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二).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二)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1.3细胞的代谢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简洁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水,氧气,二氧 6 化碳)。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帮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须要载体蛋白的帮助,同时还须要消耗细胞内化学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P72了解胞吞胞吐 2)细胞是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
2、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胞吞胞吐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酶的本质、特性、作用 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柔。(见书P85图5-35-4及小字部分) 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值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7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
3、基团,代表一种特别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简单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P89图5-5)。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细胞中绝大多数须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干脆供应能量的 光合
4、作用以及对它的相识过程 1)光合作用的相识过程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18世纪中期前,人们认为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立自身的原料,未考虑到空气。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上述试验只有在阳光照耀下才能胜利。1785年,由于发觉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汲取的是二氧化碳。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五、因人们发觉放射性同位素,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5、气来自于水(P106页第6题)。六、20世纪40年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最终证明产物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称为卡尔文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CO2+H2O叶绿体光能(CH2O)+O2 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需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汲取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和H,氧干脆以分子形式释放出去,H则被传递到叶绿体内的基质中,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加到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中去; 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
6、TP。光能就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其次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汲取进来的二氧化碳,不能干脆被H还原,它必需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叫做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一种三碳化合物)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改变,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改变,又形成C5,从而使暗反
7、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的进行下去。 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的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影响 光照的强弱,温度的凹凸,CO2的浓度 2)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同上 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有氧呼吸 9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需有氧的参加。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C6H12O6+6O2酶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二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须要氧的参加,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的。 其次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
8、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须要氧的参加,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须要氧的参加,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加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很多ATP的过程。 无氧呼吸 除酵母菌以外,还有很多种细菌和真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等植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动物骨骼肌的肌细胞等,除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一般地说,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 无氧呼吸分成两
9、个阶段,须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其次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10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2)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意义: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呼吸作用。应用:(P95-96资料分析)1.4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
10、一次分裂完成时起先,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P112图6-1) 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改变,所以叫做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异同 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的有丝分裂期的过程: 前期:间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P112图6-2)。核仁渐渐解体,核膜渐渐消逝。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心。 11 中
11、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心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称为赤道板。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楚,便于视察。 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平均安排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末期: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条染色体渐渐变成瘦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渐渐消逝,出现了新
12、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此时,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终,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大多数子细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期的过程的不同点: 第一:动物细胞有由一对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四周,发出多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其次: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终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
13、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2)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的平均安排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中保持了遗传形态的稳定性,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1.5细胞的分化、苍老和调亡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及实例 特点: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意义:细胞分化使很多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特地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物生理功能的效率。 实例:多细胞生物体从小长大,不仅有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即使在成熟的个体中,仍旧有一些细
14、胞具有产生不同种类的新细胞的实力(造血干细胞)。 2)细胞分化的过程及缘由 过程: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缘由: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的状况是不同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旧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P119图6-11胡萝卜的组织培育 细胞的苍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苍老的特征 细胞内的水分削减,结果是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 13 率
15、减慢。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 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苍老而渐渐积累,它们会阻碍细胞内物质的沟通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变更,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调亡的含义 由基因所确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调亡。由于细胞调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确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经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细胞苍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调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主要特征:一、在相宜的条
16、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二、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三、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改变。 恶性肿瘤防治 预防:远离致癌因子,尽量规避罹患癌症的风险。 治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 试验(略)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知道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5能够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必定性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质)的复制和平均安排? (3)如何理解和驾
17、驭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2解题障碍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改变规律。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咬文嚼字法”和“层析综合法”来分析理解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起先,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由教材中细胞周期图可知,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例1下图四图,能正确反映细胞周期概念的是 解析:用“咬文嚼字法”解。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再结合两个时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即可作出推断。 答案:A 用“层析综合法”从以下几
18、个方面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A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时间为整个周期的90%95%,占肯定长的时间。 B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周期为153小时,蚕豆根尖细胞为173小时。且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各不相同。 C不是任何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就细胞周期来分,有三种类型的细胞存在,第一,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之中的,始终进行分裂的细胞。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人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的干细胞、植物的根尖生长点细胞、茎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形成层细胞等;其次,处于休眠期(又称为G0期)的细胞,这些细胞仍旧具有分裂实力,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接着进行细胞分裂
19、增殖。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第三,完全脱离细胞周期,不能再分裂的走向成熟和苍老的细胞。例如骨骼细胞、白细胞、植物的韧皮部细胞等。 例2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够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D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 解析:用“解除法”解。题中所列具有分裂实力的细胞只有成骨细胞、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其他五种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实力。 答案:C (2)用“借比法”和“成因法”理解有丝分裂及其意义。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由完全的分裂活动体现出了生命活动高度的有序性,假如从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奇妙
20、与奥妙的情感中去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那有丝分裂的学问就不会味同嚼蜡,只是机械记忆了。 首先,须要了解细胞分裂的缘由,加深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着代谢,在肯定范围内就可以不断地生长。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我们可以将细胞比方为一个生物体,就像咱们人,要进行一系列活动的缘由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受到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 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细胞膜)不断地和四周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需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
21、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须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复原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宜比例。就像煤粉比煤块燃烧会更充分和快速一样,相宜的大小是有利于物质的高效沟通的。 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 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指引和限制。就好比人的行为活 动受控于大脑一样。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大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复原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稳定状态。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当人工培育的变形虫快要分裂的时候,把它
22、的细胞质切去一块,这个变形虫就不再分裂,等它长大起来又要分裂时,又切去一块,它也不再分裂。但假如让其接着生长,体积达到肯定大小时,它又会起先分裂。 细胞分裂生成子细胞,要使子细胞具有和母细胞一样的功能特性,关键还是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染色体)的合理传递。 由以上分析不难理解,细胞分裂是必定的,并且还要尽可能保证遗传物质合理的安排,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分裂细胞的面前。 长期的进化选择的结果,细胞选择了“复制、平分”(先复制遗传物质,再平均安排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就好比是基本路途定下了,详细怎么实现呢? (3)用“并列比较法”驾驭细胞分裂的各时期。 分裂间期 这一时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上的打算,
23、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打算阶段。 由于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加倍。在DNA复制之前,细胞核中的每条染色体上(间期事实上呈染色质的状态)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但仍旧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就是说,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形成的。此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没断开,而保持不变,只有到了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才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分裂期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探讨的便利,可以人
24、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细胞周期 主要改变特点分析 记忆小窍门 分裂前期 两消:核膜、核仁消逝;两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着一移: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牵拉染色体向中心移动 膜仁消逝两体现 分裂中期 三清楚:染色体的形态清楚、数目清晰、纺锤体最清楚;一排列: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心的赤道板上 形定数清赤道面 分裂后期 分开加倍:着丝点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极移:染色体在纺锤丝牵拉下向两极移动 点裂数增两极移 分裂末期 三现: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细胞板出现;两消:染色体
25、解旋变成染色质而在光镜下消逝,纺锤体解体消逝 三现两消分裂完 留意:细胞中心的赤道板是假想平面,实际不存在,而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细胞板由细胞中心向四周扩展,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植物细胞一分为二。 细致体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有一个加倍过程,但加倍的时期是不同的。DNA在间期加倍,而染色体是在后期加倍,这样在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解题障碍的突破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种改变规律,用“图解法”和“并列比较法”驾驭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改变规律。 (1)染色体形态改变规律 (2)染
26、色体行为改变规律 复制螺旋化,散乱分布于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改变(假设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4N 0 0 例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前期和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解。 答案: C 例4下图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其中A图表示
27、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第_分钟,两个染色单体起先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B图中直线c代表_。 (3)在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时,测得DNA的数目为32,则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依次是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先读图分析。 (1)从A图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起先,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在渐渐缩短,说明两个染色单体起先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B图中直线c的数学含义是从第10分钟起先,距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联系到有丝分裂,已知从第1
28、0分钟起先,两个染色单体起先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那么,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发生分别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从第10分钟起先,两个染色单体起先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可以推断出从细胞周期的第10分钟起先是后期,因此,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是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经复制。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着丝点已分裂,染色单体已变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还没有分裂成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32。 答案:(1)10 (2)发生分别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32、0、32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29、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全部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供应物质基础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末期 D中期、后期 3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起先时,假如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4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不同点在于 A是否出现纺锤体 B是否出现染色体 C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D染色体的分裂及细胞核的分
30、裂方式 5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请据图回答: (1)A图示_细胞有丝分裂,B图示_细胞有丝分裂,推断的依据是_。 (2)A图示有丝分裂的_期,主要特点是_。 (3)B图示有丝分裂的_期,其主要特点是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干脆推断法”或“淘汰法”来解。答案:D2解析:用“干脆推断法”来解。答案:C 3解析:用“干脆推断法”来解。答案:C4解析:用“干脆推断法”来解。答案:C5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干脆识图作答。答案:(1)动物 植物 A图中有中心粒,B图中有细胞壁 (2)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套染色体形成两套染色体
31、并向细胞两极移动 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概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种植物细胞的视察,找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视察、总结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相识到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协作的关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宏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呢,我们学会了制作植物装片的方法,知道了其中的一些留意事项,我们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装片视察到了完整的植物细胞,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这
32、个就是我们之前所视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下的照片,同样的,我也给大家展示出了其他植物细胞的显微镜下的切片照片,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植物细胞。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首先,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细致视察一下,这些植物细胞有什么样的共同结构呢?一会我找同学来回答。(进行提问,进而进行各个结构的相识) 细胞的最外层都有一层透亮的薄壁细胞壁 紧贴细胞壁内侧还有一层膜,特别的薄,看不清晰细胞膜 细胞内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细胞核 除了这几个结构呢,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可以把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叫做细胞质,而细胞质中有一个大的像气泡一样的结构,我们就把它称为液
33、泡。而有些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还有一种结构,叫做叶绿体。 以上这几种结构啊,就是我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关于植物细胞的模式图,是不是能够更加清楚的分清晰植物细胞的这几种结构了。 2.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一个植物细胞中有那么多的结构,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吗?对的,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功能。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然后小组进行探讨,看看你们小组能够发觉植物细胞结构的什么功能?一会我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侧,具有爱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液泡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甘甜可口的缘由)。而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协作,才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
34、命活动,所以我们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才能让我们自己取得进步。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相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它们的功能,学习了新学问,大家就要学会学以致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首先是一个选择题,植物细胞的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对,选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学问特别的到位,其次题是一个填空题,须要大家进行结构名称的补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了,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他学习到了什么新学问呢?(学生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的结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
35、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大家课下思索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四、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的代谢教学设计 【本章学问框架】 【疑难精讲】 1弄清人和动物体内三大养分物质的代谢及其关系 对于三大养分物质的代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归纳。一是来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有机高分子物质,不能被动物干脆汲取,动物只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其水解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汲取,消化过程为: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酸+甘油,蛋白质多肽氨基酸。二是去向:进入体内的养分物质,在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其中,三大养分物质共有的途径是氧化分说明放出所含有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须要
36、;不共有的途径是在体内贮存起来,即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贮存,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三大养分物质详细的代谢过程,从来源和去路两种状况可以比较如下: (1)糖类代谢葡萄糖在体内的改变 (2)蛋白质代谢氨基酸在体内的改变 (3)脂类代谢脂类在体内的改变 2三大养分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养分物质代谢的关系,实质上是介绍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相互转化状况,科学试验证明白三大养分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养分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养分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7、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12种氨基酸,另有8种氨基酸不能转化,只能靠从食物中摄取,因此,这8种氨基酸叫人体必需氨基酸。 对于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设例分析理解。例如,北京鸭在育肥阶段用含糖类许多的谷类食物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鸭就变肥了,这说明糖类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变成脂肪。又如,把酵母菌放在含糖培育基中培育,它的细胞内就能合成各种脂类;某些动物在冬眠后发觉脂肪层变薄;糖类可以转变成非必需的氨基酸,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
38、变成葡萄糖,同时用蛋白质饲料喂动物,发觉动物渐渐肥胖等。这些试验表明白三者之间可以实现转化,探讨发觉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三大养分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代谢与人体健康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是相当恒定的,每100mL血液含葡萄糖80120mg。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汲取入血,血糖浓度短暂上升,但不久即复原正常。在短时间内空腹,没有糖汲取入体内时,肝糖元再分解成葡萄糖而进入血循环。血糖的去路有四条:一是氧化分解。二是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而贮存。三是合成非糖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四是随尿排出。血糖从尿中排出是一种不正常的去路,但在某些状况下,血糖含量上升,如超过16
39、0mg/dL,超过了肾小管的重汲取实力,此时部分糖从尿中排出。血糖的来源及去路概括如下图所示: 血糖浓度平衡的缘由:上述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在机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是在神经、激素及某些器官的功能调整作用下来完成的。 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对人健康的影响。人在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状况下、血糖浓度低于50mg/dL,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惊厥和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症状。这时应刚好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少时,可使血糖浓度上升,一部分血糖随尿液排出,
40、称糖尿病。此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注射胰岛素可使症状消逝,但不能根治。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时简单被胃肠内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所以不能口服。 (2)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肥胖的缘由:一般状况下的肥胖,是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多于消耗的供能物质,由食物中汲取来的过量脂肪和糖类、蛋白质可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 肝硬化的缘由: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汲取后的一部分脂肪先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成体内脂肪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内脂肪先被运到肝脏,然后再进行分解。脂肪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的。假如肝脏功能不好,或者缺乏合成脂蛋白的原料之一磷脂,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
41、不能顺当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积累,形成脂肪肝。这种状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合理膳食,适当地休息和活动,并留意吃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能防治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组成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常常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因此机体必需常常从外界摄取蛋白质,作为体内新生蛋白质的原料,以维持体内蛋白质的平衡。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入的蛋白质都是混合蛋白质,各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含有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必需氨基酸,所以混合食物中蛋白质可以相互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而使它们的成分和比例更接近于机体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
42、的成分和比例。故同时吃几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可取长补短,使养分价值不高的蛋白质,可以更合理地高度利用。 【学法指导】 本部分学问可以支配23课时完成。 充分利用学问网络图解学习人和高等动物的三大物质代谢。重点是糖的代谢与健康,明确血糖的来源和代谢去路,氨基酸的代谢去路等,明确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可以联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调整来驾驭该部分学问,形成学问体系。 对于三大养分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重点分析糖代谢与人体的健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如糖尿病、低血糖症、脂肪肝、肥胖症等分析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问题。然后结合练习题记住有关问题。 【典型例题精讲】 例1(2022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在将鲜牛奶制成酸奶的试验中,盛鲜奶的容器必需密封的主要缘由是防止 A空气进入容器 B产生的乳酸分解 C水分过度蒸发 D灰尘掉入容器 【解析】酸奶的形成,必需在乳酸菌的作用下,产生乳酸,才能使奶变酸。乳酸菌的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所以只有在无氧气的条件下,生长繁殖才能更快更好,产生较多地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反而受到抑制。 【答案】A 例2(2022年全国高考题)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