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考点1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2019浙江4月选考,19,2分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回归教材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明显趋势。本题从教材图解入手,较全面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栏目中膝跳反射图解的理解。这也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多关注教材中的图解及活动性栏目和资料,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素材。2.2019北京理综,2,6分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
2、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本题创设了“运动影响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新情境,考查人脑各部分的基本功能、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新动向。解答本题要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
3、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3.2019广东茂名五校联考小明同学的手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热水,他立即缩回手,想起应该用冷水冲洗手,并付诸行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B.前者与脊髓活动有关,后者与脊髓活动无关C.参与前者的神经元少,参与后者的神经元多D.前者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无关,后者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渗透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要明确“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热水,他立即缩回手”“想起应该用冷水冲洗手,并付诸行动”的含义,即前者为非条件反射,后者为条件反射,进而再判断其他选项的正误。4.201
4、6上海,19改编,2分搔扒反射是指损坏蛙的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用沾了硫酸的纸片涂抹蛙的皮肤,蛙受到刺激后会用后肢去挠被涂抹的部位。在观察牛蛙的搔扒反射现象实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B.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C.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D.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反射进行的必要条件包括反射弧完整和一定强度的刺激。酸液是一定强度的刺激,是反射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对脊蛙反射实验的步骤分析,能够较好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命题点。5.2018海南,27,8分为了验证反射
5、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反射弧任一结构受到损坏,反射都不能完成。以脊蛙为实验材料来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常
6、见的考查方式。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能较好地反映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进一步落实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考点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6.2019江苏,8,2分 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和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与结合使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以图文结合形式考查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与突触结构模式图有关的结构识别,相关物质的名称、功能及动态仍是未来高考的重要考查点。7.2018江苏,11,2分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
7、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是角度多样,常考常新,围绕生命的结构和功能观、稳态和平衡观进行命题,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电位变化与钠离子、钾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关系。8.2016全国卷,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
8、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本题以ATP的产生和消耗及神经细胞生理活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也是命题的风向标。9.2019全国卷,30,8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从而
9、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本题以教材必修3P20的“资料分析”为背景,考查反射及兴奋的传递过程,引导考生回归教材,例如,第(2)小题的第一个空,就能在资料1的最后一句话中得到答案。10.2017北京理综,29,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
10、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
11、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题以模式图形式展示一种可能机制,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科学思维进行分析解释;再通过分析、评价实验方案的形式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最后通过完善实验方案提升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这种考查方式非常符合高考改革的命题趋
12、势。解答第(3)小题时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对照组的设置。由于实验人员用的是突变鼠,因此需要处理正常鼠作为空白对照。二是检测指标的表述问题。题目要求验证的是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那么就需要检测HFS处理后T的磷酸化水平和“记忆”能力的标志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11.2016江苏,26节选,5分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
13、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本题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和转换能力,落实对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为第(5)小题,解答本小题可从两方面分析:如果乙酰胆碱一直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腓肠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导致肌肉僵直。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递到腓肠肌,腓肠肌不能兴奋,就会一直处于舒张状态。 考点
14、1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考法1 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判断命题角度1对反射的理解和对反射类型的判断1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运用三看法分析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即看形成时间、参与中枢和保留时间。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故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
15、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故B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故C正确;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错误。C1.6分在以鸡为实验动物,以口哨和米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探究实验中,发现在一段时间内将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息结合起来,鸡将形成对哨声刺激的反射。请回答下列问题:(1)参与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息结合所形成的反射的进行(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参与。(2)为验证题中说法,将用于实验的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是。训练完成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养在一起,给予哨声刺激,实验组的表现是;对照组的表现是。(3)由(2)中实验可以得出
16、的实验结论是 。命题角度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考情回顾 1.2019全国卷,T4B、C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2.2019海南,T15(题干信息: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提示:兴奋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反应。3.2018天津理综,T1A、C(题干信息: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17、)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不存在信息传递()提示: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4.2018江苏,T20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提示:神经中枢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例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5.2017全国卷,T5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提示: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6.2015上海,T13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提示:感受器不能产生感觉,感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2 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测评如图为一高等动物体内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
18、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可看作通过突触连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为感受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C.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D.可接受和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据图可根据“神经节”快速判断出传入神经,进而再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部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题图,和所处的神经纤维上存在神经节,由此判断二者均为传入神经,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特点,可进一步判断为感受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分析图示中肌肉处的情况并结合题意可知,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除此之外神经中枢中含有3个突触,故图中共有4个突触,B
19、错误;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缩,但刺激时,需考虑来自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以及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等情况,因此刺激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可以接受传来的兴奋,另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所以也可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D正确。B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D.刺激b点,会引
20、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命题角度3设计实验验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3 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脊蛙(除去大脑的青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实验二不进行处理左后肢中趾左后肢能运动实验三在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处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实验四实验三后立即实验右侧背部(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 ;实验时,除去青蛙大
21、脑的目的是。(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的(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本题考查的是在“隐形”反射弧(没有以图解形式直接呈现)的基础上,利用麻醉技术来探究反射弧中被破坏(麻醉)的具体部位,命题角度新颖,对能力要求很高。解题时应牢牢把握以下两点:(1)依据题意构建反射弧这是解答此类实验探究题的基础。构建时应在反射弧5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融入试题的具体信息(不同的刺激部位右后肢中趾和右侧背部、相同的反应部位右后肢)
22、,通过“脑中有图”,达到“笔下有路”。本题根据题意可以构建以下两个“殊途同归”的反射弧:(2)紧紧抓住自变量(单一变量)这是解答实验探究题的关键。实验一与实验二相比,单一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实验三和实验四的主要不同之处是硫酸刺激的部位,即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涉及的传入神经也不同。(1)在脊蛙的脑部已被除去的情况下,实验二以及实验三、四开始时反射活动仍能进行,说明控制蛙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除去青蛙大脑的目的是排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实验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3)解答此类试题时,
23、一般有两种思路:依据构建的反射弧对麻醉部位进行假说演绎,再结合实验现象进行验证确认。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出神经,则实验四刺激部位换成右侧背部时,神经冲动仍然不能传至效应器,右后肢仍然不能运动,这与实验现象矛盾;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则实验现象成立。结合实验现象进行顺藤摸瓜式分析推断。实验三使用麻醉剂处理后,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感受器),3 min后右后肢不能运动;在此基础上立即进行实验四,即刺激部位变为右侧背部(另一处感受器),此时右后肢又能运动(直到5 min后才不能运动),说明之前传出神经未被彻底麻醉;由此推测实验三开始3 min后先被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直到实验四开始5 min
24、后传出神经才被彻底麻醉。(1)脊髓排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皮肤内(3)传入神经3.6分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部分,又有传出神经部分,其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运动等。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大脑已被损坏和暴露出坐骨神经的青蛙进行如下实验。步骤:分别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步骤: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无反应,刺激腹部皮肤,后肢出现收缩现象;步骤: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1)步骤一中两次收缩现象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 也不同。(2)该实验的结论: 。
25、考法2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命题角度4结合实例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4 如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 (用字母表示)。(2)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 (用字母表示)。(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 。提取题目信息转化题目信息1.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包括哪些结构;2.大脑皮层和排尿中枢存在双向信息交流1.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2.骶髓排尿中枢能够把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大脑皮层
26、能够控制骶髓排尿中枢的排尿活动(1)婴儿无意识的排尿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没有大脑皮层参与,反射过程是abcde。(2)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完成的,其过程是ghcde。(3)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全,大脑对下部中枢控制能力弱,所以会尿床;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这些都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1)abcde(2)ghcde(3)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4.8分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 ,该
27、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图示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原因是。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的控制。(3)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区参与。 考点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考法3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分析命题角度5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考情回顾 1.2019全国卷,T4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2.2018全国卷,T2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3.2016全国卷,T4D神
28、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4.2016海南,T19B、C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5.2016浙江理综,T4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提示:增加细胞外溶液的KCl浓度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K+顺浓度梯度外流量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6.2015浙江理综,T4D(题干信息:血液中 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5 2018全国卷,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
29、+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本题考查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点。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Na+浓度的分布与K+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D教材深挖解答本题需要两点知识储备:一是对教材中有关K+和Na+知识要深入理解,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 P5提到“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同时
30、在P18小字部分提到“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两处内容相互印证,表明Na+主要位于细胞外、K+主要位于细胞内。二是K+和Na+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由此得出正常情况下,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有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膜内K+浓度大于膜外这一重要结论。可见,教材细节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挖掘教材细节有助于考生高效备考。5.2019湖南师大附中三模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Na+浓度高于膜外侧B.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加,K+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K+浓
31、度高于膜外侧C.细胞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D.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K+浓度低于膜外侧命题角度6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6 2016全国卷,30,9分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
32、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如下: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A-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A-C在D酶作用下分解成A、C分解产物C进入突触前膜B在线粒体中生成产物E伴随E转变成B,A与C结合成神经递质A-C形成突触小泡A-C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A-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1)图示信息显示: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核心素养解读
3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具体表现在三个角度:核心素养角度具体表现分析与综合问题(1)(2)通过分析图示信息,综合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合成、释放及去向归纳与演绎问题(3)考查突触后膜上兴奋传递异常现象及原因模型与建模根据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示意图,分析兴奋传递原理6.2020安徽合肥调研如图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释放神经递质B.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C.若为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无神经递质的受体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命题角度7药物或其他因素对兴奋传导或传递的阻断分析7 有一种药物能阻断兴奋的传导或传
34、递。请你根据下面反射弧的结构,完成相关探究实验并回答问题:(1)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部位,请完成下面实验:步骤1:刺激 ,观察 。步骤2:用该药物分别处理a(突触间隙)和b:重复步骤。如果 ,则说明该药物作用于a。(2)回答问题: 步骤1的目的是 ;如果通过实验,证明了该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阻断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能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阴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蛋白 (开放/关闭)。(1)在实验前,要先刺激皮肤,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从而验证反射弧是否完整,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这样在使用药物后,才能检验药物阻断的位置。如果处理a,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如果处理
35、b,肌肉收缩,说明药物不能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即药物不是作用于b,而是作用于a。(2)实验一的作用是检验该反射弧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为药物作用部位的检验做好基础。兴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Na+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而突触后膜的兴奋被阻断时,即无兴奋产生时,需要不断地进行K+外流和某些阴离子内流,以维持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因此,无兴奋产生时,某些阴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蛋白开放。(1)皮肤肌肉是否收缩处理a,肌肉不收缩,处理b,肌肉收缩 (2)检验该反射弧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开放7.2019湖南四校联考河豚毒素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
36、,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组:未加河豚毒素;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 min;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 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A.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吐方式运出细胞,而神经元A也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B.从、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麻醉类药物并广泛使用D.
37、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考法4 膜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命题角度8膜电位的变化原理及测量8 如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电表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图甲中电表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两侧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的外流有关,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
38、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表右侧,后传导到电表左侧,所以会引起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正确。A命题角度9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9 电流计与离体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适宜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施加刺激前,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B.若将a、b间距离减小为0,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偏转C.若在a
39、b中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变化与图2不同据图分析,图1中电流计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内和膜外,施加刺激前左侧(a处)为负电位,右侧(b处)为正电位,因此指针向左偏转,实质上此时测量的相当于静息电位。施加刺激前,图1中a、b两处都处于静息状态,而静息电位维持的机理是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且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施加刺激前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若将a、b间距离减小为0,则施加刺激后膜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计两极会有电荷的移动,因此电流计指针也会发生偏转,B错误;若在ab中点
40、处切断神经纤维,在箭头处施加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a处,无法传导至b处,所以b处不能产生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分析图1可知,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再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则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B解后反思解答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电流计指针偏转等问题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观察两个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是位于细胞膜同一侧(如图甲)还是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同一位置(如图乙),通常前者可用于测量兴奋的传导方向,后者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的是静息电位、给予适宜刺激(或兴奋)时测量的是动作电位。(2)观察刺激的部位: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的左边、右
41、边还是位于两电极所在位置之间。(3)分析两个电极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决定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否偏转以及偏转次数),而局部电流的方向决定了指针的偏转方向,也决定了测量结果曲线图的走势(如图丙和图丁)。8.2019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A.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差时,Q处无K+外流C.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若S处电极移至膜内,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考法5 设计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命题角度10设计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传递的方向和特点10 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导和传递情况,某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a、b、c为3个刺激位点,甲、乙是两个灵敏电流计。利用该实验装置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和特点。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