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5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5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化方案】2014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5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1(2013济宁一模)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韩愈在文化经学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选A。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即可知道韩愈主张三教并行和儒学的复兴,故选A项。2(2013宝鸡模拟)“存天理灭人欲,它本来是理学思想中一种卓越的自我修养,属于精神的领域,现在却成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伦常,沦落为扼杀人性的
2、软刀子。”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的理论缺陷 B理学的教条化C理学的逐渐落伍 D理学的官方化解析:选D。材料中“沦落为扼杀人性的软刀子”的意思是成为统治者统治的思想工具。故其主要原因是D项。3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需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A程颢 B朱熹C陆九渊 D王阳明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通过内心反省穷理,这明显是心学家陆九渊的观点,故选C项。4(2013保定高三检测)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
3、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家李贽的思想。B、C、D三项均为李贽的主要思想成果,都体现了他对正统思想的批判。5明清之际的一位学者“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提出了“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据此,这位学者提出的具体主张是()A工商皆本 B重农务本C经世致用 D振兴理学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经生”“可行”等信息可知,题干中学者主张做学问要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6(2013厦门模拟)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
4、,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根据所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B项“根本上否定君主制”错误,思想家们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
5、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材料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材料3: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1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
6、同?(2)材料2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1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1、2,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3)材料3中的“理性”与材料1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2相比,材料3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思想。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出宋明理学糅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第二小问概括材料1的观点,从世界的本原与认识论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2中的“末流”“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3不难看出是资产阶级倡导的理性主义思想
7、,而材料1中的“天理”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伦理纲常;第二小问注意“反封建”这一角度;第三小问注意“根源”应从经济上分析。答案:(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外求,王阳明强调内省。(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 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3)区别:材料1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3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1.(2013洛阳高三统考)右图为
8、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应排除A项;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是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故应排除D项;题干中所示“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故应排除C项;而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
9、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此题正确选项是B。2(2013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大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与这种说法相符合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材料中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理”构成社会道德关系。朱熹提出了“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王夫之具有反封建思想。3(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关于朱熹“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命题与王阳明“心即是理”思想
10、的差别,王阳明说:“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外义也。至善者心之本体也。”这表明王阳明认为()A朱熹所说的“定理”不是“至善”的“义”B至善作为道德原理可能存在于外部事物C事物的道德秩序只是来自行动者赋予它的道德法则D道德法则是纯粹外在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从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王阳明强调心是道德、善性的内在原因,故选C项。4(2013哈师大附中高三检测)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朱
11、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据材料信息“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表明此观点属于民主启蒙思想;“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书节抄”再次验证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而对民权共和之说有影响的是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5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A程颢和程颐 B朱熹和陆九渊 C王阳明和李贽 D黄宗羲和王夫之解析:选C。分析材料,明朝思想家
12、王艮认为“道”不是先天存在,也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神秘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能感悟到的,这样就把“道”由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道”从天上拉回人间,并赋予“道”以“百姓日用”的新内容。这一思想的产生与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密切关系。根据所学,与这一思想有传承关系的思想家应是王阳明和李贽。6(2013杭州质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解析:选A。明末清初
1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7(2013长沙一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观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黄宗羲明夷待
14、访录(1)概括材料1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2)比较材料1、2,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然而”这一转折词,说明材料大体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前半句有一个分号,又分为两个小点回答。依据材料可归纳为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有出于一己之私但天下之端自秦始。秦郡县制建立意义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应先解读材料内容,再结合材料1对比作答即可。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2)不同态度: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原因:观察角度不同故态度不同。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于君主主观目的。时代背景不同故态度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生了变化,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人看法明显不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