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6.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读书笔记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道德经读书笔记1道德经学习笔记今日正式开篇了,以后我会以“李洛莉学习笔记”的方式,开启学习之路。道德经俗称老子,也被称为五千言,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庄子等都是国学经典,凝合了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其中的内容涵括百家、包涵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
2、的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从商、从政、从军,都能从今书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才智。道德经一书共计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解并描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改变的玄机,揭示了阴阳改变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解并描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将从为人,从政,经商等领域,让大家能够更便捷地体会和感悟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安排每次一章,通过原文、译文、解析三方面,给大家详解道德经八十一章。历来道德经对三种人简单产生影响和有价值的作用,第一类是特殊聪慧的人,深知学习道家对
3、人生的意义,所以比较自觉早悟,学习道德经就是他们的自然首选;其次类是失意的人,有才华,但又明珠暗投,因为失意者是处于逆境中的人,因为逆境中的人更须要找寻突破口,走出逆境,所以会在仔细研读道德经后受益匪浅;第三类人是年纪很大,经验过各种人生考验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简单通过学习所得与生命阅历相对比,获得受益。正因为仔细阅读道德经可以变更人生,所以许多人将道德经视为安邦治国的方略,看作修身养性的良方,以及当做道教的经典,讲辩证法的哲学等,因此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清晰为什么而学习道德经,应当从什么角度学习?又应当如何去学习?只有情愿晓其义,明其理,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
4、效果和获得有益的学习价值。道德经读书笔记2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许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实、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
5、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会老子的“道”,体会老子。道,这个颇带东方神奇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给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 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意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
6、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难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学问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学问,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华蜜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看法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
7、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非常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解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终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一般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告知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肯定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相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当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当不
8、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相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当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老子还给我们供应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
9、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具体地指出了人应当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虚心卑下的看法。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当复原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当以此为标准,谛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切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擅长把握时机。在第四十
10、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许多事并不是肯定的。很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肯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欢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驾临。同样,面对不开心、灾难也不必无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华蜜。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精确,所以到最终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索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
11、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很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始终高山仰止,不行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凡、卑微走向宏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才智之源,是安家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谛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志向,将有不行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读书笔记3道德经强调敬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
12、必定要受到惩处。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日才被相识到。教化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化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望。”教化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道德经用简洁的辩证方法论谛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迟疑,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当虚心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许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果得意忘形;假如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念。道德经用辩证思维谛
13、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华蜜,华蜜靠不幸”。因此,人们应当为和平常期的危急做好打算。事情顺当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妙的将来。道德经也告知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开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十恶不赦道德经最终一章说:“信仰不美妙,善言不行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擅长辩论。人们不肯定和善;真正有学问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肯定有学问;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损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静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当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
14、华丽的词藻和漂亮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虚心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道德经读书笔记4开篇之前我以为应当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闻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当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许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终归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
15、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中外很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乏累的人们一种奇妙的力气。的确,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当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6、故道不行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终归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当
17、是象水一样的操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矛头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晓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但是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由于道是“无”。我们晓得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多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
18、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我们并不能由于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多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不可思议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恒久都只是她的孩子。恒久不能超越她!应当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方式,我们应当学习道和水的柔,只要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整,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世故。有些人常以为只要“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应用的。但是实践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要经过肯定的形体才能显现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由于“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
19、空间。比如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如说一个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只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假如其别人过多的触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肯定的自由)但是,这是不行能的,我们不行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通知我
20、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行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志向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地。只要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窗习的对象,恒久都不会中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出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许多相对的概念,比方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表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
21、点白是由于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分,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毁坏就会混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基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毁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次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混浊的气流的中漂移。然后又复原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毁坏生态均衡。我们应当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由于一时的成功而欢乐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埋伏在明天,也不能由于一时的失败而泄气,可能侥幸就藏在你身后。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
22、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身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道德经读书笔记5当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地取得成功,完成人生的圆满。一、客观契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这就阐明“道”是时常改变的。道大无边无边,浩瀚无比,又处在时常改变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能够,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能够,说到基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
23、天、地;有了天、地(出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根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的(连名字都能够改变),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时常改变的,这就恳求人要顺应这种改变,即客观要契合客观,因而人就有了客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而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客观上自以为是,不思索客观改变,这就是有为。客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改变而改变,即顺应自但是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人是万物之灵,原本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契合“道”的,为什么呢?由于人是个冲突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愿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灵验
24、”,不能顺应“道”的改变。具体表现就是客观相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契合。怎样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契合客观,使客观支配客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当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样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要没有私心愿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从而顺应和契合客观的改变。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即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契合客观的改变,人生旅程
25、就会呈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志向生活中,就可以悲观自由地处事为人,而到达“无不为”。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对待利益的获得呢?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准绳: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只需研讨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转及生物圈的散布就会发觉,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本
26、身利益的了解经常是愿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由于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水平深浅决议著生命的质量上下。这些潜能是自然给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能最大水平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进步道德程度,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径。道德经读书笔记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27、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章历代的释意多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动身,得出新论如下: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绽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说明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说明。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起先,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
28、不至,真空无象,可以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而“静”的过程从守起先,“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达到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绽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来,回到现在,是“复”,静到笃定属回来本原为“归根”。从
29、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绽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长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全部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动身理解,而不应当依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道德经读书笔记7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廿五章余幼时及晓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学,自以为悟,实则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终或有所说
30、,且胡言一二,权为谈资。此断章取义,弗言上下之文意,突发异想,误之本矣,不行尽信也。余之于道德经,宠爱异样,非翻览而不得寝也。虽无哲思,观览亦不为积薪者,真伪正误或可辨也。然所见得之书,非有如此句读“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谓时务,顺天道而识时务者,犹举海而覆薪,顺流而下矣。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乱,不分昼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众之催言,皆不行得,况乱神思,最终丝竹,各自东西,静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业之一事,世事万物,皆可比于揠苗,浇灌悉心,阳云得雨,是有盛极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类,而欲速则不达,得以善果众,鲜矣。后言所感,伊之
31、所拥,众之忧解,先过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农人,饥,寻食,餐七馕,然馈十四铜贯而叹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资,悔焉!悔焉!余讥其蠢笨,戏谑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农人,虽学或多,且知农人之事,仍不免为笑,自是比之农人不及,余自以为知而不知不知,当为自警。顺应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为,而免祸害耻辱也。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道德经读书笔记8最近稍闲。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间好像多了一些。这周末读到了韩鹏杰老师解读的道德经。道德经原来就是一本充溢才智的书,再能看到当代的一些解读本,这事就更有意思了。下午才翻了几页,就看到了对于“士”,“王”,“圣”三字的释义。很
32、好玩。其实道德经整本书五千言不是对老百姓讲的,而是对针对“士”,“王”,“圣”三类人写的。在第十五章出现士这个概念,大家觉得重量还不够。大家看第六十八章开头的这一段,由四句话构成,尤其是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话告知大家“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不可一世,耀武扬威。你以为做妈妈耀武扬威就可以,也不行以。“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喜爱发脾气的人,急躁、急躁、狂躁的人没大出息。“善胜敌者不与”,你要真的想战胜对方,劝服对方,不要老跟他正面冲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样吗?一旦正面冲突,这事情就难解决了。委婉一点,迂回一点,善胜敌者不与
33、,与就是正面冲突。老先生实在是心机太高了。最终一句话,“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家留意那个士的写法,最终一横,自己定位就在下面。不要说这个士,大家再写一下“王”。你不要以为在士上边加一横,就以为念“王”。“王”肯定要这样写:上面是个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这是这本书里最强调的,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讲的第一类。其次类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们怎么样选国家的主要领导者?怎么样选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当时也有许多的诸侯王,这类的职位比较高的人去向老子请教。道德经里边老子给讲话最多的一类人,就是其次个王。古代这个王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现在一个县的规模都相当于古代一个诸侯国的规模,而且还不小。所以我
34、们这个王讲的其次类人就是一个主要的领导者,家庭的主要的领导者也算,现在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我们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吗?你看那也属于王的系列,单位企业最高的领导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吗?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现在三八妇女节都过成“女王节”了,现在你们发微信都是把自己称作女王,可见,王,带有形容比方的色调,所以它是对这类人讲的内容王。大家先看三章,这三章王都在。为什么让大家看?大家千万不要把道德经当作一个太神奇的宗教的东西来读,你看这些话你进到书里一看,别人在给你讲的时候,你把这些提出来不是太明显的证据了吗?第三类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写?在王上边再加个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
35、人的看法;口,说话暖和有领导力,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在道德经里边就叫做圣人,多简洁。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特别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连做事情的这个道理都告知大家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而不争。道德经读书笔记9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白很多道理。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细致探讨,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
36、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文章的中心。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为规律可以相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变更;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我把它和我所学的学问联系起来,也许就是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据了解,老子学问渊博又非常好学。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究竟,对学问特别渴望。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怀疑,他常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索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我认为在老子仰视天空思索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
37、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须要的。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行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须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实行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妙。现在人心不古。连至少的爱人之心也丢失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
38、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须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妙品质是多么的重要。在道德经?中我学习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驾驭自己的“道”。道德经读书笔记10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
39、事实上不行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牵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分),即世间万物改变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有关道的感悟,教育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悟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主动,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
40、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说明:“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起先,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
41、。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需清心寡欲。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需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
42、周国平先生说:“人应当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相识与整个宇宙相
43、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相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行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其次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其次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四周人心憧憬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道德经读书笔记11(山顶洞人,
44、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斗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状况下,他起先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最终获得上天的垂青)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解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相识别人叫做才智,能相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慧。这样翻译从文字上
45、来说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说白了就是小聪慧,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慧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示,缺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当是:能了解、相识别人叫做聪慧,能相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才智。有句话叫做相识一个人难,相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说明不了。我们究竟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起先偷偷探讨,但依旧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
46、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特别少。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惋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假如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才智!“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聪慧的脑袋,依旧只是小聪慧而已。不过,有些人的确很“自知”,觉得自己悟性不够,要开悟唯恐很难。再说极乐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极乐世界去了。又不要读经,又不要打坐,只要凭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想法实在是把我们世俗人的小聪慧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别说做买卖,哪怕交友,我们都
47、考虑投入产出比,而现在竟然将这一招用到出世间来了。我们怎么不想一想,要是这样能去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岂不个个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种争斗岂不是更厉害?“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毅。译文从文字上看很清晰,但想想还是模糊。这句话的真实义就是,要战胜别人并不是难事,要战胜自己就太难了。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变更自己的命运就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因果业力捆绑着,不管我们表面上多牛,我们的都是业力捆绑下的囚徒!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也解脱不了!而要挣断这根绳索,除了行善、修行,别无他法。有人说,我有钱有势还要变更什么命运?请问,生老病死哪一个我们能用金钱和权势解决得了?所谓家大业大,金钱和权势假如不擅长应用,只是造业的工具而已,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阎王那一关我们是想凭本领闯过去呢?还是凭金钱买通过去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迷信,随意,到那时不信也得信。人都有懦弱的时候,或贫困,或疾病,这时候,谁都渴望得到特殊的帮助,但能得偿所愿的实在少之又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弱者实在值得怜悯,但假如谁能看到他们的过去世,或许会发觉他们过去世其实是很风光的,而且落到今生这个样子也是有缘由的。那我们再反推,现在市面上的风光人物下辈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