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庆实验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选择题(48分)1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C彻底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理论上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2、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再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3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4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
3、个变化反映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5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近代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
4、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7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8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A工农武装割据B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9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
5、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0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11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
6、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此可知当时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12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
7、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A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B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14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差异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C由社会性质决定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15古代雅典民众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以上遵循的重要原则是A公正原则B自由原则C专业化原则D分权原则16有的学者认为,“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
8、平民与贵族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而不是任何一方暴力无条件地强加于对方的命令。”这突出反映在A智者学派的形成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颁布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完成D苏格拉底服从法庭判决被处死17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东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平均年贸易量1496年为1 200吨,1506年则锐减至300多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B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商业危机C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中心D中国茶叶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18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
9、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Am400,n600Bm800,n200Cm600,n400Dm900,n10019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20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
10、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21“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22某一时期,欧洲人为年轻人制定了新标准:他必须
11、谈吐敏捷,必须精通体育和武艺,必须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他应该懂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新标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23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A天主教B路德教C佛教 D加尔文教24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25法国启蒙运动
12、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常以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作为武器攻击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主要说明了A中国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B中法两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不同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D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26西方文明史记载:“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材料中“普遍法则”的发现者是A哥白尼B伽利略C牛顿D爱因斯坦27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13、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28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法案规定,每个议员所代表的选民人数不相同,但行使的权力则完全一样。同时还规定,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区赈款及其它救济金者,丧失选民资格。这表明此次改革A具有财产资格限制B重视国民平等C漠视选民多寡D体现权力下移29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3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
14、定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B确保司法独立C提高法官的地位D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31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32某宪法实现了将“民族的政治统一、自由主义的诉求、工业化的起飞、军人的国家传统与专制集权的法统”融为一体。该宪法是A权利法案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卷 非选择(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
15、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材料二 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 21010 担以上, 十八世纪增至 8889241 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
16、出数量十分庞大,约 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 100 年的总输出量净增 600 余万担 输入茶叶的国家,十七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而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它的茶叶输入总量约为 2万担,是英国茶叶总输入的 20 倍,俄国仅为 10 担右,其它国家则更少十八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中英国取得支配地位,总量为 400 万担,约占中国茶叶总输出量的45%,欧洲输入量的50%。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英国转口输入茶叶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 摘编自2007年茶叶通报材料三 在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尽管在中国出口差价变化不大,由于市场“物以稀为贵”和欧洲各国征收茶叶高额税
17、收,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帕来品,完全“是一种奢侈品”, “茶价异常昂贵”,有所谓“掷三银块而饮茶一盅”之说。十七、十八世纪 一些国家将茶价下调,茶叶才逐渐走向普通百姓。摘编自2007年茶业通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茶叶贸易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两处突出变化,并予以评析。(17分)34.(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
18、施均被废弃; 3、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4、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5、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姓立宪”。 6、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7、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2、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3、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4、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
19、”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5、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请从下面所给的35,36,37三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汉武帝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材料二 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
20、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7分) 3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
21、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 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 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洛克的思想。(7分)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
22、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 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
23、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科技发展的意义。(6分)(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9分)大庆实验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选择题:非选择题BADCD BCBCD DDDBA BCAAB DADCC CCADB BC33. 参考答案:(1) 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回答任四点8分,每点2分)变化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3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革命,东西方贸易便利;欧洲市场茶价下调,消费量大增
24、;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收入。(8分)变化二:经历由荷兰主导到英国主导的变化(主导茶叶输入国由荷兰到英国)(6分)17世纪荷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经济实力欧洲第一;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有大量的销售市场;有利于英国资本积累。34.【答案】不同: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4分) 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8分) 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2分) 原因:(1)中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
25、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政治: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4分,任答2点即可) (2)英国:经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政治: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思想:民众民主意识增强。(4分,任答2点即可) 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4分) 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
26、;英国政治环境稳定。(4分,任答两点即可)35.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学校体系较为完备。(4分)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2)背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洋军阀政府的重视;旧学制的缺陷;“西学”影响逐渐加深(7分,答出三点即可)36(15分)(1)(8分)思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统治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2)(7分)评价: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3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4分)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化;撰写总结性的专业科技巨著,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6分)(2)原因:关注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9分)-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