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1页 共31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1引言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2 研究综述21.2.1 国外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21.2.2 我国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21.2.3 各种评价体系的比较42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概述42.1 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42.2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52.3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82.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92.4.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92.4.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92.4.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103 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113
2、.1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构成113.2 评价方法和步骤183.4 数据分析及结果194 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294.1 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294.2 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294.2.1 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294.2.2 完善公司治理294.2.3 进一步充实银行资本294.2.4 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304.2.5 金融创新,立行之本304.2.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能力305.结论30图表 1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6图表 27图表 37图表 48图表 5土土土土土土土土土土土土8图表 69图表 712图表 819图表 9201引言1.1 研
3、究背景与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多,只是零星地见于一些报刊杂志中,缺少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但理论界有些学者、专家对核心竞争力有议,认为国内企业并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并且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正是这原因。促使和激励我从理论发展和实践论证的广泛需求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及其塑造问题,引起我国商业银行对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视,抓紧时机加快核心竞争力塑造的进程,争取在剧烈的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这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能为我国商业银行争取竞争主动权展开新的视野,为商业银行制定竞
4、争战略提供新的方向,为商业银行创造竞争优势指明新的道路。1990年美国两位管理学教授提出“树型”理论认为:企业就像棵大树,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这棵大树的树根,是企业汲取营养的根基所在。1本文意在通过在市场上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性分析,提出塑造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旋以增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市场上竞力,积蓄力量,蓄势待发,逐步向国际先进银行的标准靠拢。1.2 研究综述1.2.1 国外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竞争力时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对企业如何积累和保持核心能力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途径。因此1993年他进异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释
5、为各种能力的组合,包括技术、管理过程、群体性学习的组合;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的组合;洞察力、遇见力、前线执行能力的组合。24但此时仍是面谈与专家评定的方法。1994年,Henderson和Cockburn开始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定。25这样的层次性与动态性依然不足。而ME yer和Utterback(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核心部分核心产品起到了一定的平台作用。企业通过在对用户的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组织能力的组织过程中,通过产品平台连接市场。对此他们构造了一个指标体系(1997)。26除了进行指标评定外,Kl ein,Jeremy,Gee
6、等(1998)还利用网络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直观的分解,他们关注企业技能网络,认为各种技能及根据相互构成的网络组成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就是一级技能集合。271.2.2 我国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内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兴起,目前已取得较多的成果,下面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综述现状,分为如下七类:第一类,简单数值对比评分法。如黄济生(2009)建立了以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为基础的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用简单评分法对6家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杭少l.l银行,南京银行和天津银行)进行评分,排名第1得1分,第2得2分,以此类推。得
7、分的高低与强弱成正向关系。第二类,灰色系统理论(GST)。如迟国泰,王际科,杜鹃(2006)对国有传统四大商业银行及其招行等十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市场占有能力、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四方面为基础的12个指标,通过引入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综合关联度以此得到各指标对综合得分的影响情况。第三类,网络分析法(ANP)。如吴志强 (2010)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ANP得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以此静态评价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建立ANPTOPSIs模型,以此得到动态评价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第四类,因子分析法(PC)。如陈伟光,肖晶(2006)基于因
8、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能力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其盈利能力和资本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朱玉林,何冰妮(2009)对8家上市商业银行,以2007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借助因子分析法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研究。第五类,神经网络分析法(BP)。如张全(2007)选取14家中外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在构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运用BP神经网络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周旭,朱卫东,吴勇 (2007)的研究就更深入一步,选取10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D一S证据理论对BP输出结果的融合和集结作出评价。第六类,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如赵听,薛俊波,
9、殷克东(2002)选取传统四大行以及交通、中信和光大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用DEA对截面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安景文,周茂非(2006)用DEA测算了2003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果表明效率的高低排名同银行家)的排名大体一致。第七类,层次分析法(AH卫)。如韩文淡(2004),迟国泰等(2005),方伟(2008)和周培红(2009)等,利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沿用国外的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单独运用各种实证方法对其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对比研究。1.2.3 各种评价体系的比较近年来,关于商
10、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很多,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界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比较分析,一类是国际权威评价杂志对银行经营状况的评价。我们着重来看学术界的评价判断方法。对于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一是采用比率法和比较法。运用多个单项指标对目标银行进行分析, 其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或劣势,但缺乏整体性的分析评价;二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运用模糊多属性评价方法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并相应建立竞争力模型, 计算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其指标权重都由专家评定得到, 主观性较强, 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三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 运用该法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并分析实证结果。
11、因子分析法消除了比率法和比较法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避免了综合评分法的不足。李元旭(2000)以经济效益指标,安全能力指标,业务能力指标,技术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等,对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美国花期亲行及荷兰银行私家银行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主要通过私家银行的五大类指标进行分析评述。28采用同样分析方法的还有范伟强(2001)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由于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最终由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所反映,因此范伟强主要从银行经营效率,规模实力,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经营机制与发展战略角度来进行评价,分别比较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华外资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差距。2
12、92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概述2.1 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41994 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1984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984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 1979 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二)19942003 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1994 年,国家成立了三家
13、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 11 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 13939 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法人管理、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
14、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三)2004 年开始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2003 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 450 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籍此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此次改革总体上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财务重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公司治理改革,即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
15、造。公司治理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三是资本市场上市,即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真正接受市场的监督和检验。资本市场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升华。2.2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运行情况平稳,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水平持续向好,流动性状况前期趋紧,后期有所改善,资本充足率继续上升,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截至 2011 年 12 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13.29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9%。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负债总额为 106.08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6%。图表 1木木木木木木木木
16、木木分结构来看,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仍占主体,占比为 47.3%,比上季度末下降 1.2 个百分点。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分别为 16.2%和 8.8%。具体看来,2011 年 12 月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为 53.63 万亿元、18.38 万亿元、9.98 万亿元、31.29 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4.4%、23.3%、27.1%、22.0%;负债总额分别为 50.26 万亿元、17.30 万亿元、9.32 万亿元、29.20 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4.1%、22.8%、26.5%、21.7%。图表 2图表 3图表 4(二
17、)银行利润保持增长,资本充足率持续提高2011 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增强,净息差有所扩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拉动了利润增长。2011 年前四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10412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2775 亿元,同比增长 36.3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3%,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22.1%,同比分别上升 0.2 个和 1.2 个百分点。同时,由于银监会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2011 年 12 月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 12.7%,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 10.2%,分别比 3 季度末提高了 0.4 个、0.1 个百分点。图表 5土土土土
18、土土土土土土土土图表 62.3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企业战略管理新理念,最初美国管理学家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ttamel)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组合的知识。”3当然,这里的技能和知识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既包括企业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专利,研究发展能力,又包括基础管理、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市场取向能力,还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积淀的独有的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4-5虽然核心竞争理论自20
19、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焦点,但依然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理论仍存在理论缺陷,其主要有19-20:1、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缺乏横向的整体认识;2、对企业核心竞争竞争能力缺乏纵向的整体认识;3、忽视核心竞争力构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4、没有完备的核心竞争评价方法。2.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2.4.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同样存在核心竞争力问题。随着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商业银行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在未来的金融变革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功的商业银行已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一些提供简单服务
20、的流程组合,而是核心竞争力的组合。那么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呢?杨丹(2004)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横向相对于竞争对手,纵向相对于一般竞争力,强调的是各种竞争力量的有机组合,是一种能够生产出众多强大竞争力的能力,它描绘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前景,综合反映商业银行未来竞争能力的源泉,反映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盈利和责任等方面的有效程度,并密切关联着金融创新、金融资源、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金融理念,更具有前瞻性。62.4.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每个行业、每个行业中的企业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竞力,因此,行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都存在着显
21、著的区别。同样,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业特征,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独特的行业特色。王创( 2001) 认为: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预测、研究开发、金融服务、经营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是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7。罗仲平,蒋琳认为: 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的综合体8。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
22、合成性 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合力,是所有单项经营能力的合成,是各种单项经营能力的有机组合,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强势经营能力的有效组合即可形成核心竞争力。 (2) 用户价值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运用核心竞争力是可以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该让客户实现价值增值,包括核心服务价值、辅助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几个方面。 (3) 有限性 有限性是指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其强势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数目是有限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超过竞争对手,应力求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强有力的独特的竞争优势。(4) 独创性 国有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23、学习和替代。第五、延展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扩大用户的现实需求并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2.4.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一般也有许多看法。马长有( 2003)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解为如下要素: 经济实力、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员工素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9而谢京、吴育华( 2005) 将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三个层面: 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10。蔡潇( 2006)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分为如下要素: 盈利能力、安全能力、管理能力、技术与创新能力、对金融环境的适应能力11。王宇、杨军认为国有商
24、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可分为如下要素: 规模实力(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后利润) 、规模成长性(一级资本增长率、资产增长率) 、利润增长(真实利润增长、税前利润增长) 、盈利性(平均资本盈利率、资产收益率) 、稳健性(一级资本比率)。12吴宽宽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1、技术竞争力;2、流程竞争力;3、组织竞争力;4、制度竞争力;5、人才竞争力;6、文化竞争力;7、战略竞争力。21现在一般都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主要都有1、战略管理;2、企业文化;3、人力资源管理;4、风险管理;5、金融创新;6、客户关系。7、组织结构。2,22-233 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3.1 商业银行竞争力
25、评价体系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该是银行竞争力的反映,是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的体现。本文将在第二章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要求,构建本文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同时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将银行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面:基础竞争力指标和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其中基础竞争力指标指银行在当前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代表着该银行在报告期时间点上的业绩状况和生存能力,可以由一系列财务数据来表示。主要包括流动性指标、资本充足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盈利水平
26、指标。潜在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所具备的潜力,通过对这些潜力的挖掘和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竞争力,增强银行竞争优势。它主要包括发展潜力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公司治理指标和经营管理水平指标。这部分指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定性指标,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用适当的定量指标去衡量。另外,经营环境(如金融法律的完善程度、银行业监管环境、社会信用水平、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等)也是衡量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本文所讨论的上市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一致,因此本文所建立的指标并不包含这个方面。图表 7指标的解释(一)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及时满足各种资金需求或回收资金的能力,即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的变现
27、能力。掌握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的关键,流动性过高会使银行丧失盈利机会甚至亏损,流动性过低则会使银行面临信用危机甚至倒闭。因此,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也是银行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三性原则”中的首项。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1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是衡量流动资产抵偿流动负债能力最通用的比率,流动比率越大,抵偿能力越强。但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流动性强的银行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流动性风险,但流动性过剩也会带来其资产的闲置,从而又会降低其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自身需要,确定最佳的流动比率。其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2.存贷款比率存贷款比率反映了
28、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存贷比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其风险程度越大。指标过高则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安排适当,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其公式为:存贷款比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二)资本充足指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从资本角度来衡量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这两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监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这两项指标越高,表明银行经营的安全稳健性越强。较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给业务增长形成制约。资本充足率
29、下降的原因大致有:积极开拓市场,各项资产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相应的风险资产增加,冲减了资本绝对量;票据市场活跃,各经营机构参与热情较高,所以表外银行承兑汇票的扩张较快,导致风险资产有一定增加。随着各行业务规模的扩展,风险资产的增加将对资本有所消耗。尽管利润的增长能带来核心资本的增长,但并不能带来更多的附属资本。资本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以及面临的经济下滑中,应该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2008 年我国股市疲软,银行以增发股票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受到影响。各大银行正在积极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来补充资本。不断增长的资本基础将支持银行的业务增长。因此,本文选用资本充足率和核心
30、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资本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以此来评判银行继续扩展业务规模的能力。其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一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100%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一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 100%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等。(三)资产质量指标(抗风险能力)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等于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 5%。它是评价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率越低,表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越好。之所以选择这一指标是因为从国际上的银
31、行破产案例来看,不良贷款的比例过高往往是银行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机制往往是:不良贷款比率过高贷款无法收回支付能力不足公众信任危机存款人挤兑破产。其中,不良贷款是指在相关机构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评估时评,把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一起称为不良贷款。该指标是一个负向指标,应该越低越好。从发展状况上看,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示出我国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改善,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公式是: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额十可疑类贷款额十损失类贷款额)/各项贷款总额100%2.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反应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等于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贷
32、款余额。为了准确评价商业银行应付贷款损失的能力,就要评价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并确定其发展趋势,估计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取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预防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只有在损失前,银行通过识别风险,分别计提相应的准备金才有意义。拨备覆盖率就是衡量银行是否提取充足准备金的一个重要指标。此项比率越低,说明损失较小利润越高;比率越高说明风险大损失大,利润小。拨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其计算公式是: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余额100%=(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额+可疑类贷款额十损失类贷款额
33、) 100%(四)盈利能力指标盈利性是指企业为其所有者获取利润的能力。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经营的总目标,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盈利能力不仅反映一家银行的经营成败同时也是银行充实资本、加强实力、巩固信用、提高竞争力的基础。银行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就可以将盈利转为自有资金,也可以进一步吸收资本,从而改善资本结构,增强竞争力。特别对于上市银行来说,较好的盈利性可以吸引投资者和稳定股价,从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增强自身竞争力。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 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本之比,不应低于 11%。
34、资产收益率反应银行全部资产运用的总成果,资本利润率反应所有投资者的获利能力。这两项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润效率越高,投资者的收益越高,同时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为了使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以下三个相对指标来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ROA)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每一单位的资产占用可以获取多少利润,是银行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该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反映银行的资金成本,而资本收益率弥补了资产利润率指标的不足。其计算公式为: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总额/总资产100%2.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ROE)反映的是资本获
35、取收益的能力。它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但反映了资本运用效率的大小,还决定了股东收益的大小,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银行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其公式为: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总额/年末资本总额100%3.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是银行经营的最终成果,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增长率是衡量商业银行当期净利润增长情况的一个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银行利润增长快,发展潜能大。其公式为:净利润增长率=(本年末净利润总额-上年末净利润总额)/上年末净利润总额100%(五)发展潜力指标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
36、之地,不仅要保持目前在市场上的地位,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成长能力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关键要素增长(如:银行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长等)来看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它主要通过存款增长率及贷款增长率等指标来加以反映。如果银行的安全性高,金融产品收益高、服务质量好、盈利增加,存款和贷款增长就会快,发展潜力也就强。反之,发展潜力就弱。因此,它是一个正向指标。1.存款增长率存款是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之一,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也就没有利润。存款余额增长率越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越多,商业银行扩张业务能力也越大,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越强。其公式为:存款增长率=(本年末存款总额-上年末存款总额)/上年末存款总额10
37、0%2.贷款增长率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增长率越高,说明银行盈利的潜力越大,银行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其公式为:贷款增长率=(本年末贷款总额-上年末贷款总额)/上年末贷款总额100%(六)创新能力指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银行传统业务同质化的情况下,各个商业银行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利润,就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业务,开辟崭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银行的创新能力是其潜在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表现在产品创新、专利数量等方面,而银行最基本的收入是利
38、差收入,所以本文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及中间收入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创新业务发展的成果。1.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中间业务在银行非利息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间业务风险低,能够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金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减轻银行对存贷款的依赖,从而平缓或缓冲宏观经济变化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传统的中间业务有国际结算、银行卡、托管等,目前信用卡、咨询顾问、理财等新兴业务正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之一: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经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营业收入总额10
39、0%2.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该比率是一个同比指数,它反映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去年相比的增减情况。增长率越高,说明该行的中间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反映了该行不断创新优化收入结构的成果。其公式为: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本年中间业务收入/上年中间业务收入100%同样的,本文为了统一统计口径,仍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作为衡量指标。(七)公司治理指标公司治理是指银行本身的内部组织结构、外部组织结构、内部及管理体系的设立和完备,这是一家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证银行顺利平稳的前进。其中内控及管理规范化程度是指公司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化做银行具体可行、详细明确、覆盖各个层
40、级环节的制度规范及其执行情况。银行的内控及管理规范化程度对银行驾驭风险、快速整合金融服务的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清晰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股权占比和流通股比率两个指标作为代表。1.第一大股东股权占比在一家上市公司中,若第一大股东股权过于集中,则其它股东将难以制约其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力,上市公司可能完全被其操纵;但若大股东之间股权过于分散,则会缺乏核心股东的支持,并带来不稳定性,不利于上市公司发展。其公式为:第一大股东股权占比=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公司全部股权100%2.流通股比率
41、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可流通股份的总份额在上市公司总份额中的仅三分之一左右,流通股股东均不可能通过二级市场的收购机制,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基本没有谋求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动机。其公式为:流通股比率=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数/上市公司全部股权100%(八)经营管理能力指标经营管理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涉及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经营理念的培养、运营资源的配置、业务流程的制定和调整、风险的监控与衡量等银行运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以最低的经营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经营利润,在同业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因此,经营管理能力对一个银行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的经
42、营管理能力。1.人均资产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所有员工的资产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人均资产=银行总资产/员工人数2.人均存款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员工吸纳存款的能力,计算公式为:人均存款=银行存款总额/员工人数3.2 评价方法和步骤4.3 对 11 家上市银行进行因子分析运用 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可以得到变量共同度表。变量共同度说明了全部公因子反映出原变量信息的百分比,描述了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的总方差所做的贡献。大的变量共同度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分析该表的中的数据,其中:初始列列是因子分析初始解下的变量共同度,它说明对原有 18 个变量如果采用主
43、成分分析方法提取所有的特征值(18 个),那么原有变量所有的方差都可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度均为 1(原有变量标准化后的方差为 1)。事实上,因子个数要小于原有变量的个数才是因子分析的真正目的,所以不可提取全部特征根。提取列是在给定条件下(特征根大于 1)提取特征根时的共同度。此时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都很少,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因此,此处是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做数据分析的。图表 8图表 93.4 数据分析及结果实证结果分析4.4.1 因子 F1(资本充足和公司治理因子)分析在衡量资本充足率和公司治理能力的因子 F1上,我们可以看到排名靠前的是中国银
44、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对比原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居于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均在 13%左右。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得益于国家注资,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他们的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本充足状况良好,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 13.06%、12.16%和 13.43%,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0.75%、10.17%、10.81%;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资本起点也都比较高,均超过了监管部门8%和 4%的要求。其中,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 14.32%,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 12%以上。而排名比较靠后的浦发银行,资本充足
45、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9.06%和 5.03%,资本充足状况在 11 家银行中表现不佳。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股市低迷的影响,银行通过 IPO 和增发来补充资本的途径受到限制,仅是通过发债扩大附属资本只是把风险留在银行体系内部,所以,各家银行如果想要实现长足发展,增强竞争力,需要积极建立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长效机制。该因子反应的公司治理能力则令人较为意外。从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股份实现全流通,各股东具有共同的利益趋向,大股东的利益获取不再来自于内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而来自于外部市场上同业之间的竞争,所有股东都能从公司绩效的改善和股价提升中获益,公司价值逐步实现市场化,因为有助于银
46、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但是,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流通股比例与银行绩效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没有充分发挥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减少对证券市场的冲击,证监会对非流通股设置了限售期,许多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处于“限流通期”,大部分的流通股东仍为中小投资者,缺乏对上市银行经营管理的动力和能力,加上我国目前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也证明了,普遍适用的、标准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并不存在,只有将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相结合,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对比原始数据可以发现
47、,排名靠前的这几家银行的流通股比率均比较低,而且在第一大股东占比上也反映了其股权相对集中,其中中信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占比达到了 62.33%,中国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占比为 67.52%,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占比均在 30%以上。而排名最后的民生银行的流通股比率达到了95.07%,且股权相对分散。这种情况说明了,不同的股权模式都有相对应的制度坏境,分散股权模式大都与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较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相对应,而股权相对集中的模式往往存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及监管坏境不佳的情况下,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有能力对银行经营管理施加影响,在有关银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