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民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民版必修1.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师说】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ABC D【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答案】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
2、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故选C。【答案】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答案】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
3、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秦国只有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与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差
4、别明显相比,说明秦分封制已经基本消除,凸显了君王的权威,即集权统治,故选C项。【答案】C5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
5、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故D项为正确选项。【答案】D7据菏泽信息港消息,山东鲁西南一带县区男女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县区甚至高达157100,还有部分家庭因此而破裂,从观念因素形成的源头考虑,根源当首推()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解析】备选项只有“宗法血缘关系”与题干中“观念因素”的要求一致,故选B。【答案】B8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鲁公伯禽桓公庄公叔牙公孙
6、兹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禅让制存在于原始社会,不正确;由图片中的信息“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卿大夫叔牙、公孙兹属于一系,体现世卿世禄制,正确;通过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公与鲁公伯禽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可知是宗法制,正确。故选D项。【答案】D9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
7、式管理模式【解析】“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属于对宗法制、分封制的描述,故选C。【答案】C10公元前213年,在秦朝都城咸阳的街面上,发生了一起因买卖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并惊动了官府,将对此次事件进行直接管理的官员应是()A奉常 B丞相C少府 D廷尉【解析】秦朝“九卿”中的“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廷尉”主管司法。据此,D项正确。【答案】D11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设“中朝” B置枢密院C置刺史 D设内阁【解析】“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
8、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本题选A,北宋时设立枢密院;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明成祖时设立内阁。【答案】A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解析】由“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为正确选项。【答案】A13“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9、。”该制度是()A秦朝三公制 B秦朝“朝议”制C隋唐三省制 D明朝内阁制【解析】唐朝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拟诏,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监督。【答案】C14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这反映了()A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张氏六代翰林”等可以看出,材料鲜明地体现出了世系关系,这反映了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B、C、D在材料中没有
10、反映。【答案】A15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答案】C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解析
1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取决于当时相应的社会状况。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不得不高度加强专制皇权。【答案】C17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答案】B1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12、,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明太祖只是废丞相设大学士,并没有正式形成内阁;依据材料中“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在明仁宗时大学士地位上升并有了票拟权,但仍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决策权,因此C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因此并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19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
13、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解析】汉武帝时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由皇帝的内侍、近臣等组成,以辅助皇权,并成为国家正式机关,符合要求。而中书门下是宋朝的中央机构,长官行宰相之职,与题干叙述不符。【答案】A20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内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14、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甲说的意思是地方的权力太大,需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控制地方的财政,显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有关;乙强调的是天下的兵应该由枢密院控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手里没有兵,这符合宋朝强化对军事控制的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显然和元朝有关;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设立的机构。因而甲、乙两说的内容与北宋的文官体制有关,故选择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为关于夏商周的政
15、治制度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材料二下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图示。材料三下为元朝疆域图。(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简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4分)(3)据材料三指出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行省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以上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6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第(1)问,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第(2)问,解题关键是宏观把握图文信息,特别是图片中箭头所指各要素间
16、的内在关系。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单列的行政区划是宣政院辖地和中书省直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要意义”。第(4)问,首先应明确“以上地方行政制度”指哪些制度,然后分别归纳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注意“不同”是限定词,不要误认为是“异同”,因为“异同”还需要答出相同之处。【答案】(1)变化: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原因: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2)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
17、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县官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3)宣政院辖地和中书省直辖地:“腹里”。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22(18分)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的一组重要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
18、革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致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递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当不好的军机大臣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大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不如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西方人谈中国传统文化(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图
19、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及其主要作用。(11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军机处的主要特点。(3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变化:君权日益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处理日常事务,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主要作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带有一定民主性,有利于减少政令偏失;使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2)特点:临时机构,没有明确的职务规定,直接对皇帝负责,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3)影响:使得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
20、以形成;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人们思想僵化,阻碍了科技发展;造成中国和世界逐步隔绝,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3(16分)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帝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
21、、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议政大臣方法二规律认识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
22、识不断的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1)材料一中秦始皇的态度和做法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丞相制度有怎样的变化?材料三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是如何演变的。(6分)(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4分)(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材料一中皇帝将可能泄密其言行
23、的人一律处死,并对丞相车骑多不满,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地位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变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注意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变化: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演变: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对军国大事有决定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明显被削弱;乾隆帝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权,使其相互牵制。(4)皇帝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