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封邦建国加强中央集权嫡长子继承制百家争鸣A B C D答案C解析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封邦建国”体现的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体现的是宗法制,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百家争鸣是在东周时期,排除。2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2、D中外朝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综合题干中图片的信息分析,以上体现了“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因此,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3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克敌者”即获军功,可因军功授爵受赏,“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显然,原先按血缘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
3、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理解能力。从“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正确;B项讲的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讲的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4、()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答案C6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大意是立嫡子不让庶子僭(jin)越,僭越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就会产生混乱。材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7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文中把“不娶无子
5、”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A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从材料“于礼有不孝者三,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可以看出古代讲究血缘关系的传承,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二者都讲求血缘关系的传承,所以选C。8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 B商汤 C周武 D秦皇答案D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9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
6、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始皇的一系列规定旨在强化皇权,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汉高祖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是为了突出皇权至尊。故A符合题意。10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答案B解析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A项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与材料无关联,排除A。D项任人唯贤形成与材料无关系
7、,排除D。从材料“倚辩于上”、“皆决于上”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只有B项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符合题意。C项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错误在于“始终”,且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皇权,排除C项。故正确选项为B。1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答案为D。12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
8、,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灵渠兵马俑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中国古代工程的修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仰赖于中央集权政治,所以A正确。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从人民中取得,也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B正确。工程的修筑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所以C正确。D项经济的全面繁荣从图片中难以看出,所以不正确的为D。1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
9、“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答案B解析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1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
10、“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汉代的中朝是设在宫廷之内的牵制外朝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皇权。15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公和三省六
11、部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6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工部 B礼部C户部 D兵部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吏部掌管官员考核、任免,故称“贵”;户部掌管户籍、土地、钱粮、赋税,故称“富”;兵部掌管军队,故称“威”;刑部掌管律法、刑狱,故称“严”;礼部掌管祭祀、科举,属于“清水衙门”,故称“贫”;工部掌水利、营造等工程建设,多与操贱业者打交道,故称“贱”。因此选A。17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
12、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项。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代的制度,D项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18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
13、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1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
14、念。本题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求不符。20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要站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高度评价清代的边疆政策,不能一看到清政府就否定其一切活动。二、非选择题(第21题、第22题各16分,第23题18分,共计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
15、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16、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
17、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2分)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本质特征?(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22在
18、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
19、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8分)方法二规律认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
20、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3)皇帝制度
2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地态度对待历史问题。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
22、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
23、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贵族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第(1)题注意读懂和提炼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第(2)题考查唐代三省体制的影响与评价,注意读懂材料,分析评价角度。第(3)题特别要从明代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主要原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