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基础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基础笔记1.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63页 共63页中级经济基础笔记第一部分 经济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历特定阶段。一方面明确现阶段社会性质,表明已进入社会主义,具备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还不成熟、完善,正处于不发达阶段。即指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市场
2、经济制度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基础:市场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有量的优势质的提高,国有全民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控制力上。3资源配置 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4市场经济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定性1)经济活动纳入市场,市场机制推动流动优化配置。2)企业是四自市场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政策调节。4)受法律约束。5市场运行存在条件1)成熟主体 2)完善体系 3)健全机制 4)规范规则
3、5)间接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坚持公有制主体,转化机制,建立微观经济主体。2)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3)转换管理职能,以间接为主。4)建立分配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发展,保稳定。二 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关系与产权制度1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归属和所有关系是最基本关系,所有制可分为私有、公有、混合三种。私有制:(个体和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个体生产经营,产品与收入归个人,不同社会存在,不占主体,在我国从属公有制。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雇佣关系。公有制:(全民和集体)。全民: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权归集体,自主
4、经营,自负盈亏,收入取决经营,领导选举产生。所有制选择根据与社会生产力的适应情况确定。一个有效合理结构只能由实践决定和市场安排,社会实践选择的结果。2产权制度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主体对资源和财产的使用、转让及收入享用权。(拥有上述权利是完整的产权)登姆塞茨:界定如何受益与受损,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补偿。产权分类: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有效产权的内容:1)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2)清晰的产权结构。3)有效的保护制度。4)数量上可以度量。产权制度作用:1)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运行。2)降低交易费用。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功能:1)确立排他性的产权关系。2)确定主体行为边界
5、。3)界定财产最终归属。4)明确权利与义务。产权模糊:1)产权归属不清晰。2)财产边界界定不清晰。3)主体受益受损补偿规则不清晰。产权界定两种方式:法律与经济行为主体私下交易。建立产权成本:产权界定成本与实施成本。产权有效保护手段:建立在国家机器基础上的法律制度。三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1 现代企业制度内容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公司制(法人企业)1)企业和所有权与资产控制、经营决策、组织管理权利分离。2)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所有者或出资者委托经营者根据利益从事活动,相应授予经营者除财产所有权外其他权利契约关系。3)有限财产责任4)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财产。(
6、)5)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权利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利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核心是:权利制衡机制。企业财产权: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是委托代理核心。2国有产权代理和国企改革国有产权代理方式:行政代理和经济代理行政代理弊端:政企不分产权边界模糊,不能成为独立法人,各级政府附属物,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低下,企业经营目标异化和出现非市场化,导致过高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经济代理前提是对国有产权分割。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克服行政代理弊端:1)国家对企业直接授权。2)市场运行对微观主体的客观要求一致。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
7、有企业改革。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公司制改革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3国企功能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一般有赢利功能和商业功能。还应具有非赢利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国企具有非商业功能原因: 1)由于有市场失灵和功能缺陷,资源无法最优配置。2)作为主导力量,承担重要职能。其他企业无法承担。3)为政府某些政策服务。国企非商业职能内容:1)服务宏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2)调节经济稳定运行。3)创造就业,公平收入。4)战略开发,提供基础服务。5)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6)促进经济平衡,实现合理布局。7)控制命脉,保证安全。国企发挥作用行业和领域:1)涉及国家安全敏感性行业和领域。2)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支柱
8、产业。3)战略资源和高风险产业。4)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5)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行业。6)外部性强和公益性强的行业和领域。7)私人不愿意经营的非赢利行业和不宜经营的行业。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调整:增量资产的再配置和存量资产的组合和再配置。四 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平效率原理1 个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进行。(利息、利润、地租、租金以及工资和薪金)2 在微观领域分配建立在市场自发作用基础上。按劳分配离离不开市场机制作用。3 政府的最好选择是让市场机制自动完成对生产要素定价与分配,尽可能减少和防止非竞争因素和非市场力量的干预。政府对个人分配在宏观领域进行。4 对个人收入调
9、节与再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5 按劳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1)旧的社会分工存在。2)劳动差别的存在。3)劳动谋生的性质。6 按劳分配的性质和特点:1)按劳动贡献分配,采取货币化形式。2)主体是企业非国家。3)否定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可能,否定剥削。劳动力分配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径。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收入。7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机会公平。 用基尼指数和洛伦茨曲线表示。表示收入相对不平等的程度。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制度本身,尤
10、以资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别最大。收入不平等除来自分配方式本身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经营风险和机遇的存在。平等获得收入具体表现在:1)受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上的平等;2)对土地、资本及其他资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3)公平竞争。机会平等与不平等决定于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对经济体制的选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确与否。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效率与公平不仅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一致。微观强调效率,宏观强调公平;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市场机制强调效率,国家分配
11、机制强调公平。五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及人与自然之间进一步和谐。短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总需求。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内生变量)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效率,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积累和教育发展。经济增长模型:1)哈-多 G=S/V (S 储蓄率 V 资本产出比率) 资本积累 2)索洛 G=aL+bK+A (a 劳动产出弹性 b资本产出弹性
12、 a+b=1 L 劳动增长率 K 资本增长率 A 技术进步率) 技术进步 3)新增长理论 罗默模型:知识积累;卢卡斯模型:特殊专业的人力资本;斯科特模型:资本投资。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集约。 选择条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核心: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条件:1)调整投资方向 2)增加教育投入 3)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性波动:长(康)50-60年;中(朱)8年 ;短(基)3-5年。经济处于低谷经济增长负增长,古典型;低谷增长为正,增长型。经济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景气上升:投资增长,产量扩大,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利润与居民收入消
13、费提高。景气下降:投资萎缩,生产缓慢,市场疲软,就业机会少,失业率高,居民收入与消费下降。经济周期原因:根源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某些特点,经济结构变动,经济政策影响,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随机或未预期的外部力量。(直接原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4 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刺激资本形成;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供给。经济增长源泉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六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1 有效性和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竞争、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内
14、在联系机制。市场机制特征:1)动力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2)经济活动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分散做出。3)经济调节与资源配置是自发自动的。4)通过价格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长处:1)调动微观经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活力。2)对经济自动调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均衡。3)实行优胜劣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一般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才可能实现。2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原因:1)外部性和外部影响的存在。2)公共物品的生产。3)垄断的存在。4)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15、的存在影响:1)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2)资源没有最优配置,帕累托未能实现3)与产权不清晰有关,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纯公共物品不具有两性。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垄断形成原因:1)控制关键资源2)拥有专利权3)自然垄断4)政府准入制度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市场功能缺陷表现:1)收入分配不公2)市场机制调节带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3)经济行为短期化。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3)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4)信息调控。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1)使用税
16、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内部化”3)现代方法是明析产权。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1)有效控制市场结构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3)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政府对市场信息调控方式:1)规范广告和上市信息2)对生产假冒伪劣进行打击3)增加市场透明度。 七 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1 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1)保证市场机制运转,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消除失灵与缺陷产生的消极效果。政府的经济作用:1)资源再配置2)制定市场规则3)调节收入分配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5)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6)制度创新7)国际经济关
17、系的调控。宏观调控手段:直接和间接调控。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价格税率汇率工资率)市场参数。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外贸政策。经济杠杆:财政、货币、收入、价格、涉外杠杆。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是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调节体现三个方面:1)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
18、他调控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特点。2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目标选择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2)实现社会公平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具体表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失业类型:季节性 摩擦性 结构性 周期性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消费物价、批发物价国民生产总值折算)平衡国际收支:不发生逆差也不发生较大幅度顺差。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用奥肯定律。揭示由
19、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存在互补关系。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换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消除或减少逆差,采取贬值本国货币方法刺激出口,会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政府选择宏观调控目标原则:不能追求单一目标。遵循适度原则。把握时机。八 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开放必然性和基本形式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本质特征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对外开放形式: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2 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外
20、贸易基本作用: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传导:溢出和回波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经济总量和产出总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商品市场供给4)价格水平高低政府对进出口贸易干预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受损害,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3 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
21、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免则规定:紧急限制进口,保护幼稚产业,国际收支限制,有关承诺的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4 对外经济合作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贸易发展。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国际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1
22、)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国际技术转让的方式: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促使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1)国民收入差距2)劳动力供求不平衡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六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1 有效性和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竞争、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市场机制特征:1)动力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2)经济活动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分散做出。3)经济调节与资源配置是自发自动的。4)通过价格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长处:1)调动微观经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活力。2)对经济自动调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均
23、衡。3)实行优胜劣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一般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才可能实现。2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原因:1)外部性和外部影响的存在。2)公共物品的生产。3)垄断的存在。4)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的存在影响:1)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2)资源没有最优配置,帕累托未能实现3)与产权不清晰有关,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纯公共物品不具有两性。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垄断形成原因:1)控制关键资源2)拥有
24、专利权3)自然垄断4)政府准入制度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市场功能缺陷表现:1)收入分配不公2)市场机制调节带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3)经济行为短期化。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3)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4)信息调控。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内部化”3)现代方法是明析产权。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1)有效控制市场结构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3)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政府对市场信息调控方式:1)规范广告和上市信息2)对生产假冒伪劣进行打击3)增加市场透明度。 七 政
25、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1 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1)保证市场机制运转,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消除失灵与缺陷产生的消极效果。政府的经济作用:1)资源再配置2)制定市场规则3)调节收入分配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5)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6)制度创新7)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控。宏观调控手段:直接和间接调控。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价格税率汇率工资率)市场参数。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26、为前提。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外贸政策。经济杠杆:财政、货币、收入、价格、涉外杠杆。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是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调节体现三个方面:1)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特点。2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目标选择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2)实现社会公平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具体表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
27、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失业类型:季节性 摩擦性 结构性 周期性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消费物价、批发物价国民生产总值折算)平衡国际收支:不发生逆差也不发生较大幅度顺差。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用奥肯定律。揭示由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存在互补关系。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换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消除或减少逆差,采取贬值本国货币方法刺激出口,会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政府选择宏观调控目标原则:不能追求单一目标。遵循适度原则。把握时机。八 对外
28、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开放必然性和基本形式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本质特征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对外开放形式: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2 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外贸易基本作用: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传导:溢出和回波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
29、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经济总量和产出总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商品市场供给4)价格水平高低政府对进出口贸易干预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受损害,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3 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免则规定:紧急限制进口,保护幼稚产业,国际收支限制,有关承诺的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4 对外经济合作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
30、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贸易发展。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国际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1)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国际技术转让的方式: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促使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1)国民收入差距2)劳动力供求不平衡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 财政一 财政职能1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31、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财政实现的,财政是物质基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基本特征:1)弥补市场失灵2)为市场提供一致性服务3)非营利性4)法治化 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必须一视同仁。非营利:无偿财政投资和补贴。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我国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方式。财政资源配置范围: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调整财政资源配置手段:1)通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调整,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通过财政支出的
32、调整与优化,搞好政府内部部门资源配置,满足需要,保证安全与稳定3)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4)通过财政体制的确立和调整,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使资源的总体配置和区域配置相互衔接与协调。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含义:1)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2)对已完成分配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实现收入公平。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财政调控经济职能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调控经济职能手段:1)改变政府购买数
33、量影响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关系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3)调整税收。财政监督管理职能产生原因:1)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经济政策的分散性,经济活动的自发性、排他性。2)维护国家人民利益,政令统一。二 税收 1 税收原则中国的税收原则:财政、经济、社会三原则。亚当。斯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瓦格纳:“财政收入,国民经济,社会正义,税务行政”凯恩斯:“公平,效率,稳定”财政原则:具体可以分为足额、稳定和适度。在税制设计上应采取宽税基、低税率的基本思路。经济原则:使税收的征收活动能够发挥调节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引导经济的良性运行,尽量避免使经济结构扭曲或失衡,减少效率损失,尤其要减少税收的超额
34、负担。社会原则:税收公平分为横向与纵向。纵以横为基础和前提。横向体现人人平等思想。纵向体现能者多纳思想。2 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一国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衡量税负指标:宏观指标(占国民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微观指标(企业、农民和城镇居民)。企业:企业交纳所得税占企业利润。农民:农牧民交纳农牧业税占收入。居民:个人所得税占居民收入。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家职能大小3)分配秩序4)分配政策。乱收费负面影响:1)过多过烂,增加负担2)税费不分,影响税收收入。3)费改税是趋势。税收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收费特点: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费改税思路:消费立税,
35、分流归位 1)不合法不合理清理取消2)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实行费改税3)经营性收费转为市场运作,谁受益谁缴费。4)需要保留的严格规范。税收负担转嫁: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转嫁条件:1)税种的不同2)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3)商品供求状况4)生产者的经营目标。3 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一个国家税收分配体系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结构。由税类、税种、税制要素、征收管理层次组成。税制结构和税制模式:模式高度概括结构的本质、基本框架和税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反映了税制结构的主要内容。结构是模式主要内容的具体化,包含着大量税制内部各层次要素组合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是模式概念无法表明和无法替代的。税制结构内容:按课税
36、对象分: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税类。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和契税。按转嫁与否分:直接税和间接税。按财政级次归属:中央、地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制要素结构:纳税人结构、课税对象结构(税基结构)、税率结构。税制结构优化条件:能否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4国际税收广义:所得税、财产税、关税和商品税。狭义:所得税。国际税收:1)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2)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3)通过协商谈判形成。国际税收核心是税收管辖权。按照属地和属人原则分为:地域管辖权;公民和居民管辖权。重复征税类型:不同税收的重复(居民与地域、公民与地域、公民与居民);同种
37、税收(居民与居民、地域与地域)避免重复征税国际办法:1)缔结双边与多边税收协定2)确立地域管辖权优先。减轻与免除国际重复征税办法:免税、扣除、低税、抵免。5 税法按照税法调整对象内容不同: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法律关系要素由主体、内容和客体组成。主体权利是依法申请规定的减免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义务是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按期缴纳税款,接受税务检查。客体是货币。违法税法应负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处罚:违法税收管理法规,偷、欠、逃税额不满1万元或占应纳税额不到10%的,漏税,骗税数额较小不构成犯罪,轻微抗税。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没收非法所
38、得。刑事责任:虚开、伪造、非法出售增值税发票或虚开、伪造、擅自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3年以下,2-20万元。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购买伪造增值税发票:5年以下,2-20万元。三 国债1 国债的性质和功能国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1981年开始恢复。性质: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调剂国库资金周转,平衡财政收支2)动员闲置社会资源,筹集建设资金,维持经济稳定增长3)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税收,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向社会发债。通过发行国
39、债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是我国国债的基本功能。国债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非经营性的公共设施建设。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货币流通。2 国债的种类和结构按资金来源分:内债和外债。按偿还期限分:短期,中期,长期和永久国债。按发行凭证分:有纸和无纸。按付息方式: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定期付息和贴县国债。按流通与否分:可流通和不可流通。特种国债向企业和单位发行。财政债券、专项国债和定向国债向银行及金融机构发行。特种定向向养老保险基金、待业保险基金几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定向发行。国债持有者越集中,成本越低,管理容易。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比较平均,决定了我过国债总体
40、相对分散。3 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发行方式:公募法 (直接与间接)包销法(承受法)交付法 公卖法我国采取的形式:直接发行方式(89年前强制派购、代理机构推销、定向募集);代销方式;承购包销方式,招标拍卖方式。国债流通转让具体方式:国债贴现,国债现货,国债期货,国债回购。国家规定,回购业务必须在国家批准的证券交易场所和融资中心进行,回购的券种只能是国库券,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国债的偿还方式:买销偿还法 比例偿还法 轮次偿还法 抽签偿还法 一次偿还法 先付息后还本偿还法 国债偿债资金来源:1)预算直接拨款2)预算盈余3)偿债基金4)发新债还旧债。我国现在采取的是预算直接拨款和发新债还旧债。4 国
41、债负担与规模国债负担形式:1)发行后的税收负担2)不同代人之间的负担3)挤出性负担4)外债负担。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因素:1)认购人的应债能力2)国家的偿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效益。国债适度规模衡量指标:1)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2)债务依存度:年度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3)偿债率: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衡量外债指标:外债偿债率(年度本息偿还额与收入),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GNP),债务率(外债余额与收入)。四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 概念与内容广义:各级政府之间和国家与企业单位之间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职权方面的制度。包括预算、税收、国有独资公司财务、文教行
42、政事业财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狭义就是预算体制本身。国家财力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配是核心内容。 收支范围的划分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事权与财权统一,收支挂钩,权责结合。预算权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负责审查、批准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各级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和本级决算。各级政府决定预算预备费动用,编制调整方案。各级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各级预算主体独立自主的程度,以及在处理预算资金分配的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2 预算体制的演变演变的三个阶段:1)统收统支: 财力财权高
43、度集中于中央,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统一调拨。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中央制定预算,地方按级次管理,主要税种立法调整减免权归中央,中央按隶属关系确定支出范围,地方预算以支定收,节余留用。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体制,将国家预算划分四种,按收支范围给地方一个基数包干。3 分税制分税制核心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来确定相应财权,按税种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分税制主要内容:1)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的收入。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消费税、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海洋石油天
44、然气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铁路、邮政、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中央营业)、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中央)、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政权交易印花税。实施分税制的措施:1)改革税制2)采取统一的客观标准3)建立税收返还制度4)建立转移支付制度5)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五 财政政策1 财政政策目标: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国际收支平衡。2 财
45、政政策工具: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发挥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政府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发短期国债或只对金融机构发债,可扩大资金流通量,刺激投资和消费。当经济繁荣时,政府发长期国债和社会公债,可减少资金流通量,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收支差额一般表现为: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3 财政政策的分类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按调节经济总量的需求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按作用空间划分: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累进税制和失业救济金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性的功能,可以随着经济
46、运行的起伏自动缓解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状况。西方学者汉森的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是典型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减税、增加支出,财政赤字扩大。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压缩财政赤字。微观财政政策通过税率、征税范围、补贴对象,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影响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解决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问题。短期财政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1-3年)发挥作用的政策,指经济稳定,解决经济周期拨动方面的政策,中长期财政政策(三年以上),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方面的政策。我国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
47、济增长。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它不是在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下采取的,而是在较高经济发展速度下采取的;第二,它不是通过增加政府直接开支的方式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是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引导社会投资,扩大了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第三,它不是单纯的减税或增支,还包括加快税费改革步伐,推进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是多项主动性财政政策的统一称谓。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一 商业银行1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性质:经营目标盈利化、经营行为市场化、业务活动多样化。按机构设置分:单一银行制(美国州立银行);总分行制(英国银行模式)按业务经营范围分:专业化银行(分业经营);综合银行制(全能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看是总分行制)类型:国有独资;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2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