 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第 2323页共 5858页对 道德经 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

34、名,特别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出名的,万事万物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常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为人所限制的。”

35、对待规律的根本看法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安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第 2424页共 5858页的范围。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当,而违反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处。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许多例证明敬重规律的好处。上天敬重规律可以澄澈,大地敬重规律可以安静,神灵敬重规

36、律可以带来安静,河流敬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事万物敬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敬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澄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担心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逝,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名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这类贬义词自称。这莫非不是以贱为根本

37、吗?莫非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 XX欲如玉,XX 如石。”第 2525页共 5858页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漂亮,像石头那样坚硬。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非常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傲岸。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

38、是那种无为。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虚心,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加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学问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看法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道德经读书笔记 7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第 2626页共 5858页世界及精神世界改变的缘由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39、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经过实践相识它,利用它,却无法变更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处。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信任这个简洁道理。异样是许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洁的一分为二,而是多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齐而相互依存、影响、改变、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

40、思想基础。“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第 2727页共 5858页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必需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恒久坚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行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明白: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

41、动唯恐就很少有人明白其中缘由了。近代科学探讨发觉: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多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改变,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翱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漂亮世界。失衡是永恒的、长久的,平衡是局部的、短暂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莫非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第 2828页共 5858页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

42、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能够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变更了,规律也会随之而变更。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仅有经过自我的感官,全面相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驾驭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道德经读书笔记 8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邃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似乎是存在的,用之不尽。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许久,因为它自

43、己不生长,所以能够许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莫非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第 2929页共 5858页道德经读书笔记 9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道是万物中最尊贵的,是和善人的珍宝,是不和善人的爱护者。赞扬道的功用可以换取人们的敬重,根据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获得增益。不和善的人,为什么要放弃他们呢?

44、所以上天设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虽然会有各种宝贵的东西供其运用,但是不如坐下来进入到道的境界。古人为什么认为道是最尊贵的呢?还不是说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奥,房子里西南角,过去是祭神的,所以这是最尊贵的地方。“善人”指有“道”的领导者。“不善人”,未悟道的,不和善的人。那么,为什么道是不和善的人的保障、爱护者呢?因为,假如都没有“道”的话,这不和善的人,坏人恒久坏下去,这社会就没希望了。不和善第 3030页共 5858页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们明白“道”以后,也会渐渐的变更,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道是全部人生活的宝藏,明白了道,大家都会

45、有所变更。我们每个人可能介于善人和不善人之间,就是说不肯定多么好,也不肯定多么坏,可是假如我们学了“道”以后,您把“道”当作珍宝,同时“道”让您渐渐变更,来爱护您,您说这是不是好事呢?常常赞扬“道”的功用,可以让你博得大家的敬重。虽然“道”的原则告知我们做好事不计回报,可是这么跟大家一讲不计回报,许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先告知你是有好处的,做着做着,渐渐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读书笔记.可能就不在乎好处,但是好处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这么做,叫便利法门的做法。传播道,遵行道,人生会获得提升。“行可以贺人”,就是你根据“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

46、加了许多内容,会越来越好。老子这里强调,单单去夸耀“道”的功用还是不够的,光嘴上说是不行,还要去行,去践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就是说那些并不和善的人,莫非要放弃他吗?我们不断用道启发他善的一面,让他把恶的一面遗忘,第 3131页共 5858页这人渐渐也可以做到不断增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好人。三卿,即为三公,周朝级别最高的官员。老子这讲的是上天在人间设置领导这样的职务,以天子、三卿等职位泛指领导者,因此我们就翻译成领导者就行。拱璧是须要手环绕一样拿着的大玉石。这个拱璧当年是上朝的时候用的,后世有一个词叫视若拱璧,就是特殊珍视它,看作是最宝贵的玉石一样。驷马,并排用四匹马拉的马车。在

47、古代,坐这种马车的人地位很高,特别尊贵的。荣华富贵都不如“道”尊贵。明白“道”以后,人生会有明显的变更。道德经读书笔记 10当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地取得成功,完成人生的圆满。一、客观契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这就阐明“道”是时常改变的。道大无边无边,浩瀚无比,又处在时常改变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能够,不叫这个名字,叫第 3232页共 5858页另外一个名字也能够,说到基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出

48、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根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的(连名字都能够改变),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时常改变的,这就恳求人要顺应这种改变,即客观要契合客观,因而人就有了客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而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客观上自以为是,不思索客观改变,这就是有为。客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改变而改变,即顺应自但是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人是万物之灵,原本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契合“道”的,为什么呢?由于人是个冲突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愿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顺应“道”的改

49、变。具体表现就是客观相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契合。怎样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契合客观,使客观支配客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 3333页共 5858页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当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样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要没有私心愿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从而顺应和契合客观的改变。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即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契合客观的改变,人

50、生旅程就会呈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志向生活中,就可以悲观自由地处事为人,而到达“无不为”。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对待利益的获得呢?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准绳: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只需研讨第 3434页共 5858页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转及生物圈的散布就会发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