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起点”作文导写及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起点”作文导写及例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起点”作文导写及例文一、题目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二、审题指导首先,就材料的理解来看:材料的第一句话“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讲述的是“起点”的字面义,起点既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材料的第二句话“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强调了“起点”的内涵,说明了“起点”对特定对象的行为意义。人生、自然、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但其发展的阶段纷繁复杂。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婴儿的啼哭,幼芽冲破大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新的生命
2、的起点;今天相对于昨天,这是时间的起点;此峰相对于彼峰,这是空间的起点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起点,每个阶段的起点,又是新的希望与开始。任何时候从任何一个正确的起点大胆地走下去,都有可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但相对于过去来说,每一个起点都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是新的开始,但不能忘记过去。理解材料时,要明确“起点”的内涵。可以选择前者“从零起步”,也可选择后者“新的出发”,辩证看待终点和起点。无论选择哪一种内涵,一定要界定清楚、具体、准确,切忌含混不清或者面面俱到。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材料中的“起点”有两个内涵,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但立意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如“从零起步”意味着起点是一张白纸可
3、以尽情描绘,应长远规划;如“新的出发”意味着努力途中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对传统的继承无论如何立意,须在这两个内涵层面中自圆其说,且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如出现貌似说“起点”,实为贴标签的作文或者脱离“起点”,只写创新奋斗、不忘传统等,应视为偏题。三、典型素材(1)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英国)狄更斯(2)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纪伯伦(3)我亦可劈波斩浪,但身后原点总唤我回归。(法国)纪德(4)重要的不是你的起点,而是你的志向。(南非)曼德拉(5)人生会不断回归当初的起点,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
4、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路遥(6)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汪国真(7)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傅聪(8)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意,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刘心武(9)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
5、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林清玄四、佳作示范:听,那声汽笛王业当列车以圣拉扎尔火车站为起点,隆隆驶出隧道,喷出第一股浓烟,拉响第一声汽笛。莫奈站在隧道旁,以飞舞的画笔记录下这一瞬间。这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第一声汽笛!这是人类文明新的起点。起点二字,将石破天惊的翻转之力蕴藏在一点里。仿佛是积蓄着核能的原子,一旦激活,将释放出寒武纪物种大爆炸般的威力,触发一个新的纪元,称之为从零起步并不为过,因为于人而言,起点意味着与过去的旧我挥手作别再不回头。就像莫奈当年与那个流连威尼斯胜景的自我作别,以哈佛港为艺术人生的起点。独立于哈佛港晨光中的青年,不再是那个以工致
6、笔法描摹绚丽风光的平庸画手,眼前雪白的桅杆是新刷的起跑线,当第一缕朝阳如金色的箭矢直插入水中,他以沸腾颠狂的笔触将其呈现于纸上。莫奈由此跑出了人生新的航道,美术也迎来了印象派的王朝。纵然从零起步又如何?莫奈以前,從未有人想用油彩封印光的灵动与跳跃,但正如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踏上新的起点,便意味着眼前是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无人之境,起点虽然是零,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但又怎会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的确,地点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但新的是人生道路与走向,不变的是经历着这一个又一个起点的“我们”,起点以前的时光与经历或许在下一个起点之后再
7、无交集,但它磨砺了双脚,也厚实了内心;它压弯了躯体,也锻造了脊梁。正如威尼斯的经历虽险些让明珠蒙尘,可它也赋予了莫奈过硬的技巧与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在追光的道路上不至于力不从心。因而无需害怕起点即轻灵的谬论,我们只需勇敢而无畏地踏上那一个又一个彰显着飞升与质变的起点。拜伦曾言:“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个人的一切都似乎太过渺小。”但虽然渺小,无数个人起点的汇聚亦成就了时代的变革,新时代的起点。当年,站在工业革面的起点上,人类从零起步,探索钢铁与火的奥秘,今之众人,亦将以信息革命为起点,翻开人工智能的崭新篇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将由小小的起点而辐散开来。嘘!听,那一声汽笛,火车出发了。教师点评:文章以
8、莫奈艺术人生的“起点”为切入口,从莫奈离开威尼斯到哈佛港、开创绘画艺术印象派的新纪元这两个层面展开,一实一虚,内容具体,事理清楚。同时,文章结尾新颖别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是难得的亮点。从枫杨树乡出发郑梓璇枫杨树乡,是苏童文学创作的起点。多少年来,他一次次从起点出发,将生命活成纵横交错的射线。三毛曾言:“出发总是美丽的,尤其是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出发。”我们无疑需要这样一处蕴蓄着生命原动力的源头,以一纸素白,去朝圣生命的彩色。没有起点,便无法走向终点。已为墨墨,焉能染世之朱红?起点的最可贵之处,便在于它的空无一物,它的归零属性。它洒扫出一片心灵与阅历的“虚空”,从而让天地灵气自由来往,“虚
9、室生白,吉祥止止”。也因此,年少的苏童在这样一片“精神的自留地与播种地”中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构筑起别样的南方俗世。“城北地带坚硬而苍白的石子路面”“弯弯绕绕密密匝匝的河流”“道旁的铁轨”这些简单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意象,逐步构筑起苏童“世俗又深刻、老到而优雅”的文学风格。但假若苏童仅是循着从起点向无穷远方的既定路线上盲行,他的一生,便仅有一个“枫杨树乡”的缥缈幻影,而无此后的精彩粉呈。当我们从起点出发,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起点也在随之远逝。原先空旷灵动的心灵也逐渐被“满眼的沉浮与不实感”填充。真正的智者,总能在渐趋满盈之时放空自我,重回起点,重新活成林清玄所言:“用朴素面对朴素”。苏童在枫杨
10、树乡这座精神别院中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但他的后期创作,却再也不拘泥于此。自行车之歌中的洞见与睿智,广告法西斯中的批判与控诉,抑或是照片上的美人中的深邃与幽默,都是从另一个起点再次出发,隐约有枫杨树乡间漫溯而来的烟火气息,但写散文的苏童,与枫杨树乡间的苏童,又完全是两个苏童。这是一种清醒与勇气。不惧归零,不惧空白,一次又一次,从一个又一个起点出发。苏童的人生之书,无一页重复,无一帧赘余。他在不同的起点与不同的阶段自我笑歌相对,从而一次次洗去生命的铅华,收获自我生命的自在圆足。眼前隐隐浮动着,那喧腾又静谧、凌乱又安详的枫杨树乡。从枫杨树乡出发。从一个个枫杨树乡,再次出发。教师点评:这是
11、一篇依托一个写作素材单独成文的典范议论性散文,作者着眼于苏童以枫杨树乡作为起点,进而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启示我们每个人既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事业之起点,又不能满足于原来的起点,只有不断寻找新的起点,我们才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文章结构思路清晰,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使文章读起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起 点周子杨再雄壮的河流,起于平静,终于平静;再激昂的乐章,起于和缓,终于和缓。然而,人们总感喟于奔涌的河流而忽略了上游涓涓的泉水和入海处浅浅的浪花;总热衷于欣赏乐曲的高潮而忽略那引人入胜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尾音。的确,“过程”是任何一件事中最重的一笔。就拿一场球赛来说,只要球踢得好看,结
12、局如何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但是,如果有本首页缺掉的书,我们或许很难静下心来将余下的故事欣赏完;而对于听书评的人来说,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一场球赛,如果没有起始和结局,也就是我们说的起点与终点,而只是让球员在场上唱独角戏,这场球无论如何不能说精彩。提起苏轼,人们往往会想到“饱读诗书、为官被贬、心胸豁达”,而这三个词分别反映了苏轼命运的大波折大起合起点、过程、终点。但“为官被贬”只是“饱读诗书、心胸豁达”的陪衬。在他命运的终点,是他用“满腹经纶”写下的一篇篇豪壮诗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天下万物尽为苏轼所有,“灭灭生生何必在心头,”何等胸襟!苏轼以他多舛的命
13、运为他生命的结局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直为世人所景仰。思绪回到现实。池莉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还是水。”孩提时代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我们看世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假,容不得半点矫情做作,以诚待人;而壮年则是生命的重要过程,然而,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怀疑,总爱戴上“变色镜”去看人,虚伪在人际交往中变成法宝;到了老年,红尘俗世全然看透,多了份坦然,于是我们的生命欣然谢幕。倘若生命没有起点的稚嫩与终点的安详,而只有壮年的雄伟,恐怕我们再也难得一见什么纯真、反璞归真,恐怕这世界只会有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我们读律诗,赞赏的往往是精彩的中间两句,但真正表现诗人情感的,却是诗的开头和结尾。诗人们在那“起承转合”中总会突出“起与合”,就是那大开大合才真正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我们感叹于当年强烈的阳光时,请别忘了充满生机的朝阳和韵味十足的夕晖。当我们为精彩的过程而激动时,请别忘了那同样振奋人心的起点和终点吧!教师点评:这是一篇文辞优美、论证清楚、说理通透的常规议论文。作为高中生,要能高屋建瓴把握中心话题,同时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有感而发,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理解和思考,这一点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虽然在行文上略显松散,但是文章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也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